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农业谚语
1、一句农业谚语大全
(1)、农谚老话是历代古人经验的总结,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农谚老话包罗万象,其中一类是看物识天象、观物测收成的,就是根据周围事物来预测天气变化、预测年景收成。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倒还罢了,可是预测一整年的气候乃至收成那就令人惊叹了。然而这一类的农谚老话,预测的还八九不离那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
(2)、技能目标:幼儿可以通过图画亮相内容,让幼儿熟记《九九歌》。
(3)、农作物幼苗,必须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才能实现高产。在间苗、定苗时要做到去小苗(弱苗),去大苗,留生长一致的苗,田间就不会再出现象棉花“大苗挤小苗,小苗不结桃”;玉米“小苗不结穗,只长一根棍”;烟叶“两大加一小,三棵炕不好”。烟叶打顶不能见花,枺芽不能过寸,否则影响产量和质量。
(4)、如果立春是在五九后一天的话,那这一年的收成就不好,叫花子都要不到饭。
(5)、农历五月小麦收获后,秋作物在幼苗期,需水量小,此时干旱利于根系下扎,经过蹲苗,能降低株高,防止后期倒伏。到了六月秋庄稼进入拔节大生长期,需水需肥进入高峰,这时若连续降雨,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容易实现高产。
(6)、小麦生长的好坏,产量高低与播种基础有密切关系。只要深耕细耙,测土配方施肥,选用优良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就会有好收成。如河南省1949—2009年建国50年来,小麦平均单产由5公斤增长到375公斤,增产了82倍。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1100亩小麦2007—2009年,连续三年平均单产突破600公斤,10亩攻关田单产达68公斤。建国50年来小麦品种进行了8次更新换代,化肥从无到有,从施用农家肥,到单质氮肥,又到现在的复合肥和配方肥。为小麦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奠定了物质基础。
(7)、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到了大雪节气还没有下雪封冻土地的话,那么到了惊蛰节气土地也不会解冻。对于农民种植庄稼来说,如果在大雪节气里能下雪,对土地农作物都是有益处的。
(8)、惊蛰刮大风、尘土飞扬的话,就意味着要倒春寒,这一年的春种作物会减产。
(9)、玉米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合理密植。平展片品种,夏播密度为3200—3500株(如蠡玉16等);半竖叶大棒型品种夏播密度3500-4000株(如伟科70登海605等),竖叶型和早熟耐密型品种夏播密度为4500—5500株人(如郑单9先玉335等)。
(10)、“出钱买的,不是刮风逮的”“人顺眼不说丑俊”“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在榆林,民间谚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且许多谚语都是数百年的传承。每当休闲之时,或者不经意之时,经常可以听到村民们用地道的榆林话,吐出这些奇言妙语,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寻常的不快,日间的矛盾,不解的忧愁,都会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中烟消云散。
(11)、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12)、如果小满后一直都是晴天的话,那么青麦子也能出面,这是说小麦的收成好。
(13)、豆子种下后当天就可以发芽,等过几天再下雨就不怕了,就怕当天播种当天下雨;因为豆子一般是夏天种,此时雨水较多,所以人们会比较担心下雨。
(14)、由于从小到大受妈妈的影响,已是大妈的我,春天的季节,无论睛天,阴天也带把☔️出门的习惯。
(15)、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今年燕子往窝里垫草的数量多少,来判断今年降水量的多少。大家都知道,动物在判断天气状况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如果燕子往窝里垫的草多,说明今年降水比较多,天气比较凉。反之,则降水比较少。
(16)、 周炳臣,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高级农艺师,现任许昌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技术推广部主任,该同志自2008年出任许昌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以来,致力于企业的科研和新品种的推广,先后获得省、市劳动模范和全国粮食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2012年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部“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与“农业综合开发高产示范”等项目在许昌项目区的实施和试验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2012年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十大农业科技推广人物”;周炳臣同志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的高产栽培种植经验,取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誉。其负责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多次接待了国家、省市主要,如、等的视察指导,并得到国家、省市的高度赞誉。
