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03句文案】

一、史铁生我与地坛

1、线索一:作者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线索二:作者对地坛生活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如母亲,一对夫妇,唱歌的小伙子,长跑者和一对兄妹)前一条可以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2、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3、这样的打击无疑是十分残酷的,他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想明白。我想,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的觉悟,对于我们这些四肢健全却浑浑噩噩的人应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不信你看。

4、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扩展资料: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5、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6、史铁生与人相处极其随意,但在写作上却认真、严肃,对编辑他不轻易承诺,甚至可以说,当你开口约稿时,他的态度近乎拒绝。我完全能够理解,按他的身体状况和对文字的负责态度,每年所写不多,谁又忍心逼他呢?

7、不知为什么,那次我竟能闻到地坛的气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信息。其时他的《我与地坛》刚脱稿,也许是他还沉浸其中,才将那种信息散发出来?

8、(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9、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与地坛》的影响仍经久不息,直到现在仍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10、一个原本普通的母亲,因为有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而备受煎熬。遭受打击的儿子,原本只以为这煎熬是属于他的,后来他才明白这煎熬在他的母亲那里是成倍地增加。

11、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12、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13、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14、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15、“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16、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7、上帝既然想让你思考生死,想让他奔波名利,那就听其安排。他肯定会给你一个迫不得已的理由,一份无法更改的事实,使你的下一步必定要踏到那里。而当你终于化解了这份理由,更改了这份事实时,无须上帝指引,你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灵魂的走向。这才是难以躲避的事情。

18、“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9、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0、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二、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史铁生便是那悲苦的角色之所幸的是他终于从写作中逐渐窥探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活着是为了写作,这两件事在史铁生的人生中逐渐融为一体,已分不清谁先谁后。但需承认,这份活着开始有了意义,有了寄托。人本身就是欲望的集合。若无欲望,活着的意义就变成了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孜孜不倦地写作给了史铁生一个怎样活的答案,使其得以表露心底诚挚而厚重的情感,使其给予我们更多透彻通达的人生思考。这不是别的,这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2、(1)孩子,新奇,充满希望(2)老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世界充满眷恋

3、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4、我的激动不仅仅是因为史铁生稿子给我的冲击力,还在于一种快乐和感动,他一定是慎重考虑后才给我们杂志的啊!《我与地坛》清晰地标出了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周介人看后兴奋,说:发!马上发!明年第一期。为了排上1991年1月号,好像还抽下了一篇稿子。

5、史铁生住的那个房间不大,院子也不大,陈国华帮着推轮椅车。轮椅车推出去时还擦着了门。我一直不能忘记那个场景,史铁生的老父亲弯腰检查吊在车旁那个接尿的黄色塑料瓶,史铁生笑嘻嘻地开了句什么玩笑,场面很家常,很温暖。记得看着老父亲略显苍凉的脸容,我的心酸,想着他们家该进个女人了。

6、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4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7、这就是《我与地坛》,为我们呈现的伟大的母爱,人性中光辉的一页。

8、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9、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10、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11、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2、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13、我深知这篇稿是他用生命的苦难和坎坷作基石的,字字句句都是感悟,而非小说的虚构,所以迟疑着,不知道怎么对史铁生说。周介人说没关系啊,他出散文集子时照样可以收进去的,再说小说的地位比散文重,没有亏待他啊。我遵嘱和史铁生商量,完全在预料之中,他坚决地说: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14、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15、这说的是难得糊涂的意思,正因为有激情,所以每一个演员会成为戏剧的人质,因为他深深的入了戏;而懂得欣赏的观众却因为懂得真相而进入不了戏剧所表达的情节中,故而就不知不沉和洞察了戏剧的表演意味,而不知艺术情趣;至于乏味的演员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自视与已无关,所以他就是乏味的演员。看完全文,不难理解,一切放下,无有挂碍,认真的去接受上苍赐于你的全部,包括幸福与灾难!

