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赋
1、这是读透古代文学史系列推送的第16期节目,出自一往文学训练营第10次课程第1个知识点。
2、纵然汉赋有某些不足,但其中蕴含的韵律和气势,还是让后人啧啧称奇的。
3、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
4、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5、一代才子宋玉,后世对他褒贬不但无可否认,他的文学功底令人赞叹。
6、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7、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8、《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春秋时期,外交场合常赋诗言志,战国时期该传统被残酷而频繁的战争所取代,产生了不入乐的诗,人们将它与入乐之诗相区别,称为“赋”。《诗经》中使用的动词“赋”,此时变成了名词的代表文体的赋。可见,它跟诗歌有着天然的渊源。实际上,赋的来源除了诗,还有楚辞和先秦时期的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主客辩难的体系,都是后来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9、费振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文学,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另外,有《全汉赋》《汉赋辞典》《全汉赋校注》等著作多种。费振刚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一起主编了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这也是新部《中国文学史》,成为几十年全国高校中文系流行的教材。领衔撰写的《全汉赋校注》(200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极大地推进了对汉赋的研究。
10、代表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扬雄的《甘泉》等。
11、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12、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费振刚先生于2021年3月22日凌晨去世,享年86岁。
13、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14、第十三期:极简两汉散文发展史
15、《七发》是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通过为一个沉溺于安逸享乐的深宫生活的太子,讲述广博有力的大千世界生动事实,终成功医治了太子物质生活过分充实,而心灵上空虚衰弱的严重疾病。
16、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以及骄奢享乐风气的形成,辞赋思想内容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体裁、形式的逐渐变化,辞赋主要继承骚体传统,也开始向新赋体转化,标志着新赋体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17、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古代文学史一”
18、汉朝原有太乐官署掌管雅乐,至汉武帝时,又设乐府官署以管理俗乐,乐府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间的讴谣进行加工配乐,后人把乐府搜集并配乐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多属民歌,语言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情感真实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文都有较高的成就。
20、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二、汉赋四大家是谁
1、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2、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3、在文学创作领域,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汉赋而言,其中关于情感表达,韵律使用等手法,对后来的诗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4、《二京赋》的传播,使张衡名声大振。除了它文字典雅,取材翔实,更由于它改变了辞赋专一阿谀颂德的陋习,开一代新风。
5、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6、枚乘(?——约前140),字叔,淮阴人,汉初重要的辞赋家。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后为梁孝王门客,“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7、《七发》白话译文(原作:汉·枚乘)
8、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9、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左思:《三都赋》
10、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11、费振刚,生于1935年,辽宁辽阳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6月任讲师,1985年9月任副教授,1992年8月任教授。1977年至1988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1994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12、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13、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14、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15、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16、赋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与“辞”性质相通,可统称为“辞赋”。赋的起源远可追溯到《诗经》。赋从《诗经》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它采用了《诗经》的四言句式,继承了《诗经》押韵和对偶的语言形式,发展了《诗经》中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17、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18、这个词在很多语境中带有贬义,表面上形容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暗地里指责过分讲究排场。
19、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20、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三、汉赋名词解释
1、☞南北朝民歌有啥不一样?
