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季承刚出生3个月,季羡林就动身去了德国留学。等他回国到北大教书再见面时,季承已经11岁了。季承得知父亲即将回来,他一个人躲在无人的角落喊「爸爸、爸爸」,一遍遍练习,生怕自己叫得不够亲切。在季承眼里,母亲彭德华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在济南独自拉扯他们两姐弟长大,吃喝拉撒都得靠她。母亲是一个柔弱但又坚强的女子。他和姐姐成长时,大部分都是母亲陪他们。两姐弟脑子里没有父亲的概念,很多小孩问他,你爹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回答不出来。他们总说他是野孩子。母亲抱抱他,告诉他父亲在德国,在深造,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1946年,一家人好不容易盼到季羡林学成归国。然而一家人等来的,不是热切地拥抱。季羡林只是摸了摸季承的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再随手递给他一个从德国带回来的礼物,第一次见面礼仪就算结束。父亲满身学问,但季承只希望他像普通父亲一样,抱抱自己的儿子,跟他一起玩。但这些,季羡林没有满足他。人生缺席的12年,季承似乎早已习惯没有父亲的日子,他说小时候会期待父亲与自己的拥抱和玩耍,若没有也不会失望。1952年,季承去北京俄语专修学校读书,那时季羡林在北大教书,姐姐在北京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虽然都在北京,但却没有住在一起。他们和季羡林之间的联系,就像走亲戚一样,几个礼拜去北大看他一次。父子两人感情不深。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两人在一起时间不多,毕竟感情是处出来的。二是季承总觉得父亲对母亲太冷漠。母亲从山东到北京后,两人虽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一直分居睡觉,分居到死。后来母亲去世,季羡林只舍得出一半丧葬费。这件事情,成了父子两人间最直接的导火索,导致季承13年没有回家。一直到季羡林病危,季承才放下往日怨恨,去看望季羡林。季羡林去世后,季承把他和父亲之间的往事写在《我和父亲季羡林》里,算是与父亲的一种告别。#今日头条#
2、季承人物简介刚离婚,快70岁的季承就提出要娶30岁的保姆。父亲季羡林得知后,强烈反对:“绝不可能。”季承答:“这是母亲临终前的愿望。”几年后,保姆生下一个儿子,季承带到季羡林病房。相信大家对于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有所了解,但是对其儿子季承却知之甚少,就连输入法都没能记录他的名字。季承,生于1935年,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母亲彭德华是只上过小学的农村妇女,和父亲季羡林的感情并不好,因为他一直都不满意对段包办婚姻。在他刚出生不满3个月的时候,季羡林便以留学深造为由,远走异国他乡。季羡林刚走不过4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身在战争中心的德国,全家人也和他彻底失联。这一走,便是11年。在季承的整个童年当中,父亲永远都只存在于照片和母亲的描述当中。虽然母亲彭德华文化并不高,也和父亲从未有过太多夫妻之情,但是在母亲口中的父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对于季承,季羡林在他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也是他努力学习的榜样。1946年,季羡林才得以回国,这时的季承已经11岁了。当他见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男人站在他面前,母亲让他喊人的时候,他竟有些无法开口,尽管此人住在他心中最高尚的位置整整11年。而季羡林也不以为意,毕竟这么多年的分离,他对自己的儿女也没有多少感情投入,他只是从国外带回来了两支钢笔,一支给了他,一支给了他的姐姐。小小的季承收到父亲的礼物非常的高兴,他觉得,只要能够多相处一下,他会慢慢了解自己的父亲的。可是还没等好好相处,季羡林便去了北京大学任教,一家人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能短暂地相聚一段时间。季承为了能够多和父亲在一起,他很努力地学习,可能是天生的基因遗传,也可能是内心那个高大的榜样给了他很大的动力。1952年,他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并且在毕业以后还做了翻译。而这期间,季承和季羡林彼此都没有放下心中的陌生感,一直都没有住在一起,季承一直都是住校,两人见面的机会依然很少,甚至每次见面都会有些尴尬。直到两人工作的地方在同一个村子的时候,关系才慢慢进了一些。1959年,季承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结了婚,那年的他才24岁,妻子也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但是因为理念不同,他们经常会产生一些争吵。1962年,季承将自己的母亲和祖母接到了北京生活,本身和母亲没有什么感情的父亲,表现出了一些抵触,这导致两个人的父子之情又有了一些嫌隙。母亲搬来之后,父亲季羡林不仅表现出不那么欢迎,甚至两人一直都是分床而睡。