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经典50句名言144句(叔本华是什么人)

叔本华是什么人

1、叔本华是干什么的

(1)、纯主体通过直观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2)、对于人来说,只要拥有了健康的体格、高尚的品质、杰出的才智、优雅的气质和开朗的心境,那么生活总会充满着愉悦和满足——所以说,幸福是修行得来的。

(3)、毫无疑问,一个人的一生过得成不成功、幸福不幸福,不到盖棺那天是无法得出结论的。那些认为幸福在握的人,其实都是一些愚昧无知的蠢材。他们张口幸福、闭口成功,却完全不知道幸福和成功并不是装在口袋里,而是盖在棺材板上——只有获得善终的人才算是幸福的。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去给别人定义幸福。

(4)、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一个人越是智力低下、庸俗贫乏,就越喜欢与人交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此外别无他选。

(5)、 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对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一定要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天赋,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于正确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相信稍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可是现在的艺术教育却出现奇怪的现象,就拿美术来说,数以万计的学生选择美术高考之路;各式各样的美术培训应运而生,良莠不齐;各大院校的艺术专业特别是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艺术高考的热潮席卷全国。记得在我们参加高考时,只有少数几个院校招收美术专业,而且美术考生一个江苏省也就三千人,如今一下涌现出十倍于以前的考生,难道现在有艺术天赋的考生真的那么多吗?说是真的,你信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可喜可贺,中国的将来一定是美术的王国,艺术的圣殿。可惜啊,多数的美术考生并不是热爱美术,也没有什么美术天赋,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好多只突击训练几个月的时间就考取艺术院校,甚至一些学生本来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却被那一些低能的美术培训扼杀,唉!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是对艺术的亵渎,对艺术家的讽刺,我更多的感觉是无奈。  

(6)、拒斥当下的幸福时刻,或由于为陈年往事懊恼及对来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均属愚蠢之至。当然,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身的时候。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为缓和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应该想想,逝者如斯,而向它道声再见——必须克眼心灵对过去发生之事的悲伤,而保持心情愉快。至于未来,我们只能认为它超乎人力,唯有神知之——实际上此种事在神的掌握之中。至于现在,则让我们记住塞涅卡的忠告,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让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真实的时刻。”

(7)、在《论生存的痛苦和虚无》中,叔本华认为人连动物都不如。在世界芸芸生灵当中,人是不幸的。人的“人生”比猫的“猫生”、狗的“狗生”、猪的“猪生”痛苦多了。

(8)、就这篇文章本身来讲,小农觉得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灵魂?二什么叫幸福?还是那句话:我读书少,你们不要骗我。

(9)、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0)、这种在牌桌上学习、获得的习惯,会在人的现实生活中生根、蔓延。在每天的日常事务中,人们就会逐渐把“我的”和“你的”东西看作纸牌一样,依照打牌的习惯行事,认为自己可以尽量运用一切可以把握的优势——只要不违背法律。

(11)、因此,智者都喜欢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个人内在精神丰富,无需或者极少依仗外物,他也就是幸福的。

(12)、叔本华的一生过得并不太顺利,虽然家里很有钱,是个富二代,但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和他的隔阂也深,叔本华的事业爱情都不怎么样,喜欢的女孩不喜欢他,他不喜欢的哲学家黑格尔却如日中天,到处受追捧,叔本华也只能在他的哲学著作里面骂骂黑格尔是个“江湖骗子”来解恨。

(13)、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14)、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对那种即将来临的事物总是翘首以待、急不可耐,仿佛这是某种一经到手便可获得幸福的东西,尽管那些人聪明绝顶、气度非凡,严格地说,不过像人们在意大利看见的短尾猿,一种希望终得到它的冲力支撑着他们,使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这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境之中;继续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15)、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作出完满说明的又寥若晨星。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那些必不可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倘若总是处于一种戒备状态,那么,他便永无安宁之时。

(16)、在梭伦看来,幸福就意味着获得了善终,他说:“拥有多的东西,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安乐地死去。只有这样的人,我看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克洛伊索斯听完后,觉得梭伦是一个大傻瓜,居然敢否认自己的功绩,于是草草地把他给打发走了。结果没想到,随后克洛伊索斯就遭遇丧子之痛,他的帝国也很快就被居鲁士给灭亡了,而他也在不幸中孤零零死去。

(17)、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18)、在所有的国家,社交、聚会的主要消遣就是打牌。打牌反映了社会交聚的价值标准,但同时也标志着思想的破产。因为人们彼此之间没有思想可以交换,他们只是交换纸牌,并想方设法赢取对方的钱财。真是可怜的白痴!

