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对联64句(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1、平仄分别是第几声

(1)、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2)、亦将、却将、只将、莫非、何须、只须、还须、须知、须念、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有、但见、但觉、但得、但愿、记得、不忘、不妨、不觉、不堪、何不、何况、恍如、也算、看来、切莫、岂料、总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余、若是、已是、不是、便是、又是、况是、云呈、哪怕、哪堪、此日、当年、尚待、依旧、自思、自愧、且把、莫把、未省、休说、无怪、休辞、岂惟、没道、未必、何必、何况、安得、纵使、试问、试看、敢向、犹觉、却忆、未闻、更有、空余。

(3)、  介词一般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因其无实际意义,故允许词性和平仄从宽。

(4)、 连绵叠字,读阳平。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上列属对法,大都为工对(狭对)的典型范例。它要求上下联文,除形式,平仄符合对联规则外,还须要内容范畴的一体性,初学撰联的同志熟读和领会本文章节的要领,是大有裨益的。下面逐一说明。

(6)、也许有人会问,我不“一顺边”,如果我“上联收平下联收仄”行不行?回答是: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行,比如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春风鸟语花香,夜月琴声书韵”,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联,如果将上下联调换一下那么就可以了。总之,“上联平收下联仄收”如非特殊情况也是不行的。

(7)、联中的第三分句的“谁别识”、“犹怀想”为三字领,不与所领的八个字计算节奏平仄,其本身的平仄也是不拘的。“识”,古入声,属仄声,“想”字也是仄声,因是领字,不拘平仄。在三字领中,仄声占大多数。(诗词联常用领字表见附五)

(8)、句中平仄规则举例旧(仄),新(平),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9)、(2)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10)、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11)、如果简单以二四六位论平仄,那么上联的“有”、“胆”、“共”三字均为仄声,失替;第四字的“胆”、“句”均为仄声,又失对。仔细分析,此联可视为“二三二”节奏,“肝胆人”和“字句处”同为三字音步,以音步论平仄,上联三个音步是仄、平、仄,下联三个音步是平、仄、平,既不失替,又不失对,完全符合平仄规则。

(12)、对联平仄规则,对联,又称春联,是写在纸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写对联是有很多讲究的,其中一个就是讲究平仄,下面分享对联平仄规则。对联平仄规则1什么是平仄

(13)、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14)、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灵活掌握平仄。除特殊情况外,要尽量避免尾三仄,杜绝尾三平。

(15)、朱氏规则,就是后人根据清朝吴恭亨《对联话》的记载,对其老师朱先敏关于句脚平仄排列的一种总结:上联除尾字仄声外,其它字(特别是节奏点上的字)皆平,下联与之对立。甚至可以在上联句脚安排为“九平一仄”。“九”并非实指,而是说上联可以连续多个句脚为平声字,后一个句脚为仄声字。

(16)、受困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现代的普通人往往缺乏此类文史小知识,不能正确区分春联之上下联即是表现之一。春节期间的大街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贴倒了的春联,让人不禁哑然。如何才能避免呢?这需要从春联的来源、形成以及特点说起。

(17)、 对联的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除了平仄要求外,写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还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8)、除了横披之外,春联内容还包括1平尺菱形斗方大字,通常是写一个”福“字,因此也称为”福“字斗方。如下图所示:

(19)、 表示名词字头,古念wu入声。如李商隐《茂陵》:“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wu娇。”

(20)、山有色,水如烟,榆塞外,十二衢,松菊径,杏花村,波澜阔,傍山城。

2、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对联

(1)、横彭蠡湖而西,鹭涛堆雪,唤沙鸥共谈宦迹,难忘峨眉春水、风帆。

(2)、按传统的说法,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对联平仄要求3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4)、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一般算两字为一组)

(5)、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6)、本联中“允”是衬字,无意义,只补足二字而成音步,起到了补充音节的作用。

(7)、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对联平仄规则3巜马蹄韵》

(8)、马蹄韵:也称“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

(9)、那么有无例外的特殊情形呢?偶尔也有“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特例,但这种变格甚少。例如,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对联为例:

(10)、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11)、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12)、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13)、不难看出,这副对联引用有误,有两处明显违背联律:其一是上下联第四字“石”对“石”不符合文字相别的原则,其二是上下联收尾字“仆”与“弟”同为仄声,根据上联收仄下联收平的原则,下联末字应该是平声字才行。如果报纸编辑稍有一点对联格律常识就会生疑,一查对原联或资料,就不难改正过来,原联是:

(14)、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15)、如:“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式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式,倒数第三字不能改为仄声,否则出现“三仄尾”。按《联律通则》要求,仄收句应尽量避免尾三仄。

(16)、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和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态助词(如:着、了、过)语气助词(如:吗、呢、啊、吧等)在联语中平仄和词性都允许从宽。