季承看在眼里也十分的无奈,但好在一家人都聚在了一起,父母之间虽然感情一直都很冷淡,但是慢慢地,也有了一些欢声笑语。后来季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就像当年远走高飞的父亲一样,因为他和自己妻子的感情也不睦,导致在一次争吵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出了国,再也没有回来。那时候的季承已经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父母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他请了一个当时刚刚成年的保姆马晓琴。年轻的马晓琴出身于贫苦家庭,文化并不高,但是干活却十分的认真,在朝夕相处下,季承竟对这个保姆动了情。彭德华也和马晓琴的感情十分好,因为出身类似,加上马晓琴照顾他们一家的时候十分的尽心尽力,内心也一直很感恩。而对于儿子动情的事情彭德华和季羡林作为过来人,自然也能看得出来,但是在这上面,却也有了巨大的分歧。季羡林非常反对儿子这段不一定能有好结果的忘年恋,而彭德华认为马晓琴对他们全家都有恩,儿子又喜欢,发展一下也没什么。夫妻俩因为这个分歧,再一次僵持了起来,家中气氛也变得十分凝重。1994年,彭德华去世,享年88岁,她在临终前将马晓琴托付给了季承。可是还没等有什么下文,季羡林便在妻子去世后,辞退了这个保姆。父子俩的感情再次陷入僵局,并且在1995年的时候离开了家,独自居住,两个人又因为矛盾,两不相见。2004年,69岁的季承和自己的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又在同年,他娶了小自己40岁的马晓琴为妻。两人婚后感情非常好,马晓琴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那年是2008年,已经73岁的季承老来得子,非常开心,对孩子也十分宠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感受,并且也在马晓琴地说和下,父子俩终于再次见面。见面的父子俩终于摒弃前嫌,拥抱哭诉这些年的种种,也是在这一刻,他们揭开了几十年来所有的隔阂,真正体谅了对方。晚年的季羡林也体会到了含饴弄孙的幸福感,虽然仅仅和自己的孙子相处了8个月便与世长辞,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人生最后的圆满了。对于这一次的相聚,还是迟到了很多年。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长河当中,无论是季羡林夫妻之间的不睦,还是季承和第一任妻子的隔阂,抑或是父子之间的矛盾,都是在没有互相沟通的情况下愈加严重,直至无法弥补。作者:曲晓夏
3、季承的个人简介1955年,季承大学毕业,他想尽孝接母亲与父亲季羡林同住,却遭到父亲狠心拒绝:“我和你妈没有感情!”季承回想在北京求学期间,父亲一个人住在北大的宿舍,生活孤单,环境也不好,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如今季承已经毕业,有了份工作。他想到远在济南的母亲,也是同样的孤苦伶仃,就决定把她也接来北京,同父亲一起生活,相互有个照料。但是在接母亲之前,季承还有一件要做,就是与姐姐商量,此事如何跟父亲开口。和父亲生疏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季承这个儿子。季承很小时父亲就出国留学,父子俩相处时间少,关系一直很生疏。每次探望父亲,季承总是提前想好话题,要和父亲说什么话,聊什么天。父亲每次过问的,也只是季承学校设置了什么课程、科目,对于儿子的生活和学习,父亲一概不问。这样的冷漠,使得季承不敢与父亲讲心里话。为了家庭美满,季承决心消除这冰冷的气氛。他与姐姐一起去看望父亲,在聊天中,终于谈到接母亲到北京团聚的事,父亲直接迸出一句:“我与你母亲,没有感情!”这句话,让季承姐弟家庭团聚的想法破灭,即使看着儿女眼中的不甘和失望,父亲还是不曾退步。在外人眼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何对家人如此无情呢?原来,季承的母亲彭德华,是季羡林既无感情,也不能拒绝的存在。彭德华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但是没有文化,是季羡林叔祖父为他选的媳妇,季羡林不喜欢。婚后,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同,他们没有培养出感情,只是出于家庭的责任,结婚生子。在季羡林出国留学时,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伊姆加德,两人情投意合。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对的人,季羡林只能选择辜负。十一年后,季羡林回国了,他和彭德华原本淡薄的情感,也因着时间和经历而更加不复存在。回国不久,季羡林独自去了北京任职教书,对于家庭,他从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一直供养着孩子读书。但对于亲情,他却极为吝啬,很少陪伴孩子和家人,一直沉迷于学术的世界。那个时代,大部分文人都选择抛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转而追求自由恋爱。季羡林虽没有随波逐流,抛弃家庭,却还是让季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季羡林去世后不到一年,季承出版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在书中写下了季羡林对待家庭的故事。