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皇太极逼多尔衮母亲殉葬,15岁多尔衮束手无策。17年后,32岁多尔衮离皇位只差一步,可他却说:“皇太极九皇子福临,才是新皇!”皇太极刚上位时,为了稳固自己的汗位,不惜一切代价要铲除身边阻碍他的人。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是皇太极要铲除的人。因为皇太极知道她留在世上,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本来汗位是属于多尔衮的,但阿巴亥为了保全母子平安,只好向大臣们说:“大汗努尔哈赤临死前,留下遗命,将大金国的汗位传给皇太极。”但,皇太极害怕阿巴亥留在世上,会把真相说出来,所以,为了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只好逼迫阿巴亥殉葬,还把她的牌位扔出太庙。-15岁的多尔衮得知母亲阿巴亥被杀死之后,痛哭不已。但,聪慧的多尔衮并没有立即和皇太极展开对决,而是韬光养晦。1628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一起征伐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多尔衮早有部署。开战后,他们俘虏了11万多人,获得了胜利。战后,皇太极还特地为他封号设宴。从那之后,多尔衮全心全意为皇太极攻城掠地。十几年的征战,让多尔衮积累实力,功勋卓著。1643年,皇太极突然离世,也没有留下遗诏。多尔衮暗想自己的机会来了,可他意识到,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重臣索尼、图尔格、鳌拜等都愿意拥护豪格,皇太极的正黄、镶黄旗也拥护他。而多尔衮只有正白、镶白旗的帮助。相比之下,多尔衮的势力比不上豪格。而大臣们,觉得支持谁都会后患无穷。因为多尔衮登上皇位的话,说不定会翻旧账。毕竟他的母亲,是皇太极杀死的。而豪格有勇无谋,大臣们怕他做了皇位也不安心。于是,他们决定另立皇子。多尔衮觉得这样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另立皇子,他们年纪尚小,一定需要立辅政王或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就和庄妃布木布泰商量好,立她的6岁儿子福临为皇子。福临即位之后,不管多尔衮有没有坐上皇位,他始终可以掌握大权。毕竟,皇子太小,没有话语权。而且,他这样做,还可以打击豪格。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那么正黄、镶黄旗也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后来,多尔衮做了辅政王。但,他最终目标是摄政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尔衮只能清除一切隐患。为此,多尔衮架空了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而他也知道多尔衮的野心,也不敢和他争锋对决,只好以退为进。济尔哈朗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去了辅政王的职位。而,福临还小,把豪格铲除,多尔衮就可以把母亲该有的东西都拿回来了。豪格的亲信何会早已被多尔衮买通,他的一举一动,何会都会告诉多尔衮。而不知情的豪格,在和亲信喝酒的时候,大骂多尔衮。何会马上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多尔衮,他觉得机会到了。多尔衮借着豪格骂自己的事件,把豪格身边的亲信都杀了,并把他贬为庶人。之后,豪格急火攻心,就这样死了。多尔衮得知后,觉得自己终于能对母亲阿巴亥有个交代。因为他的母亲是死在豪格父亲皇太极手下,如今,自己杀了他儿子,也算为母亲报仇了。后来,他就把母亲阿巴亥的牌位请回了太庙,并把她封为皇后。【简史】15岁的多尔衮,就失去了母亲的疼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好在多尔衮没有冲动行事,立马找杀死母亲的皇太极动手。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报仇,多尔衮一直在找机会。皇太极死后,尽管多尔衮很想当上皇帝,但皇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豪格就是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后来另立了皇子,豪格也坐不上皇位。多尔衮想尽一切办法,最后把豪格铲除了,也把母亲阿巴亥的牌位重新请回太庙。多尔衮用自己多年的隐忍、拼搏,终于为母争得了一席之地。如果他不是野心太大,想必后来也不会留下坠马而亡的遗憾。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简史,把旧时光里的故事讲给你听。
2、尚福临河北酒业销售有限公司【[what]这位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如何顺利登基称帝的?】1643年八月,没有立太子的清太宗皇太极却突然驾崩,使皇族内部又引发了一场夺位大战。[机智]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思考],结果获得通过。于是,只有六岁的福临登上了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成为皇帝,次年改元顺治。年幼的福临虽然尚不谙世事,却天生好胜并且有帝王姿态。皇太极曾出猎叶赫一带,带着幼小的福临前往,在噶哈岭,福临曾“射中一麅”[惊呆]。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想登辇陪坐,他拒绝说“这并非乳母所能乘坐的。