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学前教育机构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2)、 做人,这是一般意义的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3)、学前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学前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4)、他指出,幼稚园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人。幼稚园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对0—6岁幼儿在体、智、德、美、劳等方面教育,培养其成为身心健康、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等全面发展的新人。
(5)、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儿童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保育方面很重要,这是由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6)、(3)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7)、 报到
(8)、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思想家及心理学家,他在学前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作品流传于世,为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9)、我国学前教育学者陈鹤琴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整个教学法”,其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对外界的反应是“整个的”,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实施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这条原则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各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0)、其实说到底,归纳为8个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1)、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活动来进行的。学前儿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时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为儿童积极主动活动提供可能。
(12)、C.“活教育”理论 D.“社会文化”理论
(13)、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就是让儿童在与自然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但这并不是说直接摈弃了课本,而是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例如,活教育的课程类型,实际上也被叫做“五指活动”,即: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健康活动以及儿童艺术活动。
(14)、(2)除国语及算数外,用大单元及活动中心编制。
(15)、学前儿童认知直觉行动性与形象性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只让儿童静坐着看和听,而应该尽各种办法,引导儿童主动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教师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儿童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6)、学前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在总结了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前教育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既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阶段,也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阶段。
(17)、1952年台湾省教育厅指定女师附幼研究幼稚教学单元,熊慧英主任以“五指教学法”为蓝本,编写《幼儿活动单元教材教法》提供幼教单位使用。于1953年出版,共包含四十九个教学单元。
(18)、 1940年3月,陈鹤琴先生在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中,给桂林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其力求避免传统的“死”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生活中、自然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来寻求成长的活力和营养。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思考当中,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逐步得以完善并进一步确定实施了“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可以说,这三大目标是在通过广泛吸收和改进现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19)、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20)、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2、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既适用于教学活动,也适用于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既适用于活动计划的预设、内容的选择,也适用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活动区的设置等。
(2)、 “幼童本位”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推进,还需不断努力实践。期待每一个志幼人能在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促进儿童的核心素养得到大限度的发展,在教科研中提升自己,到达学前教育理想的彼岸!
(3)、(2)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4)、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
(5)、(解析)陈鹤琴针对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行的弊端,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所以选C。
(6)、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7)、作为学前教育对象的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我们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对儿童的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8)、五指教学法首先于1945年被中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担任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任内提出。
(9)、他指出,何谓中国教育国情?概括地说,中国教育国情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疆广大、人口众多、国家贫穷、教育 落后、幼稚园教育一片空白。针对这种国情,他疾呼:创办适合中国国情幼稚园决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教育模式,就其经验也只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决不能办有钱人的幼稚园,因为有钱人幼稚园穷人读不起。”决不能只在中心城市办幼稚园,面向广大工厂和农村办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幼稚园。只有办这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中国幼稚园教育才能发展,“教育公平才能实现,社会也才能进步发展。”
(10)、目标的确定不能单追求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应以全面考虑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知识经验、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整个人的发展。
(11)、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2)、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13)、 所有参会老师均获赠讲师特别设计的机构与家庭感统设计方案各一。
(14)、民国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比如战乱中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珠穆朗玛峰,至今中国仍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达到其地位。
(15)、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16)、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17)、陈鹤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要改变。
(18)、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
(19)、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20)、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他也看到儿童的做法往往带有盲目性,因此在鼓励学生做的同时,教师要给予有效地指导。
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2)、第一主张:幼稚园应该适应国情,如:幼稚园的设施应体现本国文化,教材、教法只要不违背相关国情均可以使用。
(3)、小昆虫、小石子、树叶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学前儿童眼中的宝贝,教师若能对学前儿童的世界加以观察.并有效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将会使学前儿童在感知
(4)、他认为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反复强调幼稚教育不仅是一种正式的教育,而且是人生的一种基础的教育。
(5)、“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课程观。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即自然、社会是儿童学习的不竭源泉。这也就意味着陈鹤琴先生是反对将儿童禁锢在教室里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的,儿童可以在大自然中惊叹造物的神奇魅力。
(6)、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
(7)、生活化首先就是指教育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例如,课程安排依照学前教育机构生活的自然秩序展开;课程内容可以依据节日顺序展开;或者依据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组织课程等等。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就是要将学前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不论是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应该了解和认识的,都纳入到课程组织结构中加以统整。