(17)、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18)、其对联中的成语平仄相间可以放宽。汉语中的成语极其丰富,它们精练的文字与丰富的内涵用在对联中,既引人注目又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有一些成语的四个字并非是平仄相间的,诸如:黔驴技穷、愚公移山、去粗取精、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总不能把这些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19)、      本文参考文献: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

(20)、名城多胜事,遥想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勋猷昭史乘,文韬武略擅风流。

3、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几声

(1)、祥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2)、总的规则是:第六字,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对(相反)。第五字,尽量按正格安排平仄;如果因组词、造句、表意需要,也可以变格。

(3)、本联前三个分句,按二字一节的声律节奏,第4分句按三二二的语意停顿划分节奏。“里”“鹏”“举”,“年”“凤”“槃”平仄交替。

(4)、以上联为例,三个分句为平平仄,四个分句为仄平平仄,五个分句为仄仄平平仄,六个分句为平仄仄平平仄。其规律是从后往前推,后一个分句收于仄声,仄前两平两仄交替。

(5)、其字越少的对联(如三字联或四字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好是每个字都严格按平仄要求落实,这就好比干活的人越少越不要偷懒,否则很容易被人察觉。

(6)、用动词“到”与介词“从”相对,是词性的从宽。

(7)、韵母e、o、uo:缩脱托剥拨钵戳撮郭国摸泼说卓捉伯薄箔泊搏驳帛舶膊雹勃钹搏踣礴渤夺铎掇咄活膜拙酌浊斫茁着灼曷擢昨作踔得德额格合盒壳舌折阁革葛隔蛤骼责则泽择卜哲辄鸽割贼阖倭涸啄翮搁

(8)、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只计后一字的平仄。

(9)、这是一副为“海山仙馆”撰写的嵌字联,这副对联由于在上下联的一首一尾嵌入了“海山仙馆”四个字,不宜于倒过来上联说“仙馆”下联说“海山”,所以就出现了“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情形,实属无奈,情有可原。再如:

(10)、赤舄,帐眉,琥珀,金珥,白简,桑弧,稻剑,茶蔗,鹧鸪,蜀犬。

(11)、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普通话平仄归类,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12)、韵母i、ǖ、-i、er:一逼谪积迹激绩击屐劈七柒戚漆剔息夕吸悉膝析淅晰饴壹揖鼻敌笛涤的荻迪极寂级疾集吉即急藉楫辑脊汲棘籍吃席习昔惜袭熄锡熄檄嫡嫉及岌笈瘠适籴虱失湿只汁织石食实识蚀十什硕直值植殖执职侄掷曲屈局橘菊鞠

(13)、要有时代观点。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具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节奏,要吸引到对联的创作中来。声律的平仄,现在实行“双轨制”是完全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声终将代替旧四声,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14)、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为写诗方便,南朝(一说初唐)时搞了“四声二元化”,就是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去入”。怎么分四声呢?《康熙字典》标分四声法(玉钥匙歌诀)对此解释得比较精确:

(15)、五言句,第四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山河增秀色”,“河”为平声,“秀”字为仄声;“大地播春晖”,“地”字为仄声,“春”字为平声。

(16)、联中,一二分句第一字单独一个节奏,“建”与“区”,“拓”与“程”,“黄”与“地”,“红”与“印”平仄交替。后一个分句按声律节奏。此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联一二分句自对。

(17)、尾字平仄规则很简单,就是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是平声。这是铁定的。但也有变格,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泰山壶天阁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也是上平下仄,这是特例,不可为律。孙中山先生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原本不是对联,后人将其看作对联,是善意的误解。某地2007年春节征联的获奖联中,就有两副联不符合这个规则,其一是:“百花齐放促和谐;九龙腾飞迎奥运。”其二是:“迎奥运会人人献爱心;建生态区个个出计策。”春节期间走在街上仔细看看,很多对联也不符合这个规则,有的上平下仄(多数是上下联贴反),有的是全仄,还有的是全平。

(18)、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19)、凡d、t、n、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厕”例外。)

(20)、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

4、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在线检测

(1)、这副八言婚联上下联各有四个节点字,其中“气”对“颜”、“风”对“日”、“暖”对“长”都平仄分明,而“喧”对“迎”因都是平声则不合要求,如将“迎”改为“映”就好了。

(2)、比如“出”、“急”、“竹”、“福”等等,用今天普通话的念法,它们都是平声字。然而在古代,它们都是入声字。我们在拟定古典型春联时,如果用到这些字,就必须将它们都放在仄声字的位置上才行。

(3)、韵母u:出督忽惚哭窟扑仆秃屋读毒笃独犊福伏拂缚幅辐袱佛沸鹄瀑璞熟赎淑塾秫俗突竹逐烛筑术足族卒凸轴妯竺服斛囫匐骨菽

(4)、小岗破冰,深圳兴涛,雄安击水,九/风鹏/正举;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对联64句(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