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撕裂了两国的文化历史记忆,乌克兰不仅要去俄语化,就连“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雕像,也在乌克兰各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被人涂上油漆,有的则被拆除。至于在俄语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也开始摧毁二战时期的苏联功勋元帅朱可夫的雕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2、普希金简介用俄语介绍【伊朗古迹墓地篇:哈鲁尼耶墓、菲尔多西墓】一:哈鲁尼耶墓(图1-9)哈鲁尼耶的坟墓修建于八世纪 ,是图斯(马什哈德周边的小镇)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哈鲁尼耶是伊朗文化遗产组织登记的作品之一,于1961年12月6日被登记为伊朗国家古迹之一。它属于ysl教神秘主义苏菲派。在这座建筑旁边,可以看到一块黑色石头,它是伊玛目穆罕默德·加扎利 (Imam Mohammad Ghazali)的纪念碑,穆罕默德·加扎利 (Imam Mohammad Ghazali)是公元 5 世纪和 6 世纪的神秘主义者,有人认为这里是他的墓地。由于新的发掘,一些人认为距离亚伦圆顶不远的另一个地方是加扎利的墓地。二、菲尔多西墓(图10-16)站在我旁边白色衣服的小伙儿叫伊赛,他给我介绍了这个地方,他说这是菲尔多西的墓。菲尔多西是伊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波斯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诗人。1,拧巴的伊朗人伊赛说,自从阿拉伯人入侵波斯以后,伊朗的语言文字宗教都完全改变,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波斯人只能使用阿拉伯文字,而菲尔多西则把伊朗重新变回了阿拉伯人之前的波斯。我说,貌似伊朗人并没有成功啊,现在伊朗人依旧信仰阿拉伯人的宗教。伊赛挠挠头说,是的,伊朗人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讨厌阿拉伯人的入侵,也不喜欢他们原始没有历史积淀的文化,但是又被阿拉伯人改变的宗教,就好像你的血液中已经有了阿拉伯人的文化,但是你又想把它剥离,这是很复杂的。2,菲尔多西菲尔多西是伊朗在阿拉伯人入侵几百年后的一个波斯诗人,当时伊朗人已经开始使用阿拉伯文字了。但是菲尔多西则坚持使用波斯语写作。菲尔多西的文学杰作《列王纪》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菲尔多西一生花了30年用于创作列王纪,并以此拯救了波斯语。这就是为什么伊朗人称他为波斯语的救世主。我感觉菲尔多西就有点像俄罗斯的普希金,早期俄国贵族都是讲法语的~而普希金用俄语写作,以后由于作品的影响力,所以才诞生了现代俄语,奠定了俄语文字的基础。3,墓地图16就是菲尔多西用波斯语写的书。图10,伊赛说,墓碑上面有波斯波利斯一模一样的柱子。图13~15,里面有非常多伊朗绿化之前的神话故事,包括龙都有,伊朗被绿化后,这些神话都属于迷信了……所以我很好奇问伊赛,你如何看这些神话,还有龙啊,神兽啊,你们祖先相信的东西,还有比如说波斯波利斯当时的王朝,按照现在你们的理论,你们祖先都属于崇拜异教的卡菲尔。他尴尬的笑了,呵呵,是的。你今天提这个问题我以前还真的没有思考过,不知道如何回答你。
3、普希金对俄语的贡献本书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收入六篇俄罗斯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儿童读物:普希金《沙皇萨尔坦、他的儿子——威武的勇士吉东大公和美丽的天鹅公文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卡达耶夫《七色花》,马尔夏克《十二个月》,普里什文《刺猬》《猫》。这些选篇涵盖了现代俄语文学史的全时期,作家、作品、译者的选择都是一流的。
4、普希金俄语意思彻底去俄罗斯化!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决定没收图书馆约39 万本俄语书籍。包括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叶赛宁等作品都将被“销毁”。
5、普希金俄语学院这张照片是江爷爷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参观了当地的著名文化古迹——俄罗斯博物馆时所拍摄。当时江爷爷在俄罗斯访问,还特意去参观了名诗人普希金当年就读的皇村中学,也就是普希金纪念馆,现在改称普希金城。普希金是江爷爷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江爷爷能背诵出普希金的很多诗。当天江爷爷还为普希金纪念馆题词:“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当时的涅格拉索夫馆长向江泽民主席赠送了一尊普希金塑像和介绍普希金生平的画册。此行,江爷爷欣赏了俄罗斯博物馆中的多项艺术杰作。包括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布留洛夫的《庞贝城的末日》、阿伊瓦佐夫斯基的《九层浪》等。江爷爷对俄罗斯的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向馆长询问当年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学习情况和创作情况。后来,大家来到展厅里的一尊普希金塑像前,江泽民主席用俄语吟诵了普希金著名诗篇《致凯恩》中的诗句,赢得在场俄方人员的喝彩。在哈佛用英语演讲,在俄罗斯又用俄语演讲,多才多艺的江爷爷同我们永别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要上 头条# #金粉社区##江泽民逝世##普希金俄语简介#
