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
1、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3、人教网刊《师说》2013年第6期总第28期
4、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5、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9、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10、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11、启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12、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13、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14、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15、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16、常设栏目好学校,学校照片配简单介绍文字。若有办学愿景及成就更佳。好校长,校长个人思想,成长故事或教育论文均可。好老师,教师的探索研究随笔杂感艺术生活业余消遣等。好学生,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经验成长故事等。好家长,家庭教育培育子女的心得体悟等。精彩文章,随时设置相应栏目,等着你的参与哟。投稿信箱:539974277@qq.com.
17、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
18、韩愈《师说》有五百四十九个字。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这篇文章有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19、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20、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二、师说作者
1、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2、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3、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4、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您的朋友圈。
5、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6、于是,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7、教育即对话,让我们与教材、课标、社会、家长们对话,从而更好的与学生对话,达成我们教育目标──会合作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新人。
8、师说|线上教学的“巡道工”
9、2013年第6期总第28期
10、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1、疫情虽然阻碍了我们的脚步,但拦不住四月的无限春光。春天已经来了,我们回归校园的日子也不远了……
1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
1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5、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1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7、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1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9、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20、在《“议论文三要素”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居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老师以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以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则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中心论点,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中心论点,当然也有的老师则是吱吱唔唔,语焉不详。之所以有这样的争鸣与困惑,就是大家心里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那一个论点才可以算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讲了五六遍《师说》,居然连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没有搞清楚,惭愧、困惑甚至羞愤之情溢于老师们之言表。
三、师说
1、责任编辑:陈鑫田盛监制:周志琴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6、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7、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8、《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为通行。
9、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0、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2、本期封面人物:黄元罗男,1982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现工作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社团指导工作。所撰写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有近百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今日教育》、《辽宁教育》、《教学反思》等省级及以上刊物上。
13、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14、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1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文章的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18、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19、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20、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四、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5、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6、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7、线上教学时间短,如何合理运用20分钟的时间将课堂效率大化呢?由市教委统一录制的空中课堂,“基于课标、设计精良、重点突出、节奏紧凑”,对于教师们把握课程标准、落实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了能将“空中课堂”资源的效能大化,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反复观摩微课,记录教学实录,把握空中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教学的要点,归纳学习的方法。并结合班情生情,将微课进行切片,选择合适的视频片段或习题分析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8、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9、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11、师说|做好“黏合剂”,班级一家亲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3、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优秀的言传身教,填充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教师博雅”新推出“师说”专栏,听老师们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15、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16、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17、QQ群,群友成长的摇篮
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9、众所周知,21世纪是网络支撑的世纪,人们面对的是备受关注、具活力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化改变着人类的时空概念,引发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还进入了校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五、师说原文注音
1、有三种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其子和对自身;对百工之人和士大夫。《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16
4、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6、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物理学院物理学202丁嘉琪:老师,您就像阳光,您的温暖为我拂去前进道路上的阴霾,让远方的路变得明亮可期起来。
9、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
10、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1、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1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韩愈的作品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16、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7、”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8、什么是教育,无数人在追问这个千古的疑虑,却没有一定之答,可以说,它有无数种答案的。每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定义,那是“这一位”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阅读书籍诸多因素决定的。
19、感悟杭师大“师说”的温暖情怀
20、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六、师说
1、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2、平台义务发布文章,交流教育经验,不提供稿酬。
3、我的“空中课堂”0
4、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师说作者【104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