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传记(刘基评传)

1、刘基评传

故事 :1375年,刘伯温去世,朱元璋派人重修他的老宅,又挖了他的坟,撬了他的棺。没想到棺里没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写着4个血红的大字“开棺者死”,士兵都吓尿了,朱元璋心有不甘,却只能厚葬刘伯温。据传说,中国历史上仅仅有两个人用了道家的七星灯续命,其中一个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另外一个则是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的人,刘伯温。刘伯温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懂的奇门遁甲的风水师。朱元璋出身平民,靠造反夺得天下,他一生中最惧怕的事情就是有人有样学样颠覆大明的江山。由于刘伯温是风水学专家,所以就给明太祖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斩尽天下龙脉,这样就能保证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据说他斩了九十九条龙脉,留了一条。这些当然传说的成分比较多,但是刘伯温也曾给朱元璋看过风水。在朱元璋还没有起义的时候,生活的十分贫穷,一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不久之后,父亲就染病去世了,吃饭都成困难,给父亲买棺材更不用想了,于是朱元璋就用草席将老父亲裹了下葬。当上皇帝之后,每每回想起父亲下葬时的场景内心都非常的不安,于是就决定将父亲的坟墓迁到一处风水宝地进行安葬。于是,朱元璋找到刘伯温,将给父亲迁坟的重任交到了他身上。刘伯温前往查看之后,赶忙劝说朱元璋,这坟迁不得,此处是上好的风水宝地,动了反而不好。于是朱元璋就命人就地修缮坟墓,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明皇陵。有一次,朱元璋为谁能担任宰相一职头疼不已,就找来刘伯温询问,当时朱元璋内心早有了待定的人选,于是说:“你觉得胡怀庸能够胜任宰相一职吗?”刘伯温回答说:“要是让胡怀庸这样的人当了宰相,那么大明朝一定会翻车的。”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听劝,反而逐步重用胡怀庸。刘伯温因为在朝中处处受到打压,就请辞回到家乡养老,但是由于之前的事,胡怀庸依旧对其怀恨在心,便指使其他的官员构陷。很快,朱元璋收到一封密报,上面写着刘伯温最擅长观测风水,他给自己选了一处有王者之气的墓地,其心可诛也。此时的皇帝内心虽然疑惑,但是并未责怪刘伯温,只是将其爵位剥夺。刘伯温赶紧从故乡返回京城,一直呆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再也不敢远离,生怕再有人诬陷自己。一个月后,刘伯温重病,胡怀庸送来一副药剂,服用下去之后,腹痛难忍,不多时就病故了。据传闻,朱元璋依旧怀疑刘伯温有谋反的心,下令让人斩断他棺材最头端,据说这样就能斩断王者之气。当士兵打开刘伯温的棺椁时,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尸体,只有一本《大明律》,上面写着“开棺者死”。在朱元璋编撰大明律法时,曾经严明,任何人不得私自挖掘他人的坟墓,这样做岂非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理亏的朱元璋只好派人修缮了刘伯温的坟墓。这故事传闻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根据史实记载,刘伯温之死确实和胡怀庸有关。《明史·刘基传》是这样记述的,“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而且在感受到不舒服之后,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进言,说明此事,但是朱元璋却并未理会,虽然没有史书记载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关,不过皇帝的态度确实很让人怀疑。参考文献:《明史》#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2、刘基传记

