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蝉》的意思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山行》
2、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3、栏目主编:毕光荫/责编:李悦
4、当我们用口头描绘出来的这幅《秋蝉图》逐步展现在我们的心中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写作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之一——布局谋篇。告诉学生们,如果把这次的写话训练当做是一次观察日记来写,需要注意观察的顺序,选择独特的角度去描绘,才会创造出更加精美的画面。
5、于是我又说,有一句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如果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远山脚下有一潭湖水波平如镜,是不是会与古诗的后一句“非是藉秋风”中的“风”形成一个呼应呢?学生们又顿悟,于是有人说在草地旁应该有一潭如镜子一般的湖水。
6、据诗解意,想象画面
7、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所说的那样,“不藉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8、►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⑤秋风。
10、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11、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12、在微风吹拂中,它的身体渐渐由软变硬,颜色也越来越深,直至后成为黑色。这时候,它真正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只会飞会鸣的蝉。
13、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14、先来看看我的学生如何写的这篇练笔吧,虽然不是很多孩子都写得很成功,只有2篇被我选择进这篇推送中。但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个长活计,不是一时就可以促成的。只要方向对,指导学生的方法容易掌握,我们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努力,总有一天他们会掌握应该掌握的能力的。
15、下面展示的是另外一位同学的写话作业,虽不及前一位班长的作业那么精良,但也可以看出小作者是经过设计和思考后才写出的作品。读来也让我颇为欣慰啊!
1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7、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18、《蝉》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句话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
19、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20、《蝉》这首诗的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二、古诗蝉的意思是什么
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2、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3、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仿佛看见蝉正骄傲地竖起触须,伏在树上吮吸露水呢。
4、出自:唐代·虞世南《蝉》
5、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6、垂着触须引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疏朗的梧桐树中传来。栖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洋,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7、《蝉》赏析认为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首诗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
8、诗的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9、今天的《诗词有意思》,一同读几首咏蝉诗,感受古人对蝉的不同情怀。
10、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外力所致。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11、“饮清露”,强调“清”,在诗人笔下,蝉的形象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和前面“垂緌”这个暗示显宦身份的表达结合在一起,我们已经能读出诗人笔下的“蝉”超越了自然界的小昆虫的形象内涵,而是具有了几分高洁的意味。
12、hé shí gè dé shēn wú shì, měi dào wén shí shì bù wén.
13、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14、唐初重臣,品格高洁,官至礼部尚书。宫廷诗代表人物,余姚人。善书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据说此诗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吟唱,得到李世民的赞赏。
15、“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6、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7、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18、蝉这首诗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虞世南写的《蝉》,告诉我们这个的做人道理:一个人要凭借自身高尚的品格而声名远播,而不是依靠其他人的力量而出人头地。唐代诗人虞世南写的《蝉》这首五绝,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早、表现独特的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蝉这种动物生活习性和清脆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一个人应该具有洁身自好情操的思想。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0、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三、古诗《蝉》是什么诗
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2、藉(jiè):凭借、依赖。
3、蝉鸣声声,声声入耳,各有意味,别有情韵。今天分享了这首诗,以后再听到蝉声,相信也会触发你心底的某种情思吧。
4、《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的高,声音自然传的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5、梳理条理,回归整体
6、疏桐:高大的梧桐。疏,开阔、稀疏。
7、虞世南(约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8、虞世南(558—638)
9、诵读古诗,交流诗意。
10、“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所说的是蝉的艰难处境,露水沾湿翅膀以致飞行困难,风大杂响把蝉的鸣叫声都淹没。既是咏蝉,也是咏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结尾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道出蝉的高洁品格和节操,托蝉喻己,为自己的高洁发出辩白之声。
11、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12、诗人说,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只喝干净的露水。它不但高洁脱俗还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他认为蝉的叫声传得很远,并没有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站得高的缘故。这既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只要品德高尚,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13、初唐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写过一首咏蝉诗:
14、►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赏读《赠刘景文》
15、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16、我台首档诗词鉴赏类节目
17、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18、不知何时,知了已成了童年纯真的记忆。
19、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0、庄子笔下这个来自南方的高贵的鸟儿鹓鶵,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四、古诗蝉的意思翻译
1、今天我们班学习第1单元古诗《蝉》。
2、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3、《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4、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5、望采纳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翻译,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6、《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7、►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8、从这两首唐诗中便可看出,“高”和“洁”,便是蝉的精神寓意,蝉象征着清白、清高、高洁的文人节操和品格。此外,从骆宾王的诗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还可看出,蝉也象征着一种命运寓意。
9、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古人认为蝉居高枝鸣叫,饮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它所喻的人品,自象征高洁。
10、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1、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个“疏”字,表明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写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12、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13、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4、►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画》
15、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16、在李商隐笔下,蝉身居高处却“难饱”,日日鸣叫却是“徒劳费声”。蝉餐风饮露,却吃不饱,鸣叫声都快嘶哑却得不到大树的同情。命运穷困、忧患、艰难,结合骆宾王的诗句,更兼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可见蝉的一生何其坎坷。这种艰难忧患的命运就是蝉的第三种象征寓意。
17、原文是”緌“,读音为(ruǐ)。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有《虞世南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18、回复(圣经)收听《圣经故事》
19、唐(táng) 虞 (yú) 世 (shì) 南 (nán)
20、一字,一词,一句,蕴千年风物
五、古诗《蝉》的意思简短
1、诵读古诗词本来就是一种美妙情境下,借助语言文字开拓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如果在欣赏和感受之余,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古诗词(其实也包括课文中好句的积累)发散出更多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令学生们喜爱呢?语文的读写能力又怎能会不提高呢?
