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句关于农谚的谚语134句(关于农谚的谚语十条)

关于农谚的谚语十条

1、关于农谚的谚语十条图片

(1)、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2)、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关于农谚的谚语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3)、农谚,是我国农民把他们在长期生产斗争中的经验,用谚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高度概括了我国农民古今往来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经验,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现选择部分适用于中山地区的整理如下:

(4)、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5)、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6)、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7)、这条农谚和“正歪树”息息相关,树长歪了,优秀的木匠可以把它修正过来,变废为用,而不能简单地弃之不用或跟着歪树把自己也带歪。

(8)、这是古时候根据正月二十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清明节气前的天气情况的农谚。从字面上来看,如果正月二十这天晚下雨或者阴天,看不到星星。那么,后期雨天就会比较多,会一直沥沥拉拉的下到清明。

(9)、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10)、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2)、要得红苕好,底肥追肥要上饱。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3)、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14)、“三分喂牛,七分用牛”。一方面要加强饲养,另一方面要合理使役。在某种程度上,合理使役比加强

(15)、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16)、时年丰熟唔丰熟,早造看正月初晚造看八月二十六。   

(17)、周人就是一个依靠农业崛起的部族,以执农不弃而君临天下。三千多年前,居住在豳地的姬姓部落,因“窜于戎狄之间”近五百年,便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来到了渭水流域的岐山脚下,《诗·大雅·绵》说的就是这件事。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周人将务农技艺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带动整个关中乃至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

(18)、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时间无声地流走,千年前的诗意已沉淀在历史的浪涛里。寂淡的秋风一起,千年的诗意依旧悄然而至。又一秋,凉风阵阵,秋意渐浓。今天又是二十四节之一的“白露”。白露的悄然而至,让人浮想联翩。

(19)、第三站|兴中道,一条展示中山发展新纪元的道路

(20)、这些农业劳动场景的描写,让人看到了一个躬耕田野、吃苦耐劳的周部族,正因为周人勤劳有为,才能够在周原建设美丽家园,实现部族的崛起。在农耕时代,勤劳是一个部族得以崛起的优秀品质之一。

2、写一句关于农谚的谚语

(1)、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

(2)、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3)、农业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4)、走进白露这段清亮剔透的节气,自己也真得幻化成一颗喁喁滚动的露珠儿,成为伊人视野中的一枚装饰……你说,站在八月的边缘,那记忆的红雨伞会自然而然地淌过那片情绪的草地,把我俩罩成一方乡谚里的典故。然而,大颗的雨点,大片的蝉声和蛙鸣依然密集地淋漓而来,你会跟紧我那淤泥滩上斜斜的鸭竿吗?

(5)、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6)、爱惜粮食、崇尚节俭的意识周人就有,《诗经·小雅·大田》中描写了周人拾穗的场景,西周农民在收获粮食时,刻意在地边留下一些禾与穗,让那些无力种植的人去捡拾,尽量使每一粒粮食得到有效使用。

(7)、有些西府农谚是提醒农人注意时令的,比如“惊蛰不耙地,好比蒸笼跑了气”“清明不光场,麦在土里扬”。

(8)、谚语说:“十月水上田,来岁必荒年”。不难想象,在农历十月出现中到大雨,那么预示着来年田地荒芜,不利于粮食丰收,是个歉收的预兆。

(9)、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10)、如今的麦收不似从前:有了收割机,农人圪蹴在地头的树下,几根烟的功夫麦子就收完装好,只剩下晾晒了。但莫误农时、抢收抢种的习惯还保留着,正像农谚里说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该种立马种,该收收,庄稼为重.

(11)、“白露难得十日晴。”(陕)“滥(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川、鄂、湘、粤、)“雨打白露,天天溜路。”(苏)“白露下了雨,市上缺少米。”(川)“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赣、川)“白露无雨,秋雨少。”(陕)“白露不下雨,干到重阳底。”(赣)“白露无雨,寒露风迟。”(湘、桂)“白露无水,百日无霜。”(粤)。

(12)、就是初伏的前一天,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无疑。

(13)、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14)、朝翻(风)晚翻晏昼(中午)翻风唔过日,半夜翻风冷刺骨。

(15)、◇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16)、◇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17)、“每每天没有三个饱,很难使牛上油膘”。每天应早、午、晚3次饲喂,让牛吃到“三个饱”。每顿饲料要有一定数量,不可饱一顿、饥一顿。一般让牛吃到九成饱便可。

(18)、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底肥三年壮。

(19)、白露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含情睇,夕颜华兮芳馥馥,薄暮昏暗总朦胧,如何窥得兮真面目。———《源氏物语》