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大旱,刘伯温说他能祈雨。十天后,滴雨没下。朱元璋大怒,本要治他欺君之罪,最后却给他加官进爵,并赏赐黄金万两,但刘伯温统统不要,只选择归隐田园。刘基,字伯温。从小就天资聪颖,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官至御史中丞。一日,中书省都事李彬在科举考试中包庇他的一个学生,刘伯温发现后马上上奏皇太子说:李彬徇私舞弊,罪当问斩!左丞相李善长听到消息,马上找刘伯温求情:李彬是我的部下,能否给我个面子网开一面。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朝廷分为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派。李彬属于李善长的淮西派。刘伯温说:现在太祖刚登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了天下,我们要吸取教训,整肃纲纪。凡犯错的,无论是谁,一律上奏,依法惩治。当场回绝了李善长的请求,并将此事快马加鞭告诉了正在外省巡视的太祖朱元璋,要求处死李彬。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经常为民请命,他认为不应为一己之私而损他人之利益,并且还触犯了法律,应秉公执法。与此同时李善长也写信给朱元璋为李彬求情,朱元璋陷入两难中。他们两个都是朝中重臣,又分别是两个派系的头,偏向谁都不好。突然,朱元璋又收到刘伯温的信,信中说:天之所以不下雨是因为犯罪的人没有被处死,处死李彬,天就会下雨。刘伯温了解到李善长也给太祖写信求情,当时正值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刘伯温善于夜观天象,精通五行八卦,朱元璋正好叫他祈雨,他观察到未来几天有将要下雨的迹象。为了治李彬的罪,便心生一计。此前刘伯温就有祈雨成功的先例。这次朱元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马上同意处死李彬。几日后,李彬被押赴刑场准备行刑,刘伯温则在一旁祭天求雨,围观的百姓眼神中透露着期盼,连年的旱灾苦了百姓。李彬也斩首了,可是等了许久,还是不见下雨,大家失望而归。因为这件事,刘伯温与李善长结下梁子。太祖朱元璋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属于李善长的淮西派的大臣也纷纷跟着弹劾刘伯温。刘伯温上奏说:那些已经亡故的士兵,尸骨暴露在外,加上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将那些士兵好好安葬,再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协调阴阳之气,如此定能下雨。刘伯温看到战死沙场的士兵尸骨遍布荒野,无人收尸,又看到投降的吴军将要被处决,心生怜悯。朱元璋思考再三,再次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下雨,朱元璋龙颜大怒。这时,刘伯温正巧进宫面见朱元璋说:臣的妻子不幸染病身亡,求皇上准许我辞官回乡。本来想要治刘伯温欺君之罪的朱元璋见他主动要求辞官,心情缓和了一些,说准了。也不再追究祈雨失败的事。临走前刘伯温又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王保保本名扩廓,是元朝末年的将领,也是朱元璋推翻元朝时的劲敌。此时朱元璋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不久,定西之役果然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朱元璋亲自下诏,要给刘伯温加官进爵,赏赐黄金万两。因他征伐有功,召他赴京。但刘伯温都固辞不受,安然归隐。刘伯温利用自身的博学多才不但巧妙的治了李彬的罪,还说服朱元璋安葬了亡故的士兵,救下被俘虏的吴国士兵,辞官前还献上一计,最后也不邀功请赏,而是全身而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他这样做也不无道理。#刘基传简介#

3、刘基真实的故事

刘基明朝开国元勋 代表作《郁离子》 朱元璋的谋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元至顺年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上书时务十八策。参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元至顺年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1375年5月16日逝世,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贞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蛰居隐退至正六年(1346年),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至正八年(1348年),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劝君买善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严明法纪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