[思考]不仅如此,福临从小就表现出治理国事的睿智和决断。崇祯帝自缢而死后。固山额真何洛会等人告发肃亲王豪格狂妄不羁、毫无顾忌,福临废豪格为庶人,将他的d羽俄莫克图等人全部处死[抠鼻]。晋封阿巴泰为多罗饶馀郡王。此外,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衮进谏,应当趁机进入中原。福临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并赏赐多尔衮以及从征的诸王、贝勒、贝子。[灵光一闪]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却以他的才智和胆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关于顺治帝福临,你还有其他故事吗?#历史冷知识# #我来科普# #学问分享官#我是@群青与普鲁士蓝 ,让你一看就记住的历史小文,欢迎留言、点赞、转发、关注。[来看我]
3、1634年,26岁的海兰珠由兄长护送到后金,与43岁的皇太极成婚,此时海兰珠的姑姑哲哲已经嫁给皇太极20年,是皇太极的大福晋,妹妹也早在9年前嫁给了皇太极,“姑侄三人同侍一夫”。哲哲、布木布泰和海兰珠为了整个科尔沁的利益,一直守护相望。哲哲是蒙古科尔沁部大领主莽古思的女儿,刚满16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二人婚后十分恩爱,转眼,哲哲已经嫁给皇太极11年,哲哲却一直没有怀孕,虽说皇太极从未嫌弃过她,但她心里一直对娘家人充满愧疚。终于,她做出决定,让科尔沁再送一个女子过来。经过甄选,科尔沁决定送莽古思的亲孙女,哲哲的亲侄女布木布泰过来,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布木布泰当时才13岁,聪慧伶俐,年纪虽小,也明白自己的重任。就在她嫁来当年,哲哲竟然怀孕了,虽说后来只是生下一个女儿,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姑侄二人一下子觉得压力减少了很多。然而,后来接二连三生出的都是女儿。从1625年到1634年,姑侄两人一共为皇太极添了五个女儿。1626年,皇太极做了后金的大汗。生下皇子的任务就更加紧迫了。哲哲和布木布泰商量后,再次向娘家人求助。科尔沁部这次送来的是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海兰珠当时已经26岁,早过了桃李年华,但别具风情,皇太极对其一见倾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称帝,封赏后宫时,未曾生下一儿半女的海兰珠被皇太极封为宸妃,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皇后哲哲,而早几年嫁给皇太极的布木布泰则被封为庄妃,地位比海兰珠还低。皇太极对哲哲一向敬重,对布木布泰欣赏多过宠爱,对海兰珠则是纯粹的男女之情。海兰珠秀丽妩媚,深受皇太极喜爱,两人情投意合。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即皇八子。这令皇太极欣喜若狂,他立即下诏筹办隆重庆宴,还大赦天下,为小皇子积德祈福。皇太极把这个刚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称为“皇嗣”,也代表着他有意立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为皇太子。天有不测风云。1638年,被皇太极寄予重望的皇八子因患天花夭折,连名字都未来得及起。海兰珠无法承受痛失爱子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不久就身染重病。1641年,皇太极御驾亲征,攻打明朝军事重镇锦州。此时,传来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当时正处于战争的紧要关头,皇太极犹豫再三,最终不顾一切起驾回朝。他一路马不停蹄,抵达距离盛京城不远的地方,谁知入夜不久,盛京皇宫遣人来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报,立即连夜赶奔。天尚未明,就传来海兰珠薨逝的噩耗。当皇太极看到已逝的海兰珠,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声泪俱下,乃至昏死过去。他为海兰珠举办了超越规格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他还亲自撰写祭文,内容情深义重。海兰珠死时33岁,虽然她和皇太极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7年,但她赢得了这位铁血君王最深的爱恋,可以说是一生无憾了。1638年,布木泰木诞下是一名男孩。哲哲、布木布泰和整个科尔沁部都长出了一口气。皇太极也非常高兴,给孩子取名“福临”。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在他之上虽有八位兄长,但要么早已夭折,要么是庶妃所生,所以福临是皇太极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1643年,皇太极驾崩。因为他生前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在他死后,他的皇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多尔衮虽手握两白旗,又有部分宗室暗助,但遭到实力强大的两黄旗的强烈反对;豪格虽得两黄旗支持,但出身低微,实在难让其他各旗旗主心服。两相对峙下,多尔衮提出一个中立之策,由皇九子福临继位,他与济尔哈朗辅政,待幼主成年后归政。多尔衮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布木布泰和哲哲十分高兴。