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传原文【146句文案】

一、宋濂传

1、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2、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3、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

4、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5、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6、宋濂是因為發憤苦讀,這部份也要跟記憶力強有關宋濂就是一個記憶力很好的學生加上又努力而鄭板橋是聰明敏捷,善於思考又好發問

7、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8、元至正九年(1349),因受人推荐,40岁的宋濂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但宋濂却称“亲老不敢远违”,以父亲年老为由极力推辞,没有接受这一任命。

9、《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10、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A.元米至正年间,宋濂曾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但他借故推辞,明朝建立后才出任。

13、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待宋濂先生当初所作的这一人生抉择时,不得不深深地佩服他的远见卓识。且看此后所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

14、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而他所处的地方,连县城都不是。但他却提前19年预见了元朝的灭亡。这简直就是一个谜。

15、“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恶”读wū,通“无”。可译为:陛下(您)刚打开进行谏诤的途径,不可过重的怪罪(他)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16、郑深。郑氏族人郑深,先是跟宋濂同学于吴莱,后来又成为了宋濂的学生,所以是宋濂的同学兼弟子。郑深游学京师,丞相脱脱欣赏他的才识,让他教导自己的儿子。脱脱对郑深“称誉不置口”,以至于元顺帝“令皇太子共学”。郑深因此得以接近高层并了解有关情况。

17、明洪武十年(1377)前后,宋濂应休宁县令林温之请,为其父作《乐清男林府君墓志铭》云:“林邦福,字彦大,永嘉人。监常山务。沔阳绛巾贼起,江浙诸郡皆弗宁。时,浙省左丞高昌公出镇广信,专总戎事,署邦福常山尉,集义旅数千,淬砺戈予,使习坐作击刺之法,号令精明,部伍整饬。欲乘隙钞掠者,皆吐舌散去。以子温进士除休宁令,迎养解任。”

18、“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19、洪武九年(1376年),宋濂家族成为世人称颂的焦点。这年六月丁亥,朱元璋“以翰林侍讲学士宋濂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己丑,“以宋璲……为中书舍人”(《明太祖实录》)。与此同时,宋濂长孙宋慎“亦为仪礼序班”。一时间,“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明史·宋濂传》)。

20、两年后(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韩山童在安徽颍州起兵反元,随后徐寿辉在湖北蕲州起兵,元末农民大起义暴发。再三年(至正十四年),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了在江苏高邮前线征战的脱脱丞相的职务。围困高邮的百万元军因此土崩瓦解,脱脱则在不久后遇害。元朝灭亡的命运基本确定。又两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占领南京。至正十八年攻占金华。

二、宋濂传原文

1、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2、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

3、宋濂虽然在金华老家,没有参与胡惟庸谋反,也被朱元璋派人从金华押赴京城,列入诛杀名单,“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明史·宋濂传》)。若不是马皇后、太子朱标力救,宋濂也得跟儿孙一样人头落地。

4、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整理)

5、宋濂生性诚实谨慎,久处内庭,掌握机要,却从不讦人之过。所居之室,署名“温树”,取“温室之树不可对”之意。有客来访,偶然问及禁中之语,宋濂就指着这两个字让他看,客人自然就知趣地免开尊口了。对于宋濂的人品,朱元璋自然也心中有数,因为他经常私下里与宋濂评论文武大臣的善恶得失,宋濂只举善良正直者加以称赞,并且说:“善良正直者与臣是朋友,因此臣了解他们;至于不善者,由于没有交往,臣就不知道了。”朱元璋感叹地说:“宋濂侍奉朕十九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虚伪的话,没有讥诮一人的短处,始终如不但是一位正直君子,而且完全称得上一位贤者了。”

6、C.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7、宋濂生前是否走进常山?因掌握史料有限,至今无以定论。但冥冥之中,宋濂与常山可谓颇有情缘,他“誓以文辞为佛事”,也为常山留下了诸多文学瑰宝。

8、宋濂、宋璲、宋慎祖孙三代同朝为官的局面,持续了半年多。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六十八岁的宋濂致仕,回到浙江金华故乡,朱元璋赏赐了很多财物,并让宋慎护送其回乡,安度晚年。此后,宋濂每年都来朝拜朱元璋,“自是每岁一朝,至则恩遇之,甚厚”(《明太祖实录》)。

9、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谋反大案夷九族的规定宋濂基本不可幸免。明史记载了是因为皇太子朱标营救,宋濂才改死刑变为流放。至于太子朱标为救老师跳河逼迫父亲朱元璋改主意等等都是杜撰,那么杜撰的情节以及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10、求勾搭,勾搭号码:135670787

11、明朝开国后,宋濂成了第一号的老师,除了做朱元璋的顾问,做太子朱标的老师,还经常给大臣们讲课。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成为翰林院的首领,在禁中职掌机密,相当于“内相”。