4、刘基传知识点

1372年,朱元璋将已经辞官的刘伯温,紧急召到京城,道:“朕担心刘大人孤身一人太寂寞,特意为你物色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美人!”让朱元璋没料到的是,刘伯温直接娶了美人为妻!刘伯温,本名刘基,自幼天姿聪慧,喜欢读书。因为记忆力超群,刘基小小年纪就能诵读儒家经典。而且在天文、地理、兵法领域,也很有成就。刘基17岁时,在名士郑复初的指点下,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才子。公元1333年,23岁的刘基考取进士,自此进入仕途。起初,刘基担任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期间,因为公正廉明,遭到一些同僚的排斥。这让心怀远大抱负的刘基,对元朝廷无比失望,于是选择了辞官回乡。隐居期间,刘基潜心学习,并创作了《郁离子》。此时,元朝廷的腐败,激起各方起义军反抗,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360年,在朱元璋的两次邀请下,刘基成为了他的谋士,开始为其出谋划策。在朱元璋成就霸业的道路上,刘基为他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刘基被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另外,朱元璋还为刘基的家乡免了赋税。之后,刘基又被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此时的刘基可谓是功成名就,但也因为身处权力中心,让刘基深切感受到伴君如伴虎。于是,公元1371年,刘基选择了告老还乡。本以为远离世间纷争后,便可以安享晚年。然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时不时地召刘基赴京。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一次召刘基,前方是福是祸,刘基都得去。途中经过苏州时,刘基想起自己的处境,写下了这首诗:姑苏台下垂杨柳,落叶萧萧日暮风。天地山河有真主,迎来送往总成空。刘基一到京城,朱元璋就表现出对这位开国大臣的热切关怀,他先是给刘基准备了隆重的接风宴,并将他奉为座上宾。而皇帝的宴请,让刘基诚惶诚恐,这怕是鸿门宴吧。刘基正思考间,就听朱元璋道:“多日不见刘爱卿,朕十分想念,所以特意将你召回,继续辅佐朕!”刘基忙跪下道:“皇上言中了,为国效力,是微臣应尽的本分!”朱元璋又道:“听闻刘爱卿的妻子病逝,朕很痛心。”刘基不知道朱元璋要表达什么,只能一板一眼地接话道:“臣的家事烦扰到皇上,臣罪该万死。”朱元璋对刘基的态度很满意,便也不转弯抹角了:“刘夫人这一走,爱卿的生活起居,总得要一个人悉心照料啊!”话说到这里,刘基哪能不明白朱元璋的意图,但他还是回道:“谢皇上挂念,臣的身子骨还算硬朗。”朱元璋既然已安排好此事,自然要达成目的:“朕已经为刘爱卿物色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今后有她侍奉在爱卿身边,朕就放心了!”话话刚落,一貌美如花的女子,就出现在了刘基面前。聪明如刘基,他怎会不知道这是皇帝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可再怎么不愿意,皇命难违啊,所以只能接受:“臣谢主隆恩!”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接受了皇帝送来的美人,自然不能怠慢。刘基很快就和章美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后,他对章美人很关爱。而章美人,在与刘基长久的生活中,被其人格魅力所打动,日久生情下二人成了真正的夫妻。后来,章美人还生下了两个女儿。刘基的这一番操作,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但朱元璋做事怎会不留后手。不久,他一连下了5道旨意,将刘基的祖父、父亲追封为“永嘉郡公”,然后又将刘基的祖母、母亲及发妻追封为“永嘉郡夫人”。按理,逝去的亲人得到皇帝的追赠,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而且一连得到五个,这更是前所未有的事。然而,刘基并未被这喜悦冲昏头脑,他陷入了深度思考中。刘基想的是:皇帝多次地对我示好,是要拉拢我对抗李善长吗?可又一想,如果是对抗李善长,只要给点权力就行,为什么要送美人及追赠自己的亲人呢?刘基跟随朱元璋多年,他太清楚名利和地位,从来都不是永久的!而且这些背后,往往充满着一定的危机。果然没多久,朱元璋就召见了刘基:“刘爱卿,朕打算给你封一个爵位。”朱元璋没有像封刘基亲人那样直接下旨,而是私下召见。但只说了封刘基爵位,却不具体说是什么。这意思很明显:你想要什么爵位。此时,刘基的5位亲人刚刚获得追赠不久,他自己再应下了这爵位,就显得贪得无厌了。所以,刘基果断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刘基的意思是说,陛下先前追赠臣的先人已经足够了,臣怎敢贪功。让刘基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未向往常那样,将说出去的话付诸行动,而是道:“既然刘爱卿不肯要,那朕就不勉强了!”朱元璋说罢,刘基才意识到皇帝是在试探他,后知后觉的他,出了一身冷汗。刘基庆幸自己没有野心,所以就没钻进朱元璋的圈套中。经过此事后,刘基更加小心谨慎。朱元璋晚年,对与他曾经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存有戒备之心,这一点从刘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真实反应出“伴君如伴虎”,身在朝堂,处处是陷阱!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

