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十大名医系列(南阳市十大名医评选简介)

1、南阳市十大名医评选简介

由南阳市四部门联合开展的第二届中医名师评选结果揭晓,十大中医名师和名中医新鲜出炉。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仲景文化,营造南阳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2019年11月,南阳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发展局共同启动了“南阳市第二届十大中医名师”评选活动。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社会投票、专家评审和综合评议,命名方家选、高惠然、王心东为南阳市突出贡献中医名师;命名付丽丽、刘世恩、李永贵、陈宇飞、周雪林、忽中乾、黄志华、崔树平、樊成华、樊纪民为南阳市第二届十大中医名师;命名万文亮、马锐、王超、王均海、乔义文、刘焕华、李会文、李建超、肖华云、徐荣辉、郭松杰、曹正喜为南阳市名中医。#南阳头条# #南阳资讯# #​我要上头条#

2、南阳十大名医系列

医圣故里访名医---新华社记者专访南阳名医忽中乾、潘华近期【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组走进南阳,走进南阳中医名院—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南阳医专二附院),专题采访了院d委书记忽中乾、副院长潘华两位中医名师,把脉中医,探寻中药,用镜头记录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神奇。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作为医圣故里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厚,中医药人才荟萃,五个国家省、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灸疗中心,彰显了我院的中医底蕴和技术实力。忽中乾: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d委书记,主任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南阳市第二届十大中医名师,善用经方辨证论治男科及内科疑难疾病。潘华   副院长兼针灸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南阳市中医康复主任委员,李氏针灸的第五代传人,在针灸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两位专家分别用中医传统的诊疗方法展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和针灸治病的深隧原理。中医药传承千年,一直护卫着我们的健康,未来也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的专访,更是对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给予充分肯定。今后,我院将继续提升综合实力和诊疗水平,愿做一面中医的旗帜,发展中医,为人民提供更专业、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来源:南阳医专二附院

3、王心东南阳名医

公元208年,曹操刚刚处死“神医”华佗,他的“偏头痛”病便再次复发,南阳太守为了示好曹操,向其推荐南阳名医张仲景,而张仲景获悉邀请他出山为曹操瞧病的事情后,当天夜晚趁着夜深人静时领着徒弟去往少室山隐居!东汉末年,在战乱频发的同时,瘟疫也非常盛行。当时最著名的名医有两位:一位是号称“外科鼻祖”,发明五禽戏的“神医”华佗;一位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公元208年,曹操屯兵荆州,意欲做好准备出击东吴,然而在备战期间,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士兵水土不服,很多染上了瘟疫,而曹操本人头痛的毛病也一再发作,令他倍感烦恼。一开始,曹操请到了以外科手术闻名的华佗,他曾为关羽刮骨疗伤,见到曹操后,华佗细细询问了曹操的病情,提出了治疗方案。“要用斧子砍开您的脑袋,然后把病灶取出来,方能治愈头疼。”华佗向曹操阐述着自己的治疗方案。曹操听后大怒,立马怀疑华佗是刘备派来的奸细,便派人将华佗押入大牢。“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名言。显然他对华佗起了疑心,但是曹操的头痛病不能不治,于是他想起了当世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出身书香门第,他自幼对医学颇感兴趣,10岁开始拜师学艺。恰逢东汉末年伤寒之病盛行,于是他专攻伤寒病的医治,很快成为与华佗齐名的名医。除了医生之外,张仲景还有另一层身份——政治家。他的父亲曾在东汉朝中做官,建安年间,张仲景被任命为长沙太守,期间他一边处理当地的政务,一边为当地百姓治病,名声渐渐传播开来。长沙是荆州四郡之一,曹操吞并荆州之后,张仲景已经不再担任长沙太守,此时的长沙也已经被南下的曹操控制。面对曹操的邀请,张仲景却选择拒绝。这是为何?显然,张仲景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他接受曹操的邀请为他看病,那么曹操肯定会对张仲景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为自己效力。但是,张仲景出身汉朝世代官宦世家,如果他愿意选择曹操的话,恐怕早就会毛遂自荐投靠曹操了。因此,张仲景是不可能同意留在曹操麾下的。不多久,刘备军中也深受伤寒困扰,于是刘备也派人去请张仲景看病。在刘备携民过江之际,张仲景的一位亲信感恩于刘备的体恤民情,便将张仲景的居住处告诉了刘备。刘备派人去少室山接张仲景,张仲景欣然接受。张仲景的这一选择,当时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同样是治伤寒病,为何你去帮刘备的手下看病,却拒绝曹操的邀请?难道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吗?”张仲景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如果去帮曹操看病,那么治好病后曹操的士兵会继续滥行杀戮。刘备为人仁慈,而我更支持匡扶汉室,自然会为刘备效力。”看来,张仲景之所以不接受曹操的邀请,的确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果自己行医与“博施救援”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什么必要去治病救人呢?《长沙市志》中提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改变三国历史进程的赤壁之战正是在这一年末爆发,刘琮继任荆州刺史后,向曹操投降。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包括长沙在内的荆州四郡,但据史书记载,此时向刘备投降的长沙太守已经换成了韩玄。因此我们不难推测,很可能就是在曹操占领长沙后,撤掉了张仲景的长沙太守一职。赤壁之战中,两军对垒,曹军瘟疫盛行,孙刘联军却安然无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曹军水土不服?非也。很有可能,张仲景正在孙刘联军中行医,为赤壁之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恰巧,201年-208年,刘备受刘表所托驻扎在张仲景的老家南阳,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期,刘备与张仲景有了不一般的交情!看来,刘备和张仲景,真的可能有一番不解之缘。#历史开讲#