12、虽然朱元璋好杀戮功臣,但是太子朱标是个仁义的孩子,经常在朱元璋要杀功臣的时候,担任“救火队长”,劝说朱元璋不要杀戮功臣。有一次,朱标的老师宋濂也因为胡惟庸案被卷入其中,其实倒不是宋濂本人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而是宋濂的孙子宋慎与胡惟庸有牵连,进而连累了宋濂一家。朱元璋在杀了宋濂孙子和儿子后,也想杀了宋濂。

13、吴直方。大家都知道吴直方是脱脱的老师和核心幕僚。脱脱于1340年11月—1344年5月担任右丞相,其中的重大施政举措吴直方大部参与其中。至正四年脱脱辞任,应该在这前后不久吴直方也退休回家。吴直方久居京城,且多年接近中枢,对于当时的全国形势和元朝的整个官僚体系都有着清楚的认识。吴直方的儿子吴莱是宋濂的老师,1340年吴莱英年早逝,其后事由宋濂和郑氏家族代为操办,由此可见宋濂和吴直方关系密切。吴直方退休后,宋濂跟他应该有过较多的接触,宋濂因此得以了解高层和全国的情况。

14、作者:刘秉光,鱼羊秘史签约作者。历史学者,今日头条签约作家。已出版《历史上那些帝王们》《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笑谈囧闻趣史》等。

15、A.《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

16、以上记述可见,宋濂因一次次接触到常山之名及其相关人、事、物,并据以成就自己的独创文章,从而对常山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17、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18、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1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儒,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头衔很多,如他早年被称作“神童”,位列“浙东四先生”之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刘基并称散文“一代之宗”,被刘基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和“五经师”,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一个个头衔,奠定了宋濂在政坛、文坛的地位。

三、宋濂传记

1、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公仪休相鲁》

2、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

3、而那些没有脱衣服鞋袜的人,朱元璋却把他们连升三级,以表彰他们对太子的忠心。

4、在这些渠道当中,特别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5、且慢,这事儿没完。老朱环顾众侍卫:刚才你们干什么吃的?怎么不拉住太子?拖出去杀了!

6、宋濂传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7、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8、宋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自幼便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天,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一连几次拜访,老师都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不想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当时天很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很惨,甚至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后一次,宋濂独自去拜访这位顽固的老师,结果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人救起、而后他来到老师门前苦苦等候,几乎晕倒在老师的家门口。梦吉老师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了,招他进门并耐心地解答了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更是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终成为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9、据传,宋濂在洪武十年告老还乡之后,曾应邀来到衢州府西安、常山两县交界处的乌石山寺(又名福慧禅寺),为撰《佛智弘辨禅师杰峰愚公石塔碑铭》,盛赞杰峰禅师的禅定精神云:“师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10、老朱不听呀,于是朱标表示要跳河。老朱一看急了,连声同意不杀宋濂了。朱标来不及换下湿衣,高兴地笑了。

11、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2、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之后有一天,三衢沈持正来到宋濂家中,交谈间介绍曰:“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三衢山在衢州属下常山县境内,因此衢州号称三衢大地。”此次交谈,沈持正盛赞了时任衢州路总管白景亮字明甫为人处事之贤明。宋濂于是联想起以前兰溪基也盛称白侯之贤,于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当即写成《书白衢州》一文。

13、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4、1377年,宋濂67岁,决定辞官归故里。太子的老师要回家,家长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官派其孙护送,很隆重。宋濂也很感动,执手帝手泪涟涟:臣定会每年来看您。

15、宋濂是明初有大名的学者,号称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他为人忠直有气节,决不拍马屁,做人品格很高。也很清高。

16、宋濂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宋瓒,为有德之士,生子宋慎,为宋濂长孙;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知名度较大。别看宋慎是孙辈,但他比叔叔宋璲年龄还大。宋慎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而宋璲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

17、如前所述,宋濂在《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中云:“余也不敏,尽阅三藏,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他又在《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大千禅师照公石坟碑文》中云:“某虽不敏,每以文辞为佛事。”(见《翰苑续集》卷之六)。宋濂对于来请其所序、跋、碑铭者,多不拒绝,能应所请。这绝不是居高位而自傲,而是他乐于做佛事,即是他屡言的以文辞为佛事。

18、宋濂逝于夔地,终年七十二岁。追封谥号文宪。

19、C.剖符: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20、到了后来,随着对宋濂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我们小看当时的宋濂了。

四、宋濂传注释

1、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2、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元朝不过是一艘正在沉没的大船。至正九年,元朝宣告灭亡前的十九年,宋濂先生却提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有人给了他船票,但他却没有上船。

