米兰昆德拉简介
1、米兰昆德拉代表作品
(1)、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到一些奇怪:为什么主要情节和风格结构要放在一起写,这难道不是两个方面吗?对于一些封闭式的小说来讲,这必然,可对于昆德拉所秉持的“小路的艺术”观念,可以用一段文字概括全文的情节,甚至可以改编成电影、戏剧,无疑是对他小说的侮辱,更甚,是对“小说”这整个文体的侮辱。当然,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是可以零零散散的列出一些基本故事和人物关系。
(2)、米兰·昆德拉的短篇小说集,被誉为“昆德拉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该书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沉痛的质疑。
(3)、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4)、 夜半时分,她在睡梦中呻吟起来。托马斯叫醒她,可她一见他的脸,就恨恨地说:“你走!你走!”而后她给他讲了她的梦:他俩和萨比娜一起呆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房间。正中间有一张床,就像是剧院的舞台。她想用肉体的痛苦强压住灵魂的痛苦,便用针往指甲缝里刺。“真是钻心痛!”她边说边握紧拳头,好像她的手真的受了伤。
(5)、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米兰·昆德拉
(6)、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7)、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孟德斯鸠|威尔·杜兰特|罗宾・贝克|木心|叔本华|约翰·威廉斯|太宰治|古斯塔夫·勒庞|尤瓦尔·赫拉利|川端康成|拜伦|琼瑶|歌德|维特根斯坦| 茨威格|梭罗|张爱玲|福楼拜|席勒|沈从文|马克思|简·奥斯汀|渡边淳一|东野圭吾|三毛|波伏娃|尼采|艾米莉·勃朗特|安·兰德
(8)、她对女人成堆的地方本能地感到厌恶,她们在一起会削弱单个女人本身的价值。
(9)、她从栅栏那边塞给我一束玫瑰花(集结号吹响了)。我们隔着一个带刺铁丝网的一个缺口吻起来。
(10)、译者简介:许钧,法文翻译家,法国文学专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得主。译有巴尔扎克《邦斯舅舅》、雨果《海上劳工》、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波伏瓦《名士风流》、图尔尼埃《桤木王》、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等多部作品。
(11)、简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2)、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13)、1947年,18岁的米兰·昆德拉加入捷克共产d。他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了写诗的热情之中。
(14)、专注于分享各种精彩书摘、影视台词,以及名人名言。
(15)、人的残忍、卑鄙和狭隘常常掩盖在激情和伤感的面纱下。
(1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昆德拉*有影响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华盛顿时报》)。
(17)、1985年。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介绍了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昆德拉被正式介绍进入中国。
(18)、我当然必须考虑,我将把我的孩子送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马上就会被赶进学校,在那儿,他的头脑里将灌满我曾终身与之搏斗的十足的谎言和废话。
(19)、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
2、米兰的昆德拉
(1)、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了解其小说创作理念的佳入门书籍,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米兰·昆德拉用七堂小说公开课,描绘了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道出小说的幽默精神。
(2)、雅库布热爱崇高和优美,但是他认识到这些不是人类的特性,他了解人,因此不喜欢他们。
(3)、2019年11月28日,捷克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彼得·德鲁拉克在巴黎昆德拉的公寓里拜访米兰·昆德拉,以递交他的公民证。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来自祖国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4)、既然昆德拉把《玩笑》定义为一本爱情小说,而非普遍认为的某种政治隐喻,我便摘录了一些有关爱情的语句。尽管书中还描绘了劳动营、“国王们的骑马”等诸多章节。几个月前初读小说,那些被我标记的语句就像露西从公墓中偷来的玫瑰花上的刺,不可遏止地伸手去握,却被扎得很疼。今天摘录下这些语句,花刺又从屏幕沿着键盘和指尖刺向心脏,无从躲避。
(5)、迄今为止,历史不过是还未遗忘的事物的涓涓细流,被引向已被遗忘的事物的大海。
(6)、读书小记:第二次做昆德拉的书摘,心情与第一次摘录《为了告别的聚会》时一样,依旧感到沉重。
(7)、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的赋格曲。
(8)、他们四人朝灯火辉煌的站台尽头走去,很快就把车站抛在后面。
