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愚公移山原文
1、4)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2、愚公究竟该不该移山,得看愚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有一种土地崇拜,具有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思想。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他们是不可能背井离乡的。而愚公不过“惩山北之塞”而已,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搬家。在这种前提下,愚公只能采取移山的方式,尽管悲壮,但却令人尊敬。
3、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
4、请点开下面的视频,边听朗诵边看课文。
5、(迂):曲折,绕远。
6、22)荷(hè):扛的意思。
7、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10、就在演的过程中,还有两大亮点。第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愚公年轻力壮时不移山,到了90岁才想到移山呢?引发了同学们极其热烈的讨论,顺便把寓言故事明确了。
11、35)(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12、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13、操(cāo)蛇(shé)之(zhī)神(shén)闻(wén)之(zhī),惧(jù)其(qí)不(bù)已(yǐ)也(yě),告(gào)之(zhī)于(yú)帝(dì)。帝(dì)感(gǎn)其(qí)诚(chéng),命(mìng)夸(kuā)娥(é)氏(shì)二(èr)子(zǐ)负(fù)二(èr)山(shān),一(yī)厝(cuò)朔(shuò)东(dōng),一(yī)厝(cuò)雍(yōng)南(nán)。自(zì)此(cǐ),冀(jì)之(zhī)南(nán),汉(hàn)之(zhī)阴(yīn),无(wú)陇(lǒng)断(duàn)焉(yān)。
14、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1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16、如果说愚公代表的是勤劳,那么智叟代表的是智慧。《愚公移山》呈现的实际上是人们对勤劳和智慧的态度。
17、北山愚公者,年且○4面山而居○惩○6山北之塞○出入之迂○8也,聚室而谋○9曰:“吾与汝○10毕力○11平○12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16妻献疑○17曰:“以○18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2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26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27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8、(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19、所以,《愚公移山》,实质上就是情商胜过智商的一场较量,这种“扬勤抑智”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或者说集体人格。
20、(32)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二、愚公移山原文
1、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2、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塞(sè)——阻塞。
4、结构主义总是把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从关系中来寻求意义。愚公移山,或者精卫填海等等。共同的主题就是个体很渺小,他们要完成一个重大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义无反顾,坚忍不拔,明知不可而为之。
5、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6、子子孙孙无穷匮47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8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9以应。操蛇之神50闻之,惧其不已51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54二子负55二山,一厝56朔东一厝雍58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9焉。
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8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31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32氏之孀33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此外,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9、20世纪初,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愚公就是一个拼命硬干的人,他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0、孀(shuāng)——孀妻,寡妇。
1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12、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13、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14、故事很快就过去,得出的结论就是坚持的重要性,要学习愚公身上的坚持和毅力,然后让孩子们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坚持的……
15、总之,第一粒纽扣终于扣好了。下课之后,过了一会儿,导演又让我补上一部分,我觉得太假,坚决拒绝了。因为是思政类教育节目,我公益上课,只吃了对方一次盒饭,还配合对方做了一个某饮料的广告。老师真容易受骗……
16、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7、就《愚公移山》而言,作为一则寓言,它有其启迪意义。寓言的特性往往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让人们在某个点上得到启示,我们当然承认它的价值。但是当“寓言”所承载的“寓义”与现代观念抵御时,我们何妨让它留在历史中,发挥其历史认识价值即可。即便它有部分“现实意义”,但如果有可能负面超过正面,也不妨指出它的局限性。
18、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19、33)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20、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三、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1、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céng/zē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kuí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
2、联系:heimawangzi142494
3、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4、重点字词河阳之北
5、凭你在世上这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6、祝大家都能尽早的找到另外一半.......
