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度过了三年的地狱般的生活。他目睹了无数的同胞被虐待、饿死、毒杀,他自己也遭受了饥饿、寒冷、疾病和暴力。他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就是想见到他深爱的妻子,他相信她也在某个集中营里等着他。然而,当战争结束,弗兰克尔终于重获自由时,他却发现他的妻子已经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死于毒气室。他失去了他最珍爱的人,也失去了他生命的意义。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空虚,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弗兰克尔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他决定不放弃生命,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来帮助那些同样遭受苦难和困惑的人们。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主张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赋予生命价值和尊严。弗兰克尔认为,人生有三种途径可以找到意义:一是工作,做有意义的事;二是爱,关爱他人,用爱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三是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在集中营里用树枝和纸片写下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他在解放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治愈了无数患有存在之虚无和神经官能症的人;他还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感动千万读者的畅销书。弗兰克尔说:“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生命提出的问题,并用我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它们,我们就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码字不易,点赞的朋友,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2、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我不是疯子!放我出去!”1973年,心理学家罗森汉恩突发奇想,精心挑选了8位志愿者“卧底”疯人院,结果却出乎他意料!没错,这就是堪称现实版的“穿越疯人院”故事,是震惊世界的“罗森汉恩实验”,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细思极恐。罗森汉恩出生于1929年,195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来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心理学研究。1972年,美国当时有大量年轻人以精神病为由,来逃避征兵。罗森汉恩因此想做个实验:派人前往疯人院,验证当时的精神疾病诊断是否靠谱。于是,罗森汉恩从一万多名志愿者中,精心选出了8人,其中有3名心理学家,1名精神病专家,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1名研究生和1名家庭主妇。这包括罗森汉恩在内的8名志愿者,他们个个身体强健,也无任何家族精神病史。很快,他们就被分别派往不同的精神病医院。按实验规定,他们在去之前几天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尽量让自己邋遢些。就诊时他们都要对医生说,自己出现了“呯呯呯”的幻听,如果医生说要住院,他们就说幻听消失了。看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能有几人进入疯人院。没想到的是,竟然8人都顺利住进了疯人院!而且一番检查下来,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人为躁郁症。8名志愿者进入疯人院后,就马上恢复了正常的言行举止。这些志愿者原本以为,恢复了正常表现,他们很快会被医生识破,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他们表现有多正常,在医护人员眼里,他们都是疯子。一周过后,志愿者们实在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了,于是他们对医生说,自己“呯呯呯”的幻听症状消失了,要求出院。可他们万万没料到的是:医生却仍认为他们有病,他们根本就出不去!这下志愿们慌了,出不去可怎么得了,再待下去,不疯的人也真要疯了!于是他们开始想方设法逃离疯人院。他们有的开始巴结医护人员,想搞好关系让他们放自己出去,结果被认定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表现;有的则通过有条有理的交谈,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而出院,却被诊断为病情加重,需要加大药剂治疗;有的尝试了种种办法都失败后,实在计无可施,于是在大门口大叫:“我不是疯子,放我出去!”结果又被认定是躁郁症发作,护士一针镇静剂,又快又狠地扎在他的胳膊上,瞬间安静……他们绝望地发现:任凭自己是行业的精英,也实在没有办法在疯人院,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不过,好在罗森汉恩在试验前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如果他们出不去,就请律师出面相助。最后,志愿者们在律师的帮助下,才得以离开了疯人院。8位志愿者最早出院的是7天,最晚的长达52天。出来后,罗森汉恩在《科学》上公开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当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他在实验报告中表示:精神病的诊断缺乏科学依据,基本靠的只是医生的主观判断。而一旦患者被诊断为精神病,就容易引发“标签效应”,不管多正常的人,一旦进入精神病院后,也被视为不正常人了!这篇报告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美国精神病专家们的脸上!又像一股飓风,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直接导致了数十家精神病医院的倒闭,与此同时,精神病患者的数量在全国下降了50%。这可把精神病医院惹毛了,有些医院纷纷下达战书:罗森汉恩如果再派假病人过来,他们一定会揪出来!罗森汉恩欣然接受了挑战,声称在接下来几个月会派人去卧底。于是相关医院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最后他们“明察秋毫”地挖出了42名假病人。正当他们以为有力地回击了罗森汉恩时,哪知罗森汉恩表示:他根本就还没有派人过去!可见这些专家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精神病专家,无法正确鉴定真假病人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有些不法分子会钻这个空子,明明犯下了滔天大罪,可以假装精神病人而脱罪,一直逍遥法外!因此,美国精神病协会也展开了改革运动,更换了诊断标准和措施,从而让诊断流程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该实验的影响还不止于此,2019年,美国法院不再以精神病的诊断结果,作为绝对的权威证据,从而避免一些不法分子用“诈病”,来达到脱罪的目的。如今,我国的司法精神鉴定流程,已经越来越严格、完备,想要“诈病”脱罪的可能微乎其微。遗憾的是,对于被鉴定为精神病犯罪者的处理方式,通常是让他重新回到社会,这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那么,你觉得对这些“精神病犯罪者”,还有哪些更加合理的处理方式呢?欢迎评论区讨论。作者:天街小雨编辑:天使资料来源:《关于在疯狂的地方保持清醒》,大卫·L·罗森汉恩,1973 年#头条创作挑战赛#