(9)、小说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10)、我相信生命是应该承认的,这是十诫中重要的一条。今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我想说的是,对生命的承认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承认,而婴儿正是不可预知的事物,他的本质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人,他对你将以为着什么,这就是你所以必须欢迎他的原因,否则,你的生命只有一半,就像一个蹩脚的游泳者,在海边的浅水中划水,而真正的大海却是始于深水的地方。
(11)、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12)、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沉重的负担(dasschwersteGewicht)的缘故吧。
(13)、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14)、雅库布生活在一个人的生命为了抽象的思想而被轻易地毁灭的世界里。他熟知那些傲慢的男女们的脸:不是邪恶的而是正直的燃烧着正义的热忱,或者闪耀着愉快的同志之情,脸上表现出富于战斗性的天真单纯。
(15)、米兰·昆德拉第7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5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是作家正式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16)、《被背叛的遗嘱》分成彼此独立的九大部分,一些相同的人物一再现身而且交错出现: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和卡夫卡以及他们耐人寻味的好友、雅纳切克和海明威、拉伯雷和他的后生晚辈──那些伟大的小说家。
(17)、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爱的艺术|追忆似水年华|追风筝的人|情人|红拂夜奔|为什么读经典|裸者与死者|不存在的骑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悉达多|月亮与六便士|围城|人生的枷锁|局外人|悲伤与理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子战争
(18)、 她没有设法否认,回答说:“是的!那把我撵出门去呀!”
(1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20)、米兰·昆德拉第四本文学随笔集,作家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3、米兰 昆兰德
(1)、他把她拉到怀里(她身体直抖个不停),慢慢地,她又在他的怀中睡着了。
(2)、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com
(3)、无辜的人应当承担罪人的罪行,这正是生活的一个奥秘。
(4)、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5)、《为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的其小说代表作之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小说只写了五天里发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生活又展开得丰满。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6)、“我的野心是把极为严肃的问题与极为轻松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为了“把我们的悲剧揭示在它们可怕的无意义中”。
(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8)、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摘是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分享者来自TheySaid读书群成员/许西瓜
(9)、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10)、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出轨的小号手、美国商人、医生、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故事,演奏了一场黑色爱情游戏变奏曲,对人类生存价值发出了追问。
(11)、她太理想了,太纯洁了,因而也就有点太虚无缥缈了。
(12)、 糟糕的是这封信标有日期。信是新近写的,特蕾莎住到托马斯家都好一阵子了。
(13)、《玩笑》,一本讲述强奸的书,一本自身也时常遭到强奸的书,其本身就是一个玩笑。“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玩笑》在“布拉格之春”的前一年出人意料地被出版,苏联入侵捷克后又被查禁。《玩笑》和当时的万事万物一样,在被强调又接着被遗忘的闹剧里,成为时代同波西米亚人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
(14)、今天推荐的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朗读|小哆配乐|ValentinSilvestrov-PosludiumNo.3
(16)、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17)、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
(18)、起初他什么都不承认。当证据再确凿不过,他便设法说服她,说他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可他的说辞前后不一:一会儿否认自己不忠,一会儿又为自己的不忠行为辩解。
(19)、▲朗读|豌豆 垫乐|DavidHicken-Desiree
