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的方法及典故(劝谏的历史故事)

1、劝谏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顷襄王一直沉迷于享乐,大臣庄辛因此十分忧虑,便前去劝谏说:“您在宫里,左有州侯,右有夏侯;出去的时候,又有鄢陵君〔鄢yān〕和寿陵君跟着。他们都是一些贪图享乐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国政,恐怕楚国就要亡国了。”楚顷襄王听了生气骂道:“你是老糊涂了吧!现在天下太平,楚国怎么会亡国呢?”庄辛说:“我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后果,才敢这样说的。如果大王继续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如果大王不信,请让我先到赵国避一段时间,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楚顷襄王同意了。庄辛在赵国只待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连忙逃走,流亡到了城阳。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心里十分后悔,赶紧派人去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说:“我当初不应该不听先生的话,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该怎么办呢?”庄辛回答:“我听说,就算见到兔子来了才放猎狗去追,羊丢失了才去修补羊圈,也还来得及。现在大王还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只要大王有心振作,一定可以恢复楚国的。”楚顷襄王听后,立即封庄辛为阳陵君,并在他的辅佐下重振国力,终于收复失地,渡过了这次危机。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然而,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又逐渐丰富了这个成语的相关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羊,并把它们都关在羊圈里。有一天早晨,他准备去放羊的时候,发现羊圈里少了一只羊。经过他一番查看,发现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了进来,把羊给叼走了一只。邻居路过时,劝他说:“你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但是他不肯接受劝告,回答道:“反正羊已经丢了,还修补羊圈来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时,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夜晚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堵上了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及时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在生活中,犯了错误,遭遇挫折,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更大的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不管到什么时候,成语的重要性都不会引人质疑,因为这毕竟是中国语言中的独有的。未来在考试的过程中,成语题目的分数占比也会稍有增加。学好成语,使用好成语,对写作大有好处。平时注重积累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作文也容易得高分,所以,语文成绩就很好。觉得成语枯燥不好学?死记硬背还常常记错?那就一边玩一边学!推荐一套《爆笑成语》,不仅仅是搞笑的漫画,也是一本成语故事书。在漫画故事中理解成语出处、造句、反义词、近义词、成语接龙、成语填空等。每个小故事完结后还有专门的成语专栏;里面有全彩漫画插图,增强孩子阅读时的理解,让孩子轻松阅读。如果您的孩子不爱阅读,成语积累有限,对书本不感兴趣,那就一定要买这套《爆笑成语》。全书总共8册,平均一本只要十几块钱不到,就能让你的孩子懂得旁征博引!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2、劝谏的方法及典故

中国古代诸天神佛当中,有一路重要的神仙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好好研究财神文化。其实,财神爷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很多人不相信这些,但是财神爷肯定是不能得罪的。我亲身体会,有时候得罪财神爷爷比什么都惨,所以,需要好好研究和学习财神文化,才能让自己开智慧,开财运;不管怎样,有钱肯定还是比没钱好,尤其是干干净净赚到的钱。每次去寺庙里,我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财神造像,但说实话搞不清楚究竟哪一尊是什么情况。其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中,财神一共有五路,而且每一路财神都有自己的辛酸故事。简单说,财神爷爷也不是天生的,他们都经历巨大的人生苦难才修炼成功的。来看看两种关于五路财神的说法。中国古代五路财神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的赵公明及其手下的四位部将。除了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外,其余四路为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一种说法当中,除了赵公明之外,其余四位似乎都不太熟悉,中国神话当中介绍比较少;我们就不重点研究。第二种说法:指的是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东路财神比干、南路财神柴王爷、西路财神关公、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此五路财神是我国民间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所以称之为“大五路财神”。这里面的五路财神基本都是大名鼎鼎,个个都是中国古代的大人物。我们简单看看这些财神爷的辛酸传奇——首先是忠臣比干。比干是商朝时期特别有名的忠臣。比干(?—公元前1047年),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北 [5]  )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一说是纣王的兄弟 ,殷商王室重臣。比干被老百姓信任,认为只有他才能忠于所托,掌管财务才是最公正的,绝对不会贪掉别人的钱。资料显示,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比干最后死得特别惨,商纣王对他进行挖心剖腹,就是因为讨厌他的忠心为国。后人为比干太师修建天下第一庙:殷太师比干庙位于中国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这是真事,太不容易了;虽然不是帝王,但是比干得到的尊崇远超古代帝王。忠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部分。《封神演义》被封文曲星,中国第一位“太一财神”。我还真没注意到这个,直到看资料我才知道,第一位“太一”竟然是指的比干财神,真是一家人,太不容易啦。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始天尊的法旨封神,比干被追封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有一种说法也很有趣:民间传说,比干能成为财神,就是因为他被挖出了七窍玲珑心,民间尊比干为财神,因为他没有心,无心的人,不分是非,不辨忠奸,不管善恶,所以百姓供奉他,不管什么人去求,求啥,他都给。当然,这仅仅是戏说,姜子牙应该不是这样想的。太一的名号我们就不多说了,此前已经学习过很多;太一肯定是很牛的,太一财神自然就不是一般的牛。所以,比干老太师作为太一财神,名至实归。我们学习这些传说,就是想告诉大家,每一位财神爷爷都是历经世间苦难成长起来的,大家想赚钱很正常,赚了钱一定要学会感恩。有机会一定要去卫辉县看看,不仅仅是因为想赚钱,更主要还是对比干大神的尊敬。这真正是华夏之魂,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劝谏的简介#

