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
1、“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4、一会欧阳修上了楼,看到苏轼,便小跑过来,苏轼连忙起身,两个人激动的相拥而泣。欧阳修说:“这么多年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苏轼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别多年,我的变化能不大吗?”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苏轼又说:“要不我们先去坐坐船,欣赏一下江南西湖的美景,如何?”“当然可以!”欧阳修回复道。
5、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7、(出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8、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采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10、苏轼关上门,回到屋里,打开信封,抽出信件一看,原来是老朋友欧阳修来信了,信中这样写道:“老朋友,好久不见,明日来西湖的望湖楼叙叙旧吧!”苏轼的眼突然睁大了,周围似乎也没那么乏味了,反而是变成了一股欢乐的气氛。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围绕暴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和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
12、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13、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14、“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15、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
16、⑷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17、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18、两人上了船,往远处看,湖水清澈见底,远处的野鸭、白鹭正在悠闲的觅食,水里的小鱼时不时地吐着泡泡,好像在跟苏轼两人打招呼呢!四面环山,云雾迷蒙,像蓬莱的仙境一般,虽说正直盛夏,但一点都不热,反倒还有丝丝凉意。但好景不长,天突然开始阴沉起来,真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啊!一会儿,河水开始变得浑浊,蜻蜓飞得很低,像要下水似的;野鸭、白鹭也都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回家躲雨去了。热闹的水面上只剩下苏轼两人。天色越来越暗了,像打翻的墨水那样,晕染开来,却仍未遮住远处的大山。
19、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2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望湖楼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扩写
1、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2、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3、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4、黑云翻墨未遮山⑵,白雨跳珠乱入船⑶。
5、(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6、⑵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7、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8、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0、说罢,他们坐上了小船,谈论着治国之道,欣赏着西湖美景,再喝上几杯小酒,相谈甚是融洽。
11、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12、这首诗本身就是描写景色的,但是因为这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所以整组的诗其实是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政治上的不得志让他成天寄情于山水景色,其实他的内心是十分苦闷的。
13、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4、让人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5、2《丁香结》朗读+知识精讲
16、所谓知人论事,也知人论诗。要了解这首诗的话,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苏东坡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眉山市东坡区的人,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唐宋总共八大家,苏轼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早年就喜欢读史书,做文章。嘉佑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57年应举,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要放此子出以头地”,就是说我们年纪大了,该退休了,要让这样有作为的年轻人去大展宏图,所以苏轼一举成名。
17、上了楼,他们继续喝酒,苏轼依着半分酒意,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8、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19、⑸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0、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及作者信息
1、六月二十七日那天,天气闷热极了,阴沉沉的天空中没有一丝阳光,大地仿佛遮上了一层压抑的灰布。苏轼如约来到西湖边,与友人泛舟片刻后,便登上了望湖楼。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描写下雨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
3、“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4、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5、juǎndìfēngláihūchuīsàn
6、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7、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的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10、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1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五首组诗,描写了作者乘船游览西湖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13、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14、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5、这种过程,和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政治上不得志的他可能也是寄情于景色,希望自己以后的仕途会像这雨后的西湖一样,美景蓝图在眼前。其他四首诗其二
16、有首儿歌就这么唱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想苏东坡此时就有这种躺在宇宙腹地的安详感吧!
