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每回内容概括200字左右(水浒传每回简介20字)

1、水浒传每回简介20字

《水浒传》中的阴暗小人,却是宋朝抗金名将,战死沙场后被剁成肉泥,800年后仍有子孙死于同一原因。他就是被小说《水浒传》作者丑化抗金名将王禀。《水浒传》里对他是这样描述的:“权臣童贯率宋军与梁山好汉一起攻打方腊时,王禀和赵谭两位大将与阮小七发生口角,战后阮小七本该被封赏,却因王禀二人诬陷他有谋反之意,而被罢官回乡。”实际上,真正剿灭方腊起义军主力的,的确就是王禀和刘镇等宋军将军,宋江等梁山好汉起义军规模毕竟太小,总共也就千把人,单凭他们是不可能打败方腊的。在蔡东潘的《宋史演义》中,宋江等人被海州太守张叔夜设计活捉并诏安后,率军协助剿灭方腊,就是在王禀的帐下听令。因为梁山好汉表现英勇,王禀几次向上司童贯为他们请功,但都被童贯的嫡系将领辛兴宗阻拦,他认为宋江等人曾做过草寇,现在不过是将功补过。辛兴宗的所作所为伤了梁山好汉的心,宋江等人不想再跟着宋军作战,王禀心中虽然同情但很是无奈。剿灭方腊论功行赏时,辛兴宗不但将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还怂恿童贯又向朝廷诬告阮小七有谋反之意,所以就有了《水浒传》里对王禀的描述。王禀的确是平定方腊的宋军主将,但是诬陷梁山好汉的另有其人。就因为宋江等人曾在王禀帐前听令,就误以为王禀就是陷害梁山好汉的小人,其实童贯及其手下辛兴宗才是诬陷梁山好汉的小人。那么王禀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剿灭方腊起义军王禀立了大功,升任宣抚司都统制,跟随童贯攻打辽国。不久,他又跟随童贯前往北地边境抗击女真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和王禀一直采取联金抗辽的策略,但是三年后,金国突然翻脸兵临太原城下,面对如此变故,主将童贯弃城而逃。时任副总管的王禀和知府张孝纯带头,联合城内军民共同奋战,死守太原城。就在此时,宋钦宗赵恒唯恐金兵打到京城,还未开战,就把太原、中山和河间三地割让给金国,只求金国快快退兵,还下旨让王禀和张孝纯放弃抵抗,将城池献给金人。王禀和张孝纯决定抗旨抵抗金兵。当时太原城守军还不到二万人,敌人却是六万精锐铁骑,全城军民坚守城池二百多天,直到弹尽粮绝,城门被金兵攻破,张孝纯被捕,王禀帅兵跟金兵在城内巷战,最后只剩下十余人。王禀身负重伤,和儿子一起跳入汾河身亡。完颜宗翰本想活捉王禀,看到王禀已经身亡气得恼羞成怒,纵马践踏王禀的尸身还不解恨,令人将王禀剁成了肉泥。一代抗金名将就这样悲壮地为国献身。城破之时,忠心的家奴保护着王禀的小孙子,一路上靠乞讨才逃到了南方,为王家留下了唯一的血脉。时间过去了800年后,王禀的后人,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先祖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意,他说:“处无望之地,用必死之兵,当蚩尤之攻,为墨瞿之守,粮尽绝援,父子殉去,公之忠,可谓盛矣。”这才是对王禀生平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作者对王禀进行歪曲丑化,是非常错误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是溺水身亡,同他的先祖王禀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为什么呢?王国维是我国新世学的开山鼻祖,他研究词曲戏剧、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也曾是清末皇帝溥仪的国学老师。王国维最著名的作品是《人间词话》,他首次提出境界之说,把古典诗论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美学视野。就是这样一位专心研究诗词歌赋的学者,却因为时局的逼迫,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27年5月间,他听说国民d北伐军,即将渡过黄河进攻京城,又听说湖南的叶德辉、湖北的王葆心等一代名儒被北伐军抓起来砍了头,王国维心生惊惧忧虑。他担心自己做过溥仪的老师,为感溥仪的知遇之恩,还一直留着清朝的长辫子,像他这种死心追随腐朽清朝的遗老遗少,也肯定会是北伐军砍头的对象,与其等着别人来砍头伤了尊严,不如自我了断,还能留一个全尸。6月2日清晨,王国维向同事借了5块钱后,便急匆匆乘坐了一辆人力车向昆明湖方向驶去。中午11点左右,有人看到,一位留着长辫子,年龄50多岁的中年男子,在颐和园昆明湖边吸完了一根烟,然后纵身一跃沉湖而亡。至今,人们还在猜测他沉湖自尽的原因。王氏一门,一位是抗金名将,一位是国学大师,无论他们以什么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热爱和忠于自己的国家、为了心中的追求勇敢赴死的国士。#历史开讲#

