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有哪些特点126句(朱熹的诗有哪些)

朱熹的诗有哪些

1、朱熹有什么古诗

(1)、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2)、再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亦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诗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观书有感》,却是我见过好的回答。它出自于南宋理学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说到这首诗,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毕竟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极富有哲理意蕴的千古名句。

(3)、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4)、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5)、朱熹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只有短短20个字,却充满了理趣。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那些场景又是他亲眼所见,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用简短的篇幅,就诠释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令人赞赏不已。

(6)、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7)、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9)、一般人的生活没有精神、思想和心灵的源头活水,所以他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灵枯竭如化石,生活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善,没有德性,没有幸福,没有一切美好的东西,生活当然也就空虚不实,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生活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也没有任何价值,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幸福了。他们孜孜以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得到了所需要的物质,到头来却全然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因为他们不知道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须内求于心灵深处才能得到的。

(10)、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1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古诗朱熹不断学习的诗句劝学诗/偶成

(14)、半亩的方糖如一面大镜子,波光粼粼,清澈明镜。天光、云影在水中隐隐约约。

(15)、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6)、《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7)、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8)、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19)、而朱熹的《春日》也是每个孩子都会背的,尤其是那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小时候也引用到作文里过。

(20)、由上可知,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强烈动机。这样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哲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程度不等的关系。只要细心考察,你就会发现,哲学问题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他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日用不知”、“习焉不察”。

2、朱熹的诗有哪些特点

(1)、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综上所述,朱熹的《观书有感》,虽然仅有短短4句,但是无论从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上,还是从其读书的感想所升华后的哲理意蕴上,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总的来说,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这首诗,是我见过好的回答。后,你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呢?

(3)、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之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4)、诗人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好游山玩水。他的朋友遍及天下,大家都仰慕他的学识,愿意聆听他的指教,即使与他在一起畅游,也觉得大开眼界。有一次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一起登山,山虽然不高,可是因为山路崎岖、林木密布,而显得幽静。

(5)、古诗词中有很多咏物诗,作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写内心的感受,表达一种哲理,也警示世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南宋有一位大儒学富五车,见解深刻,一生写了无数诗篇,其中就有很多咏物诗。下面分享朱熹的一首诗,短短四句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极富理趣。

(6)、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7)、如果我们能够保有思想、精神和心灵的“源头活水”,我们的精神生活便会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充满盎然的生机、无上的乐趣和甜蜜的幸福感。用这样的眼光看待生活及其世界的一切,自然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当然,这个思想、精神和心灵的“源头活水”便是活的哲学思想。要想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习哲学。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精神生活的守护者,是心灵的“源头活水”。

(8)、方塘半亩虽然不大,但它却像一面明镜,淳澈明净,一尘不染,天光云影在其中浮动闪烁。淳澈明净的方塘之水与天光云影交相辉映。方塘如镜面般明净,这是静。然天光云影却在其中闪耀浮动不已,这又是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又呈现为一种动静融合为一的画面。这是一幅无比美妙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无疑,方塘之水要能够清澈地反映天光云影必须清而又空,毫无尘埃。然天光云影之能够在水中闪耀浮动,又表明方塘之水是空中有灵,空灵结合为一体。方塘半亩不大,但却能够反映晴空的天光云影,这又是从小中见大。

(9)、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0)、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11)、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3)、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

(14)、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5)、“涧里春泉响”,首句介绍山涧之中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响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他们顺着溪岸行走,沿途虽然有点幽深,却好像有行人的踪迹,所以他们并没有太费力,就来到了溪水的上游。

(16)、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1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8)、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19)、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朱熹说过关于“读书”的名言有什么朱熹说过关于“读书”的名言有:

(20)、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3、朱熹的诗有哪些

(1)、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2)、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3)、朱熹其他的诗还有《忆秦娥》、《西江月》、《好事近》等等,因为内容比较多,我就不一一把他的诗粘上来了,题主可以到网上搜索。

(4)、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6)、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7)、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8)、“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10)、既然桃树是种植的,那么必然有人在此活动,令人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但是作者却避而不谈。第三句没有续写桃树,转而描写残花。“烂红纷萎地”,地面上有很多落花,经过风吹雨打,早已显得糜烂不堪,令人怜惜。

(11)、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1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3)、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5)、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16)、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18)、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9)、◎本文转载自“中国孔子基金会”(文章原标题《哲学是思想的源头活水——读朱熹第一首》,作者胡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转载请注明。

(20)、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4、

(1)、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偶成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3)、“种桃泉上头”,这一句既交代出上游地段有很多桃树,而且一个“种”字,表明并非野生的植物。诗人见多识广,他从桃树的分布和数量上进行区别,可以辨别野生和种植的差别。

(4)、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5)、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6)、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9)、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0)、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河水啊。

