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意思144句(死而后已的意思)

死而后已的意思

1、死而后已的意思和拼音

(1)、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2)、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3)、上回我们说到,刘备东征,从蜀汉政权内部来讲,是必须抓住“刘备尚且健在、关公遇害未久”这个时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这两个条件中少了其中任意一个,内部再要把大家动员起来,就很难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师出有因”是重要的。

(4)、诸葛亮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

(5)、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6)、延伸意义: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7)、当北宋初亡、南宋军队数度北伐时,北方的汉族百姓们往往都是站在南宋军队这一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宋国人,现在做了亡国奴,被金国人统治了。一旦南宋的军队来了,这些汉族百姓就会感觉是祖国的军队来解放自己了,著名诗人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而时过境迁,一百二十年后金国灭亡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场景。

(8)、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9)、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10)、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11)、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12)、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13)、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此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

(14)、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15)、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16)、已:停止。到死方才罢手。形容贡献一切力量,至死方休。

(17)、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18)、相传当年诸葛孔明于出兵之前,在马前起卦占卜,得自三国时期乃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的卦象,共十四课,得名《马前课》,为后世留下诸多的解释与猜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仅供娱乐。而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诸葛亮在北伐出征前,其实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语成语。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20)、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2、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意思

(1)、在东征路上,刘备遇到了才略不下周瑜的东吴新锐陆逊,终输得精光,使蜀汉彻底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幸好老天还给刘备留了一个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以及一个大智若愚的刘阿斗,蜀汉在他们的经营之下,又延长了几十年的生命,不过由于前面输得太多太惨,纵使诸葛亮和刘禅都不是庸才,也只能做到自保而已,大汉的王业,终只能偏安在西南一隅了。

(2)、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3)、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4)、织田信长 | 丰臣秀吉 | 德川家康 | 武田信玄 | 上杉谦信

(5)、白话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6)、死而后已,已,动词,停止的意思,全词:死了以后才停止。

(7)、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8)、例句:诸葛亮当轴处中,奉诏辅孤,为了蜀汉的兴盛鞠躬尽瘁,~。

(9)、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10)、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11)、译文: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12)、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不仅刘备病死在白帝城,蜀国的军事和经济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蜀后主刘禅基本是个甩手掌柜,军政大事全部交给诸葛亮,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什么都要管,所以,诸葛亮得不得劳心劳力,加班到崩溃。

(13)、司马懿探得蜀军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军追赶。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旗帜转向,战鼓雷鸣,蜀军将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令撤退。待魏军退远了,蜀军才缓缓撤出五丈原。

(14)、(释义)鞠躬:弯着身一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15)、说起工作狂,我只佩服我自己,从早上的情感节目,到午间的影评节目,再到晚上的喜文乐见,“地球不爆炸,长鸿不放假,宇宙不重启,长鸿不休息”,此处应有掌声......如果硬说要我佩服除了我之外的一个人,那我只有一个名字--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他是真的操心。

(16)、《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扩展资料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

(17)、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18)、换句话说,尽快打回荆襄,当地老百姓还是会认为你是来光复故土的,还会把你当自己人;如果拖得时间久了,你再要去打荆襄,那当地人就会把你当侵略者。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日本鬼子,待遇能一样么?

(19)、曾国藩 | 芈月 | 魏文侯 | 曹操 | 隋唐 | 魏晋名士 | 易经

(20)、在新版的《三国》电视剧中,刘备在伐吴前,和重臣李严有过一段私下的交流。谈话中,刘备流露出伐吴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魏强吴弱,要统一天下,就应该先灭东吴。他要趁曹魏新建、无暇他顾的时机,利用内部因为关公遇害的悲愤情绪,举全国之力,一举灭吴(原话是:以雷霆之势,南下击之。),为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1)、睡得晚,起得早,工作又努力,说得跟长鸿我似的......而且诸葛亮“杖责二十都要亲自过问”,什么概念,相当于你一个国家二把手,每天还要管什么呢?管一个外卖小哥送餐送晚了该不该罚款200,一个私家车今天没有按照限行要求上路该不该被处理,这怎么管得过来呢?也如司马懿所言,身体长期超负荷,自然吃不消,公元234年8月底,诸葛亮实在撑不住了,他巡视军营,检阅三军,安排好后事,心中依旧放不下未竟的事业,只能东望长安,仰天长叹,之后,不幸病逝于军中,享年54岁。

