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离原上草全诗
1、因此,在应试中创作的诗词,大都夸夸其谈,很少有能流传的,而白居易在应试时创作的这首诗,被考官阅读后感叹连连,称其不仅意境高远,立意巧妙,整体结构更是一气呵成,意由心发,就这样,白居易因一首诗得到了赏识,也开始了在长安的生活。
2、诗人着重描写了古原上绿草丰茂的景致,进而用“枯”、“荣”展示了野草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体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3、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4、后来的日子,是沉默、荒诞
5、白居易的这首诗前半部分我们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后半部分,大多数人都没接触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7、流过天空的河流,席卷了远处的森林,在静谧中
8、yěhuǒshāobùjìn,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9、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10、在遥远的春天,村庄总是很空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2、《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1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里是七言,我们去掉前面两个字,就得到五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14、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将古诗删减后收录课本中的做法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认为这种删减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教导学生投机取巧。这样牵强的解释,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15、露水,也是一枚辽阔的天空,刀光剑影,爱恨情仇
16、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意思是: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7、浮城月||阳光来至信仰的天堂
18、知道答案的同学们快来留言吧!
19、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20、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在阳光下延续到荒城边上。
二、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作者
1、吐出一滴露水,和迷迭香进入梦乡
2、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为什么这首诗的题目中有“赋得”两个字?
5、有问题想问小墨和夫子的同学,可以写留言,象妈会代为转达的,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6、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7、不可思议,你们相见恨晚
8、是风,把迷迭香送了过来
9、出句出律,白居易在对句进行了拗救。原本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春风吹又生”的“吹”字为平,讲对句的平仄变成了“平平平仄平”,同时形成“孤仄”,对出句进行了拗救。
10、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11、浮城月‖刀刃生风把秋天救赎
12、总第1060期名家名人典藏
13、唐维诗社|一个有声唯美的平台
14、在赏析作品的时候,一首诗是不是格律诗重要吗?重要。我们可以发现格律的美感和方便性,从而进行学习。
15、其则是出于小学生识字水平的现实考虑。“离离原上草”的前四句,汉字结构都很简单,便于小学生认读理解。但是原诗的后半部分,则有“翠”、“荒”、“城”、“萋”等结构比较复杂,而字义又难以理解的生词,对小学生而言是提高了认读的门槛。小学诗词教学,是以兴趣启蒙为主,不宜太过高深复杂。
16、(名家名人典藏)联盟战略合作平台网站:
17、每一块草地,每一条小道,每一栅篱笆上
18、还能装下很多水和一张脸的慈祥
19、半世光阴,在凝眸中化着一颗流星
20、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三、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
1、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2、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3、用新的意境表达尊重之意
4、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5、浮城月||你的世界开始下雪
6、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7、看过了节目,你们知道下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吗?
8、路旁一朵小花,光芒四射,又杳无踪迹
9、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现译):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0、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颈联有回到了眼前的景致,一切景语皆情语,和前两句不同的是这一句写的景致充满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远处芳草漫过的古道,已经很少有人走过了;阳光下的野草一直蔓延到荒城边上。
11、浮城月||师说组诗为夜色干杯
12、诗漾天下||名家浮城月诗歌
13、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4、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15、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参考资料: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
16、适合放飞那惹情的纸鸢
17、一个卑微的生灵,一只瘦小的蝴蝶
18、浮城月||秋收词(组诗十首)
19、踩折了一支薇,又踩折了
20、我们以后只要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种拗救,同时整首诗的格律性。拗律体的划分我们要清楚一点,所谓平仄格律是帮助我们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尽量避免语病的一种工具。对古诗是否格律体的划分虽然有平仄这个大的标准在,但每个时代的发音变化,而格律的标准不变,所以这种划分带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是必然的。
四、离离原上草全诗搞笑改编
1、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相传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3、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4、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5、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6、一支迷迭香,但还是要绕村一周,如同绕一座山
7、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坛上的地位,足以与杜甫、李白比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此时李唐王朝藩镇割据,连年战火,民不聊生。
8、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拦腰“斩断”,很多格律诗都是浑然一体,如果删除了后半部分,诗歌就不再完整。但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删除了后半部分之后,依然能够自成一体,从格律诗一变而为五言绝句,起承转合,对仗工整。
9、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10、yě huǒ shāo bú jì
11、可我们的爱,是由一大片的山川组成
12、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13、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④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⑤去,萋萋⑥满别情.
14、是一截木头,隔绝了人世
15、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16、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7、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18、“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19、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20、这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曲(野草颂),也是生命的赞歌。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五、离离原上草全诗的意思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3、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4、在当时,流行一种自我推广的方式——行卷。就是考生在科举正是举行前的两三个月,可以把自己从前满意的作品,送给当时在文坛和诗坛上有名望的人看,请求他们指点迷津的同时,也让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
5、看似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简单删减,其实改动之后的“离离原上草”反而变得更加高明。相对而言,小学课本上的删减相对成功,大家觉得呢?
6、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7、从唐朝的《唐韵》到《广韵》在到南宋的《平水韵》,韵部从200多个合并到106个,那么有多少因为韵部合并而导致的原本不和韵的古体诗变成格律诗呢?
8、诗人榜||浮城月作品专辑
9、浮城月‖我用文字的质朴对抗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11、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12、绕山一圈,仿佛走了千里
13、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4、在去乡村的路上,只能闻着一缕幽暗的香
15、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16、“离离原上草”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7、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8、赏析一下这首诗,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19、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20、全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六、离离原上草全诗
1、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2、奔跑的少年啊!是一道道车辙,伸向远方
3、全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5、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小学课本中的这首《草》并非白居易的原诗,而是在原版基础上“腰斩”过的“删减版”。“离离原上草”只是前半首,白居易的原诗是五言八句的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四句:
6、空气中的泥香,怎么就带有咸味了?
7、薅一把青草吧!权当是听到一声陌生的叫唤
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9、“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10、浮城月||近作(收藏版)
11、诗人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12、欢迎留言,点评,赞赏!
13、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14、远方,是岸边石头,一碰就流下鲜血
15、徐德雷(笔名:伤痕),侗族,1972年生贵州人,贵州省作协会员,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出版《爱你百年》(诗集)一部和《高处的暗语》(诗歌合集)等多部。
16、石子落向水中,水花溅到了天上
17、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18、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19、里面太辽阔,每一片云朵都在屋上沉浮
20、回到这个问题,是不是律诗,真的那么重要吗?
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2、男女合诵||在美的时光里与你遇见
3、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注释)离离:蒙茸披拂的样子。远芳:谓芳草绵延,渐远还生。晴翠:阳光下碧草苍翠。萋萋:草茂盛的样子。(简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我们去采薇,在长着红铁柳和金丝楠的山岗
6、该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就是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具体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一首描写古原草的特点而又兼及送别之意的诗。二句诗人首先抓住青草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四两句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不垮的;六两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满野,人们却要又一次送别自己的朋友。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人们送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而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写既扣住了题,写活了草,又使诗歌很有回味。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8、桥上风景是玻璃上的明月
9、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ìkūróng.
10、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佳作,也是少有的特殊之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作者【13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