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1、道德经的感悟分享2000
(1)、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敬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2)、再一次巩固与调整我生命的使命:回观自心,道法自然。
(3)、这节课老师智慧风趣幽默地分享了第(81)章内容——“分享越多,生命越富有”。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呈现出万物的奥妙,展示了大自然的杰作,展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4)、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5)、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6)、《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7)、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师益友,伴随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经》,让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来洗涤你的心灵。这只是我对《道德经》肤浅的理解,只希望与大家共勉。
(8)、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蕴含着道的道理,当你与大家以温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时,你就会感到生活的幸福。
(9)、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得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10)、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11)、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
(12)、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13)、赖老师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我们要使命清晰目标明确,心有大爱,大有鸣谦,正是天道的体现。真正的“谦”是无比尊贵的,光芒万丈,卑而不可逾,但伟大的“谦”并不远人,而是要与人民在一起,虽然表面看起来,那么卑微、低下,但是接触后仍然会赞叹,那是真正的泰山,无法逾越。“君子之终也”,这就是真正的君子要实现的终结果”。大家说,谦卦是不是和水的特性特别有相似之处呢?
(14)、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15)、见我沉默了一路,爷爷慈祥地笑了。“你看那要旅行千里的人,哪一个不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人的一生,不就像这千里之行,看似漫长,总也要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无论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
(16)、在此书中讲的很多道理都有些橡佛教脱尘之说,有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调子。应该说这种相通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所谓圣人其思在凡人之上,总是站在尘世之外看世事的生离死别,善恶贫富,柴米油盐,淫欲纷争。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概是无奈的沧桑吧。也是屹世而孤独着的。但也只是看着世俗感叹,若是自身之度日定是淡薄名利,洒脱自在。他们永远是物质贫乏内心充裕,抑或是清心寡欲。而如老子这般的圣人内心也充斥着忧患,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大志,他们的无私。他们希望自己参透的这些事物能让世人有所顿悟,让仁义善信广泛深入人心以求和平安定。这是在他们眼里无休止的战乱动荡让他们内心燃气的执念。《道德经》是老子这位圣人执念开出的花,给长期受世俗世界压迫而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17)、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18)、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19)、中学时代,我的成绩十分优异,曾是班上公认的“学霸”之一。考试名列前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同学们也十分乐意与我交朋友。渐渐地,我有了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后来便发展成骄矜之情。一次月考,分数不尽人意,我担心会失去人前人后的颜面,立志下次的期中考试一定要翻身。在中期考试中,我却更加慌乱,不但没有翻身,反而退步。中期家长会开完,看见妈妈走出教室,我赶紧躲得远远的,以免被瞧见又招来一顿训斥。家长们都散尽,同学们陆续回教室,我才坐到座位上。
(20)、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我爱我的团队
(1)、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2)、另外水是柔的,任何一种容器都能容它,它的韧性特别强,适应性也特别强。关于水的适应性,我觉得人要效法天的话,那么也要效法水,效法它的适应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圈子,就看你圈子大小的问题。
(3)、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4)、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敬爱的熊校长、各位育心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内蒙乌海思玮爸蔺猛。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育心明德之家网络经学院的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育心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5)、可能我这么说出来会让一些家人听着有些不舒服,但我认为既然是第一章的开头那就应该把学习的态度先给它端正了,那样的话以后的学习才不至于跑偏。
(6)、第1条,宇宙显象出来的万有都是通过2的运行方式呈现的,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事情的呈现都有阴阳两个部分组成。日月代表阴阳,男女代表阴阳,白天黑夜分别代表阴阳,甚至于美丑善恶长短高下声音前后等等,一切一切的呈现都有两个面,如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从表象上看是阳面的价值,从背后看有阴面的价值,任何事情有因有果,因果也可以说是阴阳的两个层面。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道是通过阴阳两个面协调运营产生的,那就说明了阴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理学当中有质能转化定律,物质和能量也是代表阴阳的两个面,也有能量守恒法则,一切事情都会在阴阳两个方面进行不断的调和和守恒,这里多了那里少一点,那里少了又补足一点,关于得失关于健康财富,也是在得失当中去平衡,甚至死亡也是重生。看清楚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心态那就是特别重要了,天道守恒,宇宙阴阳平衡法则,等同于告诉我们人类遵循天道无为而为。
(7)、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8)、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道德经》读书心得3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9)、而且道生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具体的事物有明暗、冷暖、大小、高低等种种对立的属性。如果道有具体的属性,那它就无法生成对立的属性。如果道是明的,就无法生出暗;如果道是大的,就无法生出小……道生成了一切属性,所以它自身是没有具体属性的,所以是无。
(10)、4月23日,早上阳光明媚,早早起床,很早就提前到达了国家图书馆的《道德经》分享现场。第一次与书友们相见,在见到大家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找到家人的感觉。期间,听老师们讲对《道德经》的分享和见解,突然感觉茅舍顿开。尤其是中间大家一起静坐,我之前一个人在家中也有自己尝试去静坐,但是一直都不得要领,有时候甚至都没办法静下来脑子也是很乱。周围有了一起参与的伙伴,突然感觉自己安静下来了,感觉自己一片宁静,远离了生活中的烦闷苦恼。虽然还是深处都市,但身处那样一个环境突然感觉自己都被净化啦。我大的收获就是,我找到了入门静坐的方法,同时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我虽然是所有书友中年龄比较小的,但是很期待与大家的再次交流。我也要在下面坚持学习。
(11)、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12)、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14)、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为,你喜欢钱,可以去争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穷尽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为。现在的现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还有许多大学生,为了无关紧要的虚荣心,不惜背上高额也要购买奢侈品,这些都是病态的行为。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保有清净,留住内心的那份安宁。
(15)、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16)、每个孩子大概都会在童年梦想着自己长大后成为这样那样的“家”,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呢?