字里行间,不无埋怨。@丹心说对季承的做法,有人反对甚至骂他不孝,也有人表示认同与怜悯。从儿女的角度来说,希望家人团聚,渴望温情,无可厚非;但从“人”的角度来说,季羡林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但有些事情,无法勉强。对于像季羡林这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国学大师来说,他的一生,活得既充满矛盾,又具有悲情色彩。同时代的鲁迅、郭沫若等人,无疑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不愿承担骂名,不愿受世人指责,只能选择逃避。最终落得有人欢喜有人愁。#人物##季羡林##我要上微头条#
4、季承全文2004年,季羡林70岁的儿子和妻子因感情不和分手,转头娶了比自己小40岁的保姆。没想到季羡林与断绝父子关系,没想到,九年后,季承跟妻子离婚,娶了马晓琴,还生了个大胖儿子。对于一般人来说,熟悉一门外语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对其中十三种了如指掌,还有一些极冷门生僻的语言,比如梵语。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百年都出不来的天才,竟然出生在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家庭。季羡林出生的时候,清朝已经结束了。溥仪退位后,国内军阀横行,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六岁时,父亲帮季羡林去济南投奔叔叔。因为他叔叔在济南做生意,家里挺有钱,而季羡林又比较敏感好学,所以他叔叔一直资助季羡林学习。上了中学后,季羡林的语言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开始自学英语,两年后,他学得很深。有时他会问老师一些很难的语法问题,老师却答不上来,这让季羡林对高等教育心生向往。到十九岁时,季羡林已经掌握了英语和德语,并开始翻译俄罗斯文学。同年,季羡林从清华大学毕业。就在他准备去德国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儿子季承出生了。一是季羡林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志向,二是作为男人要有担当。“虎父无犬子。”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多年。然而,虽然季承先生生活在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坎坷,他在晚年找到了他的真爱。季承的母亲彭德华是一个只受过小学教育的简单女人。他们两个没有感情基础,是旧时代的包办婚姻。彭德华温柔贤惠,对季羡林几乎百依百顺,对公婆也很孝顺。而且还为季羡林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在季羡林眼里,彭德华对他还是不错的。季羡林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人。其实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会有很多不可理解的地方。比如他不允许女儿用自来水拖地,不同意买洗衣机、冰箱等电器,甚至不让人家用洗衣机洗衣服。季羡林很少陪儿子,这让父子关系从小就冷漠。季承认为季羡林虚伪,把时间和感情都花在一只猫身上不肯多陪家人,还在外人面前制造家庭幸福的假象!季承抱怨他的父亲缺乏爱,也憎恨他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婚姻。1994年,父子俩因为一盆花的去留问题爆发了争吵。最后,季羡林的秘书来劝架才让他们休战。季承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季羡林将为他的妻子举行葬礼,这将花费大约4万元。季羡林认为,这笔钱不应该自己出,应该由儿子季承拿出其中的2万元。在他看来,父亲辜负了母亲的一生,他应该支付这4万元。季羡林没有和他争执,钱是他自己付的。没想到,一年后,他发现与保姆马晓琴关系热络。季羡林警告季承不要做不道德的事,但季承根本不听。那时已有妻子,但他和家里的保姆马晓琴走得很近,这使季羡林非常生气。马晓琴在他家做了几十年保姆,渐渐爱上了大40岁的老头。她主动向季承吐露了心声。没想到季羡林不同意,两人就断绝了父子关系。2004年,季承与前妻离婚,与马晓琴结婚。不久之后,季承老了。季承非常高兴有一个儿子。2009年,98岁的季羡林病重。也许他意识到他的父亲时日不多了。季承带着他的小儿子去医院看望他的父亲。由于孙子的出生,父子关系终于和解了。毕竟血浓于水,父子关系很难割舍。孙子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季羡林一生致力于事业,却冷落了家庭,令人扼腕叹息。#说TA# #打卡挑战局#