(19)、叔本华: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20)、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2、叔本华经典50句名言

(1)、叔本华说有一门理论可以作为安排生活的艺术,它能够帮助我们大可能地获取快乐并赢得成功,教会我们怎样去创建幸福的人生,这门艺术的理论称为“幸福论”。为了论述这个问题,他写了《人生智慧》一文,提出自己的人生哲学。

(2)、我们都活在过去的经验和念头之中,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世界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是大圈套小圈的关系。世界意志涵盖所有。

(3)、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 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

(4)、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5)、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6)、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7)、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气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回想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与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友。然而,我们欢度幸福时刻却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近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

(8)、因为精神财富富有,留给无聊的空间就愈小。这样,人的思想活动就会奔腾不息、永不枯竭。在自我和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中寻找每一种新鲜的素材,有能力并愿意将其加以重新组合、获得真知,——这些,会让你头脑精力充沛、精神振奋,除了短暂的放松时刻,绝不会陷入无聊的烦恼。

(9)、强者或弱者,这是尼采的哲学观念,不是叔本华的。尼采常自称是叔本华的继承人,尼采对叔本华推崇。

(10)、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一出生开始,就走下坡路,痛苦指数一直增加,直到死亡,痛苦才结束。

(11)、(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12)、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13)、物质充足乃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必须得多的。孔子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苏格拉底说:“那紫色的长袍和银子的光亮,更适合戏子所求,而非我所需。”当他看到各种代售的奢侈品时,禁不住惊呼:“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

(14)、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与黑格尔截然不同。他在哲学上与黑格尔是死对头。为了拆黑格尔的台,他跑到柏林大学自荐当了一名无俸的哲学讲师,并把课时安排在黑格尔课时的同一钟点,以期吸引黑格尔的学生。但不幸的是,人家课堂上票房爆满,自己课堂上却门可罗雀,成一时笑柄。

(15)、朋友间分隔太远和长时间互不见面都会有损朋友之间的友情,尽管我们并不那么乐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久不相见,甚至我们亲爱的朋友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关切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理性,甚至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惯性的作用。但对那些我们朝夕相见的人,哪怕那只是我们宠爱的动物,我们都能够保持强烈和深切的兴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所以,歌德的话在这里是适用的:

(16)、自身的内在品质——高贵的品格、杰出的才智、优雅的气质、明朗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才是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维护和提升这方面的素质,而不应该只热衷于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

(17)、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18)、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他会将之视为巨大的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即使钱花光了,他多不过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样,还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说,“乞儿得马,骑死方罢—是否属实,有待查证。”可以说这一类人,对命运也好对自己的能力也罢,都有着全身心的略显过度的信任。与那些天生有钱的人不一样,他们并不认为贫穷是个怎么都爬不出来的无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贫困,他们只会认为那就从头开始,打场翻身仗就好。

(19)、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20)、我们这个世界之善可陈,到处充斥着匮乏和痛苦,对于那些侥幸逃过匮乏和痛苦的人来说,无聊却正在每个角落等待着他们。

3、叔本华是什么样的人

(1)、人们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2)、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的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徒然空叹。那些当下时刻——即使它们决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经心地打发过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于一旁,而它们正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时刻;人们从未想到流逝的时光正不断地使当下变为过去——在那里,记忆使之理想化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后来,尤其是当我们处于窘境之时,面纱才被揭去,而我们则为之抱憾终身。

(3)、人道恶盈而好谦,尽可能的保障物质充足,荣辱不惊,同时不断地提升自我人格,并保持到临终那一天,这便是叔本华幸福论的要点。

(4)、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5)、比如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当我们有了很多钱之后,我们就会幸福,但是实际上,我们只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让我们真正幸福的,可能是有钱之后的炫耀、虚荣心和满足感,而有钱或者外在的名誉和地位,都只是我们获得某些内心追求的手段而已。叔本华说,财富就好像海水,你喝越渴。

(6)、记住这一忘却那八就是“难得糊涂”。复旦女神陈果教授解释说,“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胸怀;“难得糊涂”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计较。你看那“长城今犹在”,却“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有什么放不下?何必自找不快?