2、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氵岂氵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3、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摘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4、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著名。
5、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6、乘骐骥以驰骋兮不是汉赋,而是楚辞。这句来自屈原的《离骚》。『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设置“好评”,谢谢您的支持。』
7、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代表作品分别是《上林》,《长杨》,《两都赋》,《二京赋》。
8、汉赋的文风铺张扬厉,适应了汉帝国“润色鸿业”的需要。江山的奇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帝王的雍容与宏图,都在汉赋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夸张,显示出汉帝国一统、强盛、扩张、进取的博大气象,后人称汉赋在内容上“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一点也不为虚。人逢盛世,要为盛世放歌,此乃人之常情。但汉赋后来成了歌颂帝王功德的工具,渐渐脱离了社会人生,趋于形式化和空洞化,多用华丽而又冷僻的辞藻来堆砌文章,空洞呆板,所以,汉以后便逐渐地衰落了。汉赋今存200余篇。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9、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押韵?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内容上,赋“铺采摛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统,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代的格律诗所发展。
10、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
11、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12、汉代有很多君臣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审美感受付诸于文学时,总是不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代表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一种新的文体,这就是汉赋。
13、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14、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15、《西京赋》:为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作,作品中描述了长安的繁华,讽刺了社会的奢靡风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记载了“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
16、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后人从这两句话中总结出一个成语——铺张扬厉。
17、以上,《七发》之妙,就妙在用艺术形象论述物质与精神之关系。高度的物质文明,如果不契合高度的精神文明,是极大的缺陷,甚至各种“病魔”都会在这个缺陷中滋生繁衍。一个人如此,推而广之,整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
18、吴客说:“现在太子的病,可以不用服药、砭石、针刺、灸疗的办法而治好,可以用中肯的言论、精妙的道理劝说而消除,您不想听听这样的话吗?”太子说:“我愿意听。”
19、孔子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乌有的言论中不曾涉及前代文献记载,然而,在作者运用的文学语言中已经浸透了前代思想滋养。他们二人之间的言论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使臣意识,表现出对国家之美的两种不同理解。他们的言论中也表现出两个文学人物间的差异:子虚是一个徒逞一时之快的思想浅薄的人。乌有先生则是诸侯对立时期的贤士的形象。两个形象的差异和他们言论的交锋构成了《子虚赋》中文脉的波澜。
20、第一期:中唐时期发生的古文运动,对我们今天看待散文有何影响?
四、汉赋四大家名词解释
1、赋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哲学思想与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黄老思想、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2、赋这种文学体裁讲究韵律,同时具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赋成为文人的创作重点,留下众多传世佳作。
3、文学体裁不同 汉赋是汉代的赋,赋产生于战国,是一种散文;汉乐府是民间诗歌。
4、同时,作品内容的展开和人物对话中的冲突,更深刻地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间的思想冲突,通过子虚、乌有二人的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使命意识。
5、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基本上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
6、社会是要前进的,它也就要求文学适应它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东汉末年社会种种矛盾的激化和斗争,人民的大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儒家一尊的政治地位,也动摇了汉武帝以来写赋以歌颂“上德”的旧的文学传统,乐府诗和五言诗以茁壮的生命力出现于文坛,赋也由此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张街、赵壹,弥衡等人以表达个人对时代、社会变化感受为内容的抒情小赋,显示了赋的转变和发展,后世仍有不少人从事于赋的写作,但无论如何它不再会成为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也应该说是我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规律。
7、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8、《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作者在《七发》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9、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
10、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11、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都是汉赋大家。尤以司马相如成就为高,代表了汉赋的高水平。扬雄“每作赋,常拟之(司马相如)以为式”,多模仿因袭。以后班固、张衡作赋,体式也沿袭司马相如,但结构、词才更丰赡。尤以张衡《二京赋》体制更为宏大。
12、辞赋是一种文体的统称,而汉赋则是特指的汉朝时期的文体。汉赋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曹植的(洛神赋)。
13、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赋家继承了楚辞的其余部分。当时,所谓的“骚体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立特色的所谓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汉赋繁荣的阶段。
14、大体上来看,赋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代;西汉武帝开始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东汉中后期,是汉赋走向抒情化、小品化的时代。
15、《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16、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寓(字);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虞;建军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17、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18、第五期:风雅颂的区分依据是音乐?鬼知道当时的音乐是啥样!
19、第四期:难道你考研复习,专业课只看一个版本文学史?!!