(20)、霜降来临温度降,罗非鱼种要捕光,温泉温室来越冬,明年鱼种有保障。关于农谚的谚语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3、关于农事谚语有哪些

(1)、“有料无料,四角拌到”,“先草后料”,“先干后湿”。饲喂时,先将铡短的麦草等干草放在饲槽里,再洒上1的食盐水彻底搅拌,后再撒上精料继续搅拌,使精料均匀的粘附在饲草上即可。

(2)、如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却忽视了对粮食的珍爱,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珍惜粮食的宝贵品德,光盘行动等文明现象一次次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粮食、厉行节俭。

(3)、看来,在农历十月,出现中到大雨不好,因为到了深秋和初冬时节,天气应该寒冷,霜雪天气出现,这样才符合二十四节气特点,不信看看谚语所说。

(4)、农谚本身就产自田野间的农人口中,他们把耕种收获的农事经验、天气现象等进行总结,创作成一句句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谚语,用来指导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农谚是农人的重要助手。如今,许多农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劝人勤劳的农谚,并不过时。

(5)、白露节气,秋思渐浓。外婆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诗句惹人秋思。记得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里边有这样的句子:“又是一场乡村的露水,打湿了我的头发,那一弯瘦月亮,正沿着思念的背脊,悄悄地爬”。我的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秋思就在哪里。今夜又逢白露,往事离我如此之近,又那么遥远。在城市的一角,秋风沁骨,月高云淡,站在三楼的窗台前,看末班车迢迢而过。我的故乡风貌,我的亲人面容,又渐渐清晰起来……

(6)、有的农谚是讲种植技巧的,比如“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柴草沤成粪,越长越有劲”。

(7)、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8)、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9)、未收冬(指九月九以后还行雷),明年多台风。

(10)、十月包含两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和小雪,也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温度下降,在零度上下徘徊。随时可能出现霜降或者小雪花天气,这样天气正常。

(11)、“天穿节”这天是古代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是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人们这天会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

(12)、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13)、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14)、今年正月出九了吗?我查了一下,今年“九九”的第一天是公历3月3日,也就是说正月里没有出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可以理解为今年的年景还是不错的。当然,农谚流传太过久远,现在的气候条件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在全球温度升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15)、在西府地区遗留下的众多民俗活动中,也能找到西府人尊重土地的影子。拿西府社火来说,社火也被称为“射虎”,意为取正压邪、祈福求祥。其实,“社”就是土地神。这种古老的艺术,所表现的正是人们相信获得“大地之神”的庇佑,加上人们的辛勤劳作,会带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的生活。由此可见,周原大地上的人有着深厚的土地和农业情结,而这种朴素的感情,代代流传,千秋绵延,人们正如农谚“七十二行,庄稼为王”说的那样,重视土地,尊重农业。

(16)、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17)、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18)、借着晴好天气,装袋的麦子要“扬场”。“扬场”使用专用木锨,据风向和风力用劲,扬起后吹走麦皮,麦粒便成了一个堆,边扬还要边扫去落下的麦皮。除了戴个草帽外,扬场者戴副大黑墨镜,抽空指挥剩余人的活计,显示着农活把式的。“扬场”完了,开始晒麦,这时小孩子一般就要担负起“搅麦”的任务了。在树荫下睡个把小时起来,用木耙来回翻动地上的麦子,如此反复五六天,麦子就可以装袋了。

(19)、“清明”无雨看“谷雨”,“谷雨”无雨天大旱。

(20)、“夏天一口塘,冬天一铺床”,“养牛无巧,圈干食饱”。即在天热时应有个洗澡的池塘,天冷时应有个暖和的厩舍。饥寒饱暖,因而应将牛只喂饱。阴暗、潮湿,易滋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因而应将圈舍保持干燥。

4、农谚10句

(1)、麦收农时宝贵,一刻不得耽误,家中无一闲人。也正是因为农时宝贵,要抢收抢种,西府农谚里便有这一句: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连闺阁绣女都需要参与到麦收之中,可见麦收之忙。

(2)、白露雨。听窗外巴蕉叶上悉悉率率的啜泣起来,铅灰色的天空夹着迷蒙的雨色。房外,低垂的天空,稀疏的雨帘,空蒙的山色。起风了,因为这风,一年中凉爽的风,使大地变成金色的秋天,象是相思愁苦中的恋人,在秋风秋雨里中,熬得憔悴。我蹀躞在这洁渺的雨中,许细的白露雨在微风中,象伞形的薄公英花絮,飘在天空,象无数缱慵的眼波,明眸善眯,象千百万恋人相聚盛会,倾吐喁喁的情话。

