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不放弃【100句简单文案】

一、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2、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高中二年的时候,我利用暑假的到一个工地打工,挣了200元钱。我用这钱做底,征得家长的同意,继续读书备战高考。为节省开销,我每顿只喝2分钱一碗的菜汤和5分钱一个的苞米饼子,每天三点起床到教室学习。

3、字里行间,我们读到宋濂对马生勉励和殷殷期望。马君则就要回乡了,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马君则学习刻苦,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学生,宋濂与马生又有同乡之谊,于是写下经典的劝学文章《送东阳马生序》,马生也因此为天下所共知。

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5、父母和孩子终身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家庭阅读的风气,点滴记录每一天,成长每一天。

6、到这里,我为什么读研?

7、再读全文,你觉得宋濂是个怎么样的人?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10、我在想,当年的我,以及和我同龄的那一代人求学是艰难的。我们的求学经历如同宋濂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没有什么两样。

11、中午休息时,打开科学网首页,看到王德华老师的《这个时代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价值啊?》就点了进去,里面有一句真的打动我了:对待事情心态更平和,人生态度更温和。所以,在此,以一个研一学生的身份也来回答这个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朋友指正批评并不吝赐教。

12、结束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13、上周,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在网络走红。“致谢”中,黄国平简要回顾了自己艰辛求学至今的历程,引发网友共鸣。

1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的思想家。

15、在班主任邱文斌看来,黄国平是个聪明的娃儿。小学六年级时,邱文斌和同校老师邱浩教黄国平用电脑打字。“刚开始什么都不会,一个学期后,他就可以用五笔输入法进行盲打,一分钟可以录入300多个字。我觉得这孩子真不错。”

16、当作者面对衣着华丽的同学时,他的内心是什么感受?为什么?(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①宋濂做了大官,得到天子的恩宠和重用,陪侍在皇帝身边,为皇帝排忧解难。天下有名气。

18、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19、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20、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马生与宋濂同乡,马生去拜访宋濂,并写了一封长信,文通辞顺,颇有才华。宋濂在与马生交谈中,得知他读书勤奋,看他说话态度谦和,欣赏,赞他为“善学者”。马生在外的口碑也很好,被称赞有贤德。眼见耳闻,马生给人的形象都很好,再加上同乡,宋濂以同乡前辈身份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二、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不放弃

1、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看来你平时一定很喜欢搜集名人的故事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老师要给你点个赞。

2、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再说到黄国平的研究领域。

4、《送东阳马生序》中,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写行路的凄苦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5、求师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师:那你能给我们说说“走”“稍”是什么意思吗?这两个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7、求学之路艰难的文言文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一个爱读书的人,灵魂有香气,不仅仅是表现在外表上,更主要的是你的谈吐,你的思维,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的时候,你的灵魂自然会散发香气,并且被每一个人嗅到。

9、二段紧密联系,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由于宋濂在“遍观群书”过程中,有疑难问题要解决,于是他冒狂风大雪,负箧远行,求师问道。因经历种种艰辛,方得硕师释疑解惑,故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口体之奉毫不在意,一心向学。

10、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1、我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人能为我铺出一条康庄大道,我也没有其他选择,对我而言,想要实现梦想,中考是必经之路,而这一路上,只能靠自己披荆斩棘,我身上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与梦想,还有为我日夜操劳的父母的期望,我没有理由,没有时间不努力。同样寒窗苦读,我凭什么不如别人,我不会把我梦想中的世界送给别人,比我努力的人还在奔跑,我又有什么资格在原地打转!宋濂之所以被称为“神童”,是因为他付出努力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所收获。接下来的一百多天里,我愿意在凌晨做题,我会悄悄努力,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2020年中考,加油!(1康佩怡)

12、《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吃的简单的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说穿着朴素的是: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13、师:作者读完借来的书之后又是如何还书的呢?

14、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15、马生在太学学习二年,同辈人都夸赞他,可见马生品德美好。

16、题目意思是宋濂送给姓马的年轻人回乡探亲时的临别赠言。

17、师:对的,“百里”说明路途遥远,显示作者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

18、师:你们组总结的很完整分析也很正确说明你们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很好,请坐。

19、问:宋濂介绍自己求学经历和成就,其真正用意是什么?

20、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三、送东阳马生序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目的

1、全文如下:(上下滑动可查看)

2、译: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劳,这可以说善于学习的了。

3、师:你先举起了手,你来说说吧。

4、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5、师:哦,你是从课文注释中找到“嗅”这里指香气时读xiu。

6、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有时被老师批评的那一句是“或遇其叱咄”,他的态度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7、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8、炬光社区就是原来的炬光乡,黄国平的小学和初中就在炬光乡小学读书。从近的炬光社区到黄家湾有两公里山路,只能步行。山高林密,爬坡上坎,坡陡路窄,路上还有一条小河。当年全是泥巴路,现在做了简单的硬化,小路两边是连绵的农田和起伏的坟茔。

9、(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10、如果去找工作会是什么结果呢?高的是成都一家公司愿意开5000/月的起薪,杭州的9000/月。怎么知道的?招聘会打酱油呗,面试了7场。结婚、买房、小孩,我没有啃老的资格和条件。从我自身条件而言,这个工资我早满足了,而且我也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但着实舍不得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

11、全文三处对比,都是为了突出宋濂的学习过程的艰苦,学习态度的坚毅,以自身经历劝勉马生认真读书。

1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4、文中除了“余幼时”和“今诸生”对比之外,还有哪几处对比?

