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137句文案】

一、赠刘景文

1、全文释义:荷花在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都枯萎了,只有那还未完全开放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着。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牢牢记住,那就是在橙子变成金黄、橘子变得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啊。

2、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5、苏轼作此诗时年已步入老年的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将遭到流放海南的厄运,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这首诗也不妨看做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苏轼一生,坎坷挫折,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

6、(学古诗)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学古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8、苏轼的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9、赠刘景文通过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10、目之所及,残荷败菊,虽然一片荒凉,老枝却挺立寒霜,另有一些风度。

11、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12、(学古诗)滁州西涧——韦应物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

14、(学古诗)归园田居——陶渊明

15、《赠刘景文》描写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6、(学古诗)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

17、(学古诗)登岳阳楼——杜甫

18、(学古诗)月夜忆舍弟——杜甫

19、(学古诗)天净沙·秋——白朴

20、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二、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学古诗)题西林壁——苏轼

3、(学古诗)乐游原——李商隐

4、(学古诗)卜算子·咏梅——

5、(学古诗)病牛——李纲

6、(学古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7、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8、(学古诗)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欧阳修

9、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0、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1、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12、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13、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14、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

15、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诗词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6、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17、(学古诗)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18、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19、(学古诗)条山苍——韩愈

20、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三、赠刘景文 古诗

1、《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学古诗)竹枝词——刘禹锡

3、(学古诗)虞美人·听雨——蒋捷

4、赠刘景文的诗意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朋友刘静雯(著名的季孙)的。这首诗的前两行抓住了“疲惫”和“菊花残”,描绘了秋末初冬的荒凉景象。“不”与“静止”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抗寒的形象。后两句话揭示了这首诗的目的。这表明,虽然冬季的景色是阴冷的,但它也有收获、成熟和收获的一面,这是比其他季节更好的。因此,诗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度过了他的青春,但这也是一个黄金阶段的成熟和伟大的成就在生活中。他鼓励朋友们珍惜美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永不消沉,永不自卑。摘要苏轼的《给刘静雯》是元友五年(1090年)苏轼在杭州任之洲的时候写的。《跳溪渔人群谈》说,这首诗吟诵的是初冬的风光,

5、《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6、(学古诗)鸟鸣涧——王维

7、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8、(学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9、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10、这是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荷尽菊残,看似萧萧瑟瑟,却橙黄橘绿,另有一番风情。

11、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此人有才,却仕途不达,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苏轼极为推崇他,两人成为知己。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一边安慰、鼓励他,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12、大自然的美景千姿万态,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在这首诗里,苏轼只选择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来写,用细致的笔触来描绘它们的衰残,目的是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13、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也已经过了半百,正是年富力强,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阅历丰富,却又年富力强,正是“橙黄橘绿”好的人生阶段。

14、(学古诗)咏牡丹——王溥

15、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全诗如下:《赠刘景文》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能表达作者对秋天喜爱之情的诗句是: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苏轼所作,全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天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作者欣赏其友人,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

17、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18、(学古诗)满江红——岳飞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20、残荷叶败菊花残,只剩下了寒霜中挺立的老枝。

四、赠刘景文宋苏轼

1、赠刘景文诗中的一年好景指的是橙黄桔绿时,指的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秋时节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意思):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2、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苏轼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3、(学古诗)客至——杜甫

4、《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表达了作者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5、(学古诗)敕勒歌——乐府诗集

6、如果文章中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谢谢。

7、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中,点明作者写作目的诗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是一首(勉励)诗,诗中的橘树和人的一生一样,需要好好把握。

8、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我却偏偏要赞它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语言平淡无奇却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

9、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0、(学古诗)池上——白居易

11、朋友,你要记住,这橙黄橘绿的日子,才是一年中好的时节啊。

12、这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苏轼不直接赞美他的朋友在品格和节操方面有多么优秀,而是不着痕迹地把这种称颂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之中。因为在苏轼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的。

13、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14、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15、(学古诗)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16、其文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扩展资料《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17、(学古诗)凉州词——王翰

18、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19、苏轼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被流放海南,他一向旷达乐观,不因逆境而悲愁困苦,亦不以年老而颓唐消沉。他一生坎坷挫折,可谓多矣,却并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积极面对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20、(学古诗)江南——汉乐府

五、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1、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3、《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表达了作者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4、(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5、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6、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而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7、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8、(学古诗)清明即事——孟浩然

9、(学古诗)农家——颜仁郁

10、(学古诗)鹿柴——王维

1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1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13、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14、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15、⑸正是:一作“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6、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注释)(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7、(学古诗)浪淘沙——刘禹锡

18、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平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律句。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平仄为“平、仄、平”,符合相对规则,第三句“年、景、须”为“平、仄、平”,符合相粘规则,第四句“是、黄、绿”平仄为“仄、平、仄”,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19、(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杨

20、(学古诗)如梦令——李清照

六、赠刘景文

1、一年中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3、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写对朋友敬佩之情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赠刘景文/冬景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⑸正是:一作“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4、(学古诗)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5、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6、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7、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8、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9、(学古诗)别董大——高适

10、(学古诗)登飞来峰——王安石

11、(学古诗)春夜喜雨——杜甫

12、(学古诗)出塞——王昌龄

13、(学古诗)大风歌——刘邦

14、(学古诗)山中送别——王维

15、(学古诗)次北固山下——王湾

16、(学古诗)听弹琴——刘长卿

17、“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

18、(学古诗)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19、(学古诗)问刘十九——白居易

20、(学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1、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

2、(学古诗)山居秋暝——王维

3、《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此诗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4、(学古诗)偶成——朱熹

5、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6、自古至今,在写作方面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重要的,只有通过细致独到的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苏轼不愧为令人崇拜的文学家,他的观察可谓细致独特,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是如此强!

7、(学古诗)关山月——李白

8、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9、(学古诗)相思——王维

10、(学古诗)赐萧瑀——李世民

1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2、《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13、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15、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6、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17、君:你,指刘景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13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