(3)、“圈干槽净,牛儿没病”。早晨喂后,先将牛牵出,拴在桩上,让其反刍、休息和晒太阳;然后将圈舍和食槽清理干净,打开门窗,让风吹日晒,便其变干。到下午临喂前,先给牛床垫上干燥的细黄土,再将牛牵入饲喂和过夜,夜间关闭门窗。若能坚持天天如此,则可牛儿四季无病。

(4)、王庭筠曾写过一首诗: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这可能不是早描写夏收场景的,但是有名的。诗人之所以说“林深不见人家住”,是因为男女老幼都在场上忙于打麦,只能听见“打麦声”。

(5)、那么“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呢?年景如何呢?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

(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7)、夏雨淋透,霜期退后。关于农谚的谚语7庄稼要好,粪大水饱。

(8)、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9)、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的质量。     

(10)、“九月重阳,放开牛羊”,“要使牛长膘,多食露水草”,“一千根稻草,比不上一根青草”。即在秋季要早出晚归,尽量延长放牧时间,要选择饲草丰盛的地方,尽量让牛多吃青草,以便增膘复壮,为过冬打好身体基础。

(11)、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关于农业种植的民间谚语(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12)、冬天吹北风,  日头红又红,  日落红霞现,风停霜必浓。   

(13)、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14)、“霜降”早,“小雪”迟,“立冬”种麦适宜。

(15)、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16)、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17)、“家牛要过冬,草料第一宗”。进入冬季,草料缺乏,因而在入冬之前,必须将其备好。应备的草料主要有麦秸、稻草、谷草、豆秸、秕壳和各种藤蔓等。

(18)、刚刚探讨了上面的谚语,看来“十月水上田,预兆来年不是好年景,其他农谚怎么说呢?

(19)、“冬天要间床,夏天要口塘”。水牛被毛稀疏,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薄,怕冷怕热。因而,在冬季要有暖床(给牛床每天垫上千黄土和铺上干褥草,压在其中的褥草、牛粪经生物发酵即可产热),以防寒保暖,在夏季要有池塘,以便水浴、散热消暑、加快恢复劳役后的疲劳以及避免虻蝇的骚扰。一般每天在中午和傍晚至少让水牛泡水一次,每次1~2小时,农闲时还可增加泡水次数和延长每次的泡水时间。

(20)、秋天真的来了,准备好踏秋了吗?古人对于白露留下了哪些诗词诗句呢:

5、关于农谚的谚语十条

(1)、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肥用在攻穗上。麦追黄芽谷追节,玉米追的七个叶。冷田热底,增产无比。

(2)、气温回升早,病虫害发生也会比较早,另外,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句话还准不准呢?我查了一下,2021年正月二十八就数完九了,预示着2021年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那么2021年有没有倒春寒呢?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可以对照一下!

(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4)、◇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5)、“三知、六净”。所谓三知,即是:知冷暖、知饥饱、知力气大小和疾病;所谓六净,即是:草净、料净、水净、槽净、圈净、牛体净。

(6)、关于雨水节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等等。

(7)、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9)、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10)、中秋节贺卡寄语祝福语简单大方中秋节给长辈老师的温馨祝福

(11)、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2)、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13)、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关于农谚的谚语3农事谚语

(14)、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没粪不种豆,粪大萝卜粗。

(15)、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没粪不种豆,粪大萝卜粗。

(16)、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17)、出现这种温度回升早,上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海藻酸,来防止由于高温出现的旺长情况,增加有效穗的数量,同时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冻能力。

(18)、农民虽然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同于古代传说和习俗,但是,由于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气候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所以,我们对于农谚还是要去其糟泊,取其精华的。

(19)、有些农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例如,“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是出至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中。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树影下的庄稼不能好生长,大块的硬土长不出壮苗。

(20)、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1)、◆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2)、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3)、深耕密植不上粪,枉费力气瞎胡混。量体裁衣,看禾施肥。

(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在六廿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温防腐烂。 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五月立夏到小满,查苗补苗浇麦田。 芒种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麦开镰。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夺高产。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进行打场连。 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总结全年好经验。 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 豌豆大蒜不出种蒜出九长独头。 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 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 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 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 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秋耕田地地发塇,冬雪渗下不易干。 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人不勤俭不能富,马无夜草不能肥。 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枣杆。 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 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

(5)、      在我国黄牛由役用向肉用转型的今天,民间丰富的养牛农谚,不但对耕牛的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肉牛的科学养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择之数条,供大家学之。