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意外胜出,登上帝位,即顺治帝。顺治帝虽然年幼,但在布木布泰和哲哲的教导下,显得异常果敢。顺治帝即位后,尊布木布泰和哲哲为皇太后。这两个来自科尔沁的女子,不仅完成了生下皇子的任务,还顺利地将其送上尊位。福临的即位,也为这场姑侄三人同侍一夫的传奇画上了圆滿的句号。【月半湾历史阁】亲姑侄三个女人共事一夫,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三个人中皇太极最爱的应该是海兰珠。在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中,位居四妃之首,仅低于她的姑姑皇后哲哲,并册封为宸妃,宸,是北极星所在,常用来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的代称。皇太极将海兰珠居住的宫殿赐名为“关雎宫”,取词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足以说明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情有独钟。皇太极赐给海兰珠的谥号是四个字的,一般妃子死后是没有谥号的,皇贵妃死后也只有两个字的谥号,海兰珠却是“敏惠恭和”四个字的谥号。还加上了“元妃”两个字,是第一个妻子的意思,可见皇太极很爱海兰珠。皇太极作为一个后妃众多的封建皇帝,后宫中不乏佳丽,他对海兰珠竟有如此真挚的感情,实在罕见。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4、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去世,她的儿子胤祹向康熙提出请求说:“姑妈自幼养育我,我未报答她的大恩就离开了我,恳请皇阿玛允许儿臣为她守灵诵经,报答养育之恩。”苏麻喇姑,本名苏茉儿,出身于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平民人家,由于被科尔沁王府看中,嫁到了贝勒寨的二小姐布木布泰身边,布木布泰便是康熙的外孙女孝庄太后,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1625年,孝庄十二岁,由兄长吴克善陪同,赴盛京迎娶34岁高龄的太后,是皇后的第4任夫人,此前,孝庄的姨母就是皇后,而苏麻喇姑则是孝庄的贴身丫鬟,随她一同来到盛京。苏麻喇姑与孝庄名义上是主奴,实际上两人更像姊姊,苏麻喇姑年长孝庄一岁,两人如姊妹,又因离家出走,苏麻喇姑给予孝庄以慈爱与相伴。苏麻达赖聪慧,与孝庄一同求学期间,凭借勤奋与智慧,准确地学会了满文。而苏麻的母亲也格外勤劳,孝庄的日常起居、屋外事务,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颇受孝庄的信赖,所以孝庄常常将大事交到她手上。早在清代初期,孝庄就举荐了素玛拉尼参加,苏麻喇姑按照朝廷的旨意,吸取了各民族服装的优点,最终成功地将皇袍的图案做好。1643年,皇帝陛下猝死,没有给继承人立遗嘱,所以豪格这个长子得到了宗室旗主的大力拥护,但是他也不是没有人反对,他的舅舅多尔衮是他最大的敌人。多尔衮当年因功高,力挺他,孝庄便让素玛达拉来劝说多尔衮立了六岁的福临,不料苏麻喇姑出人意料地把他给说动了,最后多尔衮立福临,这才平息了皇位之战。但因为顺治年幼(福临年号),所以朝政一直都在多尔衮的掌控之中,而且规定孝庄与顺治两个人每月一次,不过顺治年纪尚幼,尚须母亲教导,所以孝庄便派苏麻达赖喇姑作为婢女,时常来看望和照料顺治。在多尔衮逝世前,苏麻喇姑一直负责孝庄和顺皇帝的暗中联系。1654年,康熙,宣业皇帝宣业,顺治将他托付给信得过的孝庄,让他在紫禁城之外抚养,而孝庄也派了素玛拉达来照顾他的孙子,并立她为康熙的“手教国书”。第二年,皇宫中生了一场瘟疫,顺治帝怕传染上那些未患粉刺的王子,于是就把他们送到紫禁城之外,还未满一周岁的康熙也被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苏麻喇姑每天都要在孝庄慈宁宫与康熙的避痘所之间穿行,并依照孝庄的吩咐教导康熙。可惜康熙终究也得了一场天花,在这个大家都害怕的大痘面前,苏麻喇姑依然在康熙的身旁悉心照料,在她的悉心照料之下,康熙竟然神奇的治好了。康熙曾经说过:“我很小的时候,没有长过青春的痘痘,所以让我的母亲在紫禁城外面守着。我爹娘跪着,一天都不开心。”所谓“保母”,便是苏麻喇姑,因为康熙从小便躲在宫门之外,一直到他的父王死后,他又回到了宫中,因此苏麻喇姑是他心目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如同她的妈妈一般。1687年,孝庄病逝,苏麻喇姑七十多岁,伤心欲绝,康熙看在她年纪大了,怕她一时糊涂,就将十二王子交给苏麻喇姑。那时,清王朝的规矩是,只有妃级之上的亲王,才能养大,而将一个王子托付给一个侍妾的素玛达拉,可见康熙对她的重视和信赖苏麻喇姑亦明白康熙的心思,悉心教导,明白宫里的规矩后,便将他养成了低调的性情。所以,在所有的太子之战中,他都安然无恙,被哥哥封郡王,被他的侄儿册封为亲王,79岁高龄,是所有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这和苏麻的苦口婆心的教育密不可分。1705年,苏麻喇姑93岁高龄,康熙在外地,下诏七日后再次入殓,意欲返回皇宫与苏麻喇姑相会,但推算出最快十五日内不能返回皇宫,因此他便下令多逗留七日,待他返回皇宫。最终,康熙用嫔妃之礼为素玛喇姑举行葬礼,并命令所有的成年亲王出席葬礼,特别是在胤禛提议为苏麻喇姑守墓念诵佛号,以妃嫔之礼将她安放,这已经超过了她的地位,不过康熙陛下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且命令每一天都要派出一名王子陪着他。苏玛达拉的一生,只是一个普通的侍者,但是她却凭借着自己的仁慈、睿智和勇气,活出了自己的不同寻常的生活,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和尊敬。
