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53句文案】

一、醉瓮亭记

1、在欧阳修的台阁名胜记体文中,我们既能体会到丰沛浓郁的感情和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力,更能为他那极富创新意识的文道观与关注政事、心怀天下的人生观所感染。那些隐于山间的亭台楼阁,在欧阳修的笔下不再只是美丽的建筑物,而是他那丰沛情感的载体,是他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寄托与彰显。欧阳修用他的灵动之笔,为这些亭台楼阁抹上明亮的色彩,闪耀至今。

2、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蔌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后作者从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及太守之乐的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对比中,推论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游记。古代也称记游体,属于“记”的一种,一般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属于广义的散文。但在古代也有用韵文写成的游记。不过《醉翁亭记》是散文体的。

4、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

5、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6、明代,著名书家文徵明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一文,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记》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为珍贵。

7、小石潭记写自唐朝,而岳阳楼记和醉风亭记都写在北宋,所以这三个不是同一个时代,但是这后面两个是同一时代。

8、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9、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10、高珊,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教育部中国语文现代化协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骆派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刘春爱先生的入室弟子。

11、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喜雨亭记》突出表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与《醉翁亭记》的主旨“与民同乐”有共同之处

12、《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13、《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翻译和原文如下:

14、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希望帮到你哦!~

15、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16、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17、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18、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突出表现了对久旱逢甘雨的欣喜与庆祝。天不忍弃民,其实是为官者尽心尽力的体现。两篇的文章作者都是被贬谪却仍心系百姓,与民同乐,随遇而安,乐观豁达。内容则都反映了当地政治清明,治理得当,作者为官廉洁,人民安居乐业。全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民同乐的大同思想共同之处是关心百姓疾苦、

20、提示:点击↑"中国书法家论坛法"免费订阅

二、小石潭记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3、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什么?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另外,不得不提到欧阳修多用虚字这一特点。《醉翁亭记》中作者连用21个“也”字,虚词“也”俨然成为话题转换的标志,尤其在第一段,“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连四个也,将视线由琅琊山转至醉翁亭,再到修建者、命名者,这“也”字使得话题的转换更加自然随意。同时,虚词的运用更大的效果是使篇章声韵和谐流畅,节奏之美不言而喻。

6、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9、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0、《醉翁亭记》中"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B、表陈述(解释)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而乐亦无穷也

1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的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3、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局部1

14、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5、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16、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17、(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18、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19、编辑:声音艺术(langsong2015)

20、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三、醉翁亭记原文

1、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2、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有声有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

3、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6、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7、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新数据为准。公交线路:松江43路外环→地铁9号线,全程约4公里从九亭镇步行约380米,到达九亭苑站乘坐松江43路外环,经过3站,到达九亭地铁站(也可乘坐松江44路)步行约120米,到达九亭站乘坐地铁9号线,经过7站,到达醉白池站步行约790米,到达松江区岳阳街道醉白...

8、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9、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10、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1、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12、其次,欧阳修的亭台记体文有直抒胸臆,情感浓烈的特点。欧阳修记体文好议论、抒情的特点表现在其文风上,便是豪俊瑰奇,顿挫跌宕,气势丰沛。在《醉翁亭记》中,“情”就是文章的线索,“太守”形象贯穿始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之类的语句时有出现,太守欧阳修那随意豪放的形象跃然眼前,好不生动。“乐”与“醉”成为《醉翁亭记》中引人入胜的两个,对“游人如织,或行或歇,或渔或歌;溪深鱼肥,泉香酒洌,众声喧哗,觥筹交错;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描绘,将作者对酒当歌、酣畅淋漓的欢乐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不拘一格、纵情美景的豪放性格可见一斑。

13、《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醉翁亭记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小石潭记【5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