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李鸿章诗句【124句文案】

一、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甲午战败,对李鸿章来讲,何尝不是一个深刻反省的过程。日本的维新成功与中国致力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马关条约》的订立,他从日本回到天津的当天,就向处于悲愤激动中的光绪皇帝上了一份奏折。

2、河山表里本天成,寄语贤王建树宏。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4、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5、他就是甲午战争以来被千人骂、万人唾,“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李鸿章。

6、“这本书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之奸雄与为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万川说道,“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地说他是好或者是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7、作者仿西人传记体例,而以太史公《伯夷列传》之笔法,叙议结合而评论公允,可谓是李鸿章传记中的经典之作。

8、李鸿章第一站造访的自然是俄罗斯。受到俄国君臣以盛况空前礼遇。但却布下了阴谋陷阱,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李鸿章的历史上又增加了不光彩的一页。

9、垂老伏波犹矍铄,五溪南去不胜情。

10、晚霞浮极溥,落影照长亭。

11、1872年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糜费太重”为由,奏请停止造船,由此引发洋务派和守旧派关于造船工业兴废的一场大论争。在这场论争中,李鸿章坚定地站在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官员一边,指出:“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针对如何解决造船养船耗费巨款的问题,他又提出“配运漕粮,商人租贷”的变通办法,并主张“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准其兼运漕粮,方有专门生意,不致为洋商排挤”。这就开了筹建轮船招商局之端绪。

12、回顾4年来,朝廷对他的处罚,他领受了;国人对他的责骂,他也领受了。70多岁的人了,已经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他只能抱着“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的苦闷,抱着对时局的担心与关切,在默默中消耗着有限的岁月。

13、简介:山川|草木|古建|庭园|民居

14、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真正尝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

15、说实在的,对于维新运动,对于变法图强,他并不反对,相反充满了同情和期望。他从戊戌变法的运动中,依稀找到了自己当年在洋务运动中的矫健身影。所不同的是,他凭借自己70年的阅历与经验,对于康梁这一帮“新进青年”,试图用“快变、大变、全变”的一揽子解决国事的方案,持着极大怀疑与保留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已经气息奄奄的病人,用一剂猛药促其振醒,无疑只能是加快其死亡及其回光返照前更加痛苦的做法。

16、简介:设计|手作|非遗|生活|文创

17、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8、解决香港问题时,大人物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由之前到其后,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便在李鸿章头上结结实实,挥之不去。其实,李虽有卖国之名,却足有爱国之实。

19、中国近现代史风云人物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

20、这句话是作者范晔对汉献帝的评价。大约可以译作:献帝其人生不逢时,丢掉了皇位失去了国家。汉朝400年的国运终结,献帝只能像上古时期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流放到虞地那样永远做曹魏的臣子了。注A:辰,时也。播,迁也。言献帝生不逢时,身既播迁,国又屯难。诗曰:“我生不辰。”左传曰:“震荡播越。”注B:春秋演孔图曰:“刘四百岁之际,曪汉王辅,皇王以期,有名不就。”宋均注曰:“虽曪族人为汉王以自辅,以当有应期,名见摄录者,故名不就也。”注C:虞宾谓舜以尧子丹朱为宾,*(商)**(虞)*书曰“虞宾在位”是也。以喻山阳公为魏之宾也。

二、后人评价李鸿章诗句

1、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

2、李鸿章后留下的几首诗,是在他1896年2月出使欧美等国时写的。《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俄法等列强对日本获取东北三省眼红了,假惺惺地出面干预日本。日本迫于威慑,以三千万两银子“赎辽费”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籍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机,派李鸿章率庞大使团出席并遍访欧美以与西方列强拉拢关系。李鸿章感激涕零,说,“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结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他总以为自己“以夷制夷”方略的英明,殊不知俄国的野心更大,骨子里坏,阴险、狡诈,西方列强各怀鬼胎,无非都想瓜分中国而已。

3、(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4、六年(1867年)元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尹隆河展开决战,湘淮军两大主力“霆”军与“铭”军原订同时发兵,但两军统领刘铭传与鲍超互相轻视,刘铭传为抢功而下令提前单独进击,结果遭捻军痛击,部将刘殿魁、田履安阵亡,刘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毙

5、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6、据载,戊戌政变后,慈禧拿着弹章对李鸿章说:“有人谗尔为康党。”李鸿章镇静地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明确地表达了他支持变法的态度。

7、李:如果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见都与他不合,合起来拉他的后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该怎么办?