7、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8、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21)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10、第二种,肯定智叟,肯定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智叟嘲笑愚公,“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回答说:“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新增一个可以留言的版本哦)
12、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3、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即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三是人个体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脱问题。由第一个矛盾而诞生西方的科学文化,由第二个矛盾而形成东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个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在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独特的作用。
14、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5、(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16、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17、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18、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19、作者:鹦鹉灭火更加强调: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愚公移山更加强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相关推荐)鹦鹉灭火阅读答案鹦鹉灭火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鹦鹉灭火》启示与借鉴文言文《鹦鹉灭火》的寓意文言文《鹦鹉灭火》相关知识鹦鹉灭火的词语解释《鹦鹉灭火》给我们的启示鹦鹉灭火的寓意黔之驴与鹦鹉灭火这两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鹦鹉灭火对义的理解。
20、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音
1、其实愚公还有一个重大的阻力就是智叟。智叟作为一个冷眼旁观者,说风凉话,嘲笑愚公。
2、(箕畚);用箕畚。
3、比喻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典出《列子。汤问》:相传古时有个愚公,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他嫌这两座山妨碍出入,就动员全家人把两座山挖掉。有个叫智叟的人笑他做蠢事,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并不会加高,哪有挖不平的道理。”他移山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山移走了。《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4、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3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6、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儿孙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7、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8、“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9、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0、(18)遗男:遗孤,孤儿。
11、(9)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12、第愚公有了想法就坚定不移地去实行,真的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吗?当年法国世博会征集建筑方案时有这么一个提议:用石头建造一个三百米高的石塔,因为石材美观,同时石料作为一种传统建材也体现了法国悠久的历史。但如果法国当时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便不会被建造,当年的世博会也会因此而成为永远的笑话。因为稍加计算便可知,石料达到几十米,底层便会开始碎裂,想要造一个三百米的石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把山从家门口移开与建造石塔一样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愚公稍微动动脑筋便会发现(古人是会乘法的),他那一家人要把山挖完,一千年都不止啊!这样也许他就会放弃这个念头。由此观之,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
13、这都是我脑海里构思的,谁知道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只分了6个学生,都是《中国有星宝》全国海选过来的获奖者,很多孩子都是明星,有很多粉丝。小的一年级,还有二三年级的,大的一个孩子是五年级。文章都看不懂,换成现代文了,“智叟”两个字都不认识,“愚公”啥意思也不知道。
1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5、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16、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17、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18、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19、偶尔,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20、23)孀(shuāng):孀妻,寡妇。
五、愚公移山原文及拼音
1、(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全家人。
2、戳音频,让全国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3、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4、(4)惩:苦于,为……所苦。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6、27)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7、(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8、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住在山脚下。老爷爷加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出门老爷爷就被两座大山挡住了路,老爷爷不得不绕着大山很久才能走到山的那一边。有什么办法让老爷爷摆脱被两座大山阻碍吗?
9、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10、(险):险峻的山。
11、(惩):苦于,为……所苦。
1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3、愚公移山译文,注解,解析
14、还有一个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你大的坚持是什么呢?这让我很动情,讲了我的坚持,小朋友们说了踊跃说了自己的坚持,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愚公。老愚公,小愚公。
15、25)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16、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17、列子》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注的。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的观点。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
18、③“强拆”王屋和太行两座山后,更意欲侵占土地公私有财产。
19、第一种,赞扬愚公,赞扬他面对灾难或困难,迎难而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赞扬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愚公精神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康健的、积极的精神。它吹响了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号角,理所当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20、34)匮(kuì):竭尽的意思。
六、愚公移山原文
1、14)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38)厝(cuò):同“措”,放置。
3、(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5、(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之):的。
6、操蛇之神○44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8、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王屋: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方圆,指面积。方七百里,表示纵横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9、(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10、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1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2、《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故事讲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挡在愚公的家门口,给他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愚公率领儿孙,凿石头,挖土方,要将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搬到渤海里去,然后修一条道路到湖南、湖北去。愚公还表示,自己一家子孙后代将永不停歇地挖下去,直到将两座大山挖平为止。后来,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13、(28)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14、(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15、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6、(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17、(加增):加大增加。
18、(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19、愚公pk智叟,你支持谁?
20、(好,感谢阅读!我是诗蓦原创回答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1、(叩石垦壤):(叩):敲,凿。(垦):挖。(壤):土壤。
2、(穷匮):穷尽。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负荷,挑)
4、河曲智叟○31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37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9也,而○40山不加增○何苦○42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5、(其):代词,他的。
6、(2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7、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8、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9、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10、迂(yū)——曲折、绕远。
11、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12、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1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4、释义:愚公带着子孙们决心要搬走门前的两座大山。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1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17、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8、移山有哪些不利因素呢?山之高大,愚公之衰老,工具之简陋,人力之单薄,路途之遥远。
19、(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20、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9)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3、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我觉得这很有创意,就答应了。一开始他们让我上《智取生辰冈》,过了几天又改了。觉得不管怎么取,都是抢劫,感觉不太对。于是让我在《愚公移山》《回延安》《蔡伦造纸》中挑选,我自然选了《愚公移山》。我问多大的孩子,导演组说,就当初中生来上吧。
6、愚公认为移山定会成功的理由是:相信自己加上刚强的毅力愚公和智叟辩论的结果是:对不起我目前不知道请原谅山被移走的原因:假如你是在电视看的他是对抗山神的做法,如果是按照资料的是繁荣那的人口,经济,粮食山移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开发辟地,创造田野,造福子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你能采纳!
7、选自《列子.汤问》。文章主要采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寄予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有决心、有毅力这一道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寓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寓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寓公的行为;他轻视寓公的力量,质问寓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寓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作用:两相对比,寓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寓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8、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愚公移山原文【148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