(2)、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出处是: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5)、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47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迹。

(7)、因为蜀国国力弱小,调兵情况一向不容乐观,可以说每次出兵都是倾全国之力,与残酷的命运抗争。而且打持久战也不是蜀国能消耗得起的,但是魏国主帅司马懿却思路很清晰,一个字--拖。

(8)、第一个原因,是此时东吴刚刚占据荆襄,立足未稳,当地老百姓还是比较熟悉刘家人的统治(刘表、刘备),如果刘备能短期内卷土重来,则民心归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等上三五年,等东吴在荆襄的统治稳定了,老百姓熟悉姓孙的老板了,那就算届时刘备未死,蜀汉内部依然热血沸腾、矢志报仇,想要得到荆襄地区百姓的认同,就难多了。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出自诸葛亮之手,但并不是他著名的《出师表》里面所写,而是写在他的《后出师表》里,从刘备去世的那天开始,诸葛亮的后半生,就一直在践行这八个字。

(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第五次北伐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11)、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

(12)、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3)、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14)、要说这人心的变化,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一千年后的案例。

(15)、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因此,不论此文是否出于诸葛亮之手,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品读。

(16)、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17)、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18)、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19)、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0)、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4、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1)、此时的诸葛亮是第一次北伐,心情激动,所以《出师表》是写得慷慨激昂,但是我们之前说过,当时曹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包括富饶的中原地区,带甲40万,而蜀国,只有一州之地,带甲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万人,加上一个不靠谱的队友吴国,这样实力悬殊的对抗,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折戟沉沙,失街亭之后,诸葛亮退回了成都。

(2)、当然,除了百姓认同度以外,还有就是东吴在荆襄统治时间越长,除了人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统治基础也会越牢固,也就越难攻取。所以要夺回荆襄,还要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要趁早。

(3)、所以人心这个东西,很怪,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一个曾经是世仇的异族人,拥有对本族的国家认同感。异族尚且如此,更何况,荆襄地区的百姓,本来就和江东地区的孙权家族是同一个种族的呢?

(4)、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点击图片,回看前文《如果我是刘皇叔,也会任性赌一把》。

(6)、司马懿使用拖字决,是有他的一套方式方法的,在他看来,就诸葛亮这种工作狂,长期精力消耗过度,身体肯定是扛不住的。

(7)、答:自和空好。“自”的意思是独自,写出了碧草茂盛,独自展现春色的景象,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也少有游人。“空”的意思是徒劳,写出了黄鹂婉转,空作好音,无人欣赏的景象。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物是人非的景象,丰富了颔联的含意,表现作者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9)、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10)、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

(1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2)、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曹丕在公元220年年底称帝,而到刘备东征时,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还未满一年。此时曹丕所要面对的,不仅有曹魏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问题,还有汉、魏两朝之间的权力交接问题,可以说比一般的接班人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有太多的关系需要他去捋顺。所以面对刘备的东征,曹丕此时既不敢、也没空去介入,因为他需要先把内部的事整明白。而刘备,也肯定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要尽快出兵。如果再等上几年,等曹丕腾出手来了,刘备再想要东征,需要面对的,就不是东吴这一个敌人了,他完全有理由担心自己伐吴时,曹丕在自己的背后偷袭,自己就会面临关公在荆襄的窘境。

(14)、《论语·容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一体还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

(16)、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1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其实是5次伐魏,而只有2次是从祁山出发,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变成了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屯田储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18)、本来三个人打架,忌讳的就是两个人从不同方向夹击另一个人,这样的话,除非被夹击的那个人特别强大,能够同时守住两个方向,否则必败无疑。所以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在猇亭大败后,还是要近乎屈辱地坚持吴蜀联盟(人家把你打得惨不忍睹,你非但不能去报仇,还要和他做朋友),就是希望自己北伐时,东吴不要从东边来给蜀汉找麻烦。这个道理很简单,刘备自然也会明白,所以,从外部来说,他必须趁曹丕即位时短、根基未稳、无暇他顾时,出兵东征。

