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保育院的现状(延安保育院解说)

1、延安保育院解说

刘伯成的爱女六岁时被杀死在延安保育院中。没找出凶手,是老将军一生的遗憾。

2、延安保育院的现状

1938年,朱老总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与孩子们拍下了这张亲切合影,照片中,这位常年征战沙场、骁勇善战的大将,在孩子身边却只是一个憨态可掬、平易近人的朱伯伯。从土地革命战争爆发至抗战胜利,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而在他们牺牲后,他们的子女却往往流离失所、生活难以为继。1937年初,中央进驻延安后,便着手办起了延安托儿所,成立之初就接纳了18名前线战士女子和烈士遗孤。几个月后,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也相应成立。此后,在中央的关怀和倡议下,包括朱老总在内的许多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都积极为延安托儿所捐款,以扩大能够接纳战时儿童的规模。在所有爱国人士的资助下,延安托儿所很快便扩建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尽管抗战时期的生活极为艰苦,但中央仍是拨出了20%的经费,用于保育院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将这里打造成了温暖的“红色摇篮”,让这些英烈的后代,能够在战火中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更令人欣慰的是,“延安精神”早已融入了孩子们的血脉,在长大后,他们也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正如他们的父辈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头条创作挑战赛# #老照片#

3、延安保育院的简介

1945年6月的一个静谧夜晚,延安保育院里,一个男人拿着小手电钻进了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他寻觅着一个女孩,叫着“华北,华北”,突然有一张小床有了动静,男人阴险地笑了......第二天早上,保育员们来叫孩子们起床,给年纪小的穿衣服。奇怪的是,往常最乖巧的小华北却迟迟未起,还把头给蒙住了。保育员阿姨以为小华北在玩游戏,就悄悄地接近她的小床,猛地将被子掀了起来,“华北,起床了......啊啊啊啊啊!”保育院的院长丑子冈听到一声尖叫,急忙放下手中的笔,跑了过去,眼前的一幕让她浑身发冷,只见小华北的肚子被人剜去了一块肉,双目圆瞪,身体已经僵硬。刘华北是刘伯承与汪荣华同志的大女儿,因为两人还要奔赴前线,就将女儿刘华北和儿子刘太行放在托儿所照顾。刘伯承最喜欢这个女儿,小华北长得跟个洋娃娃似的,还比一般的孩子懂事,保育院都说她是个天使。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害了。丑子冈心如刀绞,她强撑着站起来,一边通知刘伯承夫妇,一边叫保卫处的同志过来。汪荣华很快赶到,她抱着女儿已经冰凉的遗体轻轻摇晃,嘴里轻声叫着:“华北,华北,妈妈来看你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而刘伯承还在晋冀鲁豫战区与国民d军队进行战斗,他本来还想着,等这两天形势好了,就去托儿所看看两个孩子,想起女儿华北天使般的笑容,刘伯承觉得又有干劲了。谁知,一个电话将他温情的幻想全部打碎。他安排好战事,急匆匆地赶到托儿所。眼前是妻子抱着华北撕心裂肺的场景,眼泪不知不觉布满了刘伯承的脸庞。这时,前线又传来紧急情况,需要刘伯承出面指挥。刘伯承忍着悲痛,强装冷静地安葬了华北,又悉心安慰自责的保育员,交代保卫处的同志不要随便怀疑。随后,夫妻二人赶赴战场。保卫处的同志们开始了调查,丑子冈告诉他们,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积极策划内战,延安这些高级将领的孩子就成了目标,经常有包着白毛巾的陌生人在托儿所附近的山坡上走动,所以托儿所加大了安保力度,还配置了人员24小时值班。华北遇害那天晚上,有两个保育员值班,当时那个老保育员去烧热水了,留下那个年轻的保育员一个人值班。也许是晚上吃坏了肚子,年轻保育员感到一阵腹痛,本想忍忍就过去了,可是没想到腹痛加剧,疼得她直不起腰。看着外面静谧的夜色,年轻保育员想着也没什么事,就回到住处吃了一片止疼药,就赶回来了,这时老保育员也回来了,两人有巡视了一圈,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而和华北同屋的一个男孩,提供了一个线索。那天他被一阵说话声给吵醒了,发现一个包着白毛巾的人拿着手电筒照着华北,华北说:“叔叔,我认识你。”那人说:“你不要吵闹,我给你饼干吃。”但是因为屋里太黑,孩子没有看清那人的长相,不一会就听到华北吃饼干的声音,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保卫处的同志经过分析,推测出了作案过程,保育院上下已经经过严密的审查,没有内鬼。虽然院长加强了安保力度,但是平时一般都是两个保育员带孩子玩耍,两个保育员照顾20多个孩子,难免不能面面俱到。而那些特务可能使用引诱的方式和没有戒心的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不辨善恶,很难分清谁是坏人,很可能将见过几面的特务认成熟人,这可能也是华北的那句“叔叔,我认识你”的来由。多年以后,华北被害案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凶手,成为悬案。这也成为了刘伯承夫妇一生的遗憾。据说,弥留之际的刘伯承元帅还在呼喊着“华北,华北.....”