(17)、麦浇芽,菜浇花。农业谚语二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18)、厚盖谷子薄盖麻,不薄不厚把麦压。种田要抢先,收割要抢天。
(19)、如果白露时节种晚秋蔬菜的话,那么会容易遭虫灾。
(20)、如果春分时节,早早地刮起了西南风的话,那这一年就容易闹虫灾、刮台风。
2、有关农业的一句谚语
(1)、如果芒种夏至期间不下雨的话,那这一年就较为干旱。
(2)、如果大雪期间下雪较多,那么来年小麦的收成就好。
(3)、这句话的意思,同第一句大致相同,还是利用了动物的本能或天性。意思是,从喜鹊搭窝的方向来判断这一年的风向。比如今年喜鹊搭窝朝东南开口,那么今年一定是西北风偏多。
(4)、农业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5)、“种不过重阳,收不过端午”是一句流传在黄河流域的农业谚语,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蚕豆的种植时间不要超过重阳,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而蚕豆的采收不要超过端午,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重阳一般处在秋分寒露期间,在黄河流域,秋分寒露的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了20度以下;而蚕豆的发芽适温要求在15至20度之间,幼苗期适宜生长温度要求在10至15度之间;从蚕豆的发芽适温和幼苗期生长适温要求来看,黄河流域在秋分寒露期间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蚕豆发芽和幼苗期生长适温要求;因此,在黄河流域的蚕豆播期可以放到重阳前后。
(6)、民间“天气晴雨表”——气象谚语,是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物候和天象总结出来的俗语。世世代代生活在陕北的榆林人,凭借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民俗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总结出气象规律,从而指导农事活动。
(7)、立秋时节下雨的话,庄稼收成较好;立秋时节不下雨的话,公众平台:种大棚,农民就忧愁收成。
(8)、这一般多用来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人有各人的办法;或者各自拿出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9)、以前小麦收割要经过几个步骤,先是将小麦从地里割倒,然后再拉回家,再在地上将麦粒碾出来,后要在阳光下暴晒几天,后入仓,步骤一道都不少,现在机械设备隆隆响,前面三步并作一步走,后只剩晒和藏了,极大提高了效率。
(10)、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11)、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纬度播期有很大差距,从北向南每递减一度,播期推迟4—5天。如北方冬麦区播期为9月中旬—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为9月下旬—10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长江上游及华南冬麦区为11月上、中旬。许昌地区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12)、干耕干耙,湿耕湿耙;光耕不耙,种不上庄稼。
(13)、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没粪不种豆,粪大萝卜粗。
(14)、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区,曾是金戈铁马的军事重镇。千百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这里多元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饮食、语言、习俗等方面。其中也积累了很多民俗谚语,这些谚语通俗易懂,富含人生哲理,却又结合了本地方言中独有的味道和组词方式,说起来雅俗共赏,别有一番风味。
(15)、农民种植农作物受到天气影响大,冬天若是从小雪节气就开始飘雪,那农民们可要高兴坏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天气冷的早冻死了大部分害虫,农作物产量就能提高了。
(16)、那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遍吧,先请小女生跟曹老师读一遍。 再请小男生和老师读一遍吧。
(17)、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农历九月分别是核桃、梨、柿子的收获期)。
(18)、山东等地民间说法,农历五月是关公磨刀日,也叫雨节,是要下雨的。这句谚语很神奇,大部分年份,五月十三这一天都会下雨,有时候大,有时候下小雨。甚至有时候这一天上午还艳阳高照,下午突然就会下起雨来。如果真有偶尔一年没下雨,那么以后可能就会是大旱了。
(19)、玉米中耕越早越好,玉米出齐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根据品种合理留苗。高产玉米施肥要做到:播种前亩施种肥(一铵或二铵)5-10公斤;拔节期亩追玉米配方肥50公斤;授粉后追尿素20公斤。有条件亩施有机肥1-2方,并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就能实现高产。
(20)、如果谷雨之前就听到响雷的话,那么这一年雨水就比较少,洼地种出来的瓜都很甜。
3、一句农业谚语四年级
