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1、到秦汉后,由于国家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时以北方文化为主导,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沿北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2、说是源于“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扔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3、曹娥(130年-143年),上虞(在今浙江绍兴)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一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端午,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尸。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遂投江而死,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
4、盐城大城北亭湖区新圩路1号
5、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
6、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将其定为端午节。
7、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南方的龙舟竞渡祭祀仪式鲜见于文献记载。北方在战国时代已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8、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9、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10、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广的是纪念屈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作《怀沙》,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们知道后纷纷载船,前去打捞无果,便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就这样,这一习俗绵延至今两千多年。
11、今天是端午节,祝愿大家端午节安康!
12、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首都之东门上,可以让我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3、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15、另外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也是楚国人,父兄皆被无道残暴的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便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建立了强盛的吴国。吴王夫差继位后,他又帮助吴国打败了越国,俘获了越王勾践。伍子胥反对夫差把勾践放虎归山,夫差却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命人在五月初五这天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后来,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人们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16、有的地方的风俗是给小孩系五色线,在端午当天缠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据说可以驱赶五毒。民间一般把蜈蚣、蜘蛛、蝎子、蛇和蟾蜍称为五毒。五色线其实并不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编织的,它并没有颜色的限制,样式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发展,它已经演变成一种装饰品,人们在五彩丝线中编入小铃铛、水晶和木制的各种小配饰,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佩戴。
17、端午节的来历是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端午节这天的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8、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9、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在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人们就开始泡糯米、清洗粽叶、包粽子,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
20、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二、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英语作文
1、有学者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2、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由此足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
3、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4、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我国民间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6、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7、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8、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9、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10、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1、端午节习俗: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端午浴、放纸鸢、佩豆娘、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画额、躲端午、佩长命缕、戴香包、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九狮拜象。
12、说是祭“地腊”。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
13、后一种说法是夏至说。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提到,古时民间关于吃粽子和竞渡的风俗均在夏至,五月初五处于夏季之中,所以端午节的早起源是源于夏至。
14、既然里面提到了端午,则说明这个节日在以前就有了。传说嘛,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没有必要弄个水落石出。倒是曹娥被加以神话,世代传颂。
15、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端午节也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6、端午节演变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仲夏端午这天,苍龙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处于大吉之位,是传说中龙飞升的日子,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飞龙在天。古百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他们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这天祭祀自己的龙祖宗。后来由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汉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汉人的传统节日。
17、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8、位于繁华的西大街与泰山庙隔河相望
19、觉得好看就点个“在看”
20、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作文
1、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叶干了以后不要扔掉,装袋密封好以后放到冰箱里保存。夏天孩子起痱子,可以用保存艾叶烧水给孩子洗浴,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有过亲身经历,有效。
2、“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盖端字之转音也。”
3、孝女曹娥,因为自己的父亲淹死于江中,自己又苦苦找了数日也找不着父亲的尸体。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己也跳入了江中,过了几天,曹娥抱着自己父亲的遗体浮了上来。这样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4、端午节的风俗: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上古先民会举行盛大的龙祭,故端午在当时是“龙的节日”。
6、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有毒的动物,我国古代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端午五毒孽生,人民通过食用印有五毒图案的五毒饼,寓意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7、端午早源于女娲时期,不过那时还没有端午的说法,女娲重修四时之后,发现每年的五月五那天,阳气盛,过了那天,便阴气渐生。阴气越盛,从那天起,五毒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开猖狂,于是,人们需要在五月五那天,做很多准备工作,用来防止后面的伤害。
8、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9、中/国/传/统/节/日
10、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11、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2、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13、挂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14、在先秦时代,老百姓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在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15、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6、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7、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8、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19、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满怀一腔热血,写出这个千古名言,在楚国因正直而受到朝中众臣排挤,使一身报复无处施展。楚国灭亡时,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石头走入汨罗江中自尽,后人为了记念这个伟大爱国诗人,就是在他投江这一天取名端午节,每年这一节气,就举行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作为一种纪念。
20、因此,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四、关于端午节的来历20字
1、主办:南昌维管段综合办公室
2、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4、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午节、重午节、端阳节、蒲节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抗日战争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持龙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
5、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都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还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6、端午食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等。
7、正因为上述诸多说法,使得端午节名称众多,各本其源,习俗殊异。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则起源于北方。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公认因此,端午节成为一个风俗活动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人了新内容。
8、“端午”一词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9、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重五等,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
10、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11、?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2、中百大厦线上商城全新上线
13、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立下石碑,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
14、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5、吃端午粽包粽子过端午节这一习俗盛行全国,粽子的种类也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1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7、称“端午为崇拜龙图腾的民族祭祖日”。
18、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9、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以下是我认为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0、说是源于春秋越国,勾践在这天操练水军。
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所有资料
1、DRAGONBOATFESTIVAL
2、越王勾践,因操练水军打败吴国的历史,卧薪尝胆的勾践回到越国后,于五月初五成立水军,并开始操练,后打败了吴国。后人为了表达对勾践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敬佩,便有了端午节。
3、端午节来源的说法很多,比如纪念屈原等等。
4、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5、端午节的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广,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6、总之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为广泛也为深入人心。
7、说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在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初所以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之俗。
8、另外一种说法是恶日说。在前秦时代就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而五月初五这天是个毒日,所以在《吕氏春秋》中有一章规定人们在这一天要禁欲、斋戒。而在先秦之后,这一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吉之日,所以都会在这一天插艾叶驱鬼,熏苍术和喝雄黄酒避疫。
9、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10、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1、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12、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13、在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14、纪念屈原。此说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5、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是我国大的传统节日之五月初五日因为都为数字,所以端午又被称为重午。
16、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蜜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17、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18、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9、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20、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
六、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1、今天是农历五月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那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您又知道多少呢?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带您一起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它别样的节日情怀。
2、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主导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包括节日的活动都跟传说接近。但是像屈原、伍子胥、勾践、女娲都是大人物,只有曹娥很是普通。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曹娥的传说。
3、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4、还有一种说法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在他看来,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图腾祭祀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和竞渡的习俗,这都是与龙有关的。
5、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6、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7、伍子胥为人忠良,因被小人陷害致其被夫差赐死,其死后夫差还命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中,在五月初五那天扔进江里。伍子胥冤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8、习俗主要是吃粽子,挂香包等等。
9、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10、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1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
12、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13、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大、覆盖面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14、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15、端午节起源于: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6、龙舟竞渡早记载龙舟竞渡的是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竞渡。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关于龙舟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祭吊屈原。其实,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以此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今日的龙舟竞渡,又由纪念的、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
17、赛龙舟(划龙舟):赛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是很多人划桨的一项比赛。在每年的五月初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划龙舟的比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传出国外后,深受每个国家的人民喜欢,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18、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19、而关于端午节来历,民间还有其他各种传说,一起来看看。
20、(旧址在现今太平桥河南老面粉厂)
1、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4、端午节的由来,其起源就有九种说法。
5、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6、老百姓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7、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8、上述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9、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0、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11、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古代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走远“。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中药药材,可以用作解毒药剂,在白酒或黄酒中加入微量的雄黄,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
12、《吕氏春秋》中有《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1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
14、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成为了初的端午节。
15、爱国诗人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含泪投江。当人们知道后,纷纷划船往江里扔粽子,以免屈原被江的鱼所吃掉。后来就有了端午节。
16、此说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7、古越人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了便于过节,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18、端午节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缯”了。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层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
20、按照天干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在农村又被称为端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英语作文【14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