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还有什么133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

1、歇后语大全打破砂锅问到底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释义是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不到黄河心不死罢!”

(3)、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在当时很名贵,荆山玉后来就渐渐传成金镶玉了。

(4)、说到砂锅居,顾名思义,吃砂锅的地方,看着简单,砂锅居却是百年来北京餐饮兴衰的见证者,在北京独树一帜,成为北京菜和老北京文化的代表。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北京乃至全国规模大的主营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炉,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

(5)、这里的“为”要念第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

(6)、“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

(7)、从前的砂锅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做上午半天生意。食客如果到了中午之后才去砂锅居,往往会吃闭门羹,扫兴而归。因为当时砂锅居的大砂锅只有一口。每天晚上宰杀一头肥猪后,拾掇干净,放在这口砂锅里连夜烹煮。第二天早晨8点左右,猪肉刚好煮熟,迎接前来光临的顾客。由于砂锅居的白水煮肉畅销,每天上午几个钟头就卖完了,供不应求,久而久之,一句北京歇后语应运而生,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清末民初,砂锅居的生意依然很火爆,一座难求,与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并称为“京城八大居”。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选择在这里宴请贵客,是一件很有面儿的事儿。

(8)、刘翠屏慧眼识英俊,贫不夺志,坚贞不屈,好比雪里腊梅。吕秀才却无端生疑,把在外边所爱的怨气发泄在贤淑的妻子身上。刘翠屏岂同逆来顺受、打落门牙往肚里吞的女人。她举起煮稀饭的砂锅就要扔去。既然这米不干净,还要留它何用!贫寒的吕秀才急了:夫妻打架,与砂锅无干。无论如何,饭总归是要吃的,没了砂锅,可怎么成!可刘翠屏一定要把事情摆明,“打破砂锅问到底”便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9)、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10)、这个成语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

(11)、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12)、这是民间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原本的面目是“望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了“王八蛋”。

(13)、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大多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这种锅极易破碎,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演变成“问到底”了。

(14)、“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15)、“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实际上,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

(16)、   原来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乞”即是乞丐,“叟”,老人。原意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流传过程中,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17)、(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8)、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

(19)、后来因为“谐音”关系,被逐渐地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一个人在遇到事情后,喜欢刨根问底、穷追不舍,追究事情的缘由。

(20)、原意为“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wèn,是砂锅上的裂纹,

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还有什么

(1)、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是指狗身体的特点,“屁”象征污浊,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就以“屁”字来比喻了。 

(2)、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在中国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原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这为人处事方面的“八端”,也就是等于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简直令人喷饭。

(3)、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4)、原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自《卖油郎独占花魁》,

(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造十万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计。但不知,当日诸葛孔明算准时机,便命随从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其随从完成后,回报军师,并提出这样布置恐让曹军看出破绽。三人心有一计,但只不说,明日安排好领军师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后曹军果然中计。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

(6)、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

(7)、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费鞋。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8)、原意为:“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9)、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十分害怕老婆,他岳父病故,两人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大哭。他老婆为人特别严格,见老公光哭而没有眼泪,觉得奇怪问为什么?安鸿渐回答说用帕子擦了,其妻特别嘱咐见了棺材一定要掉泪!

(10)、婆婆和媳妇都看了这封信,她们都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便互相道歉。从此关系和睦了起来。

(11)、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指胸怀宽广、有度量的男人才可称为真正的男人。结果,“无度不丈夫”变成“无毒不丈夫”,这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

(12)、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13)、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误传成“皮匠”。 

(14)、于是在流传过程中,俗语逐渐变形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岂不是太恐怖了?