20、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叶 依旧以散体大赋为主。
五、汉赋四大家作品
1、☞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梳理框架
2、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位辞赋作家,他们皆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另有一说,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之合称。
3、于是太子扶着几案站了起来,说:“你的话真使我豁然清醒,好像一下子听到了圣人辩士的言论了。”太子出了一身透汗,忽然之间病症全消。
4、汉大赋时期 即汉武帝时期,赋的主要特点是宏大,主要以司马相如为代表,奠定了散体赋的体制。
5、文学修辞不同 汉赋主要特点是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铺陈写物;而汉乐府采用平实的叙事写法,并没有过分的夸张。
6、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7、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8、骚体赋 东汉末年逐渐兴盛,但初也有几篇著名的代表作《过秦论》、《长门赋》
9、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10、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11、汉赋何楚辞体的渊源很深。汉赋产生时,学习骚体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到了题材扩大后,才有了自己的发展脉络。音乐性是上古甚至到了先秦时隔一个普遍的规律。诗三百初都是配乐的,应该说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直到后“礼崩乐坏”,渐渐文化就贬损成为一种单一的形式了赋体是骈散结合的,本身就加强了文学性,而忽视了音乐性。所以说音乐性已经不是他很重要和明显的特征了至于大风歌的歌只是一种体裁而已和歌曲的歌不是一个概念。当然歌体和歌行体产生之时应该也是唱的,就像词,开始是配着燕乐唱的。后来歌词渐渐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
12、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3、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汉代后期,其形成直接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在汉朝大为盛行,故称汉赋。汉赋兼具韵文与散文的特点,善用华美的韵语铺陈叙事,即“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汉赋的代表人物有汉初的贾谊、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王莽时期的扬雄等;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等。
14、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15、山外(水里)秋菊(冬梅)春花(秋实)汉赋(宋词)书山(学海)戴月(披星)绿水(青山)斗转(星移)冷月(烈日)
16、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17、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18、第七期:400字看懂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19、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20、答:枚乘的《七发》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是劝诫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
六、汉赋
1、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2、唐代以诗而著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晋朝以书法而见长,书圣王羲之汉(东汉西汉)以汉赋闻名,司马相如客人有话先开口,唐诗晋字两汉赋,主人细细来听听,八六得四今期中。此句的另一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春雨夏云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孔仁孟义周礼乐;唐诗晋字汉文章。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3、但总的说来,这种描写夸张失实,而减弱了艺术感染人的力量,特别是由于它的写法十分呆板而缺少变化,如描写一个地方,总是其山怎样,其石怎样,其东、其南,其北,其西有什么,其上,其下有什么,又加上作者精通文字学,喜欢用奇词僻字,因此单看某一个片段,似乎词采绚丽,但从整体来看,却象一件百衲衣,五光十色,斑驳陆离,失去了和谐的自然之美。汉赋在司马相如手中建立了固定的形体,《子虚上林赋》成为后世赋家写作的典范。
4、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班固的《汉书》在此期间问世,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由于经学的日益深人人心,文坛的模拟风气日趋严重,王充的《论衡》却以其“疾虚妄”的批判精神,和当时陈陈相因的不良倾向形成
5、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6、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7、选择题常考这几篇汉赋,考一次难倒一批人
8、还有人认为,汉赋在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忽视了内容上的扎实。于是,就有了汉赋铺张扬厉的说法。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汉赋之美,就是美在铺张扬厉。
9、为什么说《子虚赋》、《上林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10、武帝后期及昭帝朝,即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内,赋体文学创作有所低落,见于记载的作家、作品较前期明显减少。至宣帝、成帝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早的咏物赋。西汉后期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11、西汉初到武帝即位前是汉赋的创制阶段,骚体赋的形成。
12、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3、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
14、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15、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16、第十二期:假使没有屈原,还会有楚辞吗?
17、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18、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赋四杰
20、汉赋主要分为散体赋和骚体赋两大类汉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1、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2、清代王国维曾把赋作为有汉一代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汉赋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它引起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林”。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
4、《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搆,夸丽风骇”(同上)。但它并不像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较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例如:
5、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6、试论述“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7、第八期:《论语》:你读的文学史,低估了我的价值
8、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摘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9、理解到这里,你就知道了赋的性质。郭版文学史还补充了一个其他版本文学史忽略了的事实,那就是“不歌而诵”这4个字,指出了赋的说唱文学性质,它从产生到后来,经历了一个由半书面、半口头文学演变而为纯书面文学的过程。“诵”的特点逐渐消失,“敷陈其事”的作风不断发展。
10、汉赋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这种“本于庄、列寓言”的虚拟,以及于铺陈叙事中对神祗鬼物的暗喻。汉赋的虚构集中表现为:散体大赋习惯于铺陈叙事中暗喻神祗鬼物;骚体赋习惯于体物抒怀中追慕人神同游的超脱;某些汉赋直接以祭神和颂神为主题内容;
11、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汉代后期,其形成直接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在汉朝大为盛行,故称汉赋。汉赋兼具韵文与散文的特点,善用华美的韵语铺陈叙事,即“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汉赋的代表人物有汉初的贾谊、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王莽时期的扬雄等;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等。汉朝原有太乐官署掌管雅乐,至汉武帝时,又设乐府官署以管理俗乐,乐府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间的讴谣进行加工配乐,后人把乐府搜集并配乐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多属民歌,语言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情感真实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汉赋四大家是谁【131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