2、现在我们知道了,蝉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来获取养料的,如此说来,诗人写错了啊。可诗歌不是科学,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多加纠结。更重要的是,透过“垂緌饮清露”这五个字,诗人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蝉的形象呢?
3、蝉在古诗词中是常常出现的意象,除了象征高洁的人品,有时还被诗人写进诗中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如王籍的“蝉噪林逾(yú)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鸣声衬托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6、“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清露”意思是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居在高处,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
7、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在李商隐看来无一用处,甚至更显窘迫,因为“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何尝不是如此,他自视清高,到头来贫困不堪;他经常向人陈诉自己的衷情,结果又是徒劳无功。
8、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9、►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赏读《咏鹅》
10、《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余世南的诗。作为唐代贞观年间挂灵烟阁的24臣之他的名声在于他的知识和能力,高贵和诚实。他与太宗谈及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直言不讳,出谋献策,为贞观的治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1、“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2、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13、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14、正是因为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5、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shèng)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李世民从内心里欣赏、认同虞世南。虞世南死后,太宗还命画师为其画像挂在宫中凌烟阁。
16、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17、这一步我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居高声自远”的意境,一边把我们学习的第一课《白鹭》课文中的一段话引入了解意的环节里。
18、在狱中,骆宾王创作下《在狱咏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等大量诗赋,以表达自己遭诬下狱的悲愤心情和期待昭雪的强烈愿望。五律《在狱咏蝉》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名篇。
19、回复(西游记)收听《西游记》
20、树高蝉声入晚说,不只是你我也愁愁。
六、古诗《蝉》的意思
1、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2、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古诗的大意很顺利地就掌握了。
4、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③出疏④桐。
5、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6、《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7、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是由于蝉自身“居高”而自然致远。
8、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9、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
10、《蝉》雍陶 翻译、赏析和诗意
11、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清隽飘逸的形象。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12、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13、这句话是写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的一句“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当我说出“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的时候,我班的学生们立刻把话茬接了下去,他们齐声背诵着。于是我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蝉站在高处鸣叫时的姿态,就可以借助我们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对描写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时的姿态的描写。
14、►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15、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7、诗文中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虞世南就是借蝉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对具有这样高洁品质之人的赞美。
18、蝉在古人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它是一种高洁的生物,栖高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不沾红尘俗气,像世外仙子,更像超凡脱俗的隐士。所以,古人把蝉当作高洁的代名词加以吟咏。
19、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20、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1、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2、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3、《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李商隐的古诗《蝉》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相警,我亦举家清。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4、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5、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6、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7、锁定电视公共财富频道!!
8、►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赏读合集
9、《人心不可欺》:静静山村,芳草依依,几多风雨,几多情意。莫道是,良缘本是天作成,只可叹恩怨情仇,难断根达地。黄泉茫茫,虽无轮回路,天地公道,人心不可欺。
10、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11、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12、资源共享:部编版3~4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留言得电子稿)
13、走在大街小巷,声声不绝于耳的是高亢的蝉鸣,甚至当你躲在门窗紧闭的空调屋,仍旧摆脱不了那种不讨人厌的聒噪。
14、在古代,各种花鸟鱼虫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或美好的寓意。比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着文人君子的清高节操,鹿象征着天下权柄,鱼寓意着生活富足,鹤代表着长寿,燕子则寄托着离情乡愁。
15、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6、▁▂▃▅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诗蝉的意思是什么【136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