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本诗抒发了诗人忽闻胜利消息后的惊喜之情。
2、骄阳照耀下放声高歌,与朋友痛饮美酒齐庆捷讯。杜甫兴奋欣喜、归心似箭,趁明媚春光与妻儿乘船返乡。帆船一刻不停向前行进,即过巴峡直穿巫峡,过几日就到了襄阳,杜甫也一刻不停直奔洛阳。
3、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4、漫卷:胡乱地卷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6、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采用课堂演绎短剧的方式,加深对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认识。
8、在古代,“衣”和“裳”有明显的区别,《说文》曰:“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屈原的《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句子(芰jì,芰荷即荷花)。“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衣裳”是“衣”和“裳”的合称,即“衣服”。
9、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哀鸿遍野,无数百姓无栖身之所……
10、穿巴峡后走巫峡,过襄阳后奔洛阳。看来难压工部归心似箭、重回故乡之心矣!
11、诗歌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12、欣赏书法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既欣赏书法,传承文化,又落实背诵目标,一石二鸟。隶书、行书、草书,既欣赏到了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奔放的狂草书体,符合诗人表达本首古诗所体现的提问喜讯后的狂喜心情和心境。以书法艺术作为载体,形式独特。
13、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4、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15、“安”和“史”分别指的是谁?
16、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7、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18、杜甫因安史而出剑门关,躲于蜀地。一日听人道曰:“官军大败,安史,失地已收。安史之乱已去。”杜甫闻后掩面道“吾流离失所八年之久,终可还乡。”回眸一看,妻与子愁容已去,满面欢喜,时哭时笑。杜甫不顾诗书好坏,只顾往袋中塞,心中喜不自胜。趁着春风,回屋拿了一葫芦酒,唱起家乡歌谣,唱完把酒一饮而尽,只顾自己欢乐,顿时心中起了归意,心似箭样穿越巫峡,又随马蹄声回归故里,见其兄,其父,其母……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却看”就是(回看)。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5、“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乱”。
7、什么?蹒跚而行的老者睁大着双眼,满脸的不可思议。不会是自己听错了吧?老人茫然四顾,目及之处,那些脸色蜡黄、无精打采的人们,仿佛打了鸡血一样,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9、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如噩梦般过去,又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不再受叛军折磨,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真叫人喜极而泣。
10、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11、biànxiàxiānɡyánɡxiànɡluòyánɡ。
12、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4、收蓟北即传,杜家闻后惊则喜,唇微上扬泪悄目角落。涕泪共流乐而无心,咋则拔衣袖乱洗擦,心中之欢三人齐在,可为思乡之情感乎?
15、诵读古诗,感受画面美
16、杜甫因安史之乱,逃难八年。一日,忽闻王师收复蓟北,杜惊兮,与妻喜极而泣,遂拂袖拭泪,甚欢,漫卷书简,举杯而庆。杜思乡心切,与妻收拾行囊,择时而行,于巴峡穿巫峡,后下襄阳向洛阳而归之。
17、指名看地图讲一讲,指一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8、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9、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个人的狂欢,你从字里行间,从哪里读出这是一个人的狂欢?
20、白眉青丝虚虚风,遥聆千里马蹄声。见一风尘着身小将影,衰骨颤颤扑门去,侧耳细闻大捷报,双面阵红,手节抖顿不可止,滚泪滴滴灌母土,突啸“:吾乡可归!失地收哉。!”少时,匆归舍,妻子提袖拭激泪,香荤芳素桌难容,万樽浊酒醉心绵,零卷摊地喜释极,笑荡满堂忘自态,归乡已跨千山,奔故里不待他日。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2、忽闻窗外骚动四起,众人皆言,剑门关外传来蓟北叛乱已平的捷报,杜甫听得欣喜若狂,涕泪沾满衣裳。回家将喜讯说与妻儿听,妻儿脸上顿时没有了忧伤。激动不已的家人胡乱卷起书籍,收拾行装,立即准备返回家乡。
3、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4、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5、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6、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杜甫于剑门关外得闻王师喜收蓟北,喜,蹦三尺高。初闻之时,泪流湿遍身,甚欢,口中亦曰:“八年以来,吾终盼至王师崛起,收复失地,谈何容易?甚难哉,甚难哉。”出此言时,泪如雨下,且喜极而泣。回首直望妻与子,何处可寻愁哉?一并抱头痛哭。任手卷诗书,喜早变为狂也,然亦喜而无可自胜。白日逍遥歌舞,虽歌声并无婉转且动听之调,然绝有释怀之意,耐人寻味。饮酒,绝无半点醉意,脑中全归一个“喜”字,放纵而欢。春至为伴,甚欢,哪得游山玩水之光阴?早已归心似箭,思回乡之事,上船之后,便谓船夫曰:“迫矣,迫矣,加急!”然且喜不自胜,其人心早已于巴峡穿至巫峡,后于襄阳飞至洛阳,此非船可抵之速也,然其何不乐哉?
9、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10、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11、回过神来,诗人就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几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儿女了,可是呢,回头一看,还用说吗?妻子和儿女的脸上早已挂满了笑容,是啊,这个消息本来就是大家一起听到的啊,感情也是人所共有的啊,诗人既然狂喜,妻子儿女怎么可能忧愁呢?几年来,压在全家心头的愁云惨雾一扫而光。大家一块笑逐颜开,那亲人的喜悦,又增加了诗人的喜悦,诗人怎么表达的呀?他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要知道,唐朝的书还不是我们熟悉的线装书,它是卷轴装,看的时候像画卷一样展开,看完之后再卷起来用丝带缠好,这才有利于保存,可是诗人既然狂喜,就没有办法那样把书好好的收拾起来了,他拿起平时珍重的诗书,胡乱就把它们卷成一卷,这还是以形写神啊,那问题是,他漫卷诗书是要干什么呀?
12、杜正作诗,忽闻官军收蓟北。甚喜,蹦之三尺,泪涕直迸,挥衣抹之。回望,妻儿与杜同之,喜极而泣,漫卷之书备还乡。在日高之时,杜同妻儿放声高歌,手舞足蹈,把酒言欢。众归心似箭,盼与亲人相聚。急乘船速穿巫峡,乘快马往洛阳。
13、今天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5、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6、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17、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1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