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理简介(关于三峡的人文地理知识)

1、关于三峡的人文地理知识

历史老照片: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中刊登的长江三峡。对于三峡工程,1919年孙中山便提出了构想。而在随后,其实国民政府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酝酿。1946年时,国民政府与美国达成了合作协议,由美国设计三峡大坝。为此,水坝专家萨凡奇亲自来到三峡库区进行勘测。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生活》杂志花费绝资金不超过2.5万美元由凯赛尔拍摄下了下面的一组照片。照片中既有三峡的雄奇险绝,更有三峡地区纤夫、百姓的生活往事,可以说这对当时三峡人文地理一组非常优秀的照片。

2、三峡地理简介

2004年4月,中国的三峡坝区有三名鬼鬼祟祟的人在周边游荡,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当地警卫通过监控设施发现他们,随即警卫队立马出动人员对着三人进行搜查。三峡大坝建设始于1994年,历时17年才完成,施工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其建成后不仅解决了三峡地区的洪涝灾害和航运问题,还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之一。它分为三个部分:大坝体、电站和船闸。大坝体由34个主要部件组成,可以在每年的汛期有效地防止洪灾发生,同时还能调节中下游河水流量,保证干旱季节的用水需求。电站拥有32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更是达到了22500万千瓦的惊人量,年发电量也可达1015亿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船闸区域则提供给商业船只通过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的选址最初有南津关、太平溪、三斗坪等多个候选坝址。最终选定的三斗坪坝址,位于葛洲坝水电站上游38千米处,地势开阔,地质条件为较坚硬的花岗岩,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左侧为宽约900米的大江和江岸边的小山坛子岭,右侧为宽约300米的后河,可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关于大坝的坝高,在筹划中曾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19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各方多支持高坝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坝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为重庆改善航运条件的考虑,各方最终同意建设中坝。而这样国家级的建筑在2004年据文报道显示,有三名鬼鬼祟祟的游客趁着安保人员不注意,在三峡坝区周边游荡,而且还不断的对三峡大坝进行拍摄,最主要的是他们在一个地方逗留片刻又辗转多地。这样可疑的举动被当地警卫发现后立马对几人进行了搜查。可以想象,这三个人的行为一定十分可疑,或者在当地引起了不寻常的关注。当地警卫可能根据监控录像或其他渠道得知了这些人的活动轨迹,并对其进行了跟踪和调查。最终,在这次搜查中,警卫发现他们携带了三件可疑的物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大比例尺的精细地图和数码相机拍摄的三峡大坝情景照片。至于这些人的目的,从他们携带的物品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有意来到三峡大坝的,目的可能是进行非法的监视、窃听、跟踪等活动,或者是为特定组织或国家获取三峡大坝的情报信息。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行为都是对三峡大坝的安全构成威胁的,因此应该加强对三峡大坝的保护和安全管理。这三名可疑人员的身份和出现原因至今仍是未知,但三峡大坝的人文古迹众多。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在上自重庆江津、下至湖北宜昌630多公里受淹的河谷陆地中将淹没地上古迹300余处,地下古迹400余处,共计约800处,包括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在被淹没的众多文物古迹中,较著名有白鹤梁题刻、涪陵的点易洞、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万县的西山碑、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秭归县东的屈原祠、秭归县香溪镇的玉虚洞、兴山县宝坪村的昭君故里、以及大坝以下的纪念大禹治水的黄陵庙等。不管这几个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这样的事件提醒我们,针对重要三峡大坝周边的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外来人员的目的不明确只会带来未知的风险。只有加强各种安全保障措施的效果,才能够确保三峡大坝的安全,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三峡大坝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其安全无疑是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需要强化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消除漏洞。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安心。