8、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9、4年来,他被剥夺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职务,奉旨入阁办事。所谓入阁办事,就是仅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以全勋臣脸面而已。

10、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11、简介:诗词|国学|传统文化

12、(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

13、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14、李鸿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蒙受“卖国贼”之评价。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15、可是甲午一战让李鸿章奋斗半生的事业都化为飞灰,生生打断了中国国运再次好转的契机。马关的墨迹未干,李鸿章已经挂上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

16、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早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早期各类工矿交通企业中规模大和早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民用企业。此处仅就其人事管理制度上看淮系的控制和运作。轮船招商之议,早在太平天国平定后的同治六七年间即已开始,当时在淮系班底工作的道员许道身、同知容宏率先提出《华商置造洋船章法》,即输入西方航运方式,分运漕米兼揽客货的方案,但结果是“因循日久,未有成局”。面对“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的严峻形势,李鸿章对鼓励华商发展本国轮船航运之事,一直颇为关注。

17、俾: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用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办事,就不好说了。我们欧洲人把抵御外侮当作功劳。而为了一家的利益而残杀同胞,我们不认为这值得荣耀。

18、故交忽千里,輏车莅远盟。

19、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古老、人口多的国家的人民

20、励志把这片贫瘠的土地,用自己这双高大的臂膀:托起来这个苍茫贫瘠的大地、谁主沉浮…?是毛主席托起来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三、形容李鸿章的诗句

1、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2、可见,甲午战败的刺激,也使李鸿章认识到了改图易辙的必要。他并没有反对维新,反而早就劝皇帝“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

3、想到这里,李鸿章的脸上浮上了更加忧心忡忡的神色。

4、“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5、但是,这位已经62岁的老者依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6、他的晚景过得很忧郁,忧谗畏讥,苦闷无聊。

7、完颜海瑞∣诗文联赋李鸿章·引子

8、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如和西方列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9、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10、简单方便,答案基本都是秒回的噢!

11、1894年的夏天,当战争的范围不断扩大时,身在直隶总督衙门的李鸿章,一方面遥控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人进行作战部署,另一方面试图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存北洋的后一点力量

12、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3、在奏折中,李鸿章愧愤交集,他说道:“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缚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耋,实无能力。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14、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差异:克己与任性

15、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16、在梁启超写的这本《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7、李鸿章抵达美国,同样受到隆重的欢迎和礼遇。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后来这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性质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古老、人口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国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18、他再也不想面对这片屈辱之地,这是他的坚持。

19、与晚清戡乱名臣曾国藩相比,来自安徽合肥的李鸿章的人生似乎要坎坷和复杂得多。盛赞其“再造玄黄”者有之,痛斥其“丧权辱国”者更不在少数。这种争议之声自然而然地也影响到由其一手组建的“淮军”。

20、在历史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也是让人感慨的一个人物。任性乱折腾的是别人,收拾烂摊子的却只能是他。

四、李鸿章有名的词和诗

1、环顾四周,早年胸怀壮志,一起致力“求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的老伙伴们都一个个先后故去了。李鸿章,真正感到了孤独。

2、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3、可能是天意的凑巧。他下榻的地方,正好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当年因天津教案,受到各方攻击,心情抑郁时的僦居之地。

4、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鸿章,现亦老迈至此境地

5、6—9月,青年皇帝不听恭亲王的临终劝告,纠集了几个没有任何行政历练与治国经验的热血青年,发起了史无前例的维新变法运动。仿佛凭借一副热肠、几道诏谕就可以带领晚清帝国的这艘破船绕过重重暗礁,渡过万水千山,追求到同光以来朝野上下孜孜救亡的光明。但是,这个脱离了帝国实际的“大跃进”运动,给帝国带来的结果却是官场混乱、民心不稳、朝野震动的后遗病症。

