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以上字数:16758字)
2、作者:苏轼诵读:瞿弦和
3、自我安慰终究不如朋友安慰,哪怕是弟弟也行
4、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6、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10、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1、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12、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13、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14、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5、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16、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17、不过,不管是“问青天”还是“问大地”,或者是问其他,只要苏轼把注意力转向了月亮,就说明至少苏轼的心情是不佳的。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苏轼很开心,中秋节饮酒饮了一晚上,他自己都说是‘欢饮’,而且‘达旦’呢。”可是,他自己还说“大醉”呢,那他真的“大醉”了吗?“大醉”之后还能“作此篇”,这“大醉”能是真的么?可见说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既然没有“大醉”,那苏轼为何要说“大醉”呢?这话是给别人说的,是骗骗别人的。“别人”指谁?应该就是当天晚上和苏轼一起饮酒的人。
18、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19、“高处不胜寒”的“高处”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例如“仙境”等?当然可以。但是,“高处”好。原因是,“高处”指高地位,实际是指地位高的人。苏轼与地位高的人打交道多了。在苏轼看来,这些地位高的家伙,也就是地位高而已,才能、见识不见得有多高。这些地位与才能、见识不相称的人,即使个别人(例如司马光、王安石)道德品德无可挑剔,终非国家之幸,也不是苏轼的知音。
20、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的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句
1、康震讲诗词|合集(共8集)
2、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3、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4、经典咏流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月球的年龄有多大(月球的年龄有46亿年),也不是问月光啥时候有(月球挡住地球的时候就有,通俗点说,地球人看不见太阳的时候就有),还不是问月光照射到地球上要多长时间(1秒多2秒不到)。苏轼不是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问题不感兴趣(至少写这首词的时候不感兴趣)。所以,关于“明月几时有”这句问话的含义,这三种理解都不对。
6、听明白了吧?苏轼说他“起舞弄清影”的时候并没有真的在起舞(走动、抬头、持杯、眨眼、呼吸的动作应该有或者必定有,但不能说有这些动作就是舞蹈吧),而只是说,其他人散去之后,他的心才宁静下来、高兴起来,整个人无比自在、无比舒服、无比洒脱,仿佛舞蹈一般。也就是说,这里的“起舞弄清影”,起舞的不是苏轼的身体,而是苏轼的心灵。不信的话,你试着想象一下苏轼在月光下舞蹈的样子,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甚至很恐惧。
7、“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8、后也重要的是,这次提问就不是出于惊喜,而是真的有疑惑,当然这个疑惑饱含着期盼。意思是:“世间的人是单调的、乏味的、无聊的,平常日子如此,中秋佳节一起饮美酒、赏好月的时候,依然如此。人世间啊,看来也就这样了。那么,天上的生活如何呢?瞧那宫阙巍峨的样子,应该好一点吧?现在天上是什么时候?总比地上有趣好玩一点吧?”由此可知,苏轼对天上宫阙中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
9、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10、声音“水调”,各有不同。让我们与朗诵名家一道,共同吟诵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词。
13、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1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16、再看为何是“归去”,“去”字很好解释,从苏轼所在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以是“去”。那为何是“归去”呢?用“归去”说明苏轼把要去的“天上宫阙”看作是自己的家,那意思就是说,苏轼不把世间的家看作家,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谈谈苏轼的家庭情况。
17、据说苏轼有许多男朋友,哦,是朋友,不是男朋友。重来一次。据说苏轼有许多朋友,但湖州乌台诗案发生时,只有弟弟苏辙送饭。贬官黄州时,只有农民、和尚愿意和苏轼来往。倒霉的时候众叛亲离尚且可以理解,可怪的是,即使苏轼亨通或尚且没有倒大霉的时候,贴心的朋友都难得一见,撑死了也就虚应一应故事。例如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这个夜晚,表面上有一群人和苏轼“欢饮”而且“达旦”,实际上“饮”不“欢”,“旦”亦未“达”,等到同饮者都散去了,苏轼才拿起酒杯,自斟自酌,自说自话,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而且邀请月亮饮酒,甚至几乎要在月亮下跳起舞来。这时你可能有点同情苏轼:“真寂寞,真可怜,你不会疯了吧?医生说一个人自说自话是变疯前的征兆哦。”
18、“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19、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20、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1、▲中华经典资源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3、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4、你若安好,分亦无妨
5、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6、向往之情的四个类别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9、天上的房子为何就是“琼楼玉宇”?
