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翻译及原文88句(荀子语录及翻译)

荀子语录及翻译

1、荀子的名言警句及翻译

(1)、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 ——爱默生

(2)、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3)、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5)、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6)、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7)、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8)、11)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荀子

(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10)、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11)、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12)、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荀子·王制》

(13)、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14)、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1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1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7)、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1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9)、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20)、《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荀子翻译及原文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3)、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深,改变人的情感也快,所以先王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4)、1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5)、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6)、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8)、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0)、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1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12)、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

(1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15)、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8)、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19)、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20)、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荀子语录及翻译注释

(1)、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2)、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4)、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5)、一定要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恰当指责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恰当赞同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

(6)、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7)、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

(8)、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10)、人教版:中小学教材135首必背古诗文,暑假给孩子的学习素材(转发收藏)

(11)、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12)、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13)、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1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5)、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6)、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17)、《荀子·修身》的作者是荀子,由于荀子为周邭伯公孙之后,故又氏孙,称孙卿子,《荀子》一书是后人将荀子的著作和言行编辑而成,产生在战国末期。

(1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9)、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2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荀子》经典语录

(1)、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2)、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5)、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洁身自好,以保持善良;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

(6)、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9)、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1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11)、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 ——唐·吴兢

(12)、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

(13)、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1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5)、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16)、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7)、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18)、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9)、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20)、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荀子名句翻译

(1)、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2)、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3)、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4)、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5)、译文:虚心、专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6)、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8)、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翻译及原文88句(荀子语录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