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注释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3、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5、入世和出世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相对的来说,并不矛盾和排斥相悖,一个人尽管身不由己,降生在了这俗世红尘,如果一味的追求金钱美女,升官发财,珠光宝气,言语粗鲁等就显得太世俗俗气了,所以入世太过就俗了人,庸俗无品味,生活了无生气!可如果一味出世,自诩看破红尘,玩世不恭,吃喝嫖赌,正经事啥都不干,有的甚至隐居遁入仙道山林里,不食人间烟火样,我个人认为不妥,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人生能有多大意义呢?所以出世太过,我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白来世上一遭!
6、(6)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
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9、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
10、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11、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年轻时学孔子,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深以为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他积极进取。在文学上,苏轼是一个天才: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为他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苏轼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高分的惊人成绩,受到欧阳修、韩琦等重臣的赏识和器重,欧阳修曾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次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12、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13、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14、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16、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17、译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8、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1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0、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二、形容积极入世的诗
1、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2、但是苏轼被降职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虽然他是在做官,但是仍然在言论,行为上受到种种限制,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的变法又登上政治舞台。
3、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4、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5、纵观苏轼的一生,儒家思想教给了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和积极入世的价值观;道家的清静无为教给了他“任性逍遥,顺应命运之道”的人生观;佛家的四大皆空教给了他“破除执念放下执着,超然自得”的心态。顺境中淡泊,得意不忘形;逆境中从容,失意不失志——这便是苏轼将儒道释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人格修养。
6、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7、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8、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9、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11、苏轼10首诗词,写尽人一生的百种滋味
12、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13、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14、古人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就是说答案不止一个,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创新,我国诗人苏轼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著名诗词>。
15、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16、他抬头望月时再无“乘风归去”的雅兴,明月已成“缺月”,起舞再无清影,化作一缕“缥缈孤鸿影”,心中苦闷无法排遣,只得叹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正是佛老思想与儒家入世思想的斗争,出世与入世成为苏轼心中一个巨大的矛盾,向前已无路可走,而自小树立的儒家志向又教他不可退缩,该当如何呢?苏轼心中已隐有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7、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18、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9、因为同是贬谪,张怀民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交往密切。苏轼为之起名以后,还写了这首词称赞亭子附近的优美风景,并表达了对张怀民这种气度的钦佩。词中用了庄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结尾两句写出了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气概:
20、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为壮志未酬而伤感。可是,整天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就会回到故乡了吗,梦想就会实现吗?
三、苏轼进取的诗
1、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2、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3、(监利媳妇)童年的回忆
4、苏轼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其创作的高峰时期。当时在黄州苏轼有一个朋友,叫做张怀民,张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他在黄州的江边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帮助起名为:快哉亭。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专门记录了此事:
5、译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8、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9、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译句:驾着小船从此离去,就到江海中度过未来的岁月吧!人在失意或是对眼前生活感到厌烦时,总会盼望脱离旧环境,到一个新地方去享受一下自由逍遥的人生。
10、谈到司空图,我们能瞬间诵出的诗句少之甚少,他不像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后人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甚至没有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佳作,然而他却是一位与他们共享盛名的晚唐诗人。究其原因,或许在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多少能有所了解。
11、当然,这只是陶渊明的美好愿望。因为现实生活中,兄弟阋墙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苏轼和苏辙是中国好兄弟的典范。两个人年纪相仿,东坡比子由大三岁,性格活泼、心直口快,看起来像弟弟,子由虽然年纪小,但是性格稳重,为人冷静而谨慎,更像一个哥哥,处处维护东坡。
12、《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13、(1)王岳玮:《融汇儒道禅思想的司空图诗品>及其诗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4、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也没什么区别,都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任何风雨都有过去的时候。
15、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16、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描写酒的诗句有: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醉眼有花书字大,老人无睡漏声长。——《夜直玉堂》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賸吾。——《纵笔二》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18、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亲情是人世间美的情谊。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让骨肉亲情升华,他认为天下之人都应该拥有兄弟般的情谊,何必非得是骨肉之间才有亲情?