(15)、后来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很有意思,虽然逻辑上不通,不过还是有个意思在。

(16)、婆婆给公公写了封急信,要他回来。公公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打破了一只砂锅,这么一件小事闹得这么厉害,两个人一定又都钻牛角尖了,他给妻子回了一信,写道:

(17)、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指“胸怀宽广”、“很有度量”的男人,才可称为是真正的男人。

(18)、   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原来是“忘八端”。古代的“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9)、“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20)、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后来在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3、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的俗语

(1)、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所撰《隋唐演义》记载:

(2)、原为“床笫之私”。要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笫是竹编的床席。床笫指床铺。“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3)、明代以后,或许是因为人们觉得“荆山玉”说法不够通俗、其所牵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说得清楚的缘故,“荆山玉”一词,在口语中渐渐地被发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有眼不识金镶玉”一语,便这样在民间“以讹传讹”地流传开来。

(4)、这是一个文化术语,原意是指三名副将的智慧加在一起,能够顶得起一个诸葛亮。

(5)、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6)、“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人们在形容他人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精神时喜欢用的俗语。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原意原文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

(7)、“荆”,指古代的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当时十分名贵。

(8)、原为“床笫之私”。要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9)、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下面。

(10)、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11)、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空穴来风”,本来是宋玉藉题来讽刺楚襄王的,原意为“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后来在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结果,后来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

(12)、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18回:“阿福先见雯青动怒,也怕寻根问底,早就暗暗跟了进来。”

(13)、而实际上,多知道几个俗语冷知识也没什么了不起。多就让你在课堂上,在办公室里,在饭桌上,在公交车上……收获雷鸣般的掌声,以及异性的“哇,这个人好厉害哦,我要跟他交往!”的崇拜目光,还有什么比这更没劲的呢?……好了,我装不下去了。马上来看看下面这20个俗语,你都用对过几个。

(14)、一次,公公出门做生意去了,不在家。偏巧这时,媳妇做饭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口砂锅,她怕婆婆知道后又要吵骂,便偷偷把砂锅扔了。过了几天,婆婆发现家里少了一只砂锅,就问媳妇砂锅怎么没了,媳妇见瞒不过去,就如实说了。婆婆一听生气,打碎了东西,还敢隐瞒,以后还不知要瞒多少事呢!两人又大吵一架,这次没有公公调解,事情没法收场了。

(15)、两肋庄岔道,充分体现了秦琼的深重义气,因此被后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想想都痛。

(16)、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17)、恭喜这三位实力雄厚的同学,获得《闯关成语》成语状元、榜眼和探花称号,你的成语实力如何,检验下就知道了!(点击上图即可参与)

(18)、“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19)、   原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四川的方言“鞋子”和“孩子”发音近似,如果真的那孩子去套狼,这就真的是太没人性了,就这样谐音以讹传讹了。

(20)、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事情。

4、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是什么

(1)、原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内容,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2)、现在人们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里面所说的“荆山玉”就是出自荆山的和氏璧。

(3)、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wèn):裂纹)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后来被谐音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4)、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5)、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6)、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7)、成语出自于汉孔鲋《孔丛子·答问》:“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要注意,是“笫(zǐ)”而不是“第”。“笫”是指垫在床上的竹编的席子。“床笫”也就是“床铺”之意。后因“第”与“笫”在字形上接近,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易分辨。

(8)、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9)、原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10)、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11)、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七所》:“床笫之言不逾阈。”秦·孔鲋《孔丛子·答问》:“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

(12)、(典故):“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已经少用砂锅了,有砂锅也缺少煮菜实践,更无打破砂锅的经验,当然不解“纹到底”了。

(13)、这个成语有说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14)、因为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

(15)、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方可取得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几乎没一个好人了。

(16)、①例句: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

(17)、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18)、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19)、(拼音):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20)、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5、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怎么说

(1)、原本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2)、5丨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是厄运

(3)、原意是“无商不奸”,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在卖谷米时,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商不尖”。

(4)、  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的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吕蒙正求斋不成,恼恨秃驴如此戏弄他,使夫妻俩饿了肚子。当他满腔懊恼回到窑门外,见男女足迹混杂,更顿生狐疑,以为贫寒无力供养妻子,眼看娇妻也留不住了。这是他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理的交迸。进门之后,翠屏满腔热情,嘘寒问暖,端来热稀饭让他充饥,更增添秀才的怀疑,招来一句“此米不干净”,并被诓出窑外辨足迹。这吕秀才一股文人的酸味散发无遗。

(6)、整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为,

(7)、这场戏,把夫妻经受的辛酸痛楚,化作风趣生动的生活场景,因而是一场很好看的戏。

(8)、“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么不通的一句话居然人们还在用。实际上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是度量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君子、丈夫要有度量。

