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读音
1、
(1)、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2)、其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没有马关条约,日本人就来不了辽东半岛。他来不了辽东,哪儿会有九一八事变?而没有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也不会屁滚尿流的往陕西跑,他不去陕西,哪儿有什么西安事变?
(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五四”的火炬照耀下的一代青年,北走苏俄,南下乡野,终于找到了劳工神圣、世界大同的真理。而他们常常动情地回忆起的,是《仁学》对自由平等的启蒙……
(6)、戌时(theperiodofthedayfrom7p.m.to9p.m.)
(7)、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读戎(róng)
(8)、张玉亮,天津人。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出版史研究。发表《谭嗣同著述刊行考述》、《谭嗣同著述新考》、《文献学视角下的南社史料整理问题》等文,参与整理“新编戊戌六君子集”之《谭嗣同集》《戊戌四子集》。
(9)、然而,他悬崖撒手,不惜将自己的珠玉之身,焚于革故鼎新的烈火之中。从此,晚清思想界的明星,光芒初现,化作没于天际的彗星。
(10)、寻找〖lookof;search;seek〗
(11)、早以“长编”名书的是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不敢径称自己的著作就是续《资治通鉴》,便以“长编”名之。李焘十分尊崇司马光指导修史的原则“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对宋神宗称道的“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更是满心向往。《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为私家著述的规模宏大的编年断代史能成为经典不是没有道理的。
(12)、院子里杂乱无章,屋顶衰草丛生。抬头看去,一棵巨树矗立院中,俯视着熙来攘往的街道,自有一番气魄。北面几间为谭嗣同旧居,9到13岁时他住在这里,短暂的一生不少文章完成于其中一处书斋,他将之命名为“莽苍苍斋”,并以《莽苍苍斋诗》为名收集了自己30岁之前的诗作。1898年,抱病回到北京的谭嗣同正是在此等待死神的光临。9月24日被捕时,距离光绪帝接见仅仅过去19天。一个月前,他从南方北上,满怀希望地投身一场令人激动的变法。
(13)、陕西籍老前辈作家柳青说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4)、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15)、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
(16)、光绪二十二年(1896),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据清律“纳贤入官”的规定,为32岁的谭嗣同入赀(捐官)得五品衔江苏候补知府,以求光宗耀祖、荣显谭家门楣。谭嗣同其实志向并不在此,只愿继续践行其深入研修西学初心,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则因为父命不能违背,再则谭嗣同幻想在补授实职时,希冀能在一地之内先行维新主张,从而便于实验自上而下推动维新运动发展。再加之金陵距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据点、开西学东渐风气之先的上海不远,便于接触新人新事,以利师法西方。经反复考量,是年六月廿九日,谭嗣同到金陵,寄寓卢妃巷(亦作庐妃巷,旧在洪武路附近,今已不存)杨鸿渡(彦槻〔规〕)家中暂住“候差”。
(17)、简介:张双全(生于19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责任编辑。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原罪·补遗集》执行主编,“十三五”江苏省档案史料典籍研究与整理重点工程成果《风雨如磐忆江南》执行主编。参编《栖霞年鉴》迭获全国、江苏省特等奖,近年来,在省内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史作品十余万字。)
(18)、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9)、无疑,马关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但它同时亦是一个神奇的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卖国条约屡见不鲜。但卖国兼神奇的,恐怕没有比得上马关条约的。
(20)、他为什么这样痴情,这样痛切,竟不肯“假以天年”呢?
