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陶瓷,陶明瓷不能不提,明瓷就是陪葬品。商、周、三晋、战国的陶明器的胎质粗细不一,一般墓葬中的明器,陶土不经淘洗,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贵族墓葬中的明器,陶土经过淘洗,器形规整。它们经轮制、磨光(或上陶衣)彩验、线刻或压划暗花等复杂的制陶工艺制成。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三晋两周地区的贵族大墓自战国早、中期起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而且在小型墓中也发现这种现象。所以陶礼器的制造迅速发展起来,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值、概等等成套成组地生产,磨光、暗花、殊绘、线刻的装饰手法广为应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在陶器的组合、形制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如三晋两周地区在战国早、中期的墓葬中,鼎、豆、壶的组合是比较常见的,即鼎、豆、壶是基本的随葬品。到了晚期,豆为盆所代替。在楚国,则盛行鼎、篮、壶和鼎、敦、壶,用鼎、豆、壶的少见。在秦国,更多的使用实用陶器及仿铜制品来随葬。器物的形状各国也各不相同,例如壶,秦国的多系平底,带圈足的很少;韩国的壶,“须很长,底和圈足都很小,各部分的比例不很协调;楚国的壶,器形修长,底部圈足或假圈足很高。
2、陶土颜色中国的陶器制造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目前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时期,古人就开始使用自然产生的陶质粘土制造出了简单的器皿。后来,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兴起,陶器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并且其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商周时期,陶制品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陶器成为了一种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相传,中国制陶技术的起源始于大禹治水之时。当时,中国各地水灾屡次,苦于救治无效。百姓们为此焦头烂额,甚至纷纷向上天祈求,直到有一位名叫余嘉锡的百姓祭完神鬼之后喝水发现泥土可以过滤污水,便将该发现分享给了村民。为此,制陶技术得以相继发扬光大,对于当时的灌溉和饮用水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具体起源无法精确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制陶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持续创新和丰富,在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种类、造型、图案、工艺等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上千年来的趋势发展和神奇的智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陶器从实用品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精美的艺术品,并成为了世界各地收藏家和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古代的制陶技术包括了选料、配置、造型、烧制和装饰等多个环节,具体介绍如下:选料:选择合适的陶土是制作高品质陶器的关键。选取的陶土的特征包括其颜色、质感、塑性和耐久性等。配置:配合不同陶土的需求,将黏土通过揉捏、混合或筛选等方式进行调合,使其达到合适的湿度和均匀的质地。造型:陶器的造型可分为手工造型和轮盘造型两种。手工造型通常使用加压手法将泥条压模成形,而轮盘造型则是让陶工身体旋转轮盘并手持陶坯,在快速旋转的轮盘上按照设计慢慢塑形。烧制:烧制是陶器制作的重要环节。在烧制过程中,陶器需要等待其干燥之后被放入窑中进行烧制。不同种类的陶土和不同种类的陶器烧制温度不一样,通常会分为高温烧制、中温烧制和低温烧制三种。装饰:最终的装饰是陶器上的重要品质。装饰可以通过刻、印或涂抹来实现不同且美妙的效果,如彩绘、花纹、图案和字体。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制陶技术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极高的珍贵性和收藏价值,尤其是在某些艺术家的手中,陶器的制作已经成为了一项灵活多变的工艺艺术项目。古代制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手工制陶到后来的器型、装饰图案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制陶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复杂而高度艺术化的工艺品,并在中国文化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制陶技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每个制陶工坊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艺和工艺流程,师傅们会亲自教授学徒如何处理陶土的成分、如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来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功能的陶器。同时,学徒还需要花费数年时间熟悉各种工具和材料的用法,这也包括多次尝试和实践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除了手工制作,制陶技术在汉唐时期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宋代开始,对于陶瓷的火候和釉料的配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探索,还出现了窑炉的使用,使得陶瓷的制作更加成熟和科学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制作技术在元、明、清等时期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创新,例如窑变釉象征禅意的青瓷等。今天,古代制陶技术得到了现代工艺技术的借鉴和参与,并逐渐实现了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的转换,在工业化生产领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传统古代制陶技术也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重视和保护,成为了各大文化机构和博物馆里的重要珍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和关注。参考文献:张晓龙, 何青松, 张少良. 元、明时期德化窑青花釉陶器制作技术及其演变[J]. 考古, 2016, 8: 54-62.李慧,赵彦才,苗涛,等. 彩陶制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探讨[J]. 科技通报, 2014(11): 121-123.刘庆祥, 黄圣夫, 张健清. 元代吉水窑造型的转移及窑口堆砌技术——对 O884 明清吉州古砖的初步认识[J]. 中国陶瓷, 2005, 5: 32-36.参考文献:#陶土简介#