2、水浒传每回内容概括200字左右

水浒中杨志丢的10万贯生辰纲,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相当于多少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白日鼠白胜在黄泥岗挑酒时唱的歌。《水浒传》第十六回的标题是“智取生辰纲”。在这本书中,朝廷官员欺压百姓、榨取民脂民膏时使用的手段就是这所谓的“生辰纲”。因为生辰纲,好汉杨志从此被逼上梁山,从一个小官成为了匪徒。珍珠宝玉 民脂民膏在《水浒传》中,杨志本是杨家将后人,通过武举考试,成为了朝廷的殿前府制使,结果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了官职。此后他穷困潦倒,以卖刀为生,又因为杀死了一个泼皮而触犯法律,被刺字后发配到大名府。在这次发配中,杨志因祸得福遇到了赏识自己的贵人梁中书。梁中书要给自己的岳父送生辰纲,便派杨志一路护送,然而在路上他又遇打劫,生辰纲失窃。杨志一则无颜面对恩人,二则也不敢回去承担责任,只好上了二龙山落草为寇。后来,杨志与鲁智深成为了二龙山山寨寨主。二人结识杀了嫂子的武松,三人一同加入了梁山。杨志的武功很高,在梁山上排名第十七。杨志第一次运送的花石纲是专门运送给皇帝的。“纲”意思是一个运输团队,而花石则指的是奇花异石。《水浒传》这个故事所处的年代是北宋末年徽宗时期,宋徽宗艺术造诣很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很高。徽宗手下的官员为了讨好皇上,便在全国各地四处搜刮奇花异石,再运送回皇宫供徽宗赏玩。这便是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的花石纲。而杨志第二次运送的生辰纲则是梁中书要进贡给大人物的生辰礼物,这个大人物就是权相蔡京。蔡京是北宋末年的宰相,因为擅长写书法和具有较高的文化鉴赏能力而为宋徽宗赏识,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成为了当朝宰相。蔡京于政治上并无太大造诣,为官喜欢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结d营私,把整个朝廷搅和得一团浑水。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都会送给蔡京重礼来讨好他。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自然也不甘人后。于是梁中书挑选了价值连城的金珠宝贝,派遣杨志赶在蔡京生日之前送过去。权相庆生 黄金万两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梁中书的这批珍宝价值十万贯。在现代人心中对这十万贯可能没有什么概念,然而如果将它们换成物品,再以相同物品的现代价格进行换算的话,就会发现十万贯是一个相当摄人的庞大数字。《水浒传》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北宋末年,宋太宗年间每两黄金大概是五贯钱。到了徽宗年间,每两黄金涨到了十贯钱。十万贯钱可以买一万两黄金,一两黄金是四十克,那么一万两黄金便是四十万克。最近黄金的价格大概是四百多元每克,就按照四百元来算,那么四十万克黄金在现在可以换一亿六千万元。这样看来,这批生辰纲的价值十分高昂。想来也是这样的,梁中书想要讨好自己位高权重的岳父,怎么可能不使尽浑身解数拼尽全力呢。只是不知道,这样一笔庞大的数字,是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换来的。徽宗时期,社会不稳定,物价涨幅很大,米价在最高的时候达到四贯钱每石。一石大米等于一百二十斤,十万贯钱可以买二万五千石大米,也就是三百万斤大米。寻常的三口之家一年吃二百斤左右的大米便足以生活,三百万斤大米是一万五千户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梁中书给蔡京过个生日,便让人千里迢迢给蔡京送了一万五千户人家一年的口粮,这样朝廷和官场,想来已经腐败得无药可救了。无以为生 连番起义《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并非史实。但是它的背景却是真实的,它的一些人物也确有原型。例如那个害得杨志第一次丢了工作的花石纲主人宋徽宗,宋徽宗确实是北宋末年一位少有的荒唐皇帝,为了不成为亡国之君,他甚至装病要挟自己的儿子提早登基。徽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型皇帝,他对艺术的热爱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也让蔡京趁虚而入,青云直上。在《水浒传》中被梁山好汉们厌恶至极的蔡京也真的是北宋末年的丞相,因为艺术水平较高而备受徽宗重视。蔡京一生先后四次任职宰相,任期长达十七年。徽宗退位后,蔡京被贬谪到岭南,死在了途中。《水浒传》中最重要的元素——梁山好汉,也确有其事。宋徽宗宣和年间,即1119年,山东宋家村的宋江组织农民进行了一场起义,史称宋江起义。只不过,这是一场规模很小的起义。在1121年,宋江率领部下拼杀到江苏地区,被张叔夜大败。最终,宋江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在《水浒传》中,宋江等人被招安的条件是前去征讨方腊起义。而在北宋末年的真实历史中,方腊起义的规模比宋江起义的规模要大得多。方腊本是漆园主,在宣和二年,即1120年,率众起义,不日便攻陷几十座城池,纠集了百万的民众。方腊起义的原因便是这所谓的“花石纲”。徽宗在江南设立苏杭应奉局,派爪牙在东南各地搜刮奇珍异宝,还压迫百姓当劳役生产和运送这些珍宝。最终民怨沸腾,起义四起。这既是《水浒传》中讲述故事,也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真实事情。#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古代史#

