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族谱(族谱简介该怎么写)

1、族谱简介该怎么写

《谱海漫纪》(十一)第九回百花开放须分枝纲举目张齐编修总编委经过铜陵和海宁两次编辑工作会议商讨,对总谱编辑拟定了纂修大纲:名称家谱有宗谱、世谱、族谱、通谱、统谱、支谱、总谱等。本次属全国查氏统修,核定谱名:《中华查氏总谱》。序言和题辞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它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姓氏来源以邑名为姓氏。周惠王时封姬延采邑于柤,姬延遂改为查姓。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诰勅、赐谕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家传与传记记述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祠、祖墓、修谱等。总谱将记录近三千年来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为查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人物。凡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也是考证各支系宗人的重要佐证。……图像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一般有祖庙、祖茔、祠堂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节孝家族中的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像赞将本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薰陶后人的目的。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千年,因此必须进行考索。通常考证的:姓氏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世系以及祠庙、祖茔等。家风族规祖训、族规、家风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家谱中详记祖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1、注重家法、国法 ;2、和睦宗族、乡里; 3、孝顺父母、敬长辈; 4、合乎礼教、正名分; 5、祖宗祭祀、墓祭程序。郡望 堂号它是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中华查氏总谱》拟定“济阳堂”为“总堂号”。志家谱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成。体例《中华查氏总谱》的体例遵循老宗谱沿制,再做必要的更新。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祠规、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都放在典制之内。谱籍谱籍即为谱主的居住地。谱籍标引的是地名的名称。现存家谱以民国之前的旧谱居多,谱中地名常题古地名,如安徽合肥称“庐州”,黄山和下属几个县区均称“徽州”等。家谱价值家谱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1、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2、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这正是谱牒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谱论和目录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文献也称著述、艺文,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后记包括成书过程,需要进一步查询的问题,感谢对修谱有贡献的人等内容。总体来说,总谱的格式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一直传承下去。#族谱简介#

2、宋氏族谱

錢氏宗譜五卷 钱焱良纂修。1994年彭城堂铅印本,四册存卷一、卷三至五,书名据封面、版芯题。此系湖南、湖北部分钱氏之通谱。寻源姓氏 美国犹他【上海宝山】寶山錢氏數典錄一卷(清)钱衡璋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一册。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页题。始迁祖硕,明万历间自浙江龙游迁宝山罗溪。本谱依次为源流考、志行、忠績、寿考、节烈。内有俞樾序。上图 宝山档【上海嘉定】嘉定錢氏盛涇支世系考一卷(清)钱师仪纂修。清钱成麐抄本,一册。清同治八年修。书名据书衣题。始迁祖鎡,明正德间自常熟迁嘉定盛泾。清代学者钱大昕即出此族,为八世。书载谱序、系图、行传等。上图(上图指的是存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嘉定】錢武肅王後裔祿園分綠楊橋懷橋公族譜 钱世渊主编。2004年排印本,一册。书名据封面题。始迁祖怀桥,清兵入关时自江苏太仓避难於绿杨桥(今属上海普陀区)。谱录武肃王传、像、表忠观碑、谱序世系、各堂介绍、钱氏家训等。上图【上海浦东】沔西錢氏族譜(清)钱汪基纂修。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裕德堂刻本複印,二册。始迁祖智,号水巷,明代人。浦東档【上海浦东】南朱錢氏重修族譜纂修者不详。清木活字本,一册。存卷八。书名据卷端题。版心题钱氏家乘。记事至清光绪间。存卷载省身、省学等支世系。上图【上海浦东】南朱錢氏家族四房續譜 钱永林纂修。2004年抄本,一册。书名据书签题。始迁祖不详,本谱录四房志富支世系。志富为南朱第二十七世,明末清初人。谱载前言、南朱村居图、省学公四房分支图、传忠大房分系图、传孝二房分系图、各房世系表。上图【上海金山】金山錢氏支莊全案一卷(清)钱铭江、钱铭铨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宇本,一册。书名据版心、书衣、书名页题。始迁祖章羽,字一夔,清康熙间自奉贤迁金山钱圩村。清代学者钱熙祚为章羽七世孙。谱记金山钱圩村族人捐置义田、祭产,建立义庄事。依次载事实、公呈、庄规、田号租额、世系、传记。附刊掩埋章程。上图【上海金山】上海金山錢氏家譜延伸錢圩清壽堂家譜 钱荣培主編。2004年排印本,一册,书名据封面题。参见上条。钱圩清寿堂钱氏为章羽後裔中之一支。谱载钱姓分布、金山钱氏家族堂名初探、清寿堂世系表等。上图

