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1、♬点上方标题可收听主播雨舲朗读音频
2、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3、2期:《诗美赏析》下——小学阶段诗词赏析+人格养成
4、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5、孔门弟子中,有言语方面杰出的人才,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宰予。他们都曾经靠三寸舌,为孔子和鲁国多次化解危难,改变时局,立下赫赫功劳。可是,我们看到孔子却常常在明里暗里批评这两个学生。
6、有一天,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会强加给他人。”孔子听到,说:“端木赐呀,你做不到你说的那样”。
7、止怒,才能远离祸患,才是真正的君子。
8、7期:《诸子百家》下——主讲法家、墨家智慧与现实应用
9、所以程子告诉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读到某个弟子问处都应当做是自己在问。弟子所问的问题往往是人生中常遇到的问题,是你我也会有的问题,如果这样看,这些问答到现在都还是活生生的。如果孔孟复生,对于我们的问题也只是依那永恒之理而做答。读《论语》如果能读活孔子与诸弟子,那便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在了,所以说“涵养成甚生气质”,将来会涵养成多么好的气质呀!
10、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
12、因为他们往往会批评别人。
13、在看看中华文化的成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铁杵成针,锲而不舍,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夙夜不懈。这些成语都是坚持到底,“吾道一以贯之”。
14、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5、这是很有争议的一则。孔子说,女子和小人,难与他们共处,亲近会无礼,疏远会怨恨。我们说经典常读常新,同一句话,不同时代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古代的注释关注后两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主要是奉劝有类似毛病的人要迁过改良。
16、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17、事思敬:做事,思考是否敬业。
18、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19、说话的时候,心不偏失、不偏颇,心正,言语才会忠诚。
20、兼听则明,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听得明白、听得聪明。
二、孔子说不爱说话的人
1、广东清远岭南书院丨为己之学学以成人
2、9期:《文诗史》下——从宋代到清末代表诗人的故事与同步历史
3、“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4、我们来看后一则。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说得挺严重的。按照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应该是不惑之年,也是成德之年。孔子在这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仍然有很多恶行被人所憎恶,那么此人终究不能有什么成就了。他其实并不是在唾弃,而是在劝人,已经四十好几了,还有那么多的毛病令人厌恶,你还不及时醒悟吗?勉人及时迁善改过。
5、有了疑问,要不耻下问、解决疑惑,切忌不懂装懂、糊弄自己。
6、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读法》)
7、孔子论人性在儒学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方向,比如大家熟知的孟子的性善论即是重要的向度。《孟子》中有一个“牛山之木”的例子:
8、君子视思明,就是要分得清是非、辩得明真假、看得透人事。
9、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这里的“知”读四声。关于上智与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中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以和他做善事,不能和他做恶事,这种被称为上智之人,可以和他做恶事,但是却不能行善,这种被称为是下愚之人。孙星衍先生在《问子堂集》中说,“上智为生而知之者,下愚为困而不学者。”
10、《论语》之《阳货》篇的各个章节,谈的就是孔子处世的权变思想。
11、我们看一下另一个学生,子张。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你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就问,是哪五种呢?孔子道:恭、宽、信、敏、惠。
12、(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高境界。)
13、古往今来都不乏那些为了保住自己已经拥有的名利、地位,而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的人。“患得患失”就是这一类人的心态。没得到的时候,心里不安,得到了怕失去,还是不安。
14、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后落叶的。"
15、刘向曾说:“君子不羞学,不羞问。”
16、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17、你老这样不断地去砍伐它,去磨灭它,“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终于把自己那点存款给花完了,变成了穷光蛋。别人看到就说,这个人就像禽兽一样,所作所为不像个人,觉得他根本没有善。
18、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9、圣人知道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情境,都能守得住那份节操。当我们意志力不够坚强的时候,容易被外境所转,这也是子路的担心所在,所以子路坚持君子守身的常法。我们讲到经和权的关系,经就是常,子路有错吗?没错。我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强,我不要去进那个染缸。
20、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三、孔子说别人不问你 就不说
1、孔子回答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饭,穿花锻衣,你的心安不安?宰我回答道:安。孔子便说,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是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所以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你便去干好了,宰予就退出去了。
2、后这段“学者须……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教我们要把经典读活,圣人是活着的,圣人的诸弟子们也是活着的,活在我们的面前,尽管时间和地点都不在我们面前,他们所讨论的事件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他们在谈论人物、处理事件的时候,背后有一个道理,善读书者应该从事见理。事是会变的,而理不会变,是超越的、永恒的,由古代的事见出永恒的理,用永恒的理来处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事,这样岂不是古可以为今所用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4期:《史记》故事——史记故事及人物解析
5、说有一座山叫牛山,山上长着茂盛的树木,但是因为它靠近大国,所以“斧斤伐之”,砍伐的人就特别多。因为有雨露所润,夜间休息的时候,又会有一些小的嫩苗长出,但是这个时候牛羊又来把它吃掉了,所以牛山看起来就是光秃秃的。这里的“濯濯”就是光秃秃的样子。人们看到牛山光秃秃的样子,以为这座山从来就不长树木,那是山的本性吗?