(20)、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
4、米兰昆德拉个人生活
(1)、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许西瓜
(2)、没有人理解这一点,特别是我妻子,她认为男人持久的爱情标志是他对其他女人缺乏兴趣,但那是瞎说,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驱使我去接近别的女人,但是,一旦我占有了她,一种有弹性的力量会突然又把我弹回到凯米蕾身边,有时我感到我追求这些女人,仅仅是为了弹回到妻子身边那美妙的一瞬(这一瞬充满温柔、渴望和谦卑),随着每一次新的不忠,我反而越来越爱她了。
(3)、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4)、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5)、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6)、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
(7)、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8)、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游走世界,从此撕开由传奇、预先阐释织成的掩盖现实本质的“帷幕”……作为昆德拉的第三部文学随笔,作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对小说、文学乃至艺术的诸多观念进行正名。
(9)、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10)、小说一共由七段组成,这是作者常用的布局。第一段用于引入,讲述我看到了阿涅丝,第二段则谈起了贝蒂娜与歌德的故事,第三段回归阿涅丝和与她相关那些所有人的故事,第四段古今交替,第五段通过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的谈话诠释甚至评价阿涅丝等人,第六段单独出现了鲁本斯和他的经历,第七段作为结尾,是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海明威和歌德死后的对话穿插在二段和四段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排布看上去是“乱”的,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小路艺术”的观念,所以叙述的缓慢而柔和,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碰撞。作者并不希望我们知道小说的终点,它的结局到底在哪里,否则我们十有八九又要着急忙慌的读下去就是为了接近那个结局了。再回到这个结构的排布,他自己将它称之为“复调”式的布局结构。它像交响乐一样,交相辉映,同时进行,不同的部分却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有着音乐性的叙述节奏,时而省略内容,时而深入讨论,忽快忽慢却“莫不中音”。它如音乐一般有高潮和激烈的冲突(如姐妹吵架、贝蒂娜和歌德为了不朽的争斗、保罗的在电台的争吵、阿涅丝的死亡等),也有突如其来的安静(歌德与海明威的谈话、阿弗纳琉斯的叙述、评论家对贝蒂娜的看法等),交错纵横。本书的音乐性在读完全文之前更多地感觉到的可能是混乱,这与我们一昧想要寻找主线、末尾的倾向很相关,但在终结完全文,体会到不同部分联系之传神,总不免会有一种像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感。
(11)、昨日的行为被今天所掩盖,把我们与被遗忘不断吞噬的生活连在一起的牢固的链环便是怀旧。
(12)、只是玩笑过于沉重,一如昆德拉“不可承受”之常态。
(13)、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14)、延续《小说的艺术》里的思考,聚焦卡夫卡的遗嘱公案,昆德拉整理了他所继承的文学遗产,开列出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清单:卡夫卡、穆齐尔、布洛赫……
(15)、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16)、米兰·昆德拉第3部长篇小说,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荣获意大利佳外国文学奖,是作家流亡前的后一部小说,曾被译作《为了告别的聚会》。
(17)、时代是那么沉重,现代人站在舞台上,摆出一副悲壮的样子,可是观众却发现他们的悲剧是荒谬可笑的,于是便产生了哑然失笑的幽默感。
(18)、雅库布惊异地意识到,实际上他从来不知道美,他忽略了它,从未为它而活着。这个女人的美丽强烈吸引了他,他突然觉得,由于一个疏忽,他先前所有的决定都变形了。
(19)、他知道自己处在无法辩解的境地,因为这一境地是建立在完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20)、米兰·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6年,始于玩笑、终于泻药的人生闹剧,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誉为捷克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
5、米兰米兰昆德拉
(1)、他冲了过去,像是要把溺水的她救上岸。装缬草根剂的药瓶掉到地上,在地毯上弄了一大块污渍。她拼命挣扎着,想摆脱他,他紧紧按住她,有一刻钟之久,像是在她身上套了一件疯人衣,直到她安定下来。
(2)、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不能准备。
(3)、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及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4)、这种荒诞的、由理论上的可能性所引发的嫉妒,是一个证明,证明他把她的忠诚当作了一个必要条件。可她嫉妒他那些真实存在的情人,他又怎能去责怪呢?