5、季承现状如何70岁与原配离婚,娶了自家30岁保姆,婚后生下一子,老父亲乐开花。1992年的春节刚过,季承就迫不及待地让外甥何巍去北京劳务市场去物色新的保姆人选。没办法,在北大的朗润园里,他的叔祖母、父亲季羡林和母亲彭德华需要有人照顾。家中,被季羡林视为宝贝的六只猫咪也需要有人侍候。更不要说一家十多口人的饭菜,也是一项“大工程”。拜这些事情所赐,季家的保姆也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是,让季承没想到的是,这次被何巍领回来的保姆竟然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用何巍的话说,劳务市场的保姆听了季家的情况就避之不及,只有这个小姑娘啥也没问,跟着回来了。许是小姑娘也察觉了雇主的担忧,刚进季家的大门,就马上为全家做了一顿重庆特色的牛肉面和小菜。打听之下季承才知道,小姑娘名叫马晓琴,来自重庆云阳的农村。因为家里穷,她才跟着老乡跑到北京打工。除了会做饭,马晓琴的家务活干得也相当出色。对于一个拥有六只猫主子的家庭来说,想要屋里看不见猫毛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可勤快的马晓琴却只用了一个下午,就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向惨遭猫毛摧残的沙发也被收拾得一尘不染。在出色的工作能力面前,季承放下忧虑,以每月60元的高工资雇佣了她。1993年,马晓琴已经在季家务工一年。这段时间,马晓琴不仅跟季家三位老人相处融洽,对季承这位“叔叔”也心怀感激。作为雇主,季承不但十分肯定马晓琴的工作能力,逢年过节还会额外给她工钱,间接帮她解决生活困难,这让马晓琴对季承产生了尊敬之情,也更加卖力地为季家工作。然而,这年年底,自从季承的母亲中风入院,季家便逐渐走向了崩溃边缘,而马晓琴也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1994年2月,季承为了几天后的春节,将母亲所住的客厅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不想,事后,季老却误以为季承扔掉了自己心爱的君子兰,而对他大发雷霆,甚至说出了“父子关系到此为止”的狠话。由于季老和季承的母亲是包办婚姻,几十年里俩人毫无感情可言。加之,季老去德国留学时,季承才出生3个月,直到11岁才与父亲第一次见面,使得季老与两个子女的关系极为疏远。也就是这个原因,季承一直对父亲对家人的冷漠心怀不满,季老则对儿子重视妻子,轻视自己感到不安。基于这样的心理,俩人借由一盆兰花,勾起了潜藏了多年的怨恨,以至于这一年的除夕,季老躲到了邻居家,连家里的饺子都没吃,坚持了几十年的初二亲友聚会活动也被迫终止。1994年12月,季承的母亲彭德华的病情急剧恶化,而季承与父亲季羡林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先是季老突然让季承搬离北大的家,说要等季承的母亲去世,自己再找他谈话。后来父子二人又因为彭德华的丧葬费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按照季承的想法,季老一辈子都没爱过母亲,至少在去世时应该承担母亲4万元的丧葬费。可在季羡林看来,彭德华的丧葬费应该自己与儿子各承担一半才对。基于这次激烈的争吵,季家彻底换了天地。季老的生活起居全部由季老的秘书李玉洁负责,保姆马晓琴也被辞退。马晓琴离开北京那天,季承去火车站送她。虽然季承一直记得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善待小马,帮助她在北京成家立业”。可事到如今,季承除了给马晓琴些钱外,什么事都帮不上。而此时的马晓琴也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痛苦中。直到离开北京,离开季家,她才突然发现,她对大了自己近40岁的季叔叔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特别是当她从何巍口中得知,季承与妻子的婚姻早已经名存实亡,又与父亲决裂后,马晓琴选择坦率地面对感情,毅然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季承的身边。这一次,一直将马晓琴当女儿看待的季承也终于正视了他与马晓琴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感情面前,年长的季承始终保持着理性思考,对马晓琴摆事实,讲利害,还狠心将她赶走了一次。2004年,70岁的季承正式跟远在美国的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同年,他与30岁的马晓琴结为了夫妻。2008年,已经跟父亲季羡林十三年未见面的季承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季羡林藏画被盗”的报道,此时他才知道,无法与父亲见面的这几年,他过得并不好。11月,在护工小岳的安排下,带着家乡小吃的季承终于在北京的301医院见到了久别的父亲季羡林。用他的话说,见面的父子俩都略显紧张。季承见面做的第一件事就跟父亲磕头认错。随后便将十几年的生活近况汇报了一遍。当然,对于高龄的季羡林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还是父子相见的7天后,他见到了儿子年轻的妻子马晓琴和年仅3个月的小孙子“宏德”。见到孩子时,年迈的季羡林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将小孙子抱到怀里又生怕自己的胡子扎到孩子的脸。此时的病房里已经没有什么国学大师,有的只是一个喜欢孙子的爷爷,一对已经白头的父子。参考资料:《季承:父亲季羡林与我们很生疏 我叫爸爸不太自然》——人民政协报作者:花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季承人物简介(季承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