3、世界著名心理学家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残忍的恒河猴实验,用铁丝和绒布为小猴子做了两个“妈妈”,证明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恋,不仅来自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母乳,还需要温和的陪伴!哈利·哈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30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学的职位以后,他就开始长期研究恒河猴的智商和心理特征。为此,哈洛常常要把小猴子单独关在笼子里做实验。笼子里有一个奶瓶,地上还铺着一块柔软的毛巾。有一天,哈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孤零零的小猴子在抱着奶瓶喝完了奶以后,就会立刻扔下奶瓶,然后躺到毛巾上,并紧紧地抓住它。当哈洛想要拿走毛巾时,它会大发脾气,并展开攻击。据统计,小猴子抱着毛巾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抱着奶瓶的时间。于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哈洛,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它用铁丝制作了一个“母猴”的形象,然后在里面安装着一个奶瓶;然后又用柔软的绒布设计了一个“绒布妈妈”,但没有在里面安装奶瓶。然后哈洛将小猴子和两个“妈妈”关在一起,一开始小猴子因为离开了亲生母亲表现得非常害怕和暴躁,不仅会经常刺耳地尖叫,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但是几天后,小猴子开始适应新环境,它尝试着去抱绒布妈妈,用手抚摸妈妈的脸,轻轻咬着它的肌肤,在它身上蹭来蹭去,最后开始尝试吸取奶水。由于绒布妈妈没有奶水,所以小猴子只能小心翼翼地来到铁丝妈妈面前。铁丝妈妈看上去表情凶恶,身上也毫无母亲般的温软,但是铁丝妈妈为它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奶水。然而,和那个抱着毛巾的猴子一样,在喝完奶水以后,它就迅速投入了绒布妈妈的怀抱。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幼猴在拥抱上所花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吸奶的时间。由于,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 94%,这让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源自于接触,而不是奶水,如果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这个结论在当时来说并不简单,因为在1930-1960年,全世界都受到“行为主义”学说的影响,人们认为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母“爱”,而是母亲满足了他们进食的欲望,即母乳。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存在,它的表现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孩子想吃什么东西,会被父母认为是“贪吃”;多玩一会就是“贪玩”;多睡一会儿就是“贪睡”。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不知道满足的“小怪兽”,需要用暴力压制和驯服。父母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将他们抚养长大就是“父爱母爱”,然而哈洛的实验说明,符合灵长动物天性的“爱”应该是接触,它需要温柔和情感,而非暴力和物欲。哈洛的实验并没有结束,它开始在“绒布妈妈”身上设置机关,一旦小猴子抱紧绒布妈妈,它的身上就会弹出钉子把小猴子扎得疼到乱叫,或者被喷射出的冰水打得瑟瑟发抖。然而,令哈洛惊奇的是,无论被“妈妈”伤害了多少次,小猴子总是尝试去拥抱它,即使遍体鳞伤也没有放弃过。这令人心碎的一幕让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纯真的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和依恋是毫无条件的,即使被伤害了无数次,母亲依然是它的最爱。而这一幕同样发生在了我们的现实社会中:2018年12月22日,一则虐童视频在网上流传。深圳一名女童在被父母扇耳光、摔打等家暴后,却默默站了起来,她不哭不闹,也从来没有逃离的打算。谁都能看出来她的麻木与心死,但是她不会离开,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是潜意识里认为,这里有她最亲最爱的人。实验到了第三阶段,这些和铁丝妈妈以及绒布妈妈一起长大的小猴子们,在残缺不全的母爱中长大了。哈洛将它们放回到了猴群之中,但是这些童年不幸的猴子和正常长大的猴子相比,更加自闭、暴力,甚至会自残,咬伤自己的手臂。而且,它们不会交配和繁殖后代,甚至攻击靠近的公猴。于是哈洛设计了一个残忍的“强暴架”,将其中的母猴绑在木架上,让公猴完成交配。结果有20只母猴怀孕并生下了幼崽,但是它们似乎因为童年不幸,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更不知道如何养育后代。有的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则对孩子漠不关心,只有一小部分似乎本能地想要去“爱”孩子,但是它的养育行为显然很笨拙。无数学者试图通过这些实验理解孩子、父母与爱的关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生下来就必然带有攻击性,而攻击性同样代表生命力。如何化解这种攻击性就需要“爱”!婴儿生下来以后会依靠本能找母亲喝奶,他们的动作可能会比较粗暴,甚至咬疼妈妈。此时,如果母亲以温和的态度化解这种攻击,就会点亮母爱;而如果母亲拒绝和打压婴儿,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带有怨恨,认为世界没有接纳他/她。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类似的怨恨越积越多,就会爆发地非常强烈。或者对外爆发走上犯罪道路,或者对自己爆发,变得自闭抑郁。爱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所有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头条创作挑战赛##恒河猴实验##母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恩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在1907年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而在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内部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在荣格的书中解释道:内部世界是由个体自己的感情、精神、意志以及经验组成的,而外部世界则是由个体身边不同的人、事、物以及环境组成的。并且,按照荣格对人类性格的分类:内倾型性格与外倾型性格,而内倾型性格的人通常都是习惯于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之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性格内向的人呢?在现实生活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习惯于给性格内向的人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就例如:沉默寡言、不善社交、性格阴郁、不善言辞等。但是,事实其实并非如此,在心理学上,专家学者们对于内向性格的定义为:性格内向的人在情感、语言与思维方面通常都是向内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在这类首先给大家引入一个心理学之中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人物科勒曾经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有过这样的描述:性格内向的人是一群相当厉害的存在,他们的行式作风与态度特征都表现在一种特殊性框架之下,并且具有整体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内向的人首先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不惧怕孤独并且享受孤独,他们在生活中的状态更加接近自我的状态。