3、介绍族谱

科普几个小知识:1, 现存最早的家谱: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已有1100多年历史。2, 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家谱:孔氏家谱。一份1937年由孔德成等纂修的孔子家谱,足足有154册。3,《中国家谱总目》中数量最多家谱: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中浙江收藏最多,达708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2317种,也是浙江收藏最多,有 678种。4, 顺便介绍一个家谱保存最多的单位:上海图书馆。现有1949年以前的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上图收藏的家谱覆盖了 328 个姓氏,包含全国20个省份。PS:我们和上海图书馆,在家谱和数字人文方面,有不少创新合作噢。去上海图书馆(新馆)东馆体验一下就知道啦。[耶]#家谱# @庚续历史文脉 #古文古籍分享#

4、电影伟大的族谱简介

家谱简介:本家谱记载起源“亲属部落集团”。1280--1294年世祖:奇渥温忽必烈统治时期本家族属军事部族,其家属为随军家属。1270年征战到土耳其一带,公元1328年高丽(朝鲜族)反叛,祖先奉命前往平叛后镇守东土默特(现辽宁省朝阳市三座塔)。本家谱从先祖镇守土默特始末,清王朝统治而兴衰叙述起。我们这一家蒙古族本有自己的蒙古姓,用汉字拼音叫做陈幕德(也叫奇木德),蒙汉两族长期杂居以来,人们把我们家用汉字拼成的首音“陈”当成姓来呼唤,这样就少了幕德两字简称“奇”译为“陈”姓了,现今蒙古族中有姓齐的、陈的,秦的、祁的,还有极少数姓奇的。原本都是一个蒙古血缘直系族,属“亲属部落集团”。其原因是拼音用的汉字发音轻重不同其姓也就各异了。以上是我家姓“陈”的简单来历。我们先祖自古以来生息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广大草原,从事牧业和狩猎为生的,是蒙古族中的“哈拉楚”(平民),成吉思汗起兵以后,便成为随军家属。1280--1294年之间祖父们记事前定居在热河省喀喇沁土默特旗南平房,胡久伦艾里。附近有三座古塔,也称三座塔,胡久伦艾里。此地就成了我们蒙古族陈氏家族的祖籍了。按原属卓越索图盟管辖,民国以后,改为县制--朝阳县,现为辽宁省朝阳市。清末民初,曾祖为了躲避兵役偕同曾祖母带着两个儿子(大祖父、二祖父)和几户蒙古族乡亲背着王爷,离开了喀喇沁土默特旗来到奉天省辽源县(今吉林省双辽县)金喇嘛窝堡给姓金的喇嘛耪青种地,定居下来。本家谱就从曾祖父在金喇嘛窝堡定居,立户为限追禄了我们陈家人口繁衍至今的情况。后来,清政府被推翻,家族迁至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至今。2023/03/30晚 7:00