4、南阳历史十大名医

【喜讯】南阳医专二附院专家方家选教授荣获“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近年来,河南省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健康中原建设,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医药工作者。11月27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联合印发表彰决定,授予30名同志“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南阳医专二附院专家方家选教授获此殊荣!“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旨在表彰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激励广大中医工作者投身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本次表彰是我省首次。方家选中医学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职业教育专家,南阳市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功臣,南阳市第二届中医十大名师。从医四十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和教材20余部,荣获国家、省、市(厅)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擅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对胃痛、泄泻、便血、发热、咳嗽、哮喘、心脏早搏、失眠、抑郁症、面瘫、盗汗、面部痘疹、荨麻疹等以及其他疑难杂症有满意疗效。坐诊时间:周二、五全天坐诊地点:仲景苑六诊室

5、南阳首届十大名中医

一位名医患了焦虑症,没人能看好。张仲景看完给他开了药方,名医嘲笑不止。谁料,没过几天,名医的病却不知不觉好了。张仲景在医学上成名后,还虚心对待同行,不失时机地向其他郎中学习。从前,很多从医的人只把医术传给自家人,而不传给外人。当时,南阳有个叫沈槐的郎中,医术很高明,可是到了七十多岁,仍然没有子女。他整天都在为后继无人而烦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忧虑中慢慢生病了。当地郎中来给沈槐看病的时候,都缩了回去。谁也看不了老人的病,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想看看沈槐到底得了什么病。张仲景看完后,确诊为焦虑症。他认为必须开一个奇方,才能治好他的病。于是,他想了想,开了一剂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做成药丸,让病人一顿吃完。沈槐一看,这哪里是什么药方,简直是骗人的把戏,心里暗自嘲笑张仲景就是个庸医。于是,他让家人把五谷杂粮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见人就指着它笑话张仲景。亲戚来看望他,他笑着说:“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朋友来看望他,他也笑着说:“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能一顿吃五斤杂粮?太搞笑了!搞笑!”同行来看望他,他还是笑着说:“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行医几十年,从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只想着这件事可笑,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在脑后,不知不觉病却好了。这时,张仲景来看望他,说:“恭喜您老康复!学生真是斗胆了。”沈槐听了,恍然大悟,佩服之余,又十分惭愧。张仲景接着说:“先生没有孩子,我们不都是你的孩子吗?为什么担心后继无人呢?"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深受感动。从那以后,他把自己所有的医术都传授给了张仲景。张仲景不仅医术高,医德更好。他曾在长沙做过官,晚年退休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在路上,他看到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面色蜡黄,衣衫单薄。因为寒冷,他们的耳朵冻烂了,心里很难受。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名扬天下,来看病的人很多。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忙忙碌碌。但尽管来看病的人很多,张仲景还是很挂念那些冻烂了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开发了一个可以防止耳朵冻伤的处方,称为“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们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一个棚子,支起一口大锅,给病人送药。开业那天是冬至,开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这种汤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拿出来剁碎,用面皮包起来像个耳朵,然后放在锅里,用原汤把包馅的面团煮熟。包好的面皮看起来像一只耳朵,又因为它的作用是防止耳朵冻坏,张仲景就给它取名为“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耳朵发热,再也没有人冻伤耳朵了。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平时经常善待百姓,很受群众爱戴。退休后,长沙百姓每年都有人来看望他。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知道生命的灯油即将燃尽。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他们那里有个风水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后安身在那里,但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吵了起来。张仲景说:“喝过长沙水,我永远忘不了长沙父老的恩情;生在南阳,我也不忘故乡。我死后,你们把我的棺材从南阳抬到长沙,灵绳断在哪里,把我埋在哪里就好了。”张仲景去世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队伍来到张仲景给大家喝“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时,棺材绳突然断了。按照张仲景的医嘱,他们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百姓为张仲景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坟墓,并在坟前为他建了一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后人为了纪念他,到了冬至那天,大家都要吃饺子,都说冬至那天吃饺子,冬天不会冻耳朵。后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开了。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家人团聚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鲜有提及。@一览文史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有一颗医者的仁心,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一心只想着为民造福,祛病延年,深受百姓的爱戴。我们要向他学习,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情,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欢迎关注@一览文史,每天为您分享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历史开讲##历史人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南阳十大名医系列(南阳市十大名医评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