3、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宋濂传》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4、茂州,位于四川北川、汶川一带,距南京三千多里。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宋濂开始了西去的不归路。宋濂“状貌丰伟”且“行步艰”(《明史·宋濂传》),加之年迈和精神打击,于次年五月走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就死了,时年七十二岁。宋濂家族——明初荣耀的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5、宋濂有两个儿子,长子宋瓒不幸早逝,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也很有才华,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召为中书舍人。宋瓒的儿子、宋濂的长孙宋慎则被任命为仪礼序班。朱元璋多次考核宋璲与宋慎的才学,“并教诫之”,还笑着对宋濂说:“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宋濂因年老而致仕,朱元璋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他多大年纪了。宋濂答道:“六十有八。”朱元璋道:“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宋濂顿首而谢。朱元璋又特地派宋慎侍奉、护送祖父回归家乡,并叮嘱说:“长江涨潮,不宜行船;由运河南下,才是万全之策。”真是关怀备至,君臣之间的鱼水之情,感人至深。

6、朱标不肯:他们也救起了儿臣!

7、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8、“中考”“名著”“班主任”

9、B.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0、老朱喊打喊杀,还要连同宋濂一起杀。这下好学生朱标不肯了:父皇不可。

11、宋濂不是不想当官的人,在这之前他就曾参加过科举,而且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官那是必须的。但是,当做官的机会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却找了个借口推辞掉了。

12、当时,宋濂已经六十七岁,年老体衰,“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每天由儿子、孙子扶着上朝。对于宋濂家族,朱元璋很关爱,也很上心,“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明史·宋濂传》)。你教我的儿子,我也教你的儿孙,君臣关系融洽。

13、想要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资料

14、黄溍。黄溍是义乌人,元代儒林四杰之宋濂的老师。他曾在宁海、诸暨、杭州等地为官,后应召进京在翰林院供职,至正六年为翰林直学士,至正八年升翰林侍讲学士(从二品)、知制诰同知经筵事。其身份相当于皇帝近侍,并负责为皇帝讲课。黄溍为官三十多年,其中在京城为官十多年,既有中下层的经历,也了解高层的情况,其退休离京的时间晚于吴直方约五年。黄溍在京期间,宋濂一直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人托黄溍写文章的,黄溍有时就交由宋濂代为完成。宋濂无疑也从黄溍这里了解到了不少时局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时间上刚好可以与吴直方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形成互补。

15、明史宋濂传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明史宋濂传翻译: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16、B.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7、《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18、这一段师生及家长的佳话眼看完满落幕。孰知胡惟庸案发,牵扯到了宋慎,连累了老宋濓。

19、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20、宋濂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五、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小题1:一黍上/能作数字小题1:离开;全、都;用重金买。小题1: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小题1: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小题1: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小题1:本题考

2、宋廉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正是因为宋濂的诚信,书的主人才愿意一次又一次把书借给他,宋濂的诚信,使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成为了一个出名的文豪。说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商家需要诚信,只有讲诚信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上。

3、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宋濂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

4、宋濂死了!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农历五月二十日,这位七十二岁的老臣死于流放途中的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县)。

5、老朱:他们的首要责任是不让你落水,补救措施不折过!今天宋濂和侍卫,你选一个吧。

6、宋濂每以文辞为常山相关人、事、物做佛事,既加深了对常山的认识和印象,又为常山留下了精彩而宝贵的文学财富。

7、宋濂还曾为常山《江氏宗谱》写过一篇《洪武十三年(1380)谱序》,赞扬江氏历史渊源流长曰:“江氏其始根于汉,蔓于唐,赫然盛于宋。”

8、据《明史·宋濂传》等有关史料记载,宋濂因与其祖父同日生,且出生前夕其母亲梦见“永明延寿禅师假室写经”,故初名寿,后改名濂。他自幼英敏强记,号称“神童”。一生勤奋博学、刻苦钻研,“于书无所不读”“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不但在世时即被推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还被后人称为明初佛教护法者。

9、三代做官,三代同时做官,这样的家族屡见不鲜,但祖孙三代同在内廷,同朝为官,这样的家族极其罕见。明初的宋濂家族就有此荣光。

10、(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11、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被揭发,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三万多人。经查,宋慎跟胡惟庸走得很近,关系密切,在被杀序列,宋璲也受到牵连,“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明史·宋濂传》)。

12、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13、参考答案: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说法错误,追谥意为“追加谥号”,追加者不一定是“文人”,谥号也不一定是褒扬性的,如商纣王,名受,“纣”是后人给他的恶谥。故选D项。

14、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到诸暨勾无山中避难,因独自留下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积蓄的意见写成《诸子辩》。从跋上看,他著这书始于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后,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脱稿,不满三个月即完成。由于家室屡次迁徙,没有书籍存留,单凭记忆,所以定得并不详细。《诸子辩·孙子》曰:《孙子》一卷,吴孙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计》至《用间》,凡十三篇。……曰:“《兵势篇》不云乎:‘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九地篇》又不云乎:‘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斯固风后之遗说也。……”。