5、族谱简介范本

良材系千八郎四子的迁徙路线在湖北《永兴吴氏族谱》中,千八郎的父亲是念一郎,其子钧华(良材公第十七代)迁通山。综合若干永兴吴氏族谱,千八郎有四个儿子:长子钧荣,次子钧华,三子钧韶,四子钧佐。念一郎和千八郎名字只有元朝才有,说明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是1271-1368年。至1441年,吴伯通出生,历八代,代差21.25年,属于正常范围。第四代吴天寿入川(1351-1368)。长子钧荣谱载迁居南港,其子二,长子俊山,次子贤山。次子钧华,十二公,字景辉。由兴国州双迁里迁通山一都西港。其子苍山。如果钧华为一世祖,钧华后裔吴原聪(良材公第二十二代)为六世祖,生活在1450年左右。与吴伯通(1441-1502)(良材公第二十二代)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为同辈。也好解释为什么吴伯通,字原明,吴伯通哥吴伯良和弟吴伯淳均为“原”字辈。三子钧韶,迁四里(都)神堂林,其子东山,字士邹。四子钧佐,跟随钧华迁西港,又从西港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桥头吴氏族谱记载,钧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其子义山又从四川迁江西江右南昌府南昌县黄板桥头石壁下。义山生子良简,良简生子俊智,俊智生四子,长子裕迁通山一都,次子斗祥(良材第二十一代)迁五都正阳畈,三子迁二都,四子迁四都。据桥头吴氏吴远渠介绍,杨芳林桥头吴至今有斗祥公墓。钧华公吴氏族谱记载,钧华公弟钧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其六代孙伯通。中明,天顺壬午(1462)举人,会甲申(1464)进士,任山东泗州(应为浙江等处)宪副时,钧华公六代孙原聪,中明,成化甲午举人,任山东济宁知州序及宗派,伯通遗诗云:江南尽处是通羊,一百年来是我乡。邂逅与君询往事,缅怀远祖热衷肠。世家感托双迁里(西港),风物遥怜十詠堂。未得披襟访旧陇,临歧回首意何长。在《通山县志》卷八艺文志诗四中记录了吴伯通的一首诗,诗名为《遇到吴原聪怀十詠堂诗寄通山。诗的内容是:“江南尽处古通羊,一百年来是我乡。邂逅多君询往事,缅怀远祖热中肠。世家感托双迁里,风物遥怜十咏堂。未得披襟访丘垄,临岐回首意何长”。诗的题目注:明天顺进士山东淮州副使吴伯通,迁四川。当然,把吴伯通记为山东淮州副使是错误的。吴伯通任副使应是在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这里的吴原聪,通山县志记载:吴原聪,济宁知州,(1501)调云南嵩明州,刚介自持,人谓吴昆仲贤于官云,见楚总志。吴原聪与吴伯通有交集,吴伯通拜托了许多人寻根,吴原聪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吴伯通的作品《石谷达意稿》中没有提到吴原聪。2020年元旦,在湖北通山宗亲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吴伯通为吴钧佐第六代世孙记载的若干族谱依据。按通山吴氏谱记载,伯通公为钧佐公第六代世孙,再据吴伯通《石谷达意稿》中《吴辅墓记》记载,钧佐第二到五世依次为:天寿、吴海、友能、吴辅。意味天寿为钧佐的儿子。与钧荣、钧华、钧韶以及杨芳林乡桥头吴谱记载,下辈最后一个字为“山”。但这不是规律,钧华之后的字辈为:苍行志玉,原木文水秀,光应均明玉,臣本开德宝。均韵和桥头吴均佐已独立有自己的字辈。或从迁徙路线径看,战乱可以解释一切。过去信息不通,修谱时千八郎四子记载很少完整记载在一起,因为彼此均未掌握完整资料。但通山吴氏族谱记载伯通公是钧佐第六世孙绝非是一种草率行为。一定是吴伯通拜托吴原聪寻根,并告诉给了吴原聪许多寻根信息,毕竟天寿公元末入川到吴伯通(1441-1502)生活的时代不足百年,一些情况代代相传信息是准确的,只是遗憾的是吴原聪(1501年还云南工作)退休后帮吴伯通寻根结果未传达到吴伯通,吴伯通于1502年就去世了,寻根结果直到2020年元旦,才在通山宗亲的帮助下伯通公后裔才知道。广安吴氏族谱记载先祖来自通城,但被吴伯通作品记载内容否定了,王瓒《石谷吴先生神道碑铭并叙》亦说先祖来自通城,这个信息也是错的,但说准了有一个必大(太)的人,为朱熹的高第弟子,这个信息指吴必大,属良材公第十一代。这也好解释为什么伯通公作品中没有准确的天寿公上接世系的信息,可能的情况是自天寿公至伯通公的确不知道上接世系的准确信息。我支吴氏能找到入川前钧佐支世系,已经是先祖恩赐。(吴伯通文化传承人吴开佺20230313)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宋氏族谱(族谱简介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