(5)、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3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完。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6)、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7)、“即使高山是纸和墨水,即使星星是书记,即使整个世界都帮助他们思考,他们也不能起草我情人的真正遗嘱。”我在这些歌曲里感到愉快,在这里悲伤不是调侃,仇恨不是羞怯,在这里人们用他们的整个肉体和灵魂去爱(是的,露西,肉体和灵魂),在这里人们因欢乐而跳舞,因绝望而跳进多瑙河,在这里爱情仍然是爱情,痛苦仍然是痛苦,价值摆脱了蹂躏。
(8)、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0)、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好象征。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11)、早在她发现他和萨比娜通信之前,他们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过一家酒吧。大家庆贺特蕾莎有了份新的工作。她离开了相片冲洗室,成了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师。因为他不喜欢跳舞,医院的一个年轻同事就陪特蕾莎跳。他们优雅地滑入舞池,特蕾莎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他不胜惊讶,看到她心领神会无比精确而又温顺地配合着舞伴。这支舞仿佛在宣告,她的忠诚,她对在托马斯眼中看到的每一个热望的满足,并不一定要只维系在他托马斯一人身上,而是随时准备迎合她能遇见的无论哪个男人的召唤。谁都不难把特蕾莎和这个年轻同事想象成一对情人。正是这种极易想象的可能性在刺伤他!特蕾莎的身体在别的男人的怀中充满爱恋地紧紧抱着,这完全可以想象,而这一想法让他的心情糟透了。深夜回家后,他向她承认他很嫉妒。
(12)、我看见一张脸蛋,既不引人注目地迷人,又迷人地不引人注目。
(13)、米兰·昆德拉第9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0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尤利西斯的故事,也是昆德拉精神上彻底的异乡之书。
(14)、你否认你的正常仇恨,抑制你的正常憎恶,只是为了对自己证明你是多么高尚。这虽然是动人的,但也是不自然的,完全不必要的。
(15)、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6)、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17)、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
(18)、192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米兰·昆德拉出生了。他从小学习作曲,阅读名著,在大学选择了哲学系进修,终将音乐、哲学都的融入了他的小说中。《不朽》是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这部作品,昆德拉本人也是一个接近“不朽”的文学家:在这一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结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他对人关于“存在”的思考,也在反复无常的小说情节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9)、“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片断体’,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20)、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1)、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2)、我奇怪地深信,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一种超过它自身的意义,都意味着某种东西,生活通过它每天发生的事在向我们讲述它自己。
(3)、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4)、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5)、但是,从那以后,一切都仿佛在暗中和他作对。几乎每一天,她都能对他隐秘的艳史了解到一点新的东西。
(6)、坟上的鲜花属于活人。你虽然不知道上帝,露西,可是你却渴望他。你在尘世鲜花的美中窥见了非尘世的启示。
(7)、向往秩序就是向往死亡,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破坏秩序的过程。
(8)、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9)、一个男人可以向一个女人要求任何东西,但他必须尽可能使她的行为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欺骗和谐一致,除非他希望自己显得像个畜生。
(10)、与此平行的历史事件是歌德和贝蒂娜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或说是贝蒂娜追求成为不朽的过程。死后的歌德和死后的海明威经常出现深奥的对话,两人又被阿弗纳琉斯教授经常提起。我们可以认为,贝蒂娜的历史事件是对全文相关“爱情”的事件的一种隐喻、类比或是对比,而两位伟人的谈话则连接了很多关于“存在”的问题。
(11)、第二天,联想到这个梦,他想起了什么。他打开写字台的抽屉,取出一叠萨比娜的信。
(12)、当我意识到结果一切恰与我所幻想的相反时——不是一个裸体姑娘为一个衣着整齐的男人斟酒,而是一个男人裸体躺在一个衣着整齐的女人腰股之间——我突然看清了我的裸体不太适宜。我看见自己就像裸着身体的基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放在悲伤的玛利亚怀中,我感到恐惧。
(13)、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14)、小说的智能不同于哲学的智能,它不是从理论蕴含,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这本作品是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藉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这位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
(15)、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16)、本书聚焦小说赖以为根的幽默精神、它与音乐的奥妙渊源、它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小说的美学,以及小说的生命智能。
(17)、当我们每一个行为都像尘世本身一样卑下之时,我们却在浪费时间企图在思想和言语上攀往高处。
(18)、她喜欢去公墓,常去那里。不仅是为了拿走花,而且也是为了那里的美丽和宁静。宁静对她是一种安慰。