19、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20、《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弟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苏轼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四、苏轼的入世思想
1、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2、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3、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4、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意蕴丰富,既有对春光流逝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所写春景清新秀丽,景中又蕴含情理,至今人们仍用“天涯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而是表达了苏轼意欲在仕途上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却又点到即止,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6、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7、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8、这是一首写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品评,苏轼笔下的西湖有着光色流转却又朦胧迷离的景象,是咏西湖的千古绝唱。苏轼把对山水的热爱蕴藏其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这既可以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美景的热爱,也可以窥见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已深深地印烙在了苏轼的心灵深处。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0、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
13、苏轼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4、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5、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16、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17、(3)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
18、苏轼对他的变法又予以否定,故苏轼又一次被流放,这之后,苏轼也没有一直如此,当司马光的变法又不符合时代发展时,苏轼的罪名轻了,这时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
19、(印象监利)美丽的朱河可爱的家乡
20、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五、苏东坡入世出世名句
1、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3、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
4、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每到一处任职,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兴建学堂,教化百姓。他像一位知识传播者,沿途播下种子,从小城到天涯海角,让所到之处开满教育之花。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8、(作者)苏轼(朝代)宋
9、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11、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民族,儒道释三家思想是中国人思想的源泉。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轼是一位集诗、词、文、赋多种成就于一身的文学巨匠,可是,他的人生并是不顺遂无忧的。波澜起伏、忧患拂逆的人生旅途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超脱和旷达的胸襟,他接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洗礼,畅游其中并有机融合,形成了他内儒外道、超越佛老的复杂人格。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所体现出来的儒道禅情怀,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融儒、释、道为一体的达观的人生哲学,展示出卓异非凡的生命精神。
12、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他被贬到黄州。这件事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大的打击。在他却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13、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14、苏轼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出他对浅烟疏柳、香茶春蔬的喜爱,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爱。
15、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16、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17、苏轼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8、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9、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彼时正值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军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短短四年占领了抚宁诸城。苏轼借该词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带兵征讨西夏。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苏轼后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六、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此词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和思想上的升华。当苏轼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也就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认为“世间万物本不可得”,苏轼已然看破了从前他所执着的“当时之志”,不过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3、词的下片,诗人的情感由写景转折到写人,由中秋月色的描写到人间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过渡自然,没有悲秋伤月的无病呻吟,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情,字字真情,感人肺腑。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4、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密州太守时所作,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表现出超然的心态:何必愁眉不展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5、从前面所引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我们也可看出,苏轼把“远韵”看作比传神所能达到的境界更高出一个层次。此诗云:“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边鸾与赵昌同为丹青传神的高手,皆入妙品之列。然而,在苏轼看来,他们的“写生”“传神”之作,却远不如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那样“疏淡含精匀”,枝头花蕾的一点点红意,却寄寓了无边春色,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8、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9、人世间,你我皆是过客,古人、今人,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有月亮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李白在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0、在郑州西门外,兄弟二人第一次分别,异常伤感。北风萧瑟,雪地湿滑,子由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而行。这个场景,一直印在东坡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在寄给子由的书信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2、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13、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14、李白也曾经经历过流放夜郎的危机,幸亏赶上大赦,否则我们的诗仙恐怕只能在夜郎国“羽化而登仙”了。苏轼在这首词化用李白诗意作为结束:
15、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6、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8、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19、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朋友的祝福。苏轼的这句诗与此有相似之处,却又更深一层,从朋友拓展到天下人。月亮,是诗人们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张九龄曾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中秋夜画卷。而杜牧在诗中表达的观点与李白更为相似。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杜牧期盼年年平安,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苏轼内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却受到重重束缚,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诗词中也有体现。这首词的上片,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地体现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在月色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5、老街前几年去镇江游玩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今天还在,置身其中闭目遐想,似乎还能感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6、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7、苏轼欣赏的唐代诗人除了李白还有孟浩然,苏轼笔下很多充满浪漫风格的诗词,其灵感来自于李白。比如,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唱歌的时候,月亮在云层中徘徊,他拔剑起舞,影子紧密相随。
8、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1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形容积极入世的诗【13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