(19)、全句的意思是:小心谨慎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

(20)、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5、前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1)、《三国演义》:你家丞相近来寝食,及事务之繁简,如何啊?我家丞相每日早起晚睡,军中罚二十以上者皆亲自披览,每日所食不过数升,丞相年逾半百,食少而事繁,恐不久矣。

(2)、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3)、孔子是托古改制第一人。他所称道的尧、舜、禹、汤、文、武的道统是一种理想化的、孔子化的社会理想,简单理解孔子复古,无法解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好古”的目的在于建立新文化,“复礼”的目的也在于建立新秩序。即使生命即将结束,也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孔子的感慨,使人感受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更能感受到“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者是儒家的精髓。

(4)、深情回望孔子,深情回望先秦诸子,深情回望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当然不在于复古,而在于文化的复兴,在于伦理和价值的重建和发展,在于开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动力源泉!

(5)、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状态兢兢业业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诸如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而帝王肩负家国兴衰,亦不乏有勤勉终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在位十三年,日理政事,终年不息,朝乾夕惕。在当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更不少见。比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强忍肝癌病痛艰苦奋斗,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国的脊梁”,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后。再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在南平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后因公殉职于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6)、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7)、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故事如下:

(9)、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10)、尽瘁,瘁,劳累过度之义,尽瘁,尽心尽力之义。

(11)、“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1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确实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这一句话,写在《后出师表》里,跟《出师表》比起来,《后出师表》更加务实,也较为悲壮,这源于第一次出师失败之后,诸葛亮也真正认识到敌我双方实力上的差距,所以,他也只能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不管怎样我一定尽我的全力,到死为止。至于好干成什么样子,我也打不了包票。

(1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14)、不过,可惜的是,刘备的大方向虽然没错,但一次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方向正确就可以了,还取决于其他太多的因素,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方向正确”,其本质也是一种无奈。

(15)、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16)、而就外部天下大势来说,也有两个原因,对蜀汉来讲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这一发可能很勉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17)、《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8)、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19)、答:(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20)、原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2)、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4)、《论语心读》每日一章,点击上方 柳恩铭博士 同步分享!

(5)、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6)、延伸意义: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7)、①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孔子所崇拜的“圣人”。

(8)、意思: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遥远吗?”

(9)、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答: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

(12)、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13)、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一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14)、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15)、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天真,有点艺术加工,不太可能是刘备当时真实的想法。因为虽然东吴比曹魏弱,但即使荆襄尚在手中,蜀汉也没把握可以一举灭吴,更何况现在的局面?但是,台词中其实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是东征的一个机遇。

(16)、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17)、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18)、成都武侯祠是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初与蜀国先主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为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20)、蔡州城破时,金哀宗自缢殉国,他身边的重臣张天纲被南宋军队俘虏,并押送至临安。面对临安知府薛琼的质问,张天纲凛然回答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各位看官,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我金”和“汝二帝”,张天纲心里把谁看做是自己的祖国,也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是薛琼,听了这两个词,会不会气得手发抖地指着张天纲说:“你这个忘了祖宗的汉奸……”?事实上,当时的薛大人也是气得大喝一声:“给我拖下去。”

(1)、《三国演义》:誓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者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此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

(3)、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4)、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5)、分析到这里,我想已经很清楚了,刘备东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碰到了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因为他要拓展战略空间,要争取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征更像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赌局。当然,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他对关公、张飞的感情因素(张飞在伐吴前夕被部下弑杀,凶手也投奔了东吴),增加了他对孙权的愤恨,必欲除之。

(6)、——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7)、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8)、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9)、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10)、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11)、刘备死后第三年,云南地区发生了叛乱,诸葛亮安排好后方的管理,便带上大军,匆匆赶赴云南的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中。在蛇虫鼠蚁泛滥,瘴气毒泉遍布的恶劣条件之下,诸葛亮平定了叛乱,顺利班师,此时,魏国皇帝曹丕病逝,一心想光复汉室的诸葛亮,写下了千古名篇《出师表》。

(12)、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13)、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14)、写到这里,一声长叹,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人啊,有的时候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特别重大的事业,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够成功的。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意思144句(死而后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