6、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不完全是弱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梁启超说得好:“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7、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8、每想起伟人毛主席的这首诗篇,就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对: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理想…!毛主席的这首诗,展示了一个伟人的家国情怀…气势磅礴、宏伟蓝图

9、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具有世界眼光、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10、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早期近代化企业的一个典型,也是李鸿章自诩的“开办洋务四十年来得手文字”。从对它经营管理和人事制度上的剖析,可以概见集团政治运作在经济领域中的诸般特点:一是从创办到衰落,淮系集团要员始终保持着对它的控制,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二是当其面临外部势力(如湘系集团)争夺控制权的挑战时,其内部的离心力马上又能转化为向心力而一致对外;三是作为“官督商办”的经营样板,淮系集团中凡是有近代管理经验的菁英,均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参与过招商局的管理,并由此引发,拓伸向近代化领域的其他部门,如煤铁、电信、纺织等,从而使淮系集团在近代化事业的开拓方面,相对其他集团来得更为宽广和深远。

11、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1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3、1896年4月3日船抵越南西贡,本来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曾打败侵略越南的法军,却匪夷所思地签定了《中法会定越南条约》,战胜国却签失败之约。此时的越南已沦为法国殖民地。李鸿章顺道西贡受到越南总理、国王的款待,难免尴尬而感慨,于是作诗《寄越南王诗》:

14、……俾斯麦是否真的对李鸿章说过如此话语,或者说其语是否此意应思量,但……私以为梁启超在著作中说这话其实是假借他人之口对李鸿章在慈禧手下做事,既想成就一番工业(当好裱糊匠)而又小心翼翼,时刻担心自己会言行不慎而称众矢之的……梁启超还是很高看李中堂的,而清王朝在当时日薄西山的情况下,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打算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对国家发展……并不存在多少真心实意,而李鸿章所要的是实现发展……从这种角度来说,李鸿章和慈禧在政见上其实存在根本矛盾,而其又不能违背慈禧的意志,所以梁启超说他能理解李中堂的忧愁、牢骚和烦闷……后人看问题只能尽可能靠近历史,完全还原历史真的不太可能(此时又开始担心回答被屏蔽)……点到即止吧?同意请点赞?

15、与曾左相比,李鸿章的失败在于其“性格风范”的缺陷,即“拼命作官”和“好以利禄驱众”,漠视“以修身为本”。任何一个“李鸿章”都有很大的功绩,任何一个“李鸿章”都有政治上对手的掣肘,但任何一个“李鸿章”都不能,也不应该推卸自己的历史责任。

16、毛主席1925年,革命战争在时期,他在长沙暂息一下,还写下:《沁园春.长沙》

17、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悲剧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也说他是“水浅而舟大也”。

18、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建立了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19、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

20、飘然海外一浮鸥,南北东西遍地球。

五、用一句诗来形容李鸿章

1、李鸿章离开日本时候发誓,终生不再履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不得不在日本转船,但是已经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坚持不登岸,在两条船之间支起的舢板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

2、书名:李鸿章传ISBN:7805905568作者:梁启超著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年份:197

3、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4、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一生有功有过,但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他一生功大于过,应对他是较好的评价.

5、权去势移,门生故吏也纷纷叛离。

6、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政敌攻击、国民的唾骂,从“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一变而被赋闲京师,做了一个伴食宰相,犹如从云端跌落地表,他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呢?

