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荆州的简介(与韩荆州书赏析)

1、与韩荆州书赏析

抄写李白《与韩荆州书》,感受李白的才华外溢,英气逼人

2、韩荆州的简介

墨盒中所雕刻的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与韩荆州书”一文之节选。该文、选自“李太白全集”,是李白初见“韩朝宗”时、所写的一封自荐书。当时,韩朝宗担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等职务。文章之开头,李白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从而赞美韩朝宗、谦恭并礼下士,识拔人才。后续文中,李白、毛遂自荐,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该文章、书写得气势雄壮,而古往今来、亦广为传诵。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3、与韩荆州书

网络辟谣帖(七)◎李白真的是身高不足1米7的小个子吗?有人说李白身高不足1米7,证据是《与韩荆州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持这种观点的人明显是按照汉代三因时期的〝一尺〞估算了李白的身高。我们不要受〝堂堂七尺男儿〞的误导,【七尺】只是成年男子身高的代称。西晋时期的〝七尺〞,相当于今天的1米7左右。北魏、隋唐宋时期的〝七尺〞,相当于今天的2米1左右。按照唐代真实【一尺】的标准,〝不满七尺〞也就是六尺多,李白最低也有1米8几。结合史料中唐代征兵的标准,可大致估算出唐代成人男子的平均身高,1米8几对李白来说的确有点【高】。西晋陆机〝身为七尺躯〞,南朝·梁吴钧〝徒倾七尺命〞,北魏元熙〝将解七尺身〞,隋末唐初法琳〝方劳七尺身〞,唐代岑参〝身长七尺颇有须〞,北宋文同〝李生长七尺〞,南宋陆游〝七尺躯存曼倩饥〞,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从西晋到宋代的〝七尺〞,明显已是成年男子身高的代称,并不是实指真实的身高。元代赵孟頫〝身长七尺双瞳明〞,明代宋溓〝空负躯七尺〞,清代陈廷敬〝如何七尺须眉客〞,用〝七尺〞代指成年男子身高的这一传统,元明清时期依然继续。如果说〝七尺〞是由来已久的成年男子身高的代称,那么唐代诗文中普遍出现的〝六尺〞恐怕也是身高的代称,如柳宗元〝贵尔六尺躯〞。有人认为唐代骆宾王《讨武盟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六尺之孤何托〞中的【六尺之孤】,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日:可以托六尺之孤〞。后世的《论语》注疏中,有认为六尺之孤泛指幼少之君的,也有认为六尺之孤指不满15岁的少主的。骆宾王〝六尺之孤〞若典出《论语》,最多也就是暗讽武则天不够【君子】而已。个人认为:骆宾王笔下的〝六尺之孤〞,应源自《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王成)以六尺之孤(李燮), 【李氏 存灭】,其在君矣〞。李固之子――李燮堪比东汉版的赵氏孤儿,王成堪比东汉版的程嬰。骆宾王写《讨武盟檄》时,唐中宗李显已经29岁,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幼主】了。《后汉书·李固传》中的〝李氏存灭〞四字才是【重点】,借李固之子――李燮【六尺之孤】的典故,暗讽武则天残害李唐皇室宗亲。如果《与韩荆州书》中的〝七尺〞是身高的代称,李白称自己〝身长不满七尺〞,无非和【于石】(宋末元初人)〝自笑长不满七尺〞一样,都是一种自谦的说辞而已。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我们无法确考李白的真实身高。

4、韩荆州是谁

韩滉是唐朝分管财政工作的宰相。宰相权力很大,走门子跑关系的人很多,遇到亲戚来要官,韩滉怎么办呢?唐朝有科举,有学问、才识的人通过考试可以改变命运、进入官场。但是唐朝的科举还十分不完善,有能力没关系的人不一定有好运。因为当时的考卷不是密封的,卷头就是敞着的,上面的名字一目了然。有关系的人提前会跟考官打招呼,真有关系的人,考官也是买账的。还有的人不能、不愿参加考试,直接找关系,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也去找韩荆州。韩滉做了宰相,找他办事求官的人自然更多。韩大宰相知道,这事如果为私,当然是替人办事,如果提到为公的高度,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资治通鉴》上说,韩滉这个人有识人的眼光,“所辟僚佐,各随其长,无不得人”,选取的下属都能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各人都能被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曾经有个老朋友的儿子来拜访他,目的很单纯很直接,就是找个事做。这种事一般很难办,不用的话抹不开面子,用了的话又怕是废柴,最后还得开缺,终是得罪人的事。老朋友的儿子找来要官当、要事做,韩滉不好白送人情,总得考察一下有没有能力、有哪些能力、适合做什么事。可是一考察,发现这个人真是邪了门了,一无所长。这可怎么办?既然是老朋友的儿子,事情办不办得成,总得有点礼节,比如请人吃顿饭。韩滉亲自和这小子吃宴席,发现这人一个特点,一直到饭吃完,都没有左顾右盼,也没有和身边的人说一句话。韩滉终于觉得这年轻人还是有可用之处,就任命他担任“随军”一职,这是职位,任务是看守库房的大门,说白了就是个保安。事实证明,韩滉眼光不错,有识人之明,这个人看守库房非常认真,整天在门前端坐,不走动、不说话、不东张西望,他的眼里只有库房和大门。因为他寸步不离开、须臾不走神,军官和士兵没有一个人敢于随便出入库房。没有人来,库房和存放在里面的财物就是安全的。唐朝还有一个姓韩的,叫韩愈,他写过一篇名篇《马说》,说是写马,其实不是写马,写的是人,写发现人才之难。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人才总是有的,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而已。还可以延伸和扩充一下,哪怕不是人才,只是普通的人,他总有某个方面不错,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发现他的特长,并能人尽其才地用好他这个特长。韩滉用人不避亲,还能发现并用好亲朋好友的长处,说明他也有过人之处。这是《资治通鉴》在写韩滉去世这一段时,缀在后面的小故事。韩滉很有本事,比如善于理财,当时朝中有一帮大臣希望攻打吐蕃,韩滉也是主战派,他说的是,尽管打,我负责供应粮草军费。但是通鉴只写这个小故事,说明司马光的价值观是人才比战争、钱粮都更重要。事实也是如此。

5、与韩荆州书全文翻译

他当时是荆州一把手。跟那些高冷的官员不同,韩朝宗很愿意提拔后辈,只要你有才,不论出身,都愿意帮你引荐,人称“韩荆州”。他在草根诗人圈留下了美名:“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还记得李白那首《与韩荆州书》吗?就是写给他的。——《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韩荆州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荆州的简介(与韩荆州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