(7)、   叔本华开创了唯意志论,他认为意志高于理性,人生是一场悲剧,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他的哲学思想看起来很悲观,却能让人在孤独中变得无比强大。

(8)、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9)、梭伦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多的东西,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那么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把它们分为三大类:

(10)、叔本华:越是智力低下、庸俗贫乏,就越喜欢与人交往

(11)、读了叔本华的文字,许多人会觉得他的哲学太过消极,然而,他的“悲观主义”却可以启发我们冷静思考如何生活。从叔本华的思想到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智慧。

(12)、他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于意志的12个论据,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的途径。

(13)、《伦理道德散论》中,他说一般而言,哲学教人全面、深刻、多维地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摆脱困境。但是,叔本华注定不是一个“一般的”哲学家。关于人生,他的思想很丧,很丧。我们通过他的一些哲言,可见一斑。

(14)、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15)、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16)、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7)、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18)、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

(19)、伦理思想 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4、叔本华是什么人尼采

(1)、他从 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2)、只有具备高精神禀赋的人,即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将所有的时间和存在纳入自己的课题,并努力表达出其关于世界的独特认识,把自己对生命的深思通过文学、艺术或者哲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3)、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4)、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5)、《好了歌》: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6)、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盘,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7)、叔本华生前并未出名。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成就极为自负,但是在他生前,他的著作无人问津。叔本华死后,才成为一个名震天下的伟大哲学家。这点和尼采不一样,尼采生前就已经声名大噪。

(8)、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追求大概分为三类:世俗之乐;灵魂之乐和肉体之乐。

(9)、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10)、其实,快乐应当是幸福的路标,只有快乐才能让我们尝试到幸福的滋味,渴望获得它;也只有快乐才能让我们摸清通往幸福的路线图,并沿着它一直走下去。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感到持续的痛苦,那么我相信这些痛苦终也不会积累成幸福;相反,如果某件事业使你感到快乐,那么这些点滴的快乐终会引导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1)、对于个性不健全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像是美酒琼浆倒进了被胆汁弄得苦涩的嘴里,变了味道。因此,人生的幸运不是在于什么降落在了我们的头上,而是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它,也就是说,在于我们对事物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

(12)、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13)、但因为,在人们在感知世界的同时,欲望会如影随形,无尽的欲望导致的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敌人。痛苦和无聊在欲望的两端,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但欲望无法被满足就会痛苦。痛苦和无聊的对立是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之间的对立。艰苦的外在环境导致了痛苦,而当一个人富足之后,就难免感到无聊,而无聊会导致我们从外界去获取新的刺激来满足我们的欲望。

(14)、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5)、尽管尼采的超人或强者理论,受到元首的追捧...他的妹妹代替他整理书籍出版,成为著名作家。妹妹享受了他的名声带来的荣华富贵。他本人呢?并没有受到什么实惠,尼采从小身体虚弱,长相猥琐,终生未娶,晚年几乎都卧病在床,一辈子过着孤僻和痛苦的生活。

(16)、叔本华:自身具有非凡思想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17)、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权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18)、尼采的一生,和叔本华的一生,都是痛苦的。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自负、孤僻、易怒、身体不好,他们一生都是光棍汉一个,都是“怪人”,尼采还曾经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19)、人生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20)、叔本华以一贯优美而直击灵魂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的智慧,这本书从1860年出版以来,无数次被再版,成了很多人的枕边书,被很多人奉为指导人生的“圣经”。

5、叔本华是哪里人

(1)、叔本华讨厌女人,尼采讨厌弱者和平庸者。尼采对女人的态度比叔本华更糟糕,“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2)、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

(3)、生活犹如一出舞台剧,人格决定了我们的演技。有些人凭借地位、荣誉而得以扮演王侯将相,有些人则只能当小人物,但是这一切只是外表的不同而已,脱下戏服后,大家骨子里都不过是一些对命运充满了忧虑的可怜演员——所有人都有下台的那一刻,夸耀自己的戏服不正是另一种沐猴而冠吗?