16、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7、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18、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我找到我的地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化革命没过去的时侯,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记不住这歌的名字。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为流传的咏叹调。“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

19、终于,史铁生走出来了,走出来一条能够换来母亲荣光的道路,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伟大与苦难,可惜母亲再也看不到了。

20、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共有12章节,分别是:

三、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1、作为一个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的歌!是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歌。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处在顺境的时候,他是不会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也不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人生得到十字路口,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去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拷问灵魂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正是这种遭遇,给作者提供了一次透彻的领悟人生,感受生命的机会。在他和地坛的亲密接触中,在他对地坛的真切感悟中,体会着生与死的价值,体会着生命的意义。

2、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3、她从来没有对儿子说:“你为我想想。”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4、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5、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6、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7、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8、好看!正式学习史铁生的文章是在高一下学期,课文名叫>,史铁生是一个灵魂工作者。他就把人的原欲剖析出来给读者看,之所以说为大家,莫过于此。等我把书找到了,会更进一步谈我读>的读书心得。

9、这下好了,您不再恐谎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10、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11、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12、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3、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14、史铁生就是想明白了这一点才重新坚强起来的。可是为何现在好多人却总是急于求成呢?动不动就轻言放弃?你对得起上帝给你的这次机会吗?你对得起你生你养你的父母吗?你对得起每一个爱你的人吗?

15、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16、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17、这样想了好几年,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8、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19、于是就有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20、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四、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感悟

1、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2、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4、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无数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与地坛》给了我们一个相当优秀的答案。它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战胜苦难的故事,一个有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默默无言的爱。它告诉我痛苦是用来面对的,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

5、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6、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事,既然帮不上忙,就不要开口提及。廉价的同情和关心更多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已。

7、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8、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9、其实不止是地坛,我们的生命中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呢?

10、双腿残疾后,史铁生一下子被击垮了,他愤怒、狂躁,怨天尤人。后来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在地坛这个荒废的园子里发泄、沉思。

11、在对十五年中来地坛的其他人物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博爱.十五年相伴的老夫妻,相互道别的歌者,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具天赋的长跑运动员,还有那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作者在描写这些时是无一不是饱包含着浓烈深厚的感情,他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苦难担忧,他爱地坛、爱生命、也爱和他一样到地坛的人们.在描写他们时作者放下了自己面对现实的绝望、生存的严酷,用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写下这些可爱的人们.

12、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13、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4、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5、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天我整理我的旧像册,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圈子里照的照片—一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

16、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与地坛》

18、于是就有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19、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20、是指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五、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1、那次我们仍是闲聊了一番,临走时,我本能地问了句,近在搞什么啊?史铁生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说:嗯,算了,以后再说。

2、他纵然走遍地坛,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

3、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4、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5、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挺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7、“地坛”是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4公顷。《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8、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9、这一段文字,写“我”因为突然返回,得以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观察母亲凝思伫立的神情,从而意识到母亲的精神压力绝不在“我”之下,她一定是为“我”熬过了不知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并作深层反思,阐发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的道理.《秋天的怀念》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

10、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11、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12、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13、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14、韩少功在评价《我与地坛》时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这恐怕是一个作家所能给予另一个作家的高评价了,就连史铁生自己都承认,这句话都快成《我与地坛》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

15、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

16、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17、《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18、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史铁生在地坛一晃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里,地坛陪伴他走过了十五次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片段,终于,他开始慢慢想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要怎样活?上帝早给了你一个开头,却要你自己来定结尾。

19、欢迎下方留言交流,点赞支持

20、以地坛为题,以地坛为背景烘托母亲对作者的爱,母亲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六、史铁生我与地坛

1、这是一本长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亲情绝唱,美丽而忧伤.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后一部分写他与地坛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反而是他的精神寄托,幸福的乐园.

2、那时候我没有想到两年后会有一篇与此地有关的文章震动了中国文坛,更准确地说震动了读者们的心。

3、任何一个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的灵魂,比起同情来,更需要的是周围人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认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0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