5、刘基的简介资料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青田县(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他从小就对经典和历史了如指掌,才华横溢。成年后,他先是选择在远朝做官,但因为元政府太腐败,前后三次辞职,后隐居山林。后来朱元璋邀他下山,刘伯温一心辅佐朱元璋。他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帮助他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枭雄,进而消灭了元势力,实现了天下的统一。因为他的功绩,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我的卵巢”。而刘伯温不仅谋略出众,还精通星象占卜,所以他可以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能。他的名著《烧饼歌》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其实刘伯温最神圣的不是烧饼之歌,而是一首《救朱元璋于死地》。这件事在明代《刘基传》中有记载,原文是这样写的:“与友人斗智斗勇,对抗鄱阳湖蝶,一日必遇数十次。毛坐在胡的床上督战,侍候在一边时,突然跳起来大叫,使毛更有趣。毛慌忙离开,坐而未定,飞身去撞旧御船。”翻译成白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天打了几十仗。元璋坐在胡床上指挥战争,刘基在他身边。突然,刘基跳起来大叫,催促朱元璋挪到另一条船上去。朱元璋急忙挪到另一艘船上,还没坐定,就看到一把飞枪把原来的船打得粉碎。很神奇,后人有疑问:刘伯温怎么知道飞炮来了?他有没有占卜末期的先知能力?无独有偶,刘伯温对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的预测也很惊人。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临死前对长子刘炼和次子刘晶的遗言是18个字:“我是我家爵位中的佼佼者,但五代之后,我配得上武职,可以从这里传承下去。”刘炼和刘晶急忙问:“小孩子怎么保护自己?”刘伯温说了最后11个字:老刘家的后代,绝对不能再学心算。也就是说,刘伯温临死前告诉孩子们不要学心算。当然,两个儿子都记在心里,作为他们的官员也很放松,但最后还是很难活下来。长子刘炼参加江西参政。他有着和父亲刘伯温一样的谋略,和刘伯温一样的坦诚。他不愿依附于炎势,想退隐山林,得不到朱元璋的首肯,疑神疑鬼。而胡势力强大,拉帮结派,欺上瞒下。胡杀了刘伯温之后,自然管不住自己的儿子。最后,刘链在父亲死后的第四年被胡逼死。刘连死后,朱元璋想让刘连的弟弟刘晶继承“至诚伯”的称号。刘晶谦逊地说:我哥哥有个儿子叫柳高,所以让我的侄子继承爵位。于是朱元璋让刘连的儿子继承爵位。刘伯温死后第二十三年,朱元璋也死了,随后爆发了“靖南之战”。经过四年的内部竞争,燕王朱迪击败了他的侄子朱允炆,成功篡夺了皇位,成为明朝的皇帝成祖。朱迪上任后,召刘晶入宫辅佐他。结果,不懂事的刘晶借口生病拒绝奉诏。朱迪不得不强迫他入宫。刘晶和他的父亲一样,诚实坦率,入宫后说了这么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殿下不朽之后,逃不过一句篡位之言”。这意味着朱迪的所有世代都将背负篡位和自立的恶名。朱迪大怒,处死了刘晶。刘伯温临死前预言的后世命运非常灵验。他说:“我家爵位是最好的,但五代之后,配得上武职,可以从这里传承下去。”刘连的儿子柳高继承了“忠伯”的称号,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刘家的书名是《永不破碎》。但是,刘的孩子并没有因此而“断交”。到了刘氏家族的第五代,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明孝宗朱佑樘,因为欣赏刘伯温的功勋,就下令让人用圣旨寻找刘伯温的后代。于是刘伯温的第五个孙子很快就从“阶下囚”演变成了“高官”,他被冠以“诚叔”的称号。这正是刘伯温所说的:“不过,五代之后,你配得上武陟,你可以从这里传承下去。”

6、刘基简介大全

开国元勋刘伯温死亡之谜1375年的正月,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朱元璋的重要的谋臣刘伯温偶感风寒,卧病不起。朱元璋听说之后非常着急。派左丞相胡惟庸带着太医到去探望。没想到刘伯温吃完太医开的药后病情反而恶化,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65岁。一个小小的风寒居然会要了人命?于是有人怀疑胡惟庸指使太医毒死了刘伯温。后来朝廷揭发胡惟庸谋反,也揭发胡惟庸指使太医毒害了刘伯温。这样看来。胡惟庸毒杀刘伯温似乎就成了定案。但是仔细琢磨,这里面有很多疑问。第一点,刘伯温他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媲美诸葛亮的良臣良将,要是药方不对,不可能一点也发现不了。第二点就算刘伯温老眼昏花,没发现处方的问题,可是会有什么药能一开始啥事没有,过了十几天会突然发作,几个月就致死了呢?即使放到现在按照药理学来说,也没有这种药。即使有这种药,十几天后发作后正常人都不会继续再吃,怎么刘伯温就犯迷糊了非要一直吃,直到把自己吃死呢?第三个疑点就是太医给刘伯温开药这件事情是朱元璋安排的,所以大家都知道。这胡维勇再蠢也不会在这个时间指使太医去毒杀刘伯温,这样一旦查起来自己不就是马上暴露了吗?结合上面的疑点,宰相毒杀刘伯温的传言应该是假的。那么刘伯温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刘伯温为什么会得肝癌呢?我觉得这跟刘伯温的性格和他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明史刘基传记载,刘伯温性情刚烈,曾经因为元朝官场腐败等原因一气之下四次辞官不做。不可谓不刚。而且刘伯温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有一年这陈友谅大军占了太平城,势力非常强大。把这朱元璋手下这帮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说撤退有人说投降。唯独刘伯温怒目圆睁,对着朱元璋说应该把这些撤退和投降的人,应该统统杀了,你看这话说的多难听啊。从这件事情也看出了刘伯温脾气确实大。我们都知道气伤肝,所以刘伯温患上肝癌是有迹可循的。洪武八年的正月,刘伯温出现了偶感风寒的症状。这其实就是肝癌发作的状态。发热、恶心,头晕,食欲不振。十几天之刘伯温说,腹内有石块一样的东西生成。这是肝硬化的症状。三个多月之后刘伯温去世了。从刘伯温发病到去世,这个时间段恰恰和肝癌病发作到去世的时间段基本相吻合。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刘伯温是患肝癌去世的。对于刘伯温的死,大家怎么看呢?#头条创作挑战赛#

