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简介50字66句(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1、孟浩然简介20字左右

(1)、“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2)、“处处闻啼鸟”就是天刚亮,到处都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啦!

(3)、多年后也有几个朋友要推荐孟浩然出仕,他却认为张九龄,王维这些高官都推荐不了,你们就算了。负才自傲,已无意仕途。他和历史上那些贬谪流放,纵情山水的诗人不同。

(4)、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5)、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6)、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7)、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8)、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9)、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10)、(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1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本是遥不可及的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反而和舟中的人变得很亲近。“低”和“旷”,“近”和“清”在这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而这样富有特色、绝美的景色,也只有孟浩然这种羁旅之人在舟中从能看到。

(12)、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13)、从北宋前期仁宗之时开始,到南宋灭亡之后一段时间,宋人在近三百来年的长时间中都有人在化用孟浩然诗句,或在叙事造境时学习孟浩然诗。

(14)、此外,我们已经知道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也知道孟浩然未中进士,曾游历从巴蜀到吴越的长江南北各地;还知道孟浩然虽有政治大志,但洁身自好而不乐于趋承逢迎,所以平生不得志。

(15)、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16)、你们说的都没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思就是诗人起来后他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17)、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18)、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那些清新自然的诗歌呢?

(19)、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求仕与王昌龄相识后结为知己,孟第二次到长安求仕,再次与王喜相逢;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贬岭南,途径襄阳,二人相聚,孟浩然有诗《送王昌龄之岭南》、《与王昌龄宴王十一》相送;开年二十八年春,王昌龄遇赦北还,再拜浩然,二人相见甚欢,浩然连自己疾病方愈也丝毫不顾忌了。

(20)、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2、孟浩然简介50字

(1)、译文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2)、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3)、看人钓鱼却写首诗给张九龄,其实意思隐藏而又明显。我天天看人建功立业却没有机会,张丞相你得帮我啊。一首小诗,写了景,表了意,扮了矮,又不丢人。这份才情着实高。张九龄这个时候被贬下来了,没有机会推荐他,但实在是爱才,留用他三年直到去世。

(4)、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5)、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6)、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7)、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8)、    孟浩然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所作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9)、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10)、孟浩然以布衣之身,得到了李杜等诗人对他的高度推崇,有众多不同级别的官宦诗人与他交友、唱和,有众多淳朴的农人与他交往,个人足迹遍及吴、越、赣、蜀、秦、楚等地,穷极山水之胜,畅游了天下,成为山水田园诗人中漫游广的一人,可谓极风光之一时!无心插柳柳成荫,又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派的鼻祖!1300余年来,他的诗歌穿越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给历代读书人带来一股自然清新之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他同时代的皇室达官、豪门贵人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与他们较,浩然可以有憾、不应有恨,宜含笑九泉矣!

(11)、    写景,他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处处啼鸟声,潇潇风雨声,沙沙落花声。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却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12)、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13)、韵译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14)、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的真实感受,在继承陶、谢田园山水诗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将田园诗写得极其质朴动人;此外,孟的许多诗句体现了壮逸之气,呈现出其诗歌的多层面魅力。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因年辈长,开风气之先,故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他与王维被后人并称为“王孟”,山水田园诗派又被称为“王孟诗派”。

(15)、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16)、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17)、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18)、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19)、孟浩然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客观上为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其人生经历比较简单,除在张九龄幕府干过短时间的卑微的从事外,基本上是一位草根、布衣,加之完全生活在承平时代,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剧烈大动荡,也就注定了他诗歌内容的涵盖面不是很丰富,但这并不影响孟浩然在诗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

(20)、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3、孟浩然有名的十首诗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诗神-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4)、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5)、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6)、诗仙-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7)、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

(8)、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9)、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孟诗说:“语淡而味终不薄”。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赞誉孟诗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又说:“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诗选》(台湾戴君仁编)中说:“孟浩然的诗已经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了时人的倾慕”;又说:“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10)、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11)、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孟浩然回襄阳。

(12)、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13)、天下朋友皆胶漆。孟浩然虽然出生在襄阳一底层人家,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完全是一介布衣,但以诗人的才情,各类朋友遍天下(友情超越了阶级与阶层),且相交甚笃。在长安与王维相识相知后,二人相交甚密,王深谙官场道路的艰险,见孟浩然落第后即写诗力劝其回老家隐居。

(14)、考试结果出来后,他却榜上无名,这让一向心态平和的孟浩然还是不平静了一阵子,写了一首充满怨意的《岁暮归南山》,也就是这首诗,使得他又一次失掉了进身仕途的机会。据说进士结果出来后,王维带着他去见唐明皇,李隆基要看孟浩然的诗,孟浩然便把发牢骚的诗呈给了皇帝,皇帝看后很生气,明明是你自己一直躲着不出来求取功名,怎么怪起了皇帝了呢。皇帝自然不高兴。

(15)、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庄园主,心中一动:凭我的才情当个官没问题吧?没当成那就算了,还是回鹿门山当老农民,他也无所谓。

(16)、为什么这么说呢?何为田园诗?其实和山水诗、游仙诗、隐士诗包括艳情诗是一样的,就是轻功名,重田园(山水、游仙、隐逸、美女)。而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求功名又轻功名的矛盾心态是严重的。没有哪一个不是嘴上轻功名,手下努力求出仕的。陶渊明、谢灵运、李白、苏轼、杜甫哪一个不是?

(17)、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18)、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诗家天子王昌龄游襄阳,专访老友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饮酒赋诗作乐,结果,孟浩然背上即将痊愈的毒疮重新发作,不治身亡,终年五十一岁,一代诗坛巨星黯然陨落。

(19)、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2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4、苏轼

(1)、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2)、孟浩然曾经科举不第,他立刻放弃了科举这条路,走上了干谒求仕的路子。他虽然和王维是忘年之交,又深受张九龄赏识,甚至在后半生中不断有人想推荐他出仕,但他一直是白身。为什么会这样呢?

(3)、怀着一腔热情进京,不曾想京城成了他的伤心失意之地。所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直接回襄阳老家,而是去了有诸多名胜的吴越之地,让江南的山山水水涤平心中的不快,而富有灵性的山水也造就了孟浩然太多的不朽的名篇。《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此诗写于往江南的途中。此后,他继续过着他的简单的隐逸生活。

(4)、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5)、    中二班的小朋友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把对古诗的理解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例如学习《春晓》,可以启发他们联想春天雨夜的声音是怎样的,诗人起床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居住的环境如何,他回想起昨夜的雨声有怎样的感想等等。孩子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头脑中自然产生了一幅山水画。此外,诗歌的学习可以与吟唱相结合,孩子们喜欢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学习诗歌,也许此时此刻他(她)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潜移默化中他们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联系产生了自己的认知。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我们继续一起加油诵读传统文化的经典哟:)

(6)、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孟浩然都是享有盛名的。他是初唐到盛唐时代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诗人。给他编辑诗集的王士源赞美他:“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诗仙李白一向目中无人,但独对浩然敬服,他在《赠孟浩然》诗中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诗圣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在《遣兴》中赞美他说:“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曾在鹿门山居住过的晚唐杰出诗人皮日休赞叹他:“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龊龊束人口,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浩然简介50字66句(孟浩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