2、
(1)、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2)、zhōnggǔgāoyúncùcǐchéng,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3)、1)本义:并行,并列。例如:《说文》: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又如:《仪礼·乡射礼》:并行。再如:《礼记·儒行》:并立则乐。
(4)、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5)、眼界大开的谭嗣同不安于现状,他慨叹中国困于君权,和唐才常一起在王夫之的著作里寻找本土“民权”脉络,共同成长为英气勃发的新一代湖南变革者,中日战争后这种渴求更加明显。1894年的中国犹如德沃夏克这一年创作的《诙谐曲》,前半部分欢快,后半部分忧伤。年初忙于庆典的帝国,弥漫着皇太后六十寿辰的喜庆气氛,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却在下半年不期而遇。“蕞尔小国”的迎头痛击,如巨浪迎面拍来,紧接着便是一连串令人目瞪口呆的惨败,狠狠地在一代中国人心中划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失败笼罩之下的危机与反思,成为无人可躲的悲壮国运,它改写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两位浏阳的年轻人亦在其中。
(6)、平凉地方志专家朱克雄先生说:“有气势的崆峒山诗是哪一首?这当然要数谭嗣同的《崆峒》七律诗了。”那我们就跟随谭嗣同的诗去饱览崆峒山的壮美吧。
(7)、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中国面临挑战,也不乏机遇。时代轨迹中的士大夫精英,凭借资源和实力,又得风气之先,建功立业自是水到渠成。名重一时的维新派官员王照,曾上书言事引发礼部六堂官革职,后来潜心语言改革,编制的《官话合声字母》,成为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蓝本。“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遭遇家国变故之后躬耕诗田,发扬了“同光体”诗派,成为近代负盛名的古典诗人。
(8)、2018年5月间陪珠海来的几位朋友拜谒谭嗣同故居、故居。从中和返回浏阳的路上,作家、诗人耿立先生即有《耀邦故居辞》:
(9)、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晋书》
(10)、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11)、1897年,谭嗣同深思精进着成5万字巨着《仁学》,构建了中国变法全新的理论体系。《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中国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和“人权宣言”。
(12)、刽子手是一个汉语词语,也称行刑者,是古代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现泛指以各种方式杀人的凶手。
(13)、乙未年约正月、二月间,谭嗣同与唐才常、刘善涵三人时常聚议,均主张要破除旧习,应自兴算学始。谭唐“恒两人对坐,彻夜不寐,热血盈腔,苦无藉手,泣数行下。不得已欲就一邑,为新中国之萌芽”。四月初九日,唐才常致其弟信中言及开设算学馆之想法,这是谭唐信函中言及算学馆开设之想法。同月,唐致信谭嗣棨言及开办算学馆并请其帮忙筹措经费。四月二十三日,刘善涵为推动兴算已由武昌返回浏阳。闰五月初,经历甲午战败后谭嗣同认为烧教堂、打洋人、阻开矿、毁电线之人都是“亡国之士、亡国之人”,且中国目前的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强调要变法要“开风气,育人才”。谭嗣同认为,改变科举制度是变法之关键,要改变考试内容,注重考试能力,将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由学校来培育专门人才;提倡全民读书,则儿童可得母教,少时即可通晓时务物理。由此,谭嗣同提出算学可为一切学科之基础,故而倡办算学格致馆。闰五月初十日,唐才常应谭嗣同建议,上书敦请欧阳中鹄主持创办算学馆之事。闰五月十五日,欧阳中鹄决心“拟将县中书院改习格致诸学,而姑以算学为入手之始”。六月唐才常为推动兴算返回浏阳与刘善涵就算学馆事“归述于县人,皆莫之应”鲜有赞成者。七月欧阳中鹄将谭嗣同《兴算学议》用活字版排印散发。谭嗣同与罗棠为首,唐才常、刘善涵、涂儒翯(涂启先之子)策划,由刘善涵起草,上书湖南学政江标,申请将南台书院永远改为算学馆。浏阳知县借故拖延未予照办。七月初涂启先回函欧阳中鹄对创办算学馆表示赞成,但对刊布《兴算学议》表示担忧,恐遭守旧派非议,主张不动声色创办算学格致馆。涂在信中对谭嗣同称赞有加“谭子将将,为一邑开风气,即为天下开风气”。新到任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见过谭的《兴算学议》后大加赞赏并刻印数千册散布湘省各书院。八月,浏阳遭遇特大旱灾,书院公款被用于赈灾。原拟用于设立算学馆的经费无法落实。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唐才常、涂儒翯等人召集十同志带头捐款集资,设立浏阳算学社,聘新化晏孝儒为师,社址在浏阳文庙奎文阁。这便是算学馆的前身。浏阳算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自此,浏阳“可为天下先”(唐才常语)。
(14)、谭嗣同的仁学既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与生存意志之召唤的自觉应答,又是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世界主义”(梁启超语)。“谭嗣同回答了当时时代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就这两点上说他不愧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大运动的高理论家,也不愧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代表时代精神的大哲学家”(冯友兰语)。
(15)、 ——《狱中题壁》
(16)、我大学毕业后便在浏阳一中工作了十二年,那段时间就住在校园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浏阳一中的校园真算得上是美的中学校园。建筑美、自然环境美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人文历史美才是一中校园美的根本。江南第一文庙浏阳文庙居中,成为学校的心脏与灵魂。一中扩建后规模几乎大了一倍。从交通组织上看,新老校区相连接的地方是文庙后樟树坪的西北角。西北角上有一处很显眼的古建筑,本是文庙附属工程,叫奎文阁,现在辟为浏阳一中的校史馆。当年谭嗣同等人为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在这里办起了近代史上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让曾经的奎文阁后来的算学馆作为如今新老校区的连接纽带成为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你说这学校的一脉文风何其了得啊!