而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状态,而自我是一种会在个体表层心理意识的层面之下不断延续,不断变化的概念。自我,是一种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盲目释放能量的生命冲动,是一种不间断、无方向的心理能量,自我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分,它拥有浑然天成的一体性与绝对的流动性。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孤独的生活,他们甚至会把孤独当作是自己的狂欢,他们会利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间,集中自己的精力向内充实自己的内心,在学习的基础之上来避免别人来打扰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享受孤独。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人而言,他们都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中国有句老话讲:“学无止境”,一个人是否厉害,能否成功,全部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性格内向的人在生活中没有过多的社交活动,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那些他人无法理解的生活。沉默特质其次,沉默寡言确实是内向者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很多成就辉煌的人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例如人尽皆知的大美人奥黛丽·赫本、美国总统罗斯福、国际流行乐巨星阿奎莱拉等等,他们身边的朋友对于他们的评价非常统一,那就是在私下沉默寡言。并且,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由于沉默少语,所以守口如瓶也是他们的一大优点,如若外人想要在他们的嘴里套出什么话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性格内向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低成本沟通一方面,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性格内向的人会给人一种老实巴交的感觉,所以,他们通常更容易被信任,也更容易参与深度沟通。而另一方面,与性格内向的人沟通的成本是很低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为他们总能给身边的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看起来性格内向,但是身边却从来都不缺朋友的原因,谁不想自己的朋友是一个踏实可靠的人呢?在TED的一段演讲之中,Susan Cain提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70%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我们之所以说性格内向的人厉害,是因为他们的行事作风都是向内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并且,他们的态度特征与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与协调性,所以他们更容易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然也就更加厉害。
5、著名心理学家英年早逝著名心理学家斯宾塞曾指出: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父亲有着重大的影响,好与不好的影响同样巨大。@自由的星球Y 有人说,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做了父亲,你就必须得负责到底。一个好父亲,能做到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一个好父亲,能懂得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一个好父亲,会努力栽培自己做儿女的榜样……#教育# #教育微头条# #我要上头条# #教育那些事# #育儿# #畅谈家庭教育#
6、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从大胆而严谨的心理实验出发;探寻疯子与天才之间的秘密关系。为了获取准确的一手信息;他甚至亲自造访精神病院;不惜将自己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致命与救命、冲突与秩序、善与恶等两极之间;存在一座连通的桥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尝试“异类”的思考方式;就能让负面情绪得到正向发挥;很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作者分析了阿姆斯特朗和詹姆斯•邦德等人的性格特征;告诉读者人格缺陷不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例如不善言辞、缺乏亲和力、容易冲动;实际上对应着沉稳、独立与极强的行动力。人们尊敬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天才画家凡•高等都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意志坚定、处变不惊;一旦有机会;便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迷人而强大的角色。
7、世界心理学家《万物相对,而我独行,爱因斯坦转》[太阳][太阳]一、犹太人爱因斯坦出生那一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提出电灯的专利申请,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时期的中国是清朝光绪五年,光绪皇帝只有9岁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临朝听政。[太阳][太阳]二、正是好奇心始终扰动着他,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科学领域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而我独行”。[太阳][太阳]三、观察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他对科学问题的甄选判别以及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审美。这样的特立独行贯穿始终,毕业后他对“相对论”的钻研,晚年他对“统一场”的痴迷,都是这样。尽管周围人的理解常常跟不上,尽管他的执拗给自己的求职、生计和个人名誉带来麻烦,但他依然选择“独行”。[太阳][太阳]四、爱因斯坦提醒⏰美国提前研制原子弹,最后却非常后悔,他说:“我在原子弹制造和给罗斯福写信等事上的所作所为仅仅在于:由于当时存在着希特勒可能首先拥有原子弹的危险,我在西拉德起草的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上签了名。倘若我知道这种担心是没道理的,我本不会参与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的,因为我对政府的不信任不仅仅限于德国政府。”
8、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名单我们这一生会失去很多东西,唯一伴随我们的,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把握当下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能笑的日子里,千万别哭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拉泽洛斯有一个理论:挫折的大小不是关键,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挫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