(4)、尽管叔本华一个劲儿地吐槽人生,但他还是说出了一种过上幸福生活的方法。他说:“享受现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大的智慧。”换句话说,就是及时行乐,过好当下。这无所谓褒贬,所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在征服周边的部落后,认为自己已经建立起丰功伟绩,是世界上幸福、成功的人。于是他问雅典的智者梭伦自己算不算是幸福的,梭伦回答说:

(6)、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7)、人们感觉到丧,是因为对人生有了思考;人们受制于丧,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8)、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再也没有比财富对快乐的贡献少了,也没有比健康对快乐的贡献多的了。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避免一切过度放纵的行为、所有剧烈的和令人不快的情感,及精神的过分紧张、劳累,坚持每日到户外运动、洗冷水浴,以及诸如此类有益健康的活动。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进行适量的运动,那他就不能保持健康。

(9)、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坚实和可靠的,是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10)、叔本华一张口就散发负能量。他告诉你,人生都是悲,人生越过越悲哀;生活没啥好处,到处充斥痛苦;纵然努力也枉然,人生终变一杯土,尘土和毁灭才是人生的归宿。一席话,听起来丧到不行。

(11)、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2)、在这种观照中,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事物,而是柏拉图式的理式,主体也不再是某一个别的人,而是不受意志奴役、没有痛苦、没有时间意识的纯主体。

(13)、“幸福论”一直是“成功人士”的谈资,似乎跟普通人毫无关系,仿佛只有那些名人、有钱人才配谈成功。凡夫们也热衷于向“成功人士”学习幸福,效仿他们怎么去发财致富,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幸福其实是学不来的,发财致富也不等于幸福、成功。

(14)、这样的结果就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和。

(15)、人类所能犯的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6)、于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就提出了“常想一二”。

(17)、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

(18)、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9)、一个人生活的苦与乐,更多是取决于我们的感知方式,我们感受能力的类型和程度,而并不是苦乐本身,所以,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主要因素,而且贯穿一生的,是他的自我,也就是他的内在构成。一个人内心的满足或者痛苦,是由他的情感、欲望和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的环境只能间接影响你的幸福。换句话说,外在的财富,物质和名誉地位,只是你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终的目的。

(20)、美学思想 叔本华深受柏拉图、康德和佛教的影响,企图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来。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盘,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1)、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朋的海蛇那样,要么只是一种传说,要么只存在于另外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到底为何者。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份。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把这些联系冠以友谊之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远胜那些泛泛之交。后者是些什么样的货色呢?果我们知道我们的大部分好朋友在我们背后所说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想跟他们说话了。

(2)、 《辞海》中对天才的解释“天才:①特殊的智慧和才能,元稹《酬孝甫见赠》诗:‘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②也指有天才的人,《新唐书·王勃传》:‘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还有一种解释,“天才,指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提到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是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天才的必备条件在绘画(雕塑)乃至扩大到艺术的范畴都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不难想象缺少创造、想象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将是何等的平庸乏味。“想象力既在质的方面又在量的方面把天才的眼界扩充到实际呈现于天才本人之前的诸客体之上,之外。以此之故,特殊强烈的想象力就是天才的伴侣,天才的条件。但并不是想象力反过来又产生天才性能,事实上每每甚至是极无天才的人也能有很多的想象”(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一般普通人不同,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丰富、更奇特、更大胆、更直接触动心灵。法国,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中说“想象作用就是心灵,因为它起着心灵的一切作用。由于想象作用的生动的笔触,理性的冰冷的骨骼得到了活跃的鲜红的血肉;由于它,各种科学滋生繁荣,艺术愈益美丽,泉石呜咽,林木低语,回声互相呼应,大理石呼吸着生气,一切无生命的物体都得到了生命。” “一个人具有愈丰富的想象作用,也就应该被视为具有愈多的精神或才智,”“因此,美好、宽广或有力的想象作用,不单对于艺术适合、需要,并且对于科学适合、需要。”天马行空不受羁勒,不受传统规律的限制的纯粹的天才的想象是艺术上有效而有益的考察方式。  