10、试想一下,如果地面上热浪滚滚,整天都是45度以上,苏轼热得熬不住,想飞到月亮上去,那他还怕月亮上冷吗?那时候恐怕他巴不得月亮上冷呢。所以,这里所说的怕月亮上寒冷,不是月亮上寒冷,而是地面上寒冷。当然,这个寒冷不是因为大气温度的原因,而是苏轼没有知音,他严重缺乏友谊的温暖。也就是说“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含义是,我在人世间又孤独又寂寞,一点也感受不到友谊的温暖,谁能给我温暖,谁是我的知音?
11、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合集(6集全)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如果问苏轼:“心高气傲的你觉得谁都不是你的知己,只有你自己是你的知己,除你自己之外,你从任何人那里都不能得到温暖,是吗?”苏轼的回答必然是:“那倒不是。例如,至少我的弟弟苏辙比较了解我、理解我,从他那里,我还是能够得到一些温暖的。”苏轼这个意思既可以从下阕看出来,也可以从小序看出来。如前所述,小序里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5、词的下阕开头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话的主语都是“月亮”,“月亮”被省略了,意思是,月亮从红色阁楼的这边转到那边了,月亮从开始时垂直映照着华丽的门户到现在变成了斜斜地、低低地映照着华丽的门户。月亮之所以如此执着如此殷勤,完全是为了映照我和照顾我。月亮映照着我从院子里到屋子里,映照着我和人长夜共饮,也映照着我一个人把酒沉思。我一夜无眠,月亮一夜映照,与那些和我一起饮酒的人相比,月亮是多么体恤人心,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可人啊,你说我能不请月亮饮酒,能不和月亮谈心吗?
16、如果苏轼真的这么不给面子,那几个人早就走掉了,哪里会和苏轼“欢饮达旦”呢?可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二句词所描写的场景一定发生在和苏轼饮酒的那几个人走掉之后,苏轼这样讲不过是表达一种“赏好月饮美酒而无知音,终是不美”的哀伤。
17、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18、苏轼很好的学习借鉴了前人的意象情境和写作方法,创造出了如此深入人心的《水调歌头》,对中国的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典范。
19、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苏轼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其实这说法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秋词,也许是从古至今著名的有关中秋的一首诗词。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是什么呢?没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词。
20、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明杨慎《草堂诗余》卷三:“此等词翩翩羽化而仙,岂是烟火人道得只字。”又:“中秋词古今绝唱。”
3、明张(丝延)《草堂诗余后集录》:“‘我欲乘风归去……何事在人间。’盖言居朝之忧悄,不如在外之潇散也,与韩退之‘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同意。旧闻神庙见之以为爱君,固然,然尚未深究其意之所在耳。”
4、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5、月是故乡明,明月乡思。
6、经典咏流传:李白《将进酒》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10、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1、这时候的苏轼,从陪伴他自己一晚上的友人那里得不到温暖,从长年累月追随自己的五个亲人(二个夫人三个儿子)那里得不到欢乐。他不认为这些人是他的家,因为他的心不安分、不宁静、不快乐,他希望而且认为天上才有他的家,可是他还是不放心,他知道“心安即是家”,他的家不在别人那里,甚至不在天上,他的家就在自己的内心,他说:“没人理解我,我自己理解我;没人喜欢我,我自己喜欢我;没人陪我玩,我自己陪我玩。”他还说:“你们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我也没关系,我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我绝不会对我自己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也不会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和信心。”
12、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
1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句【7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