7、刘基传重点词

1334年,刘伯温进京赶考,路上口渴难耐,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讨水。谁知,那妇人看了他一眼,竟故意往水里洒了一把谷壳!刘伯温以为对方故意刁难,可多年后,他才感慨道:真是大智慧!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军事上,他被后世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文学上,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没想到这样一位神人,有一天竟对一位农妇自叹不如!刘伯温家境贫困,从小深知百姓的困苦生活,梦想就是可以金榜题名,造福百姓!天资聪颖又好学的他,年仅12岁就考上了秀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23岁时,寒窗苦读多年的刘伯温,迈上了进京赶考的旅途。没想到一路困难重重,他走到半路就迷路了,在一个山沟里绕了很长时间才出来。等刘伯温走出山沟后,累得已是精疲力尽,口渴难耐。这时候,如果有人能给点水喝,真是雪中送炭!终于,他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户人家,惊喜不已,赶紧去讨碗水喝。随着他的敲门声,一位大嫂出来了,她看起来比较温和,很快给刘伯温端来了一碗水,刘伯温迫不及待地要一饮而尽,哪料,这大嫂突然往水中撒了一把谷壳!早知道,谷壳不仅喝的时候会扎嘴,咽下去的时候还会拉嗓子,很是难受。刘伯温心里不由得嘀咕:大嫂这不是故意刁难我?可是他实在太渴了,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耐着性子,喝一口水,吹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将水中的谷壳吹跑。伴随着一口口清凉的水下去,刘伯温终于恢复了元气。刘伯温便和妇人聊起家常,这位妇人一听刘伯温懂得风水玄学,便请刘伯温帮她选一处风水宝地。刘伯温心里还为水里的稻谷耿耿于怀,不情不愿,可刚刚喝了人家的水,又怎能拒绝?于是,他掐指一算,为妇人指了一处位置。妇人顿时感激不已,对刘伯温连连道谢。告别妇人后,刘伯温继续踏上进京赶考之路。不出所料,刘伯温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了仕途。他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可当时元朝官场黑暗,刘伯温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愤而辞官,回到家乡。有压迫就有反抗,多年之后,百姓揭竿而起,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时,朱元璋听到了“浙江四贤”的大名,1360年,朱元璋请刘伯温到应天(今南京),当了军师。刘伯温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他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计策。刘伯温神机妙算、奇谋百出,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有了刘伯温的辅助,朱元璋如虎添翼。最终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开创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而刘伯温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第二年便辞官回乡了。刘伯温一路南下,好巧不巧,他又来到了当年迷路时讨水喝的地方。回顾这些年的过往,刘伯温百感交集。物是人非事事休,不知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抬眼望去,当初的农舍已然不见了,一个美丽的庄园异常夺目,而这座庄园的位置,竟是当年他给妇人指的地方。刘伯温正看得出神,一位妇人从庄园里走出来,虽然岁月不饶人,但刘伯温也能看出,这就是当年给他水喝的大嫂。看到刘伯温,大嫂便笑着说:“先生,看着好像有些面熟……”“大嫂,当年我路过的时候,多亏了您的一碗水救命呢!”“先生!原来是您!快,快请里面坐!”妇人喜出望外!聊着聊着,刘伯温不由地对大嫂说:“大嫂,有件事我一直不解,不知当年我讨水喝的时候,您为何要往水里撒谷壳呢?”大嫂听了,不由得笑了一声:“当时,我看你满头大汗,口渴难耐,身体也肯定很热,而我们这的水都是井水很凉很亮的,如果直接喝下去八成会得病。如果直接劝你慢点喝,估计你也听不进去。正好看到一些谷壳,于是我就往里面加一些,想着这样你就能慢点喝了,也就不会生病了。”刘伯温不由感叹:“您真是大智慧!”他心想:枉我自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一直没懂得这喝水的学问!而且,人家还这么善良,处处为我着想,我竟错怪了人家这么多年,真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呢!突然 ,妇人对刘伯温一拜:“先生,多亏您当年给我指的这块风水宝地,我家里才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刘伯温心里更加惭愧,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当年自己年轻气盛,以为妇人故意刁难,其实那所谓的风水宝地就是随手一指,真是惭愧呢!而大嫂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因为她心里有善,积善成德!善良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本文参考《 民间故事》