(3)、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过人的才智是以超常的感受能力(敏感性)、强烈的意欲和激情为根基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提高了感情的强度,增强了人们对一切精神乃至肉体痛苦的感受程度,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所有阻碍困苦的不耐烦和对任何不如意事情的不满、抱怨。

(4)、此外,在我们全部的经历和磨难中,只有构成我们感觉意识的东西才是永恒持久的。人的个性几乎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在不断地发挥着作用,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则是暂时、偶然、转瞬即逝、并且易于受到各种机遇、变化的制约的。正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永久长存的不是财富,而是品格。”

(5)、叔本华说,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享乐的感受,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情形。这和中国人的智慧(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不谋而合。

(6)、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终目的和强烈的本能。

(7)、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让我们终身受益。

(8)、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9)、在邻居看来,叔本华是一个怪人。他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酒色都不戒,还经常动无名肝火,邻居有位老妇因扰了他的清静,他竟一把推下楼梯,把老妇摔成残废。

(10)、生活就像一个钟摆,左边是痛苦,右边是无聊,只有中间那短暂的一刻才能让我们享受到快乐。贫困令人感到痛苦,富裕也会使人觉得无聊。叔本华说:“处在社会底层的阶级在不断地为谋取生活必需品、为摆脱痛苦而疲于奔命,上流社会则不断地受到厌倦情绪的侵袭。”

(11)、追求贫乏、单调的消遣,和社交、闲谈的趣味;还有很多人站在门口和窗前向外张望。正是由于灵魂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消遣和奢华,这些东西导引很多人穷奢极欲,后落得悲惨痛苦的下场。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防范措施,好的就是拥有内在的财富——即精神财富。

(12)、我国民谚因此有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从“悲观主义”中接受了生活本来就存在诸多不美好这个事实,我们反而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与痛苦。同样的状况,乐观者却能看到,纵然有八九不如意,好在还剩一二让人满意。

(13)、(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14)、直观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人为的产物,是意志现象的工具,直观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认识相当进入全息场景,有血有肉有声音,感受是全方位的,但理性认识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它的源泉是直观,是从直观认识中抽离的线性逻辑。

(15)、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6)、 天才的伟大还在于天才的痴迷,痴迷的带有几分疯癫。“根据辛乃加的引文(《论心神的宁静》15,16),说亚里士多德亲自说过:‘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的。’”“柏拉图还在《费陀罗斯》(第317页)中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一定的疯癫,就成不了诗人’;还说(第327页):‘任何人在无常的事物中看到永恒的理念,他看起来就象是疯癫了的。’”(德国,叔本华《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这里的疯癫应该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而达到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正如道家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表现出来的异与常人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却是癫狂之气。草圣张旭狂放不羁,人称张狂,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可见一斑。据说巴尔扎克在写他的小说时经常把自己代入其中,他会和小说中的人物吵得不可开交,平时也会经常自言自语,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却是多么的疯癫可笑。天才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才华,完全的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世界,使得他们由于前瞻、高尚而有些精神上的优越性。“他们虽不怎么了得,但确实有些精神上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同时就带有些轻微的疯狂性。这样看起来,好象是人的智力每一超出通常的限度,作为一种反常现象就已有疯癫的倾向了。” (德国,叔本华《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  

(17)、叔本华是小农喜欢的哲学家之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因为他的观点很深刻,甚至刻薄到偏执。小农这种顽固保守的花岗岩脑袋,需要这种振聋发聩的“雷语”才能打开脑洞,在矫枉过正中获得一些认知启迪。哈哈,完全就是一枚“贱骨头”,不削不转呀。

(18)、有些人就像蚂蚁一样殚精竭虑的敛金聚宝,他们头脑简单,满口奋斗,却完全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奋斗。这些人只知道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却对那个目的毫无概念。叔本华讥讽说:“这样的一生,尽管他有着真诚执着的追求,也仍然像头戴锥形小帽哗众取宠的小丑一样愚蠢。”

(19)、《人生的智慧》,这是叔本华晚年的一部著作,而且还是从叔本华其他著作里的内容整理汇编而成的,1860年出版,这一年叔本华刚刚去世了。

(20)、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1)、我们应当不断地记起: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以为明日会再来;但是,接道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常常忘记每一天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观念或名称是无法体验的——倘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遭到了破坏。