15、综上所述,宋濂在明初既以儒者自任,又深入佛教,成为明初佛教护法者。他自称为“永明延寿后身”,为了深入研究佛教和永明延寿禅师,他阅遍了三藏等佛教典籍,青壮年以后尤其注重《宗镜录》和《宋高僧传》等典籍的研读,从中他了解到永明延寿禅师的大师祖罗汉桂琛禅师系常山李氏子,剃度于常山万寿寺。因此,他有意无意间对浙西常山有了一些了解。这就是宿缘使然。

16、宋濂(1310年-1381年)

17、(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18、C.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9、宋濂虽然身处乡下,但他却交游广泛,因此消息并不闭塞。自己的老师、门下的学生、郑氏家族的成员、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宋濂可能获取时局信息的渠道。

20、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

六、宋濂传

1、B.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2、他是怎么死的?《明史·太祖纪二》说是“安置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于茂州,道卒”,《明史·宋濂传》说是“死于夔”,《明实录·太祖实录》说是“行至夔州卒”,虽说都含含糊糊,却看不出非正常死亡的迹象。考诸野史,一说是病死,一说是自杀,而自杀说比较可信。至于自杀的方法,一说是绝食,一说是自缢,莫衷一是,且搁置一边,让我们先粗粗浏览一下他的生平吧。

3、D.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4、其实宋濂晚年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他的孙子宋慎牵连进了胡惟庸一案。

5、D.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6、宋濂二三事怎么翻译宋濂二三事TwoorthreethingsaboutSongLian望采纳!!!!

7、“其他”“目录”“习作”

8、朱元璋从一个小小的贫民,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为了守住自己的皇位同时也为了后继之君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开始屠杀开国功臣。就像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屠杀人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都很罕见。无论这些人是否有谋反之心,朱元璋也都落得一个擅杀功臣的恶名,这也是很多野史黑朱元璋的原因。

9、“传统文化”“诗词”“阅读”

10、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1、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吕蒙传》

12、宋濂(1310—1381年)明初散文家。字景谦,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浦江(今浙江金华)人,著作甚多,以散文闻名当世。其文典雅雍容,辞采丰富,从容简洁。所作传记善于塑造人物,《王冕传》、《秦士录》等为人称道。《送东阳马生序》传诵甚广。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子凝道记》风趣诙谐,启人深思。写景亦多佳作。

13、正是依靠这些的渠道和其他的信息来源,使得宋濂能够比较及时全面地获取与当时政局有关的各种有用的信息,从而对当时的全国的形势作出了相对准确的判断,认定元朝的统治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元朝统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倒塌,此时如果接受元朝的任命,不仅难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搞不好还得搭进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基于这样的判断,宋濂不接受元朝的任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14、宋濂)从少年时代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书本,对于学问没有不精通的。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外国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屡次问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体健康不。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购买宋濂的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不以姓氏称呼。

15、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伯牙鼓琴》

16、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典韦传》

17、A.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8、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19、王冕?王冕是浦江邻县诸暨人,元末著名诗人、画家。不少人应该背过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曾在至正七年北游大都、塞北,并接触了不少高官。至正八年王冕南归,南归途中,正遇黄河决堤。这次游历让王冕目睹了元朝统治的腐败、百姓生活的悲惨,回到诸暨后便预言“天下将乱”。王冕死后宋濂曾为他作《王冕传》。另外很早之前笔者曾看到过现代某作者(忘记谁了)写的《宋濂传》,里边提到宋濂跟王冕有来往。如果宋濂跟王冕在至正九年前有过交往,那么王冕对时局的判断有可能也对宋濂产生了影响。

20、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1、栏目主编:毕光荫/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2、宋濂传是描述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字景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经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的时候身体弱,家境贫寒,但是宋濂好学,号称“神童”。元朝末期的时候宋濂向朝廷辞命,修道著书。明初的时候受到朱元璋的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专门负责给太子将经。《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3、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衣衫比太子的命还要重要,这种人留在太子身边也没有用处。所以朱元璋就把他们全部除掉了。

4、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5、审校:付婷婷/责编:杨衢

6、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削平群雄,一统江南。至正二十八年,明朝建立。同年八月,徐达的北伐大军攻占元朝的都城大都,元朝宣布灭亡。

7、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8、关于营救宋濂一事,《明史·后妃传》记载颇详,“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马皇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9、参考答案:A。根据名词“汉武”“学”“文景”“民力”“严刑”“人主”“礼义”“心”“邪说”,虚词“因”“之”“以”“则”,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宋濂讲完,接着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已经疲惫,而后用严刑来催督。国君如果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句子可断为: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故选A项。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宋濂传原文【146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