5、1682年,40岁的建宁公主守寡七年后,康熙下旨处死吴三桂所有的孙子,这就包括了建宁公主的两个儿子。建宁公主吓坏了,跪着哭求康熙:“姑姑求您,放过我的两个儿子吧!”大家所了解的建宁公主是哪个《鹿鼎记》中古灵精怪的美少女,是康熙最宠爱的妹妹,但是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却过得十分悲惨。建宁公主出生于1641年,单从年份上看,就能看出她比康熙大了至少有13岁。所以历史上的她并非康熙的妹妹,而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小的女儿,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妹妹,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的小姑姑。初号为和硕公主。而且她虽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却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宠爱,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她的生母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奇垒氏,是个并不受宠的嫔妃;二是建宁公主2岁的时候皇太极就驾崩了,她几乎就没有和生父建立太多感情。到了爱新觉罗福临当上皇帝,更是对这个庶出的小妹妹没什么感情,唯一能让他想起来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庶妹,还得归功于当时身为开国功臣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几乎功高盖主。于是顺治为了制衡吴三桂,便将当时仅有13岁的建宁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此来名正言顺将作为驸马的他扣在京城当“人质”。建宁嫁给吴应熊后,被顺治封为和硕长公主,1659年,又封其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面又改成和硕恪纯长公主。和电视中剧情不同的是,建宁并没娇蛮到为了躲避出嫁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毕竟自古公主的命运就是用来和亲的政治工具,即便再受宠也不过是皇帝是否用心将其嫁得好与不好。建宁没有选择,就算她百般不愿意,也要听命出嫁。但是好在婚后生活并没有让她过得不好,吴应熊对她是百般的好,两个人感情也渐渐深厚起来。而吴应熊因为建宁公主的身份,从顺治年间开始就一直加官晋爵,直到康熙七年(1668)年,已经晋升到了太子太傅的官位,一直都十分顺利。两个人的夫妻生活也十分平淡和美。但是暴风雨之前总是风平浪静的,吴三桂还是起了反心,书信一封想让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带着子女离开京城免受牵连之苦。这个事情也打破了两个人宁静的生活,建宁公主左右为难,她知道此事后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走吴应熊,那么自己就会性命不保,但是不放走丈夫和儿子们,他们就会有性命之忧。吴应熊见状,十分心疼自己的妻子,便下定决心就算最后是一死,也要留在京城陪着建宁公主。建宁十分感动,两人合计下,为了留后,便将大儿子吴世璠送到了公公吴三桂身边,留下了吴世霖等3个年龄尚小的儿女在身边。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高举反叛大旗。1674年,盛怒下的康熙将吴三桂的儿孙吴应熊和吴世霖诛杀,并打算将剩下两个幼子杀掉的时候,护子心切的建宁跪在自己的侄子康熙面前为孩子们求情。康熙动了恻隐之心,便将建宁和她的子女们接入宫中幽禁。吴三桂反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几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与清廷隔江对立后,再没有继续进攻的想法。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康熙见状,趁机训练兵马,一举反击,打得吴三桂节节败退。同年8月,吴三桂因病重去世,长孙吴世璠继承皇位,但是因为年龄尚小,使得军心涣散,最终败给了清军。战败后,吴世璠自刎。平息战乱后,康熙担心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最终还是诛杀了吴三桂的所有后人。建宁公主最终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儿女,从此孤家寡人煎熬30年,最终去世,享年63岁。虽然康熙曾经一度宽慰建宁,这事情与她无关,她只是被叛军所连累,可是失去丈夫儿女,这一生的痛并不是仅靠宽慰就能缓解的。自古最无情是帝王家,而建宁公主也是在无情的政治婚姻中被当成了牺牲品。本以为自己能在这无情皇家找到托付终生的人,可还是败给了身份上的束缚。参考资料:《燕行录》《康熙起居注》《漫游纪略》作者:曲晓夏编辑:龙龙