(6)、“清明”大南风,晚造好耕种(指无“寒露风”)。

(7)、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8)、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肥用在攻穗上。麦追黄芽谷追节,玉米追的七个叶。冷田热底,增产无比。

(9)、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10)、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11)、“刷拭牛体,等于加料”。经常用草把或帚把刷拭牛体,能使牛只舒适,牛体清洁,皮肤营养状况改良、血液循环增强、疾病减少。

(12)、现在回复数字1~根据推送菜单,回复对应的数字,即可随时随地查看您想要的信息。

(13)、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14)、水满田,谷满仓,田内无水仓无粮。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囤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15)、这些农谚,有些因为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失去了作用,有的则阐述了务农原则和讲究,展现着西府农人的生产生活规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6)、正如谚语所说:“十月下雪霜,来年粮满仓”,看到了吗?十月出现下霜或者小雪天气,是个好兆头!对于冬小麦等等好处多多,利于健长,到了明年夏粮正如获得丰收,家家户户粮食满仓。

(1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18)、可是,谚语的前提条件是“水上田”。大家考虑考虑,什么是“水上田”呢?如果是小雨降临,或者是秋雨绵绵,那么地里很难存住雨水,多是渗透到土壤里面,不会出现水上田的情况。除非,天降中到大雨,大雨爆发,这样的话,往往造成雨水淹没田地,雨水横流。

(19)、“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可少”,“冬牛不患病,饮水不能停”。牛在冬季圈养时,一定要补足清洁干净的水分。若缺水,则会导致牛患反刍缓慢、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等疾病。每天给水一般为早、中、晚3次,温度以2O℃左右为宜。

(20)、刚进入头伏(初伏),山里人就开始忙着种胡萝卜、水萝卜、红心萝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则适宜播种荞麦。末伏(三伏)是播种大白菜的佳时节,一到末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种白菜。

(1)、以前的麦收,复杂而漫长。离麦收还有月余的时候,农村人就开始“光场”了。“光场”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先将牲畜套好,让其拉上压了重物的铁耙,转圈将用作晒麦的“场”里的土耙开,并将土圪垯整碎后等着下雨。下雨后借湿铺垫上麦草,用碌碡反复去农机少,一个村子才有一台打麦机,大家抽号排序,打麦机一开便不再停歇,张家用完李家用。

(2)、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干雾露阴,湿雾露晴。

(3)、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4)、西府人敬重农人、重视农业,故而有了这句农谚——“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如果没有农民种植粮食,那不管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学问人都得饿肚皮,所以尊重农民和农业是西府农谚的一个特点。

(5)、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6)、“正月”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九”是指“数九”。每年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就开始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是计算数九寒天到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7)、农谚在我国流传相当久远,在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8)、在西府农人看来,土地是实诚的,你肯为它洒多少汗水,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如果你想投机取巧,那只能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饿着;只要你肯花心思和力气,那就会“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丰收;要是你四肢懒惰,那就应了这句“七遍糜子八遍谷,少锄一遍减收成”,歉收;假如你看不起务农的庄稼人,那还有一句农谚等着你,那就是“没有乡里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9)、鱼儿离水活不了,庄稼缺水长不好。春风不吹地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10)、还有的谚语说:“收麦不收麦,十月见三白”。也就是说要是农历十月出现三场降雪就好了,这可是个好兆头,毕竟是瑞雪兆丰年吗!自然利于小麦生长,来年喜获大丰收。

(11)、西府农谚中,劝人珍惜粮食的谚语不少。农人一年耕耘收获忙个不停,守护着一粒粒种子成长,播种施肥、除草收获,一料庄稼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洒下许多汗水,他们深知粮食得来不易,所以,珍惜粮食的意识也很强烈,这种意识渗透进了农谚里。“惜衣常好,惜饭常饱”“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一颗粮一粒米,从种到收不容易”等农谚都是劝人惜物惜粮、不要浪费。

(12)、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13)、周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引来了周部族,周人在这里留下了勤劳的务农作风。不信你看《诗经》中,就有周人开荒种地的描写,周人用作、屏、修等劳动程序,将各种树木杂草砍伐干净,开垦出种植庄稼的田地。周人使用石镰、石刀、蚌镰、镈等农具,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收割,并勤于开沟排出雨水、治理害虫,经常为庄稼除草。此外,周人还勤于种植葵、韭、瓜、葫等蔬菜,以及桃、枣、栗等果树。

(14)、“冬冷皮,春冷骨”。牛只入冬以后,往往因气候寒冷,加之草料缺乏,逐渐瘦弱,翌春更甚。因之,在冬春季节,一则应减少掉膘,二则应防寒保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写一句关于农谚的谚语134句(关于农谚的谚语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