(2)、《叔本华思想随笔》里的文章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3)、相对于健康的心灵,很多人忽视了健康的身体对于幸福的重要程度,但其实,只有在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结出快乐的果实。人到了中老年之后,才会意识到健康真的很重要。

(4)、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5)、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叔本华

(6)、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应该沉流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不及我们所想像的。同样的物体,由于间距,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但思想则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

(7)、比起从没真正体验过贫穷的人来,那些经历过匮乏的害怕贫穷,也更容易铺张浪费。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对未来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节制。乍看之下贫穷似乎并不是太可怕。生来就富有的人们,将财富看成是没有它就不能活的东西如同空气,他们有条不紊、精打细算,并且勤俭节约,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的财产。

(8)、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天敌。更进一步说,当我们有幸摆脱了其中的一个时,就又接近了另一个。事实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个天平之间不断地摇摆。原因就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重的对立关系,一是外在的、客观的,一是内在的、主观的。外在的、客观的对立就是,困境和贫穷使人痛苦,而安逸和富足又使人无聊。

(9)、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福、快乐而已;

(10)、人的极尽巧妙和复杂的机体就是生存意欲所显示出的的现象,但这些现象终还得化为尘土,这些现象的整个本质和努力因此也终明显归于毁灭。

(11)、叔本华:当你对庸俗熟视无睹时,你已经庸俗了

(12)、叔本华认为,强烈,丰富和持久的快乐始终还是来自于精神上或者灵魂上的愉悦,一个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强弱,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领略这种乐趣。所以,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自我或者说自我的个性。叔本华说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差异取决于三个方面:你的个性,你拥有的财富,第三是别人如何看待你,或者说你的名誉和地位。但是后面两类显然是外在决定的,而只有第一个,你的个性或者自我意识,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个性自我包括高尚的品格、聪明的大脑、开朗的性情、愉悦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一言以蔽之就是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

(13)、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坚实和可靠的,是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意志,实现道德的高理想。

(14)、所以,每个人的天性都会引导他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客观世界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是说,他会做好充分的防范和准备以应对自己易遭受的那种苦难。聪明智慧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和烦恼的自由,追求宁静和悠闲,也就是追寻一种安静平和、纯真简朴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带来的骚扰。

(15)、庄周、嵇康、邵雍不好富贵,并非自命清高,夸名自大,自欺欺人,而是明了了养生之道、达生之术的缘故,他们知道幸福在于修行自我,而不是逐求外物。

(16)、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17)、  叔本华认为,人类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大多数人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18)、他提出两点重要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没有“我”就没有表象;“世界作为意志”,从无机物到有机物都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由意志派生,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和对生命的欲求,它作为世界的内在涵蕴和本质,是自在之物,是永恒不灭的,一切生命世界都是反映意志的镜子。生命意志这个大圈框住了所有表象之物。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19)、上述是原载编者文中摘取的一段话,想来是特别欣赏的。但小农并不这么极端,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消遣等趣味,怎么就一定是灵魂内在的空虚呢?反之能说青灯黄卷、清心寡欲,就代表灵魂内在的充实吗?

(20)、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1)、一个成功的演员,终还得依靠演技,而不是角色,生活也是如此。健全的人格才能够保障幸福,如若一个人生性贪婪,嫉贤妒能,心狠手辣,那即使他是世上富有的阔佬,也会感到不幸。

(2)、叔本华说,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无聊,我们必须源源不断地追求外在刺激,比如追求各种无意义的社交、消遣和娱乐,还有人喜欢八卦,到处搬弄是非。而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只能依靠内在的力量,也就是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精神越是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真正的智者会寻求没有痛苦和愤怒的状态,追求闲暇和自由,过上一种平静、质朴和不受人打扰的生活。于是,对所谓的人类生活有所了解之后,他们就会选择独处。

(3)、“hausfreunde”一词表达得相当准确,因为这种朋友是居屋、家庭的朋友更甚于居屋主人的朋友,因此,他们更像是猫,而不是犬的一类。

(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叔本华经典50句名言144句(叔本华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