6、顺治18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年轻的顺治皇帝为什么会突然驾崩?清宫档案为什么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顺治皇帝是出家,是因天花而死,还是被郑成功轰毙于厦门?让我们一起探索顺治死亡的真相。清朝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在清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沈阳。他的母亲是孝庄皇后。他于清崇德八年8月26日在盛京即皇帝位。当时年龄呢,尚不足六岁,由叔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年号则在第二年改称顺治。如此呢,就有了以后的顺治皇帝,顺治皇帝14岁提前亲政。为了克服阅读汉文奏章的困难,为了广泛吸收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他在政务之余开始孜孜不倦的苦苦学习,涉猎十分广泛。在领悟了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后,开始尽量学习用汉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不断完善自己对国家的统治。同时,他深知帝王临御天下,必须以国计民生为首务,所以推行招降迷乱,以扶助剿的军事政策,推行屯田开荒、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并且注重整顿吏治,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机构。到顺治16年的春天,除了地处东南沿海一隅的郑成功外,已经全部讨平了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也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从而实现了祖父努尔哈赤和父亲皇太极,关于迈过山海关,统治这片美丽富饶的国土的梦想。然而,这样一个承袭了满族勇猛顽强,又容纳了汉族文治民生思想,刻意求治又实现了权力统治的年轻皇帝,却在顺治18年突然驾崩。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他一向身体强健,却突然在养心殿死掉,这似乎太过离奇。年轻的顺治皇帝为什么会突然驾崩?顺治皇帝的死亡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顺治18年正月初六,新年的欢乐祥和还笼罩着京城,而此时此刻的清宫却看不到丝毫节日的喜庆。夜里,此时深宫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就在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的孩子战战兢兢地坐在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这个叫做玄烨的孩子,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康熙大帝。但是皇宫中很快恢复了平静,但是让人迷惑的是,24岁的顺治皇帝一向身体强健,从未听说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呢?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在以后近三千年的日子里,中国历代皇帝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清朝也不例外。清世祖实录可以说是对顺治生活,及顺治统治时期清朝政府的大小事件最权威的记录。里面的记录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统览全书,我们发现,在顺治皇帝在位的18年当中,对他生前事件的记录有10万字,而对他的死,里面却只用了一句话带过。对于顺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实录中的记载异常简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清朝史籍对顺治皇帝的日常活动有着详细的记载,在《清史稿世祖本纪二》里面,光是顺治到南苑狩猎的记载就多达22次。相比之下,记录顺治死亡的文字无疑是少的可怜,只有短短11个字,为什么顺治的日常活动能有如此详尽的记载,而关乎生死的大事却以寥寥数字敷衍了事?更让人费解的是,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清宫档案中竟然只字未提。三百多年的荏苒,时光悄然流逝,威严的紫禁城依旧沉默不语,那段关于顺治死亡的历史,仿佛就在这样的静默中永远尘封。有关顺治皇帝的死因,史料中存在太多的疑点,记载顺治皇帝生平活动的清世祖实录中,有一段关于顺治死前的最后记录。顺治18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祭祀太庙的也委派官员前往,顺治患病是在顺治18年正月初二,那么从初二到初六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顺治的病情急剧恶化。到初了六,已是大渐了,大渐这个词,在古代是专指帝王病重病危的,那么皇家档案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呢,说明顺治,确实是病入膏肓了。另外在初六这天,朝廷还传出谕旨。说是除了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之外,其他的死囚各类罪犯一律释放,想以此来为顺治消灾祈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顺治到初六这天,病的也是相当严重了。也就是在记载顺治大渐的初六夜里,深宫就传出了顺治驾崩的消息。清朝的皇室家谱《玉蝶》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开始记录了清皇族每位成员的事迹表述,并且详细记载了个人婚姻和生卒的情况。然而,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亡,家谱中也仅仅是记录了时间,对于顺治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谈。先聊到这里,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亡之谜,点赞,关注我,我们下集接着讨论!