3、水浒传每回简介大约100字

水浒传,李应纯武力不可能是虎级李应在梁山地位很高的原因:�1、曾仗义为梁山出头双修生死书,并在梁山攻打祝家庄时,提供绝密军事情报,救得宋江等众头领。�2、带巨资入股,需要二百来士兵,抄札家私。�李应的纯武力:�十八合上风祝彪,但祝彪武力不明。且柴进认为李应难敌縻胜,縻胜与索超战平近百合。可见李应纯武力不可能是虎级。�李应的暗器能力:曾飞刀杀死伍应星。�李应的暗器防御能力:中祝彪一箭。�李应的谋略和统率力不如柴进,李应准备力敌縻胜,柴进认为縻胜十分勇猛,不可力敌,于是设计藏炮击死名将縻胜。#古籍守护人#

4、水浒传每回概括200字左右1-60回

闲谈三碗不过冈(一)纪文清马上就过年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点酒,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各种话题都有,这就是我国的酒文化。酒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脍炙人口的传说、段子、规则很多。其中: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四斤牛肉,打死老虎的故事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水浒传原著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来分析分析武松的酒量到底几何。给你的酒局添个笑料,千万别当真。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相隔二百五十年左右。《大宋宣和遗事》说有三十六条好汉藏匿于梁山水泊之中,成群结伙,他们是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靠非法活动营生。施老先生可能根据以上资料和民间故事七拼八凑编出来一部《江湖豪客传》。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将书名改为《水浒传》。为了使该书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便尽量褒扬各位好汉,所以把武松的闪亮登场设计了一铺一盖,喝酒为铺,打虎为盖。只有喝醉了才去打老虎,可信度更高一些,打了老虎才成大英雄。于是乎,他让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那么,十八碗是多少呢?多少度的酒啊?是多大的碗?喝了多长时间?一连串的问题来了,怎么解释才能让人信服。 诸位客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一、首先确定计量单位“碗”。第一种说法:中央电视台一九九八年版水浒传,丁海峰饰武松,喝酒用的是豆清釉大海碗,一碗能盛二斤,十八碗就是三十六斤,武松能喝三十六斤高度酒,打死也没人信。如果换成十度(有人说,宋朝的酒是十度的低度酒)的低度酒,折合七斤多高度酒,也够呛能喝这么多。再说了,喝了这么多酒,他的膀胱再雄壮饱满,前列腺再年富力强也会不断上厕所,书中始终没有提到他上厕所,憋着这么一大泡尿与老虎肉搏是双重危险啊。如果一般人喝上三大海碗十度的低度酒,也折合五十五度的高度酒一斤多了,绝大部分人喝不下去,推敲不住。那不成了“两碗不过冈”或者“一碗不过冈”了。第二种说法:是黑釉泥胎土陶小碗。这种碗从夏商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四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我国各地普遍使用的器皿,现在少见了。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或使用过。外高约四厘米,碗口十一厘米,内高最多两厘米。碗的上半部分有黑釉,下半部分漏泥胎。这种碗最多能盛二两酒。大部分人喝上三碗(六两)高度酒就差不多高了,醉么咕嘟地走山路是很危险的,它符合标题“三碗不过冈”滴。如果是十度以下的低度酒,别说三碗就是三十碗也没事啊,只要没老虎照样能过冈,酒愰子上岂不改成“六十碗不过冈”了,文不符题了。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贴谱。二、可能是高度酒。原著《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五十五度以上,六十五度以下的蒸馏酒,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酒。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而清代檀萃也曾在《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那位说了,武松是宋朝人,宋朝不一定有高度酒。宋朝不一定有但元朝已经普及了。施耐庵先生是元末明初人,喝的可是高度酒啊。他很可能把他喝的高度酒写在水浒传里?这种写法在古今小说里是很普遍地,如南北朝时期才有了马镫,骑兵单兵才形成战斗力,以前是马拉战车作战。可楚霸王项羽就能骑乌骓马驰骋疆场天下无敌;姜子牙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手榴弹扔地特别准,至今也没人超越吧。所以,酒家说“三碗不过冈”中的“三碗”应是高度酒,是二两的淘泥小碗,是比较贴谱地,符合大众酒量滴。武松是奇人,能喝十八碗是三斤六两,再撒一些也就是三斤来酒,也是差不离儿滴。