(17)、于是,有一天,我特意停下来,面对这个问题。我问自己:要不要坚持读下去?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我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是“坚持”。那个时候,才明白初的“发愿”是一个好的缘起,只要忆起就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可能;同时,也明白“坚持”不是意上认为“我要坚持”就可以坚持的,那种“我”的要强只能在表面上推动,却不能长久深入地承托。
(18)、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19)、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20)、语言和名相不可执着,我认为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圣人之言论,于其时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每一个个体,都在变。譬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红楼梦》中,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大家族要遵死礼,就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反传统文化,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胁迫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战争,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礼谈乐是天方夜谭。而在现世,经济科技网络发展,人有了钱想要更有钱,无止尽地追逐美,物质,权力,这于自然规律是相悖的。
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三章
(1)、江山代有才人出,郭永进教授饱读四书五经佛经,从各个角度对真相进行探索,甚至过去对于道德经也有自己主观的认知,也会觉得其中会有法漏,然而这20年他在全世界各地推广道德经,分享道德经,讲解道德经,这行为的背后是因为道德经是对于宇宙实相的表述,是对于我们学习生活修行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法门,所以今天我们才有机会再一次重新来归零自己,重读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用道德经的智慧来唤醒作为人类神圣的生命,让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让个体生命跟自然生命合一如是,道法自然。
(2)、“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3)、《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4)、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5)、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9)、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10)、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1)、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道德经》读后感4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12)、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13)、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14)、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15)、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庆幸?惋惜?我不得而知。
(17)、有些家人该说了我可做不到,我想说那不然呢?我们去滞留有用吗?我们陷在那些人事物的漩涡里纠缠有用吗?那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你苦、我苦、大家苦,这又何苦呢?生命本身它就是一个无常流动的大工程,我们总不能留在一个点上老较真呀?如果说美好的体验我们有贪心也就罢了,但偏偏是有很多的人抱着比苦瓜还苦的体验就是不放手,你说这又何苦呢?何苦如此为难自己?有人说了:“那我也不想这样呀,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呀”?有,当然有办法,问问你自己的心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问问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去重新换一种更好的活法呢?如果你愿意那就一一列出你想要的,在去付之行动就行了,说实话其实很多的大道理我们都懂,难的就是自己的这颗心转不过这个弯来,可真的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一个拐点上可能要搭上一生的时间都走不出来,那就认真的去问问你自己的心你真的就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耗在这一件事、这一个人身上吗?这就如同一个不爱吃榴莲的人在偶然的机会被人送来了一个榴莲,我估计所有不爱吃榴莲的人肯定第一时间都会把这个榴莲给处理掉,要么送人、要么扔掉,没看到有哪个不爱吃的人还能跟这个榴莲死磕到底的,也没看谁一边皱着眉头嫌弃这难闻的味道还一边使劲的搂着这个榴莲的。
(18)、年年岁岁,我在父亲的慈爱,母亲的温柔下长大,家中那本承载者厚厚情意的薄薄典籍,早已发黄褪色,但当我再次翻开它,一行行文字便立即化为家中长辈从前的谆谆教诲,幕幕鲜活,恍如昨日,从未褪色。书页翻动,纤尘轻舞,书香扑面,我在这充满书香的家中长大,伴着书香,向天际远航。
(19)、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4、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视频
(1)、生命就是应该这样乐观的面对,无需脆弱、不用委屈,即便生命中没有一帆风顺,没有万般顺心,但那偶尔到来的波浪冲击对生命而言也是一种独特的刺激体验,虽然有些的发生我们无法掌控,但来了那便来了吧,平常心去看待,就像冲浪者一样,前面一个大浪拍过来的时候,没关系找个角度冲出去,突破它并享受的跨过它,这就是其中的乐趣。