6、普希金俄语歌曲普希金建构了俄罗斯人孜孜以求的“斯拉夫理念”,他在《致诽谤俄罗斯的人》(1827)中把俄国与斯拉夫世界诸多血与泪的冲突说成是斯拉夫人的内部之争,属于勿需外人插手的家族纷争:“你们没读过/充满鲜血的碑文/无法懂得家族仇怨/根本不懂其中的底蕴。”当然,论及向具有现代审美特征转化的俄罗斯文学,还必须提及果戈理的创作,其创作之所以独具特色,同样是经由启蒙主义视野,发现随着西化的进程,“俄罗斯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包括俄罗斯正教也显露危机。对此,果戈理发表要求人们重新面对圣经和正教的《致友人书信选》(1847),及其第12篇《基督教向前进》。但这是坚守启蒙主义的别林斯基所无法理解的,于是引发致使俄国知识界进一步分裂的《致果戈理的一封信》(1827)。其实,事情正如维诺格拉多夫所言,“教会斯拉夫语、祈祷文、教堂祷告书用语,本是果戈理政论修辞学和辩论术的思想体系中心”,而《书信选》更把庄重的教会书面语与日常用语、俗语体中的粗俗词汇融合成全民语言,并使之成为作品书写的主要用语。可以说,俄语圣经和俄罗斯化了的东正教体现出俄国知识分子智力创造和审美活动的重要能量,它导致“俄罗斯作家关注生活事件、人性和愿望,用福音书真理、东正教思想之光去启悟民众,不仅表现在直接发表的作品中,而且其文艺创作本身就如此……这就是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主要特性,这种文学特性首先就是东正教的”。而圣经则成为促使(俄)罗斯文学发展起来的能量,并非作为神学的动力,而是既将(俄)罗斯理解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又主张它是独立于欧洲的特殊之地,由此痴迷于圣经的文学家,普遍带有强烈的俄国情怀,茹科夫斯基的《俄国的强盛、荣光和幸福生活》(1799)特别生动地呈现了圣经之于俄罗斯人的信仰和他们对俄罗斯帝国的认同。这种情形发展到1820—1840年代,普希金和果戈理等人成功地运用圣经诗学去诠释现代“俄罗斯问题”,使此后的知识分子在日益深化的现代化历程中,适时地从圣经中发掘新的能源,以致圣经不是消失于世俗化潮流中,而是转化为新的审美资源,给予从普希金到当今的俄罗斯文学家以更大勇气,大胆直面日益强大的俄国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关注各自时代的农夫、士兵、下级教士、小商人、小店员、车夫、看家护院者、家庭雇工、低级公务员等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痛苦。即使苏联时代主张以集体替代个人,也还是有不少作家考虑强大体制与弱小个人之间的张力问题。此外,圣经俄译及其不断刊行,给18世纪末以来圣像画的绘制、对圣像艺术的欣赏和批评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思想,哪怕彼得改革和1861年改革所带来的世俗化浪潮,也没能阻止教会内外的知识分子投入圣像艺术创作,而圣像艺术在19—20世纪之交又反过来进一步启发了将灵性与现实生活合体的现代主义(如纳达丽娅·冈察洛娃的《圣母》、马列维特的《收获黑麦》) 。更有甚者,面对严峻的俄罗斯问题,一些知识分子无所适从时,总是会全身心转向《旧约》的发生地,去那里寻找灵魂的慰藉。他们的诗句不仅仅诉诸其旅行的直接印象,更将《旧约》时代与其所见的巴勒斯坦相比较,引发人们思考俄罗斯正教的现实问题。总之,(俄)罗斯文学是俄国人选择接受拜占庭正教,以及正教传道者西里尔兄弟所创造的教会斯拉夫语圣经的结果。由此,正如教会斯拉夫语圣经并未衍生出希腊文—拉丁文一类教父神学那样,古罗斯文学一开始就不同于希腊文/拉丁文的欧洲文学。并且,随着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变迁,俄罗斯正教不断获得主体性地位,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教会。翻译和刊行圣经随之发生从教会斯拉夫语向俄语的转化,最终完成了圣经的俄罗斯化过程,从而促成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俄罗斯文学之成熟。1830年代普希金、果戈理等作家用启蒙主义诗学书写俄国社会现实问题,但精神上却立足于俄罗斯的圣经诗学,因而他们作为完成从模仿西欧世俗化文学向现代俄罗斯文学转化的代表,又与俄语圣经翻译和刊行第一个高峰期相吻合。布尔什维克政权稳定以后,推行无神论式的国家意识形态,不再重译圣经和推广圣经,则导致苏联时代官方文学缺乏历史厚度,只有与圣经关系密切的境外俄罗斯文学才具备深刻的俄罗斯历史意识。这种以文学方式将民族主义情怀与上帝信仰相融合的做法,成为俄国人的普遍共识,涌现出前文所论的国歌《俄罗斯人的祈祷》(1816—1833),以及接续的国歌《上帝,庇佑吾皇》(1833—1917)。至今亦然,如1990年初叶利钦接受俄罗斯东正教建议而采纳的国歌《爱国歌》、普京时代的国歌《俄国,我们神圣的祖国》等,也都是用低沉旋律、优雅文辞谱写出充满正教精神的俄国认同感。#普希金俄语简介#
7、普希金俄语语法久加诺夫给普希金献花,捍卫俄语,怒斥北约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今天对俄罗斯世界发动了毁灭性的战争,他们摧毁了对伟大苏联时代的记忆,摧毁了那些与纳粹主义和德国法西斯主义战斗的人的纪念碑,烧毁了俄罗斯伟大作家和诗人的书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普希金简介用俄语介绍(俄语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