5、水浒传每回概述100字

[微风]1661年才子金圣叹被斩首。行刑前,金圣叹对刽子手说:“小哥,你先砍我的头,我身上200两银票归你”刽子手一听乐了,当即手起刀落,金圣叹衣服里掉出两坨纸团,刽子手拾起来拆开看了哭笑不得。只见左边的纸条写着一个“好”字,右边的纸条写着一个“疼”字,简直就是黑色幽默。其实金圣叹本就以荒诞不羁著称,在狱中就曾多次戏弄狱卒们,刽子手不是不知道。刽子手一开始也没把金圣叹的话当真,但他也没想到金圣叹在临死前还能这般从容地愚弄世人。金圣叹是苏州人,出生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本姓张,为何改姓金已不可考。而“金圣叹”之名,则是源于他所崇拜的曾点一生不仕官,得到了孔圣人的赞叹。同时也是金圣叹的自吹自擂,自认为自己也能得到孔圣人的赞叹。[微风]古代中国重视孝道与家族传承,金圣叹却根本不在乎姓氏,更是以名明志。光是从名字,就已能看出金圣叹有多么的跳脱。那么事实上,金圣叹的作为还真无愧“圣叹”。金圣叹就像他的偶像曾点一样,喜欢文学、哲学,但就是懒得出仕,整日懒散在家,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金圣叹趁着这个功夫,学会了驱鬼捉妖、请仙上身的本事。金圣叹自称收了三十多个已入地府的姑娘当自己的冥界弟子。金圣叹偶尔带着所谓的弟子们跑到一些大官家中跳大神,哄得人家一愣一愣的。一代大家钱谦益也被金圣叹折服,甚至认为金圣叹可能真的被神仙上身了。当然了,这并不是金圣叹最荒诞的一面。金圣叹虽然懒得出仕,但他喜欢考试,更喜欢戏耍考官。他第一次参加科举,那年试题为孔圣人的一句:“吾岂匏瓜也哉,焉能饥而不食。”意指孔子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其他考生抱头苦想如何围绕主题作出一篇漂亮的八股文,却见金圣叹在卷面上涂涂画画。巡考官觉得不可思议,在金圣叹的考棚前驻足观看,他很想知道这个考生在搞什么名堂。[微风]金圣叹在卷面上画了个和尚,又画了个剃刀,然后就交卷了。阅卷考官不知所云,结果可想而知。其他考生则觉得金圣叹在玩行为艺术。考生们倒是没说错,金圣叹只是在借这幅画表达自己的不入世之心罢了。而才子金圣叹的这件事迅速轰动江南。后来金圣叹闲得无聊,再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考题为《孟子》中的“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则在考卷上写夫子在山谷之中遇到一个美人,随后连写数个“动”字。阅卷考官挨个数了一遍,发现有三十九个,很快明白金圣叹想要表达什么,瞬间气不打一处来。所谓三十九不就是说夫子会动心,等到四十才不惑吗!过了几年,金圣叹又去参加科举,这次题目为“孟子将朝王”。金圣叹在卷面四角各写一个“吁”字就交卷了,考官还以为他交的是白卷,仔细一看才发现有玄机。