8、雕题部落三关控,尝胆君臣百虑生。

9、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后,李与丁重修旧好,协力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

10、高阳所著的《李鸿章传》偏重于一种纯小说的模式,这就是他的风格,和他的红楼断梦系列一样。如果你喜欢读那种刻画细腻,擅长描写人物心理动态的小说,这本书在合适不过了。高翠莲所著的《落日孤臣李鸿章》侧重于一种点评论说的模式,夹叙夹议的写法,类似于评书的模式。如果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很想借鉴别人的看法和聆听别人的理解的话,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引导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的书,这部书带有当时的人对李鸿章的所有看法,包括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对待洋务运动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他还是以很公正的态度来看李鸿章,认为他是时代创造的英雄或是他的存在造就了一个时代,所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型好书。

11、拂雾扬龙节,乘风破鸟旌。

12、甲午战争使他从权力的顶峰上滚落下来。

13、他在到荷兰、英国看到近代的科学繁荣的景象时写了两首诗:

14、1896年10月2日李鸿章结束欧美之行,回到中国。李鸿章万分感慨地说:“这四个月中游历于西方大国,亲身感受到这些国家的新气象……这些国家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优越才能的方法,我都牢牢地学习了,并且掌握了,等我回到国内之后,将重整旗鼓,齐心协力,利用我所学到的,再为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5、“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

16、在晚清四十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一切浮云散尽后,你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17、李鸿章在美国访问期间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看望了清朝驻美使节人员,见到墙壁上挂着李鸿章手写的隋卢思道的《赠别司马幼之南聘》一诗,那是几年前,他为壮行大洋彼岸使节所书:

18、文字:费琪璐美编:苗雪未

19、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20、索书号:K827=52/13/2

六、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荀子》的疆国篇中,曾经借孙卿子与范雎的谈话这样总结说:秦自秦孝公以来,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商鞅路线,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2、”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国内无法公开支持全面改革、在国外却具有鲜明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士大夫,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3、原句为“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其中文山是指文天祥,文山是一个地名,文天祥曾居于此,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文山”。“漆室”是一个典故,比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漆室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见汉刘向《列女传.漆室女》)。“不灵”意思是不得志或者说无力改变。明白了没?

4、签订《辛丑条约》的本是庆亲王奕劻,签字时奕劻深知一笔落下便千古骂名,纠结不已。这时,李鸿章主动站了起来,说:王爷,还是我来吧。他说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都心酸的话:这个天底下难写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名字了。这一段情节并非史实,但“此中有真意”,假中有真,李的性格与神魄从中隐约可见。

5、李鸿章的一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是中国洋务的先驱,外交的奠基者,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有人用“将倾大厦的裱糊匠”来比喻他,还是比较准确的。

6、作于北上科考途中《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全四册:88元

7、楚山百重映,吴江万仞清。

8、人们常说,政治如战场。政治舞台上的秋风苦雨已经使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只不过,刚刚发生过的政坛地震又使他心悸不已,愁肠百结。

9、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0、普天之下,只有庸常之人既没有过错,也没有称赞。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都厌恶他,那他一定是举世闻名的奸雄。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敬爱他,那他一定是非比寻常的豪杰。但是,全天下的芸芸众是,其中的庸常之辈占了绝大多数,不寻常之人不到百分之用庸常之辈的标准,来评价不寻常之人,能够看到其中的可行之处吗?所以被全天下的人都称赞的,未必就是好人;被全天下的人都诽谤的,也未必不是真伟人。

11、现今的舆论,翻案风四起,李鸿章无疑是翻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毫无疑问,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对中国的近代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于其镇压农民起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两个方面。

12、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刺客打中面颊,险些丢了性命,象征着他身份的黄马褂被横流的鲜血染红。终,因为这颗子弹,李鸿章替大清王朝减免了一亿两白银。

13、在本书中,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14、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在掌握地方实权后,他在江苏大力扩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15、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紧要人物。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16、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

17、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18、三审:周立明终审:刘雄飞

19、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20、秋风宝剑孤臣泪——晚年的李鸿章

1、这期间,李鸿章与德国首相俾斯麦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2、李鸿章此时对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和进化论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他甚至希望中国会很快走向“公天下之局”,也就是类似西方的民主社会。而李鸿章这个思想的变化,距离马关签约才仅仅两个多月。

3、陆侯持宝剑,终子系长缨。

4、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后人评价李鸿章诗句【12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