7、1626年,皇太极逼多尔衮母亲殉葬,15岁多尔衮束手无策。17年后,32岁多尔衮离皇位只差一步,可他却说:“皇太极九皇子福临,才是新皇!”皇太极刚上位时,为了稳固自己的汗位,不惜一切代价要铲除身边阻碍他的人。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是皇太极要铲除的人。因为皇太极知道她留在世上,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本来汗位是属于多尔衮的,但阿巴亥为了保全母子平安,只好向大臣们说:“大汗努尔哈赤临死前,留下遗命,将大金国的汗位传给皇太极。”但,皇太极害怕阿巴亥留在世上,会把真相说出来,所以,为了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只好逼迫阿巴亥殉葬,还把她的牌位扔出太庙。-15岁的多尔衮得知母亲阿巴亥被杀死之后,痛哭不已。但,聪慧的多尔衮并没有立即和皇太极展开对决,而是韬光养晦。1628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一起征伐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多尔衮早有部署。开战后,他们俘虏了11万多人,获得了胜利。战后,皇太极还特地为他封号设宴。从那之后,多尔衮全心全意为皇太极攻城掠地。十几年的征战,让多尔衮积累实力,功勋卓著。1643年,皇太极突然离世,也没有留下遗诏。多尔衮暗想自己的机会来了,可他意识到,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重臣索尼、图尔格、鳌拜等都愿意拥护豪格,皇太极的正黄、镶黄旗也拥护他。而多尔衮只有正白、镶白旗的帮助。相比之下,多尔衮的势力比不上豪格。而大臣们,觉得支持谁都会后患无穷。因为多尔衮登上皇位的话,说不定会翻旧账。毕竟他的母亲,是皇太极杀死的。而豪格有勇无谋,大臣们怕他做了皇位也不安心。于是,他们决定另立皇子。多尔衮觉得这样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另立皇子,他们年纪尚小,一定需要立辅政王或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就和庄妃布木布泰商量好,立她的6岁儿子福临为皇子。福临即位之后,不管多尔衮有没有坐上皇位,他始终可以掌握大权。毕竟,皇子太小,没有话语权。而且,他这样做,还可以打击豪格。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那么正黄、镶黄旗也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后来,多尔衮做了辅政王。但,他最终目标是摄政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尔衮只能清除一切隐患。为此,多尔衮架空了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而他也知道多尔衮的野心,也不敢和他争锋对决,只好以退为进。济尔哈朗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去了辅政王的职位。而,福临还小,把豪格铲除,多尔衮就可以把母亲该有的东西都拿回来了。豪格的亲信何会早已被多尔衮买通,他的一举一动,何会都会告诉多尔衮。而不知情的豪格,在和亲信喝酒的时候,大骂多尔衮。何会马上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多尔衮,他觉得机会到了。多尔衮借着豪格骂自己的事件,把豪格身边的亲信都杀了,并把他贬为庶人。之后,豪格急火攻心,就这样死了。多尔衮得知后,觉得自己终于能对母亲阿巴亥有个交代。因为他的母亲是死在豪格父亲皇太极手下,如今,自己杀了他儿子,也算为母亲报仇了。后来,他就把母亲阿巴亥的牌位请回了太庙,并把她封为皇后。15岁的多尔衮,就失去了母亲的疼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好在多尔衮没有冲动行事,立马找杀死母亲的皇太极动手。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报仇,多尔衮一直在找机会。皇太极死后,尽管多尔衮很想当上皇帝,但皇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豪格就是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后来另立了皇子,豪格也坐不上皇位。多尔衮想尽一切办法,最后把豪格铲除了,也把母亲阿巴亥的牌位重新请回太庙。多尔衮用自己多年的隐忍、拼搏,终于为母争得了一席之地。如果他不是野心太大,想必后来也不会留下坠马而亡的遗憾。素材内容来自简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尚福临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尚福临河北酒业销售有限公司(尚福林长白山人参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