后来金圣叹解释道,孟子朝见齐王当然要有仪式感,所以四面都有人喊“吁”。而孟子与齐王已经在卷中了,所以不用再写他们的名字。合着金圣叹是用文字作出画面感。朝廷彻底生气了,彻底禁止金圣叹参加科举。不过金圣叹人脉甚广,他托关系蒙骗主考,硬是以“金人瑞”之名又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金圣叹认真作答,轻轻松松就高中头名。卷子甚至直达顺治皇帝那里,顺治皇帝赞叹不绝。所有人都以为金圣叹要飞黄腾达了,然而金圣叹淡淡地说:“我不做官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合着金圣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估计当时很多苦读诗书的学子都气吐血了。[微风]其实金圣叹是十分鄙视八股文的,也很不喜欢政治名利场,他更希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学问。金圣叹一生评点了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诸多古典小说,是清朝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也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金圣叹后来被“哭庙案”牵累。当时吴县县令任维初横征暴敛,还下令打死了好几位农民。以金圣叹为首的江南士人同情农民遭遇,不满任维初暴行,他们相约在夫子庙前聚会。金圣叹在庙前带头哭了起来,向孔圣人控告天道不公。而此时正好顺治驾崩,朝廷竟认为金圣叹等人惊扰了顺治灵位,遂将其捉拿归案。衙役来家中拿人,金圣叹倒不慌张,他表示想留下一封字条给家人,还特地强调这张字条价值千金。衙役感佩金圣叹的所作所为,破例同意了金圣叹的请求。不过衙役拿到字条后心生好奇,到底什么字条能价值千金?衙役实在没忍住就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大致写着:“大豆和豆干一起嚼,能吃出核桃味,我的这个独门绝技能传于后世,也算死而无憾啦!”金圣叹心中并非不悲苦,他与常人一样,都看不惯当时的社会。只不过,金圣叹总是以幽默的形式排解心中的愤懑。金圣叹希望刽子手能够先斩他,想必也是不愿看到与自己并肩而战的仁人志士们死在他前面吧。参考资料:《金圣叹先生传》——(清)廖燕《金圣叹生平及其文学批评》——王靖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水浒传每回内容概括200字左右(水浒传每回简介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