3、研究三峡人文地理

三峡水库是长江干流上规模最大的水库,自重庆市到宜昌三斗坪上下纵深600多公里,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渔业宝库。这么大的一片水面,每年能产生1000多亿度的发电效益,灌溉和防洪效益也尤为可观,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对于整个长江的生态系统,三峡水库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历史上,三峡江段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鱼类的天堂,三峡江段承上启下,两岸山丘不断,洲滩港湾众多,生活在这里的鱼多达148种,其中有很多都是高级特有鱼种,比如:中华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像白鱀豚这样的国宝级水兽就更加珍稀了,简直就是长江中的生命奇迹。可以说,三峡江段孕育了以鱼类为主的生物资源,江中的鱼类又反过来维护了三峡生态的稳定,百种鱼类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中达到动态平衡。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峡水库中鱼类的组成开始出现异常变化,陌生鱼类的身影开始增加,其中有一些不仅适应性强,而且繁殖旺盛,颇有反客为主的趋势。日前,农业农村部在介绍关于长江十年禁渔成效的会议上指出:在2017~2021年的长江调查中,科研人员共发现了323种鱼类,它们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以及重要支流,但各个江段都发现了外来鱼类,具体到三峡水库,侵入的外来鱼竟多达28种。这是什么概念?从比例来看,外来鱼已经占到了总种类的18.9%,大约每5种鱼中就有1种是外来者。当我们把时间再往回拨,还能进一步发现,外来鱼出现的速度在明显加快。我国在三峡库区曾展开过三次大规模的鱼类调查,每一次都记载了鱼类的物种总数,包括本土鱼和外来鱼。第一次调查是在1988~1989年,当时三峡大坝还未建成,三峡江段全年敞泄,鱼类种群具有纯天然、原生态的特点。这次调查共发现了148种鱼,外来鱼类只有2种,分别是麦穗鱼和食蚊鱼。这两种都是小型鱼类,食性杂,个体优势度低,还不足以对土著鱼造成太大影响。第二次调查是在2005~2008年,此时的三峡水库处于试运行状态,由于大坝拦江蓄水,干流断面的平均流速由蓄水前的1~2m/s下降到0.1~0.5m/s,水温也随之变化,加之洄游性鱼类被阻隔于大坝之下,因此调查发现的鱼类明显减少,只有117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外来物种不降反增,共监测到了8种,食性凶猛的大口黑鲈名列其中。第三次调查是在2017~2019年,也就是长江十年禁渔之前。这时候的三峡水库已稳定运行,蓄水量增加,水面变宽变广,满蓄库容达393亿m³,生态系统重塑,鱼类群落再次出现繁荣:共监测到149种鱼类,创下历史新高。但细节令人意外,外来鱼种竟增加到了20种!在相同的时间内,三峡水库的外来鱼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首先,从来源上看,这些外来鱼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鱼类,比如: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梭鲈、革胡子鲶、麦瑞加拉鲮等等,最初的来源和养殖活动密切相关,大概率是逃逸所致。还有一些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小杂鱼,比如麦穗鱼等,有可能是渔业运输过程中混入了鱼卵,也可能是人为的放流或放生所致。其次,外来鱼的增多和三峡水库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峡水库生态系统健全,稳定性强,鱼种竞争激烈,外来鱼类难以立足。库区蓄水后,水环境剧烈变化,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冲击,部分土著鱼退场(产卵场丧失),空出来的生态位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为外来鱼类的定居、扩散提供了便利。因此,三峡的鱼类结构出现“异常”的原因,既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又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为应对外来鱼的挑战,同样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外来物种的扩散,加强物种监测,二是改善水生环境,特别重视对土著鱼产卵场的修复,稳定本土鱼的种群,改善生态结构。当三峡水库的生态变好了,整个长江的生态屏障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人类也能跟着受益。#所见所得,都很科学##保护长江#

4、三峡人文地理

宜昌的山区占了相当大面积,尤其是三峡地区一直向重庆方向连绵不绝山峦,主要以石质地理构成山区农村,同别处一样,都是面临同样可耕地稀少,生活用水难题,建筑材料非常难得弄上山,山间道路取自本地山石构成的护坡非常精致,山上居民加起来没多少,但都户户通电通水,除了蔬菜种植,还看到有人家养蜂注意到当地乡民在有关部门扶持下大搞樱桃等特种品种的种植,但运下山也是难事,

5、人文地理三峡视频

今天利用在宜昌停留的大半天时间,租车前往西陵峡口景区参观游玩。西陵峡口距离宜昌市区仅十多公里,开车半小时就可到,途中路上还能看到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西陵峡口分为好几个景区,我们去的景区名叫三游洞,因三位唐代著名诗人一起云游至此而得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并存,三峡洞扼守西陵峡口,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既有古代军事遗迹,亦有抗日战争遗迹。这里风光秀丽,向西而望是长江西陵峡谷,向东则可远眺宜昌市区。今天气温不高,温度适宜,没有阳光暴晒,正是宜户外游览,游览之后已是中午,就在景区门口的翁小小餐厅用餐,口味不错价格实惠。#三峡新貌# #自驾游长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三峡地理简介(关于三峡的人文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