8、刘基传小说

1375年,刘伯温病重,他急促的吩咐2个儿子:“我死后你们把兵书《百战奇略》烧掉,将我焚尸扬灰,方能保刘氏子孙平安。”岂料,刘伯温临死前的这一计,竟然戏耍了朱元璋和他的子孙300年,最后还便宜了李自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要从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说起。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自幼博通经史,尤其精于兵法,谋略,在天文及风水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奇功。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时,他运用了先陈后张的策略,使朱元璋事倍功半;在鄱阳湖大战中的他的决策,又起到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他的辅助下,朱元璋结束了暴元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刘伯温被人称为诸葛孔明转世。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1375年,因朱元璋对功臣的大肆残杀,让刘伯温心灰意冷,为免遭杀身之祸,刘伯温告老还乡。不久,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诊治,他吃了御医开的药,腹中很是难受。十几天后,刘伯温病情加重,无法下床。临死前,刘伯温对2个儿子说:“我死后皇上可能不会放过你们,为了不给家里留隐患,这本兵书《百战奇略》你们把他烧掉。”“这本兵书虽倾注我一生的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它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算献上去了他未必相信,为了全家人的性命,你们把它烧了吧!”(《百战奇略》刘伯温所著,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次日,刘伯温病逝。朱元璋很快得到消息,他派丞相胡惟庸带兵,火速前往刘伯温家里吊丧。胡惟庸到达后,立即让刘伯温的儿子交出兵书《百战奇略》。刘伯温儿子告诉胡惟庸说:“家父在去世前,已经把兵书给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料定兄弟二人不会欺君,等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刘伯温留给给皇上的信件,返回了京城。回京后,胡惟庸就把这本书和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很失望,但毕竟是刘伯温的原稿,心存疑虑地把它锁在了铁皮箱里。朱元璋为何那么迫不及待,要将刘伯温的兵书拿到手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朱元璋害怕,刘伯温的兵书将来被刘氏子孙中的奇才发掘,威胁到自家的江山。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这本兵书落到外姓人手中,得到兵书就意味着要与他们朱家抢江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迫不及待的要把刘伯温的兵书拿到手。当时,朱元璋还派胡惟庸把刘伯温生前的书籍、书信全部都带走了,但是并没有发现任何兵书的蛛丝马迹。他还为刘伯温建“诚意伯府”为由,把刘伯温的老家都拆了,掘地三尺都没有找到兵书。虽然兵书被刘伯温一把火烧掉了,他没拿到手,别人也得不到,但他还是不放心。朱元璋直到临终前,还嘱咐朱允炆一定要把兵书找到,不要让它落到外姓人手中。然而,直到几百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朱元璋如果知道了肠子都会悔青了,他知道后也一定会死不瞑目?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李自成带人搜查皇宫时,在崇祯帝寝宫里的东角处,有一张九龙凿花桌,桌下放着一个封皮铁箱。李自成命人打开皮箱,铁皮箱内,是刘伯温手写的《郁离子》原稿,他之前看过刻本,这是原稿他翻了又翻。也许是年代久远了,书页折叠处有些断裂,他突然发现里边也写了字,不觉好奇地看了几行。看后,他大吃一惊,接着又撕开几页细读。这竟然是失传的刘伯温写的兵书《百战奇略》。李自成激动得热泪盈眶。【凌云笔】刘伯温一生忠心耿耿,用心良苦。若是历代继承大统的朱氏子孙用心翻书,就会发现这个秘密,可惜他们大都慵懒,与绝学兵书失之交臂。人算不如天算,兵书在历代朱氏子孙身边几百年,却没被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谁都没想到这本绝学兵书,竟隐藏在刘伯温的《郁离子》中,最终会落到推翻朱明王朝的李自成手上。刘伯温只是将书名换了一下,竟无意中戏耍了朱元璋及后人300百年。可见刘伯温的奇谋妙计不一般。参考文献:《明史.刘基传》关注我@凌云笔 旧时光里的小故事,细细说给你来听#记录片大赏# #历史真知棒# #明朝果然很有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基传记(刘基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