4、延安保育院红霞原型的后来情况

毛主席四十年代为延安保育院的题词:“又学习,又玩耍”,每个字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纯真、有趣又喜庆。

5、延安保育院照片

?“大人在,孩子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你们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时期,我d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转移,这次转移长达成3年,堪比“长征”,其历史意义深重。这次“长征”的主角并不是行军打仗的战士,而是一群孩子,最小的还在襁褓中,最大的不过七八岁。故事的主角,都是来自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前身是延安托儿所),多为解放区战士以及烈士遗属,在保育员们的精心呵护下,平平安安地长大。可是1946年8月某日,四大野战军总司令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同志匆匆赶到托儿所时,却打破了港湾的平静。她找来当时托儿所的负责人张炽昌劝说他尽快制作出一批可以放在马背上的木驮床。?当时张炽昌还不足30岁,曾经是久经沙场的战士,尽管他不明白大战前为什么浪费时间赶制木床,但是他还是按康克清的话,加班加点的完成这个任务。不料数月之后,他们紧急制作的木驮床真的派上用场。当时国民d将领胡宗南受蒋介石的命令,突袭延安,国军的王牌军队直指陕北。为使解放军战士安心作战,无后顾之忧,中共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命令延安托儿所及非战斗机关后勤人员撤出延安。在为期5天的备战中,久经沙场的张炽昌,行动十分迅速,在布置后勤人员备马、备衣、备食、备药时,把战争的紧迫性以及战场经验传授给了所有保育员。?康克清也亲自到托儿所向全体保育员下达了指令:“大人在,孩子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你们必须全力完成这个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大人忙前忙后,小朋友们都没有闲着,足智多谋的保育员将避开敌机扫射的要点,编成“飞机一到就要趴下”的一个小游戏。小朋友们在保育员的引导下反复做着这一游戏,在离开之前小朋友们都掌握了这项“游戏”的精髓。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过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便在保育员和负责此次护送任务的356旅战士们一道离开了、故乡”延安。年龄小的孩子坐在木驮床上,年纪稍大的小孩跟在队伍后面,走上不知去向、不知时间、不知命运的战略性“长征”。☘️因为孩子们年龄尚小,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长征”的队伍行进地很慢,一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有时候孩子们累了就会哭闹,还需要专门找个地方好好休息。尽管敌机来袭几次,但都被一一化解,当小朋友听到保育员发出的“游戏口令”后,他们就迅速地趴着,而保育员以及战士们便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趴在孩子们的身上,所幸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可随后的空袭中,敌机投下的炸弹惊动了一匹骏马,惊恐万状的骏马在小孩“游戏”处到处乱窜,小孩吓哭了。一个小男孩拔腿向外跑去,保育员刘巧兰年仅13岁,没有任何犹豫,马上追上前去扑倒了男孩,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结果自己受伤了,孩子安然无恙。❤️‍?1947年2月,“长征”的队伍来到山西境内准备渡过汾河冲出敌封锁线。张炽昌为缩小目标将队伍分为几队,一个叫程宜萍的保育员带领他的2个女儿以及4个孩子编成一队,由野战军士兵们防守,准备横渡汾河。其时,程宜萍身先士卒,毅然决然地护送4个孩子渡河,并将2个女儿交给了只有18岁的小战士全超。可是,她没有想到,当到了自己的孩子过河的时候,却出了事故。她们坐的小骡子一脚踏上浮桥边上的冰,一歪身就将木驮床连同两个小孩一起甩进冰河。?程宜萍知道这一噩耗的时候,已经随着队伍走出去一定距离,她心里万分焦急,想要回去把孩子救上来,可是周围又有4个孩子和一大堆重要的文件要她看护,万般无奈,根本抽不开身。好在小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三番五次跳河搜寻,终于将被河水呛得奄奄一息的姐妹俩打捞出来,两个孩子经过救治,躲过了这一劫。除此,“长征”队伍行进时最棘手的问题是缺粮少衣,保育员、战士节衣缩食、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小孩饿肚子。野外也曾遭遇野兽的侵袭,为不让敌人察觉,无法用火、放枪、野战军战士们,赤手空拳与野兽近身肉搏,最后被咬得遍体鳞伤,而孩子们依然安然无恙。?1949年7月,“长征”队伍终于接到了d中央的通知——进驻北平。经过三年的行军和三千余里的辗转,孩子们最终登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结束了长征,保育员以及战士们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光荣使命。这支队伍后来被称为“马背摇篮”,他们创造了三年三千里,无一伤亡的奇迹。正是因为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革命将士保留了火种。?这些子女都是在新中国关怀下长大,并积极投身新时期建设。如今,他们中不少已经成为国家骨干或军队高级将领,其中许多人还担任过d和国家领导人的要职。#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

6、延安保育院老师简介

这是毛远新和陶斯亮老年时在一起时的合影。他们俩1945年相识在延安保育院,那年他们都是稚嫩的四岁幼儿。他们曾共同唱着:“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含泪送别老红军爷爷;他们曾一起马背当车,跋山涉水,跟着大部队转战,走过硝烟战火、枪林弹雨……此时相逢,他们已是历经岁月磨砺、饱经风霜的老人。儿时患难伙伴,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此时,他们依然那么亲密,笑容依然那么灿烂,如同当年。#延安保育院红霞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延安保育院的现状(延安保育院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