(11)、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12)、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灵也同样需要食粮。而且后一种食粮对于人的幸福生活而言更为重要。诚如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所说的那样,“轮船要煤烧,我的脑筋中每天至少要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中国的优秀诗人郭沫若把司汤达的这句话视为了“警策的名言”,看成是他当日的“装进了脑的无烟煤”。夹竹桃的花、石榴树的花正在怒放,郭沫若追问,那么“思想底花可要几时才能开放呀?”在他看来,思想的花朵指的是新的思潮,没有新的思潮不可能会有思想的花朵。有了这样的认识,郭沫若发誓要成为一个挖煤工,“要往图书馆里去挖煤去”。

(13)、朱熹还创作了很多咏物诗,展现出自然的灵秀、景物的独特,同时也托物言志,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14)、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15)、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6)、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读书要三到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凡读书。

(17)、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18)、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19)、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0)、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

5、

(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作:少年易学老难成)

(2)、读书有什么用?我想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即在黄庭坚看来,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方面也会显得缺乏修养,到后就会使人厌恶。黄庭坚的话或许有点夸张,但读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3)、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5)、胜日:原来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6)、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7)、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8)、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9)、结尾引人深思,“未肯出山流”。桃树栽种在水边,溪流也并未枯竭,可是零落的花瓣却没有落到水面,作者在下游地段也没有发现残花顺水漂流。花瓣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也不愿抛弃故主,而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10)、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11)、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12)、那么方塘之水为什么能够总是这样的淳澈明净呢?诗人答道,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涌入方塘。

(13)、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14)、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15)、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熹吧。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观书有感》、《偶成》这两篇著名的说理诗作就出过两句十分流行的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6)、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17)、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

(18)、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古诗朱熹不断学习的诗句劝学诗/偶成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9)、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20)、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1)、正如杨绛先生流传广的名言,“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会为某一件事而烦忧,但又不可能时刻有人在你身边为你解忧,这个时候便会理解朱熹这首诗中读书的作用了。因为遇到合适的书,你自然会找到烦忧的问题所在,自然会心胸开阔、畅快了起来。而这点,相信绝大多数读书的人都曾体会过。

(2)、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3)、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4)、游客们一边慢慢地攀爬,一边随意地聊天。小径曲折,并不陡峭,大家很快就走出很远,前面却变得更加狭窄,他们正想原路返回,忽然听见水流的声音。诗人喜欢探幽访胜,因为沿途的风景比较单调,他已经觉得有点犯困,此时却精神振奋,立刻决定要寻找溪流的发源地。

(5)、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6)、“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7)、顾名思义,这首诗就是朱熹对自己读书感受的概括总结。它写于公元1196年,也就是庆元二年,当时朱熹正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在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也就在这个期间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本文所说的就是其中第一首。那么朱熹是怎么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又说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呢?

(8)、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9)、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11)、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12)、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13)、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14)、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5)、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6)、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17)、一般人认为,朱熹这首诗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哲学家的义理,这固然不错,但却不完全准确。因为诗中的方塘本来就有两层含义,即明指人眼所见的方塘,暗中却喻指人的心灵。显然前一种意义的方塘在诗中是没有任何深意的,任何世人都能轻而易举的看到。在朱熹看来,其实这后一层意义的方塘才是朱熹这首诗的旨意所在。因为此诗题为《观书有感》,显然是诗人因所读书中的哲理撩拨起心中无限的哲学遐想,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觉,于是才提笔写下此诗。

(18)、如果把半亩方塘视为我们的心灵,那么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朱熹此诗的深刻哲理。我们要保持自己思想、精神、心灵的淳澈明净,一尘不染,才能做到以静待动,动静合才能保持空灵合以小见大。而心灵、思想、精神之能够保持其空灵,保持其淳澈明净、毫无芥蒂又必须有其“源头活水”。在朱熹处,思想、精神和心灵的“源头活水”显然是指他积极倡导的理学思想。他认为,理世界是“洁净空阔底世界”,人的心中之理,和万物所蕴涵的理又是相通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是由于“天道流行,造化发育”。为什么天理流行就能化育万物呢?朱熹答道:“天道流行,发育万物。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阴阳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又必因是气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理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又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谓是也。”可见,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产生长养是由于伴随着理的阴阳五行之气的流行。化育流行乃使宇宙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理是能造作,能创生的实体,是万化之源,万物之本,当然也是我们思想或生活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如果你对理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对朱熹此诗的理解就自有新的境界,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这个世界,就显然会与从俗世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大不一样,尽管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但它向我们所呈现的意义却大不一样。

(19)、

(20)、

(1)、

(2)、

(3)、

(4)、

(5)、

(6)、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朱熹的诗有哪些特点126句(朱熹的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