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解释意思【72句文案】

一、24节气详细解释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蛰,藏也;振,动也。”

2、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3、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4、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个月的上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个月的下旬,其规律为: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有两个节气,即节气和中气,而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5、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6、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7、其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是: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8、人间都未识,昨夜伴春回。

9、霜降: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0、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11、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

12、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13、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4、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15、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大暑”意指热,相比小暑,此时已经很热了,是一年中气温高、热的时期。

16、“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而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分”表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17、“至”是意极、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短。

18、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19、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20、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二、24节气的解释意思

1、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2、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3、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8、处暑: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9、《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10、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11、霜降是秋季的后一个节气,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这时,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霜降时节,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吃柿子、赏菊等习俗,在古代此时,不少地方可能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呢。

12、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3、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4、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15、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6、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7、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18、冬至:也叫冬节、短至。表明严寒的冬天正式来到,北方短的白昼也已来到。冬至的时间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此时太阳黄经为270度。民间有句话叫:“冬至后十天,阳历过新年。”“新年”这里指元旦,是相较于旧历春节的说法。

19、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而这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为“忙种”;

20、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三、有关24节气的解读

1、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2、“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立春之日,有吃春饼、春盘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圆饼,食时卷以豆芽菜、韭黄等炒菜,故历来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说法。立春日食春饼,谓之“咬春”,据云可以“却春困”。

3、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民间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

4、在古代社会,立冬也是个重要的节日,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5、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而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

6、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7、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8、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9、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10、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11、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12、冬至: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为倾斜,太阳高度角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短、黑夜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3、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5、促春遘(gòu)时雨,

16、(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秋季六节之五六\赵廷伟

17、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18、黄经0°15°30°45°60°75°90°105°

19、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同时它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祭祖和扫墓的祭祀节日。

20、在南方一些地区,有喝谷雨茶、谷雨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而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

四、24节气详细解释立冬三候

1、清明: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2、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3、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很快,虽不很低,但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

4、古代人对这个节气重视,《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5、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也有比较明显的气候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6、中国的旧历法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就采取了使用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

7、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8、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9、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10、不过,只是说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11、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12、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24节气的解释意思【7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