(8)、与人交往需要使用语言、文字,及记录、整理、保藏,要有语文活动。
(9)、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是一个整体,被称为“五指活动”。
(10)、“活教育”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也考虑到了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创造、有吸收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对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针对旧中国旧教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起着一定得积极作用。
(11)、活动过程要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这包括儿童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和需要、活动准备状态、习惯性行为、动机和情绪背景、学习和活动方式及其特点等。因此,研究和了解儿童状况,对于实现课程组织实施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12)、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人的思想还各有侧重点。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普及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陶行知主张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并提出采用“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13)、A.近发展区理论 B.知识系统化理论
(14)、反对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的倾向,强带哦教师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15)、③通过具体可见或可操作的活动,使儿童比较容易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更快地获得各种知识经验。
(16)、 活教育理论认为,“做”是儿童获得真知的基本途径,也是儿童的学习的真谛。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他认为,如果不让儿童去做他所能做的事,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就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限制儿童宝贵的自动研究精神。
(17)、“活教育”强调的是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成功、被表扬、爱模仿等,进而迎合学生的这些特性,并贯穿到教学当中去。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所以整体来看,这是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方式。
(18)、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说,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这一点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相通之处。
(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20)、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幼儿“自
4、中外学前教育史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这些教育原则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2)、引领了幼儿教育研究的科学道路。除了儿童心理研究的范式,创办《幼稚教育》杂志和《儿童教育》杂志,致力于引领幼儿教育工作者形成研究儿童、研究课程、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和观念,幼儿教育的科学性。
(3)、基础上有所提高,即“跳一跳,摘个桃”。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略为超前”的适度的教育要求,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引导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即既不低估或迁就儿童已有的水平,错过发展的机会,又不可拔苗助长,超出发展的可能性。
(4)、由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启蒙性特点,着重在儿童学习的兴趣、方法、情感态度的养成教育上,其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的成长,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必须它的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5)、保育主要是为儿童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儿童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引导儿童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学前教育的全部内容。
(6)、 做中国人,体现出民族特征。生活在这个国度和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要爱护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自己的同胞。所有拥有这份情感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7)、“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他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
(8)、“活教育”的课程类型也叫做“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9)、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名望卓著的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家。他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出“活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0)、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的现实性;课程的适合性;课程的教育性;
(11)、如,将具有一定联系性的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与活动之间加以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加以互补运用和整合,使教育活动一致地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12)、第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13)、 宣传片“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这是今年的第九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因地制宜,用一个不同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久的,也让家长重新的认知了孩子。从孩子们的内心来出发,教育是根本,优质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发挥传统美德。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不是要有多少的自由,而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有“你”的陪伴,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14)、由于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特点,使得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事物。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的。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初级的概念。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考虑体现直观形象性。
(15)、(往年试题)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的教育家是( )
(16)、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五指活动如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17)、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幼儿园课程理论(1)课程的中心
(18)、中班组家长陪伴孩子的学习记录,一切为了儿童
(19)、 论坛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王园长给课题组教师做了《坚定地站在儿童一边——“活教育”中的“幼童本位”》的讲座,使大家明确了教育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坚定确立儿童的“中心地位”。教育工作者从儿童的天性和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兴趣需要出发,把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当作教育目标,教育的实施和评价也应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来进行。接着,课题组成员林懿蓉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班级子课题的研究感悟《意在情境,指尖飞扬》。她具体阐述了情境化育人的策略措施:美术教育中以生活化情境使幼儿“敢”动;以游戏情境,在“玩”中使幼儿“善”动;以语言情境使幼儿“勤”动。后的分享研讨环节,课题组成员延续市学术年会上“游戏环境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主题,交流探讨了如何满足幼儿美术兴趣和需要,以及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大胆表现的美术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20)、(往年试题)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 )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语录
(1)、(解析)陈鹤琴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的条件”。所以选D。
(2)、 午休
(3)、根据幼儿兴趣和生活经验,采用常识问答、游戏、工作、故事、音乐、歌谣等方式,设计教学单元。
(4)、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5)、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虽然保育和教育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育的内容。
(6)、总之,只要是有对儿童有影响的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等,都应该遵循这些原则。学前教育原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是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教师均应遵循的,它反映了对所有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另一部分是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学前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7)、陈鹤琴提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进行自我改造,后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后从本质上进行转变,不再做旧教师,而是应该做一个人民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8)、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9)、课程的民族性;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的大众性;课程的儿童性;