(17)、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之一。他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雄浑,撼人心魄!连武则天听后也赞叹不已:“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大才子,领唱平凉之歌,真乃平凉之幸!
(18)、“仁”就是“通”,打破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阻隔,因为宇宙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封建礼教要求儿女服从于父母,妻子服从于丈夫,百姓服从于君主,表面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压抑没有沟通,是大的“不仁”,
(19)、任之仁兄问得我这个浏阳人心里隐隐作痛:在这个视金钱为一切的当下,谁还会出于真诚去景仰、歌颂那位舍身取义、被誉为“剑胆琴心”的谭嗣同呢?
(20)、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3、
(1)、相邻的南半截胡同看上去还是“胡同”模样,这里的7号绍兴会馆曾住过鲁迅。1919年,他在这里写下一篇小说《药》:华老栓费劲买来的新鲜人血馒头,却没有治好儿子的病。在充满隐喻的文字里,作者感叹革新者为民众奋斗丧生,后者却不了解前者“牺牲”所为何事。戊戌年刑场看客的喧嚣,日俄战争中围观同胞被杀的热闹,如阴郁的历史暗流,渗入鲁迅敏感的神经。
(2)、很多年前,曾上映过一部电影《谭嗣同》,影片末尾,谭嗣同引颈于木墩之上,从容就戮,还不忘吹去木墩上的小虫。这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
(3)、哲学、科技、经济、兵法、诗赋、传媒……谭嗣同只需攻其一点,即可开宗立派,青史留名。
(4)、谭嗣同的坎坷经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绝不是个例。然而,弱小者被岁月熬炼成年高德劭的尊长之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后辈晚辈威压欺凌;受尽压迫的平民士兵,一日揭竿而起,后仍不免于黄袍加身,将江山视为一人一姓之私有。
(5)、封建宗法制度下,弱小者的处境难以想象。他们,甚至没有反抗的资格。然而,谭嗣同的诗风依然明朗开阔,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力量。
(6)、他死了以后,他媳妇李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7)、翻阅平凉市志,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平凉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在平凉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
(8)、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道随器变、体用同源、变法变器等思想观点比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都更科学和进步,里面蕴含着与时俱进、从问题出发的认识论,比较接近实事求是的思想。谭嗣同跟晚清考据学者不同,跟清议官僚不同,沿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把晚清民族危机中产生的经世思潮、洋务思潮推向了维新思潮新高度,为维新思潮和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潮做了哲学的准备。他虽然有很急躁和激烈的情绪,但他在方法上坚持了秉中而执两的态度,在矛盾冲突十分尖锐、经济社会急剧裂变的条件下,这种中庸之道、中正方法实在是好的选择,胜过了“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作为那个时候那么年轻的他,真是难能可贵。
(9)、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0)、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11)、一部有温度的年谱长编;严肃的极有见地学术著作;读来颇有审美的现场感。这便是我读《谭嗣同年谱长编》的感受。
(12)、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党人。
(13)、目的: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14)、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15)、他,以哲学家的智慧、侠士的勇气、诗人的至情,真正做到了胜天半子。
(16)、戊戌时期,曾将其地方自治思想付诸实践,主要体现在筹建地方自治政权和地方议会两个方面。
(17)、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18)、明朝的遗民王船山看到了这一点,他有一段名言:“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王夫之《周易外传》)他认为“道依于器”,颠覆了自古以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定势。谭嗣同很喜欢这段话,曾多次引用。但是时过境迁,谭嗣同面对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如果说道、器之辩还是讲哲学的话,体、用之争纯粹是讲政治了。张之洞的《劝学篇》是讲“中体西用”的经典,主张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技艺,并以这种新技艺“补”专制旧制之“阙”,“起”清廷统治之“疾”。张之洞的公式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劝学篇》在朝野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都从理论上予以了批判。