6、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7、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材料哦。
8、难,是灾难、祸患,严重的后果。
9、初级课程(小学三年级至初一)
10、宰予说给父母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他的理由刚刚已经陈述了。这里提到“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会用不同的木来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所以钻燧取火也算是一个物候,可以做日期的判断。“期可已矣”,“期”在这里就是指一年,宰我觉得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11、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12、听了老师“吾欲无言”的子贡,如此总结老师的学问。他说:“老师的知识、见解,我们可以听到,但老师关于性命和大道的学问,我们是听不到的”。因此,跟老师学习,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需要去感受他的方方面面,自己用心去探索。
13、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4、《全相平话五种》之《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书影福建建安虞氏刊本
15、七十二岁,子路牺牲,孔子失去了能在生活上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弟子。
16、如此,起码能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君子。
17、但是杨妈说,在批评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
18、在称东西的时候,秤砣是要来回移动的,所以权也代表了变,正所谓经正而权变,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有灵活性,既坚守原则,又讲求权变,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守经而达权”。
19、君子成功的秘诀,就两个字:敬业。
20、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仅因为它言简意赅,备受涵咏推崇,而且因为辑入了童蒙读物《三字经》而愈发深入人心。
四、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是晚年吗
1、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要把我们丢失的那颗本心找回来,这是学问之道。
2、《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3、一日,在洛阳学习的孔子,在太庙的台阶上见到一个嘴巴被封了三道的铜人像,后面刻有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事让他受到了很大震撼。再后来,有一天,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子曰,不可以语上也”。他该是感到了怎样的寂寞,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5、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6、的梁柱,将要垮下。
7、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8、我们人类的语言,必须借助很多概念性的词语来表达。但这些概念本身常常难有确定的内容,每个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语言常常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表达。一个人说很多话,讲很多道理,往往正是他寂寞、孤独的体现。《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表达本身多数只是为了激发他人的共鸣和思索,并不是要改变些什么。
9、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0、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关注,对治理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孔子认为好的品质如果不用礼仪加以规范,不用中庸之道加以权衡,就会走向反面,变成弊病。比如,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什么呢?有那种很好的人,但如果这个人憨傻义气,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喜好聪慧却不喜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喜好信实而不喜爱学问,他的弊病就是“其蔽也贼”,就是拘守小信却败坏了大体。在《论语》中孔子也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本来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是如果不懂得依据大道,加以权变,很有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小人。
12、子游这个学生小孔子45岁。“割鸡焉用牛刀”是一句譬喻之言。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大道是用来治国平天下的,现在子游以礼乐来治这样一个小地方,真像是用牛刀来杀鸡。孔子一方面惋惜子游大材小用,另一方面也对子游能行礼乐表示欣慰。
13、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15、君子色思温,就是要心态平和,言语温润;要心胸宽广,大肚能容;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8、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19、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孔子的多位高足,子游、子张、子路、子贡。接下来再看一个很有趣的弟子,在《论语》中也是争议很多的一位弟子,宰我。这段比较长,但是也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
20、他告诉子贡,夏朝人的棺材停放在东面的台阶,周朝人的棺材停放在西面的台阶,而商代人的棺材停放在两个柱子中间的。我梦见我坐在两个柱子之间,那是殷人停尸的地方,我就是殷人的后代呀!贤明的君王怎么一直都不出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肯接受我的主张,我是活不长了。
五、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原文
1、这种奋战的精神,让我想到了《易经》中明夷初九的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夷,就是受伤了。在浑浊的世代,灰暗的天空,这只鸟还要飞,它已经飞到翅膀都没有力量,要垂下来了,快飞不动了,还在飞;“三日不食”,三天都没吃饭,还在飞。
2、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
3、善于倾听,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又有一次,孔子说:“起初,我听了一个人的话,便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不仅要听一个人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这是宰予改变了我观察一个人的方法。”
6、当爱的人纷纷离开人世,当理想之路都被堵死,孔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感觉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自己就是那个被抓的麒麟,生不逢时,孔子感叹“吾道穷矣”。自己苦苦追求的“仁爱”、“礼制”、“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仿佛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着很美,实际上却是个永不可及虚幻的存在。
7、孔子么将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与自己所创立的儒家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8、没听清楚、没弄明白,就作出错误的判断,会使自己被阿谀逢迎之词,甚至被假话、谎言所欺骗。
9、孔子病了,七天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10、即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有“言多必失”的时候。有一次,孔子看到子路很刚猛地站在自己身后,忍不住说:“像子路这么总是刚强的人,怕是将来不得善终吧”。这在当时,也就算老师一个玩笑话。谁想一语成谶,在孔子去世的前一年,卫国政变,子路死于乱刀之下。孔子悲痛欲绝。他该有多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因此,过不了多久,他给子贡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急了,说:“老师你不说话,我们怎么办?”孔子说:“天何言哉?”
1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有难度的,有时候只有那些大智大慧的人才能做到。
12、《论语》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它不仅记言,它真实记录了孔子这个人物。你越读越觉得鲜活,后不知不觉被它改变。幸亏《论语》不是孔子授意弟子们写的,也幸亏孔子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因此,它让我们能读到深刻而平实的精华!
13、忿,是愤怒、发火,不良的情绪。
1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5、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凡有疑问,要不耻下问。
16、忿思难,就是愤怒发火之前,要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控制住不良情绪。
17、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道啊。”
18、孔子说的五种品德分别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和慈惠。庄重的人不至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工作率就高,贡献大;慈惠能使别人愿意听你的。
19、但是孔子的态度很明确——不见。阳货就心生一计,“归孔子豚”。这里的“归”是馈赠的意思。阳货挑了一个孔子不在家的机会,派人赠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他运用了一个技巧,如果有人馈赠礼品,而刚好主人不在,纵使别人先收了下来,主人回来之后必定要亲自去答谢,这个是古礼。阳货知道孔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他收了礼一定会来答谢的,就有机会和孔子说说话。
20、听的时候,要注意是不是听得明白、有没有误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说不爱说话的人【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