15、师:嗯,匡衡借书来读,真是勤奋啊。还有吗?

16、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不吃,非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17、层次一:分析作者的求学经历,体会求学之心

18、答 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途中负重行路的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9、师:.从作者幼时读书,家贫难致,借书而读。通过这些情景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0、宋濂和马生交谈过后,从马生的态度可以看出其为人处事态度谦和。

四、送东阳马生序从哪几个方面写求学的艰难

1、320元的学费终是班主任邱文斌垫付了。“那个时候,好多家庭都交不起学费,但是你没法说不让他们读书,只能我们先垫着,他们慢慢还。”2000年秋季学期,邱文斌垫付了三四个学生的学费,“有的开学一两周就交齐了,有的要三四周。黄国平是在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才把学费交上来。”

2、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3、想象作者奔劳路途上是怎样的画面?具体说说。(遥远的路途,难走的山路,负重的行李,严寒的天气,单薄的衣物)

4、乡下的教学条件和各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只能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能够一口气读完小学的占多数,能够接着读初中的占少数,能够读完高中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算幸运的,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几经周折总算上了勉强考上了高中。

5、思考:作者介绍自己求学经历的目的

6、看注释,把注释有的注音写在文章相应的地方。

7、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8、在黄国平的“致谢”中,邱浩是“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文斌回忆:“当时,邱浩买了一台286计算机,版本比较低,但当时全仪陇县只有七八台计算机。黄国平就利用下午放学和周末的时间,到学校来,用五笔输入法帮我们把试卷的内容输入到电脑里去。”

9、师:还有苏秦、孙敬悬梁刺股的故事。

10、译: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1、与后文马生读书条件形成对比,既在规劝马生好好读书,刻苦用功,说明只要刻苦,一定能学有所成。

12、宋濂冒雪访师。明朝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13、晚年告老退职,后因其长孙宋慎获罪被放,死于夔州(今四川奉节),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

14、《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自己求学的艰难困苦,但终有所成,来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15、译: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16、师:嗯,本篇文章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17、师:同学们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你们都知道哪些勤奋学习的故事呢?

18、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9、从这你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品质?(不注重物质享受,而注重的是精神的追求,注重学习的收获与满足。)

20、今天,我们依然学习这篇古文,实质还是通过了解古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古人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其中的种种艰辛,令人慨叹之余,应该能够继续激励后人刻苦、勤奋、虚心学习,如此,我们的教育大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大有希望!

五、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目的

1、这里的“先达”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德高望重,态度严肃,知名度高,求教的人多)

2、2012年10月,正读研一的黄国平曾在科学网博客上撰文《我为什么读研》,记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回答“这个时代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价值”。

3、师:你能想象作者奔劳路途上是怎样的画面吗?可以具体说说吗?

4、师:老师已经把相关词句都呈现在多媒体上了。那下面哪位同学可以来说一说“容臭”词语意思吗?

5、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6、本文来源:募格学术综合整理自科学网博客、封面新闻(苏定伟李兴罡)、时代周报(陈佳慧)、红星新闻(王超汤小均)、知乎、百度百科等

7、(2)马生是太学生,让马生知道他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珍惜好的学习条件,认真读书。从而达到劝学目的。

8、饶彬向红星新闻回忆,从黄国平上高一开始,就表现出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平时除了帮助维护班上的计算机,还帮学校老师一起维护学校的计算机。整个高中三年,黄国平学习一直很刻苦,后考上了省内一所本科师范学校,在老师看来,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考上一个师范学校也不错,但黄国平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之后前往绵阳南山中学复读,1年后考上西南大学。

9、读音有疑问的词语,提出来交流。

10、译: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问,又忧虑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11、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明白作者对青年一代的良苦用心,从中获得启示。

12、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13、记得,我们的桌椅是先在地上钉上两高两低的木桩,然后再将木板放到高低木桩上铺好钉牢。这样高的就是课桌,矮的就是凳子。因为教室不够用,我们学校采取上下午轮流上学办法。低年级上午上学,下午在家自习。高年级上午在家自习,下午到校上课。难以想象的是,就这一个教室还得安排两个年级同时上课。

14、考入南京大学,参与助学志愿活动

15、作者读完借来的书之后又是如何还书的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6、师:是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刻苦勤奋,意志顽强,坚守信约的人。

17、我希望成立一个幸福一点的家,尽管我现在还不知道“家”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我希望以后的人生不是单纯为了钱而拼,还得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多陪陪那个她。每每看到幸福的一家子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眼里想掉泪。所以,我断然不会牺牲一个家的幸福,这是我的底线。但据观察而言,家幸福与否,与买不买得起房子没有必然联系,一定要房子的女人不配我去爱。当然我会努力去搞定房子。组建一个温馨学术型的家庭是我想看到的,到晚上,一家人在一起阅读一点东西,多好的感觉啊,多美妙地享受啊……

18、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序吗?

19、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参考资料:www.***.com/ziyuan1/uploadfile/0702/2007214743asp

20、后来,黄国平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选择了机器翻译方向硕博连读,具体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不放弃【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