(9)、“俗语”简练而形象,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10)、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11)、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12)、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了乞丐、或者是年龄很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13)、发送名家“王少瑜”“张怡凰”“林初发”“刘小丽”“吴奕敏”“陈幸希”“陈鸿飞”“李四海”等,剧目“罗衫奇案”“金花牧羊”“寻皇后”“三姐下凡”“陈钦差睦南”“宇宙锋”“恩仇记”等任一关键词获取对应的信息,或发送“个性签名”根据提示操作获取为您量身定制的专属签名

(14)、“造”吗?其实这些俗语按照本来的意思,我们是都用错的!因为它们都被误传了,误传后甚至与本来的意思背道相驰了!是时候,给大家涨涨姿势啦!!!

(15)、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16)、◎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传统文化育天下"此名学习到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等幸福指数,平台所有一切内容皆由爱神新月老师编辑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习共进步吧!

(17)、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意思是: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1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是“裨将”的谐音,

(19)、人的生命秉于天地自然,其性本善,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灵性不昧的自己。

(20)、“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1)、“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2)、(示例):我们必须绞脑筋。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3)、“无尖不成商”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4)、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意和原字。

(5)、指某人某事还不算太差,勉强能使人满意的意思。

(6)、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7)、于是大家将错就错,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8)、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当时很名贵。

(9)、结果,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无度不丈夫”变成了“无毒不丈夫”,整个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10)、故事简单概况就是秦琼为搭救起义的江湖朋友,

(11)、正确的写法是:“床笫之私”,而非“床第之私”。

(12)、“皮”音似“屁”,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

(13)、“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事一定要知道得明明白白,问个清清楚楚。

(14)、“床第之私”,现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15)、好自私的一句话。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实际上,在这里“为”应读作二声,不是四声。四声的“为”,是为了自己;二声的“为”,是作为的意思,“为己”即做真实的自己。

(16)、传说古代黄河附近有个人叫柳生,能模仿各种鸟叫,并且让人难辨真假。其母生病,为了救母,柳生将自己卖给对面村的一个黄员外。这个员外有个漂亮女儿叫黄莺,十分喜欢小鸟,尤其喜欢听一只金丝雀的鸟声。但是鸟寿命有限,过了两年这只金丝雀死了,黄莺十分伤心,每天以泪洗面,即使黄员外又买了一只金丝雀也无济于事。柳生早已心慕黄莺,于是躲在花丛里,学已死金丝雀的叫声,哄黄莺开心。黄莺小姐发现了,便知道了柳生的存在,然后柳生每日学鸟叫,引来许多鸟和黄莺同乐,两人便这般日久生情。但是却被黄员外发现了,叫人把柳生打个半死,然后抬去黄河丢掉。那黄莺听说后,血气攻心,一条命便没了,从她心口跳出一只单翅的小鸟,不会飞,不会叫,但却超着黄河的方向跑去。在黄河岸边还有一口气的柳生看到小鸟,看到小鸟便咽了气,被甩下了黄河,结果心口也跳出一只单翅的小鸟,和黄莺变成的那只小鸟合在一起。那鸟儿唱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歌,飞向那属于他们的幸福。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便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便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变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世上便有了这句话了!

(17)、“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18)、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位于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19)、投稿邮箱:1239335857@qq.com

(20)、   原是“无尖不商”。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真的商人都是奸诈之人,那全世界经商的都是坏人了。

(1)、(潮剧戏苑百家)第14期:惊鸿一瞥“孙少华”→点此进入

(2)、释义: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缘由。同“寻根究底”。

(3)、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4)、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5)、打破砂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是一句俗语,用来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6)、从“度”到“毒”,无非是一些小人的自我安慰用法,结果还流传的这么广,岂不让人唏嘘。

(7)、这个数学词汇,古人又称为“余奇”,即多余的部分。

(8)、(出处):英烈传˙第三十一回:那道人笑了一声,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9)、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10)、由于“皮”与“屁”谐音,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

(11)、原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不要怕跑路,不要怕费鞋。

(12)、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原为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因为晋语等方言"鞋子"叫"孩子",于是在流传过程中俗语变形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13)、原句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意思是: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还有什么133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