17、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18、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19、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20、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30字
1、思想感情:本诗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2、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3、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4、面对如此人间仙境,苏轼的心情顿时开朗了起来。于是他低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本文字数:61阅读时间:8分钟
6、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7、这首诗通过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表达了诗人苏轼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8、一日清晨,苏轼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阵马蹄声,声音由远及近,随后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苏轼连忙起身开门,门外是风尘仆仆的信差,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塞到苏轼手中,便上马扬鞭而去。苏轼打开信封,原来是他的朋友想要约他同游西湖,苏轼欣然应约。
9、黑云/翻墨//未遮山,
10、“黑云”对“白雨”,一黑一白之间,天地万物充满斑斓色彩;“翻墨”对“跳珠”,一翻一跳之间,云雨上下呼应交织。山下有船,船外看山,这一幅极具生命的山水画中,绚烂归于平淡,狂乱化为安宁。精通儒释道的苏轼将所听、所看、所感都化为心中的安详,他的诗句也表现了潇洒超脱、随缘任运的旷达情怀。他身在望湖楼,心却安放在充满宁静的宇宙腹地。那么,对于苏轼的诗歌,我们还有哪些感悟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1、古诗《宿建德江》朗读+知识精讲
12、白雨/跳珠//乱入船。
13、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14、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15、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16、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17、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18、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9、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20、他上了街,原本寂静的街市热闹起来,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小贩子又开始叫卖起来。他到了一家店里,挑了一件好看的衣服,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
1、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这天,苏轼与挚友在一起饮酒作乐,两人兴致极好,交谈融洽。
3、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5、忽然,几片乌云从远处飘过来。那几片乌云很黑,同时面积很大,在天上让人感觉像一大片被打翻的墨水。水面上风平浪静,只有几只小鱼在水面上呼吸,好像他们也感受到了这沉闷的气氛。远处的大山像钢铁战神一样,黑云遮不住他那高大的身影,沉闷也压不住他身上那耀眼的光芒。
6、两人就这样一直欣赏着,谁也不说话,谁也不走动,是啊,谁想打破这一个静谧祥和的小世界呢?
7、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
8、欢迎点赞、写留言,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深圳小学生家委会。
9、liùyuèèrshíqīrìwànghúlóuzuìshǖ
10、六月二十六日的早上,苏轼正躺在家中的椅子上。街上的行人,喧闹的街市,叫卖的小贩,都像消失了一样,在这寂静里,只有院子里大树上的几只鸟儿还在“叽叽”地叫着。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该做些什么。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吓飞了树上的鸟儿,打破了沉寂。紧接着是一阵敲门声,苏轼连忙起身开门,原来是驿站的信差。信差把一封信塞给苏轼,然后骑上马,消失在小巷里。
11、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1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13、(“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14、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后来,这首诗经过历代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了千古佳作。只是大部分人还不知道,雨过天晴后的彩虹有多美。无论世事如何,我们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坚信风雨后定有彩虹!
16、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7、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18、意思是: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19、望湖楼此名名副其实,在此楼上,可观赏到整个西湖的风貌。苏轼与友人一边饮酒,一边赏景。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吹散了云和雨,露出浅蓝色的天空。骤雨乍停,天突然变得晴朗,人的心情也开朗了起来。苏轼从楼上望去,只见楼下积水似一面镜子,倒映出天,水天一色,连成一片。远处的山上又传来阵阵欢快的鸟鸣声,深深吸气,还能闻到泥土散发出的清香。天边似有一座七彩虹桥架起,若隐若现。苏轼见此情景,转身笑道:“雨过天晴,彩虹乍现。如此良辰美景,莫负大好年华!”诗友听后,心情大好,与苏轼饮酒对诗。苏轼诗意大发,在此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出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
20、诗句描写的是整个大雨到来的过程,从开始乌云压顶到后来雨散风收,这其中的过程虽然看起来惊险,但是过去之后的景色却是美不胜收。
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
1、我们来看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大雨落下,黑云压城过了,这时候要“白雨跳珠”了,这里写的是雨的视角和色泽,都是独特的。你看,就视角而言,东坡先生他是躺在船上的,所以扑面而来的,不是直接落下来的雨滴,而是什么?而是从湖面反弹过来的水珠,犹如小颗粒的那种珍珠一样,这种样更加显得是大雨滂沱,力道惊人。就色泽而言,由于之前看到的那个大块的乌黑的云,这会儿突然下起清亮的雨点,两相映衬,显得雨点怎么样?很白静啊。
2、所以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以宋为顶峰,而林语堂先生说,宋代文化以东坡先生为巅峰。所以苏东坡的高尚,他可以鼓舞仁人志士;苏东坡的优美可以陶冶文人墨客,苏东坡的智慧可以滋养黎民百姓。所以苏东坡不仅是各种专门领域的臂膊,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崇高代表。
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扩写【10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