(19)、谭嗣同在金陵除积极宣传维新变法道理的同时,还创建了不少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他与杨仁山、徐积余、刘聚卿等人筹建了“金陵测量学会”,发起组织农会,致函在上海的梁启超和汪康年,帮助他购买仪器和图书,发展机器工业,拟办《矿学报》,翻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矿学知识。只是徐积余胆小怕事,《矿学报》后胎死腹中。谭嗣同虽然身在金陵,但还兼任全国维新运动的喉舌——上海《时务报》的董事,发起组织“不缠足会”,拟定《不缠足会嫁娶章程》,还设计了一套类似于汉语拼音的《管音表》,作为文字改革的辅助工具。由于谭嗣同积极推动,金陵地区的维新变法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
(20)、有科技史家掩卷感叹:“如假以天年,其成就定不可限量。”
4、
(1)、改良派变法维新的经济政治思想到谭嗣同这里算是达到了高的哲学升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强遇了一个“变”字,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突出了进化发展,然而只有在谭嗣同这里,所有这一切才被抽象概括为“仁一通”的宇宙总规律。从而在哲学上,谭嗣同比康有为也就具有了更高的代表性。
(2)、谭嗣同有个哥哥叫谭嗣襄,在谭嗣同十五岁那年,谭嗣襄要去甘肃父亲那里,谭嗣同去送别哥哥,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3)、其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4)、谭嗣同的诗作,有名的除了《狱中题壁》,就是这首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潼关》:
(5)、《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6)、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后一首诗——
(7)、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8)、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9)、谭嗣同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道器”“体用”,来阐述中国本位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价值观与政治制度、体制的关系,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他的这些探索没有后来那么强的功利色彩,具有长期的哲学价值。
(10)、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11)、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的师生情
(12)、(本文作者系知名湖湘文化研究专家、湖南商学院文新学院院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原标题《天道轮回读》,本文有删减)
(13)、三百年来,义薄云天;三百年来,空前绝后;三百年来,振聋发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短短的十六字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在东方人的地平线上,谭嗣同是内忧外患的中国一道耀眼的曙光!他试图用自己的头颅与鲜血唤醒民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4)、“中国所需要的是青年的血液,而我们在康有为和他的死义的诸同僚例子中,看到这种旺盛的精神是充沛的”。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愤愤不平,发出断言:“这些人的精神是继续存在很多人中间的,改革一日不完成,他们不会一日休止”。假以时日,13年后谭嗣同是否会成为一位轰轰烈烈的革命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历史无法假设,留下的永远是冷冰冰的后见之明。谭嗣同之死虽然壮烈,后来却被人视为过度相信死亡刺激之效,不少人为之抱憾,认为谭只是死于他所期待的理想君主。持类似观点者包括钱穆和李敖。
(15)、将,介词的意思是:用,表示动作对象jiāng。组词如下:
(16)、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17)、释义: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18)、谭嗣同回忆八九岁时在此读书,这一片地绝萧旷,巷无居人,后临荒野。周围数十里苇塘麦陇,看起来一副乡村模样。向远处看去,收入他眼帘的便是“西山晚晴,翠色照地,雉堞隐然高下,不绝如带”。
