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A行道之人弗受B辍耕之垄上
3、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4、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5、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6、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7、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8、(解析)A.“亦”都是“也”的意思;B.动词,舍弃/名词,住所、房间;C.介词,比/介词,在;D.动词,感激/动词,得到。
9、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
10、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11、(2)所恶有甚于死者()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指示代词,这个)
13、(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14、本段主要采用、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2分)
15、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16、②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17、(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
18、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19、(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0、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修饰)
二、不需要别人的施舍
1、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2、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3、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A.树在道旁而多子/羊肠小道
5、③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
6、“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8、呼:吆喝。尔,助词,无实义。与,给
9、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10、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11、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12、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3、我当时忍不住大笑,不知道他语文考试默写是不是满分,真是对得起语文老师了。此文出自九年级语文课本《鱼我所欲也》,这段话的意思是:
14、(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
15、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介词,把)
16、①则凡可以得和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17、(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们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
18、(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9、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公有,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自会安定。
20、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三、施舍用文言文怎么说
1、②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
2、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4、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5、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6、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7、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
8、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9、③被:同“披”,披着,穿着④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以上内容可上下滑动查看)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2、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3、(4分)①舍生取义②本心
14、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5、我不知道我弟学《鱼我所欲也》的时候学到了什么,我想他大概是把自己当成了乞丐而不自知。他真是又傻又可爱。那张纸条被我丢了,我觉得我妈看不懂,又怕我妈看得懂。
1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7、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18、(2)句意: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甚:胜过,胜于;
19、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0、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四、不用别人施舍的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①客舍;旅馆。《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本文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4、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①用脚踢②通“辨”,分辨。③特别喜欢(很爱好)。④他,指公孙仪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
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9、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10、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11、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jiē)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翻译: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回家后拿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喂,来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行为呢!”乐羊子十分惭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便到远方寻师求学。
12、(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13、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1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5、现代汉语中“施舍”的意思是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古代汉语中“施”与“舍”是两个意义相关而又相反的词。“施”的本义是予,侧重将事或物推行、给予别人。它包括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两层含义,如《论语•颜渊》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施”就是施加、推行的意思;《汉书•苏建传》“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无余财”中的“施”是把东西给别人的意思。“舍”的本义是免,侧重的是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权利等,如我们常说的“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近求远”等都是指放弃、舍弃的意思。到汉代以后,“施”和“舍”的意义逐渐一致,都表示把东西给贫民和僧侣等的捐助了。
16、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1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
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19、(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0、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五、与其得到别人的施舍,下一句
1、(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2、“中考”“名著”“班主任”
3、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4、《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5、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6、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放弃,不要了: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
8、施舍:舍粥。舍药。
9、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10、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11、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12、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14、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音频误读)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1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18、“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9、不食嗟(jiē)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0、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不需要别人的施舍【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