3、陶土原料#博物馆##藏品#大沽河博物馆——喇叭口陶瓶喇叭口陶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高18.3厘米,口径12.4厘米,泥质灰陶。出土于山东青岛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现收藏于大沽河博物馆。器壁厚,器身重。口为喇叭形,长束颈,鼓腹,平底,腹部饰弦纹。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灰陶、白陶、黑陶。陶土比较纯净细腻,主要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
4、陶土文物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坭兴陶# #广西# #钦州# #紫砂壶# #普洱茶#
5、制作陶土史上第一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宫内竟然全是“黑科技”?考古学家重新勘测,没想到却引出震惊世界五大惊奇!说起秦始皇陵,不得不感谢在1974年,陕西农民拿着铁锹在骊山的那重重一铲,挖出的陶土人头,才使得沉睡了2000多年的庞大地下军团展示在大众眼前,揭开了这所存在了千年的陵宫的秘密。这一次挖掘出的三个兵马俑坑多达两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八千多件陶俑和陶马,十万多件青铜兵器!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陪葬坑规模。从此,兵马俑坑也被列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但这也不过只是在秦始皇陵的地宫口动了土,以现实环境还并不足以让我们打开地宫,看到秦始皇的地下盛世。随之科技的进步,终于在2002年,考古专家借助遥感技术和传统探测的方法,又一次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全面的勘探,使得震惊世界的五大奇迹浮出水面。根据专家对秦始皇陵面积的勘探,发现总面积大约56万平方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超大规模,经过专家通过脚步和铲子的丈量,得出秦始皇陵整个陵区大概是一个边长为7.5公里的正方形。而骊山的南北之间大约7千米,也就是说,整个骊山和渭河,大概都是秦始皇的藏宝地,如此庞大雄厚的陵墓建筑是前所未见的。其陵园甚至还划分了四个层次,以地宫为核心,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其中地宫就相当于是秦始皇生前所居住的“宫城”。结合内宫地下设施最多的特点,不难看出南部为重点建设区。背部为附属区。通过种种迹象可看出,秦始皇陵修建风格几乎就是对地面上咸阳城的复刻!可谓是第一大惊奇!在这座地下城内,甚至连水流也有被还原,在史记中曾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些水银还会日夜流动,不过因为水银作为花谢元素中的“汞”,因为其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就会挥发,释放慢性毒素的特性,也为专家对陵宫的侦测带来了不少难度。据专家的探测结果,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含量大约有100吨,然而1981年,中国水银产量一年才300吨,但是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能用100多吨来铺地宫,由此也可看出秦始皇当年的权利程度。可谓是二大惊奇!可是那这么多的汞是从何而来呢?同样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得到了证实,在这册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物列传中,提到了一位会经营丹砂(也就是提炼水银所需东西)而入选的女人。秦始皇与这个女商人的关系可谓是非常好,甚至还允许她有自己的军队,并为她造了一组怀清台,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这100吨水银的存在,可能唯一有能力让提供水银的人就只有巴寡妇清了。再说地宫的建造,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作为用来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品的地方。在《汉旧仪》一种书中有一段关于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概意思是丞相李斯带着72万劳工在骊山地下挖挖很深,突然凿不动了,敲击甚至还会发出空鸣的声音,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在旁行三百丈”。但在2002年,这个说法遭到了专家的否认,考古专家段清波表示,根据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探测,表示地宫之下就是正主。为了保持对逝者最大的尊重,祭祀都需要点燃火烛之类的,作为天下之首的秦始皇,自然有不同于常人之物,这就提到了第三大惊奇,秦始皇派人派人发明的据说能燃烧千年的“人鱼油灯”。但人鱼是现代人对儒艮或者海牛一类的称呼,与秦始皇陵中所言的人鱼并不同。根据史书记载,是秦始皇因为做了一个跟海神大战的梦,当即起兵马杀向东海,并成功射杀一条大蛟,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鲸鱼。在捕杀鲸鱼后,意外发现鲸鱼的脑子可以提炼出优质的油脂,并且一立方米油脂可燃烧五千天左右,所以称为人鱼烛也不为过。随着深入探测,更是令人吃惊地发现,在地宫之中竟然存在着一个高出地面三十多米的夯土祭坛,要是搬到地面,更得有九层楼那么高了,也是很多影视剧中九层妖塔的原型。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发现能在地宫中修建大型建筑的先例,作为前无古者,后无古人的首创地宫建筑,也不愧为秦始皇陵中的一大惊奇。随着这座多少带着神秘色彩的祭坛让人面面相觑的同时,也帮他们回忆起了当地流传的“阴兵”护陵的传说,据说一到夜晚,秦始皇陵中就会有无数阴兵秦俑,出来守护秦始皇的棺木,登上祭坛俯览这片地下帝国,并会顺着通道,乘坐水银四处巡游。关于阴兵未曾可知真假,但是通道确实是存在的,通过对土壤的取样,考古队员发现,在深达40米的土层中存在六层,其中三层都是滤水层,将骊山之下的地下水全部引流汇聚形成一条护城河。但尽管护城河围绕着陵寝,但秦始皇陵内部却依然能保持干燥,原因是因为护城河的位置不仅低于地宫,上面分别盖了近20米的青膏泥和黄土夯土,保证了地宫的干燥与完好不由得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创造能力与修建智慧。以上就是目前发现到的关于秦始皇陵五大惊奇,可是关于秦始皇陵宫的秘密还有多少呢?还需要等专家下一步探知了。#秦始皇#
6、陶土教程绿植养来养去,还是喜欢用陶盆,主要是透气好,而且有一种朴素的美。推荐几款新入手的陶盆,并非简单的光面款,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花纹和小设计,让陶土的朴素气质也增添了一些美感。图1是雾化白的红陶,叠加了半圆形的镶边花纹,看起来复古又秀气,植物则搭配了瓦萨维奇,也叫黄金春雨,金黄的色泽非常有生命力。图2是宽边的棕色条纹复古陶盆,这种颜色挺少见的,实物看起来是磨砂雾面的,带一点点棕紫色,感觉还挺高级,我搭配的是叶片油亮的大仙女,如果搭配一些颜色深沉一点的植物应该也挺好看的。图3是瘦高款的雾化白粗陶花盆。横向条纹一圈一圈,本身的质地也比较粗粝,感觉正好长在我的审美上。植物我搭配了巴迪布纹合果芋,略有华丽感的叶片和复古的粗陶挺搭配的。图4是竖纹的复古红陶盆,做了一点白色擦色的处理看起来立体感很强,同时也是比较瘦高款的,我买了个小盆,种了灰绿冷水花,又名bb草,灰绿色的叶片带一点点高冷范,迷你的小叶子又很精美,一整个就非常喜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土颜色(陶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