(19)、“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马关条约》签署一年之后,谭嗣同写出1896年无比真切的国家忧伤。这一年,力主变革的《时务报》横空出世,政改呼吁不久从上海吹向长沙,谭、唐二人加入新成立的时务学堂和《湘报》,并担以重任。1897年,摩拳擦掌的梁启超奔赴长沙,幻想立即来一场中国版明治维新,他眼里的湖南堪比长洲、萨摩二藩,可以扛起强天下而保中国的重任。因《时务报》爆得大名,24岁的梁入湘获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带来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热浪。在省内外新旧势力的不安目光和一片争吵中,湖南改革风生水起。时务学堂之外,《湘报》是改革者另一个重要平台。主笔谭嗣同忙着回复报纸上的读者提问,发问者包括官员和学生,内容则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不久,南学会在谭主导下成立,它看上去很像一个准地方议会,地位非同一般。1898年2月聚会便吸引了包括巡抚陈宝箴在内的300多名湖南精英。谭嗣同的口才自此有了新的舞台,集众讨论每7日举行一次,他常在此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20)、也许是巧合,在进山处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同志所题“崆峒山”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据说石碑曾经被打倒,后来又立起来了。浏阳籍的两代改革家与崆峒山有缘,让我这一个浏阳后学倍感骄傲。
5、
(1)、远游而归的少年回到祖居不久便认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唐才常。这是1877年,谭嗣同12岁,唐才常10岁。“外似温柔,内实刚劲”,唐才常后来描述梁启超的这句用来形容他自己却很适合。体态颇壮的唐心怀锦绣文章,才气逼人。他和谭嗣同均拜在浏阳举人欧阳中鹄门下,在致先生的一封信中,谭嗣同把自己和唐才常做了一番比较:“才常横人也,志在铺其蛮力于四海,不胜则以命继之;嗣同纵人也,志在超出地球,视地球如掌上”。“纵人”谭嗣同喜欢远足,特别是1883年之后的那10年,他驰骋诸省,鲜衣怒马,遍结豪杰,西至新疆,南到台湾。古典中国的游侠精神虽消失于精英阶层,却一直蛰伏于民间,千百年之下仍隐约可见,谭嗣同欣赏日本人带剑行游的悲歌叱咤,对那些视游侠为匪人的儒者则嗤之以鼻。
(2)、嗣同路延伸于小城河边,那里是烟花之都观景之地。轰轰烈烈的爆炸声里礼花呼啸而起,飞向高空,刹那间两岸亮如白昼,这便是浏阳司空见惯的寻常景象。除了两年一度的烟花节,平日常有外埠购买商试放于此。虽说年年岁岁花相似,每逢大事,漫天的灿烂仍吸引人们驻足仰望,特别如我这样的外来者。烟花之美,大概正是冲向黑暗刹那间炸裂的惊心动魄,围观者在此触碰浏阳的灵魂,也忽然读懂早逝的城市之子。
(3)、我说只要是与谭嗣同有关的书我都喜欢,其实这些年新出的谭学著作并不多。先林仁兄“复生谁亶颂”感叹的正是世道人心。就算人们记得谭嗣同讴歌谭嗣同,那也多半只是因为敬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毅然决然地为国家变法进步而从容赴死慷慨捐躯的谭烈士。
(4)、天公不语对枯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自救运动,暗淡成一出忠臣义士的末世挽歌。
(5)、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6)、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7)、谭嗣同就是在中国思想启蒙没有开始之前的黑暗的时候,天上划过的一道流星,所以后来无数人都追随他,到今天我们都得纪念他,而且会永远地纪念下去
(8)、这次读维欣写就的新书感觉不同。《谭嗣同年谱长编》是一部严肃的极有见地的学术著作。
(9)、谭嗣同的一生大放光华、照耀后人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他的慷慨就义,再加上他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极大地放大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唤醒时人,激励后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剑胆琴心的大美,打动了亿万人。
(10)、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他死后,亲友编纂其著述为《饮冰室合集》皇皇四十册,由中华书局出版。《饮冰室合集》版的《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依然保留着“七十三种”这一对故友著述的知识更新,和对“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的删削。从繁琐枯燥的文本校勘中折射出的,是两个生命个体超越生死的深厚友谊和高度契合的灵魂追求。《仁学》在当下仍具有相当价值,除了自新、怀疑与思辨精神外,还有值得记取的一点就是,善念与友情不可辜负。
(11)、将才、将官、将军、将领、将士、将帅、将尉、将佐、将令、大将、少将、中将、老将、小将、猛将、名将
(12)、12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凉。慈禧发动政变,重新垂帘听政,各项新政被裁撤,同情变法的权臣或罢官,或隐退,或缄口自保。局势又恢复到变法前的阴晴不定。
(1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14)、戊戌政变促使大批文化人转向反清革命,策划暴动,组织暗杀,种种激烈甚至咬牙切齿的言论随之而起。
(15)、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16)、守旧派长长地舒了口气,维新派的羽翼被剪除,权力地位的威胁终于消失了。
(17)、有过这样的生活好感受和体验,我这次在《谭嗣同年谱长编》中读到有关先贤们创立算学馆的记载时便觉得特别亲切,一幅幅极具历史纵深感的“画面”引人遐思。
(18)、它的神奇在于,自从签订以后,中国近代史包括现代史当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
(19)、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读音【文案9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