(1)、田间管理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秋作物,如中耕、锄草、施肥、间苗、定苗、浇水、培土、整枝打叉、病虫防治等,管理不及时就会减产。确实有“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锄头有水,锄头有火,锄头有肥”。这句话听着矛盾,但很有科学道理,因为在地面上,水总是往低处流,但在土壤中,水是沿着土壤微粒之间的微细空隙上升的,升到地面就慢慢蒸发了,天旱时通过中耕,切断了土壤中的毛细管,水升到锄松的那一层,便不再上升,这样就保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所以说“锄头有水”。大雨过后。土壤中水分过多,中耕能让表层土疏松,又能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使下层水不易上升,表层土也就容易干了,所以说“锄头有火”。中耕能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活化土壤,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作物根部吸收水、肥能力,所以说“锄头有肥”。
(2)、分句学习谚语《九九歌》先来看几幅画,我请几位小朋友来说一下这些都画了什么?当幼儿描述图画内容时,引出一句谚语内容,并带领幼儿朗读。
(3)、在北方,一般到了小雪节气,农民们就开始期盼雪了,如果在小雪节气就开始见雪那是好不过的了。但若是过了大雪节气还没有下雪,一般农民就会认为来年光景不好,病虫害多发,收成怕是没指望了。
(4)、立秋时节下雨的话,庄稼收成较好;立秋时节不下雨的话,农民就忧愁收成。
(5)、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扩展资料: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可能大家好奇,初一下雨,初二阴天,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可能大家真的没太注意。不管在任何一个月,如果初二降水或者是阴天的话,这一个月都不会有好天气,阴天多于晴天。
(7)、立春寒不算寒,惊蛰寒了冷半年,过了惊蛰不停牛,是春耕春种开始了。
(8)、杂草是庄稼的大敌,农谚强调勤锄草,一是指杂草危害大,它不仅与庄稼争养分、夺地力、同时又是病虫害发生的温床。二是杂草繁殖快。三是生命力很强。据Odum(1974)考古资料记载,藤和大爪草的种子在土壤中能存活1700年,繁篓、葡枝毛莨600年,狗尾草、龙葵730年,野燕麦、早熟禾70年,荠菜35年。另外杂草的结籽量大而持续时间长并有落粒习性。如螅蟀草单株结籽能多达000粒,荠菜4000粒,野苋菜高可达500,000粒,繁篓000粒,稗草500粒,看麦娘2000粒。有些杂草的种子长有冠毛,形似降落伞能随风飘到数百、千米以外。所以从初春到盛夏田间总有杂草蔓生。
(9)、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但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在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10)、如果小暑时节下雨,那这一年较为干旱;如果小寒时节下雨,那这一年的冬天较为暖和。
(11)、冬至是一年中白天短的日子,也是二十四节气中为重要的一个节气,向来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冬至民俗众多,为常见的除了吃饺子,就是数九。希望通过本节课,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九九歌》的相关内涵。
(12)、如果立夏前后阴雨连绵的话,农作物就容易生麦蚜、锈病,庄稼自然就会减产。
(13)、如果立冬时节打雷的话,说明空气湿度大,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多降雪,家畜容易遭受冻害。
(14)、寒露到霜降期间,如果种冬小麦的话,那么不要急着种,种早了会影响收成。
(15)、无论是“推糠搓磨绳——开头难”,糠和绳都是陕北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此为比喻,为歇后语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还是“狼吃大女子——糟蹋好东西”,榆林人称呼年轻女性为“女子”,这一歇后语可以说是极具本土风情的俗语;或者是“三岁娃娃扎拳头——和他大比武啦”,这种夹杂着些许独属于榆林人的称呼……每一个歇后语,都在细节处体现榆林文化的晕染。
(16)、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17)、这个是农民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通常雪总是高山顶上比较多,而霜则是低矮的洼地多。这是因为自然气候形成的特殊现象,足可以看出广大农民的伟大智慧。
(18)、麦田杂草年前化除比年后效果好,年后麦垄封行所以效果不好。虫要早治,如地下虫、包囊线虫等病虫害必须在犁地时土壤处理,出苗以后出现症状再去防治,就是增加5-10倍的投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9)、这些祖辈留下来的谚语,不得不说真的很有价值。以前农村可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农业专家教你种田,农民种地、判断天气,就是靠这些流传下来的经验与智慧。
(20)、如果大暑期间不炎热的话,那地里庄稼的长势就不好。
4、农业谚语农业谚语
(1)、农民们期盼冬天的大雪,但也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是合适的。年关将近,下场大雪不仅能增加过年热闹的氛围,还能给冬小麦盖上厚雪被,妥妥的明年来个大丰收,农民们自然是乐开怀!
(2)、少种不如多种,粗种不如种好。若要富,庄稼开个杂货铺。
(3)、暴雪过后!大棚温室除雪方法及预防大雪压塌!(收藏)
(4)、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当歇后语与陕北大地相遇,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榆林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有关农业的一句谚语64句(一句农业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