(19)、1958年对于昆德拉来说是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年头。在写剧本的间隙,他花了一两天时间就写出了《我,悲哀的上帝》,这是他生平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写完第一篇后,他又陆陆续续写出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一共写了10篇。从第一篇到后一篇,时间跨度整整10年。这些短篇小说以《可笑的爱》这一总标题分3册出版。而真正开始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是小说《玩笑》,该书连出3版,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玩笑》还被拍成了电影。
(20)、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1)、米兰·昆德拉小说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2)、作品简介: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昆德拉自从1960年以《玩笑》一举成名之后,先后获得六次国际大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同凡响的震撼。阿拉贡称之为“本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欧美杰出的和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
(3)、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4)、1978年,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5)、我是一个灵魂高贵的杀人犯,他对自己说,似乎有点好笑和悲伤。
(6)、1956年,他完成了在布拉格电影学院的学业,留校当了一名教师,教授世界文学。留校后不久,昆德拉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并继续完成大学期间就已开始写作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从他25岁开始到27岁完成,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写作此书的直接动机是获得教师资格,也有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还为了解决文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小说的艺术》1960年出版,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昆德拉的笔触几乎立即伸向了戏剧。他在自己的祖国先后写过3个剧本。
(7)、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8)、 地址:滨州市黄河十二路662号
(9)、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10)、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d,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
(11)、“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12)、他的谋杀行为是一个奇特的行为:没有任何动机,从中什么也得不到。那么,它有什么意义?显然,它的意义是使他看到自己是一个杀人犯。
(13)、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14)、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15)、“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16)、提到主线,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昆德拉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构特点:故事没有主线,所有人的故事都同样重要。作者对他们所有人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却从未表现出对任何一个特定人物的喜爱或侧重。我们还可以发现,所有人物中,不重要的是谁?是我。“我”在书中的角色几乎淡化出了任何一条故事线,仅仅是一个用来增加描述视角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写到人物情感时,更多地不去直接描述“有多痛苦”“有多尴尬”而是去用人物接下来的行为和它所代表的含义、隐喻来书写,因为这样是和作者观察的角度恰恰吻合的。这样的平衡的叙述还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是昆德拉对于人独特性一种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思想,在这个“公路时代”我们只去看那些名人、、富人,仿佛只有他们才有自己的人生,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值得被记录的生活。
(17)、在现代人的两性关系中,那种落难公子与风尘妓女的缠绵爱情早已成为一个虚妄的神话,留给他们的只是肉体与肉体之间可笑的搏斗。爱丧失了爱的崇高性,显露出现代人灵魂的贫乏来。
(18)、在遇到不幸时,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悲伤与别人的悲伤联系起来,藉以寻求安慰。
(19)、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20)、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旨素以多义、矛盾和自我消解著称,他对于“爱情”和“政治”的观念及反思就更显其复杂,至今众说纷纭且多有穿凿曲解者。另外,书中对“人”之“过去”和“历史”的反思问题亦大有探究和讨论的必要。虽然如此,笔者在此作为解读和阐释者还是希望能清晰明了地揭示出小说主旨,尽量给读者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引,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提供一点帮助。
(1)、Habentsuafatalibelli。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
(2)、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3)、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许西瓜
(4)、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 ,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5)、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6)、假如一个人被迫在个人生活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他能避开历史的舞台吗?不能,我一直相信,历史的悖论与个人生活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7)、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米兰的昆德拉147句(米兰昆德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