(2)、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何谓道德经?他就是一部天地风云经,他就是大自然的无字天书。他是仙人指路的手指,她是浩瀚海洋当中的指明灯。他所指的方向是宇宙生命的实相,所有经典所描述的内容,乃至个人所写的一切体会,所指方向皆是实相。然而文章本身,我的表达本身只是个人观点。可参考交流与探讨,没有标准答案。
(4)、道家重要的思想之即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5)、 在经典当中说到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就是空的心态,就是无我无私的状态,就是归于道的状态,常常让自己能够回归到道的心态,自然的心态,就放下了个人的私欲和贪欲,从以人为本转换到自然为本,就能够看到其中的奥妙无穷,妙不可言,让人的生命价值活在奇妙的旅途过程当中,体验和探索,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常常说一人一生大概3万多天,而有的人只活了一天,是因为他把一天活了3万多次,活得枯燥无味。然而活在奇妙的体验过程当中,就等于3万多天每一天都妙不可言,这就是告诉了我把自己回归到道的身份,看到自己作为道之子的本质,那就真正的自在自由奇妙无比了,心经当中的观自在菩萨,一个观察的观,就告诉我们在回归,回归到自在的本质,回归到道的真相,这就成了圣贤菩萨的境界。把所学习到的说体悟道的贯通起来,其实是一不是二。
(6)、“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7)、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8)、有人说:“每一个人前面的路都是黑的”。为什么呢?人人都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现在走向未来,但明天怎么样?谁都看不清楚,故说前面的路是黑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有智慧之光,智慧的火炬作为自己的路灯和路标,指引着他的航向,他前面的路就是亮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再通过明师的指引才能得到智慧。
(9)、“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10)、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为⽽⽆不为”的原则。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不能,半途⽽废,班级管要从细处出发。
(11)、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12)、读了《道德经》之后,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13)、我伴着父亲的轻语朦胧入梦,夏夜的风轻轻抚过那本还未合拢的书扉,月光淡淡,映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上,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曾适可而止的悲剧故事。
(14)、“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15)、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6)、一遍一遍的读,大概第10遍-15遍,时间都在35分钟左右,速度始终提不上来了,以前每次读都有些感悟,现在感悟也没有了,感觉有些机械化。
(17)、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欲速则不达,不自负,不追名逐利。人之初,性本善,善为道,适可而止,生命可以比较长久。
(19)、其实《道德经》还告诉我们要无为而为,就像我们的累积法,就是无为而为,每天读三样经典,每天读一遍,读七天换新内容,没有刻意要求去背,去理解,但坚持累积下去,不知不觉就会背了,也理解其中的意思了,这就是无为而为,所以也能长久。
(20)、 而这一周的学习,让我对道德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感受的升华。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当年老子得到之后功成身退在含谷关留下的5000真言,老子并没有像其他的圣贤一样或者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是留下言语供后人记录(比如佛陀没有写一句经典,来自孔子,也没有留下任何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老子留下了5000道德经文,一定是他自己感受到宇宙自然的真相,所以才记录下来的。留给今天的道德经版本也有好几十种,而后人的理解那就更多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来出发见仁见智。往往更多的解释都偏离了道的真相,偏离了老子本人所表达的真相。
5、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八章
(1)、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2)、虽然说语言化都是抽象,概括过的,应该多关注体验,少执着于语言化,但是对初学者来说,我觉得回流感悟还是很重要的,不管重不重要啦,全部跟随我心所想,想写就写了。
(3)、学员们享用了后勤义工老师们精心准备的爱心午餐,让学员们感受到温暖爱心,感恩您们的大爱付出!文庙因您们而更精彩!
(4)、《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5)、二千年前的老子阐释了“道”,孔孟和他们的学生倡导“德”并身体力行“仁义”,这道德二字便流传下来,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孔孟儒家思想“仁义道德”,这种思想,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6)、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7)、家人们生命的体验跟这个例子是一样的道理呀,假如机缘巧合送来了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体验,那就想想办法快速的转化它就行了,干嘛不喜欢还一个劲的去咬牙坚持呢?只要你想改变定然就能找到好办法去改变,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呀。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我爱我的团队87句(道德经的感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