(10)、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1)、A.“从做中学”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2)、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发挥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需要、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环境的创设者、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导”的艺术,要把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幼儿,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承认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前儿童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
(13)、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14)、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15)、(1)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
(16)、反对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的倾向,强调教师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17)、 做现代中国人,由于中国社会有其发展特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自然也受这一特质影响。
(18)、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17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
(19)、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
(20)、如从类型来说,有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亲子活动、劳动等,从活动的领域来说有健康的、科学的、语言的等领域的活动.从表现形式来看,有听说表达类、运动类、动手制作类、小实验等活动,从组织形式来看,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
(2)、第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3)、“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就是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
(4)、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5)、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6)、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
(7)、 13718737008 18410908607
(8)、(2)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9)、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10)、而陈鹤琴先生是强调要去活教材中学习,只有亲自接触大自然才能够真切理解书本知识。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11)、他指出,幼稚园课程从目标、内容、要素来看都有别于小学课程,有其显著特点:课程目标教育统一于保教合一二元结构中。小学课程目标教育主体是8岁以上单一结构教育,其职能是统一的;幼稚园课程目标教育主体是婴儿和学前二元结构教育,其职能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二者互为联系,互为渗透,不可分割。这种二元结构教育是互为依存的关系,课程目标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课程目标教育实施整合于游戏为基本形式中。小学课程目标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试验、操作、探索等形式。幼稚园课程目标教学在教师引领下以幼儿游戏活动为中心,将课程目标融入各种多样性活动和一日生活之中,实现课程目标教育。课程认知习得源于幼儿感官直接经验中。小学课程知识学习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获得间接知识,开启大脑记忆功能储存到大脑皮质中心。幼稚园课程知识习得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官功能,运用观察、接触、操作等方法认识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现象和事物,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12)、陈鹤琴认为“课程与方法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所以谈教育,第一应当解释目的。教师先测量儿童的个性,了解儿童,希望他们达到怎样的目的,然后选择适宜的教材和方法,以达到所希望的目的。他提出,“活教育”的课程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和身体。
(13)、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14)、(解析)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所以选A。
(15)、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
(16)、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福禄贝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自然的活动方式就是生动活泼的游戏。蒙台梭利说: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以过程为导向,以乐趣为目的,以内驱动机为主的活动。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他们儿童身体、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发展以及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游戏活动中易于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
(17)、他指出,中国幼稚园教育必须改革,不改革不行,要破旧立新。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树立幼儿是教育之主体,是学习主人,尊重幼儿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观念;改革以课堂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树立活动为中心,活动就是学习,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获得认知的新观念;改革以教材为本本雷打不动的课程模式,树立大自然、大社会为教材的大课程观,把幼儿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融入课程之中的新理念。
(18)、(2)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需要情况而灵活安排。
(19)、以上谈到了教育的一般原则,对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育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0)、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
(1)、 “活教育”理论历经岁月,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以及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活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依然有着启迪和教育意义。比如: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尊、自强能力;让孩子在自理、自学中获得生存和生活的技能;让孩子有一颗感恩并服务社会的心;鼓励孩子多运动,增强孩子的体质......“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依然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规律,它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儿童的自主探究和创造精神。
(2)、(往年试题)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出“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的教育家是( )
(3)、确立了幼稚园教育地位及其重要性。他一生忠诚于幼稚教育事业,对幼稚教育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情怀。提出了幼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工作时,面对旧中国保守、落后的教育,以无私的胆识和勇气,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幼教事业。其间,他将幼稚园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 学制,亲自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幼稚园,即南京鼓楼幼稚园,组织编写教材和幼儿读本,设计教具和设备,实践中国式幼儿教育。他破除传统教育束缚,批判西方幼教理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幼教理论,他的幼教思想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
(4)、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1)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5)、无论是儿童吃喝拉撒睡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教学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6)、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对儿童的教育要特别注重生活化。并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功能。
(7)、五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是中国首部全面解读陈鹤琴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全片以陈鹤琴的人生经历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为主线,以丰富的真实影像文献资料为载体,中外大量纪实访谈为助托,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切换,相互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鹤琴为中国幼教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8)、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9)、陶行知提出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先建立良好的习惯。陈鹤琴认为,幼稚园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129句(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