3、劝谏怎么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源自《中华诗词精粹》名家绘画点评本原典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先秦〕《诗经·大雅·荡》(节选)点评据《毛诗序》介绍,《诗经·大雅·荡》是召穆公伪托周文王批评商纣口气写的一首劝谏周厉王的诗。全诗八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结构规整匀称,显示了早期汉语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成熟。这里节选的是第一章。唯第一章不以“文王曰谘”开始。照应诗题《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以江阳韵的叠字“荡荡”开首,响亮激越,形象地描绘了上帝不受节制的权威气势和作为下民帝王的至尊地位。二联有“辟”不同于一联之“辟”,是通假字,邪也。指出上帝暴虐的危险在于行为反常邪辟。犹如音乐动机的重复模进,一、二联十六字,有多字重复,加重了语气而富有诗歌咏唱复沓回环的韵律。三联陡转,目光从上帝转向百姓。先秦称百姓为柔民。面对天下百姓,下达的命令都是不诚实的谎言。结句是由此发出的强烈警示。事物、行动都有其初始,但能顺利克服一切困难抵达终点的很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高度凝练、富有哲理的箴言。既然如此,凡事必须始终不懈,才有初心的圆满实现。

4、和劝谏有关系的典故

经过多年的努力,嘉靖皇帝掌控了六部和内阁,他终于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比如探讨下万世基业,准确说是研讨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信仰得有些走火入魔了,本来寻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好的,但凡事一旦过度了就不好了,嘉靖皇帝上朝时,他高坐在龙椅之上,但奇怪的是,他的头上戴的却并不是什么金冠,而是一顶道士所用的香叶冠,大臣们早已习惯了。嘉靖皇帝不但自己修道,他还喜欢鼓动自己宠信的大臣去修道,他亲手制作了五顶香叶冠,赐给身边亲信的臣子,给了夏言一顶,严嵩也得到了一顶,不过这两个人对待御赐的香叶冠态度却是截然相反,夏言从来不戴,还跟皇上说: “非人臣法服,不敢当。”把嘉靖皇帝气得直哆嗦。严嵩就不一样了,他不仅每天都戴着香叶冠上朝,还在帽子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就怕有所损坏,嘉靖皇帝看到后十分高兴,夏言却对严嵩很不屑,他根本看不惯严嵩上下打点、左右逢源的嘴脸,虽然严嵩对他尊敬有加,不断示好,夏言却很明白,这都是严嵩的表演,他更加鄙视严嵩了。面对严嵩,夏言也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小人是应该鄙视,但更应该提防,夏言对严嵩却只有鄙视。有天,严嵩请夏言吃饭,夏言果断拒绝了,严嵩似乎早有预料,回府后继续将酒席布置妥当,等其他宾客到了后,严嵩突然跪在地上,打开给夏言的请柬,把上面的内容读了一遍,然后站起身,宣布开席。严嵩和夏言的矛盾不断激化,严嵩受够了气,决定报复夏言,但严嵩很快就发现,想要整倒夏言并不容易,虽然他不肯戴香叶冠,嘉靖皇帝很不高兴,但这不足以扳倒夏言,思考再三,严嵩决定告夏言一状。一天,嘉靖皇帝退朝后,严嵩要求面见皇上,他到了嘉靖皇帝跟前,突然跪倒在地,开始号啕大哭,诉说夏言平日是如何欺负他,请嘉靖皇帝给他做主,嘉靖皇帝没想到严嵩五六十岁了,还会跑到自己面前哭鼻子,便十分耐心地听他诉苦。严嵩说了半天,嘉靖皇帝都无动于衷,大臣之间内斗他可不想掺和,严嵩急了,史书记载,严嵩“因振暴其短”,其实夏言能有啥短嘛?无非是不肯卖嘉靖皇帝面子,在嘉靖朝不给皇上面子的人多了去了,杨廷和,杨慎,汪俊,再多一个也无所谓。但在严嵩煽风点火后,嘉靖皇帝也火了,下了封敕书指责夏言,大意是朝中的言官,平时都不听皇上的话,就听夏言的话。平时皇上不上朝也就算了,为啥夏言就不能主动进宫来跟皇上商议军国大事?怎么朝廷就变成了夏言的一言堂了,夏言这算是欺君罔上!夏言其实挺冤的,言官弹劾大臣,劝谏君上,这并不需要和皇上商议,不然还如何监督朝廷,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时常在深宫中修仙,把朝政扔给内阁处理,大臣们要见他一面都难,这关夏言什么事。但嘉靖皇帝不高兴了,夏言也只能上疏请罪,半个月后,夏言离职,严嵩开始总揽朝政,严嵩总算实现了愿望,严嵩很聪明,他十分清楚,在朝为官,凡事没有对错之分,皇上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做臣子有没有能力也不重要,能不能替皇帝分忧才重要!杨廷和,夏言这些人的确有本事,但一天到晚和皇上作对,皇上要你们何用,今天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道文书,明天你就会变成发配边疆的犯人,严嵩有没有能力不重要,但他会拍皇上的马屁,能揣摩皇上的心思。严嵩把夏言挤走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嘉靖皇帝虽然看上去不务正业,但真以为他是个昏庸的皇帝,那就大错特错了,明朝最善于掌控权力的就是嘉靖皇帝,严嵩总揽朝政后,为了取得嘉靖皇帝信任,变得十分“勤勉”。他天天去西苑值班,脏了臭了也不愿回家洗个澡,但严嵩真想当个勤勉政务的忠臣吗?当然不是,如果严嵩真把这些精力用在处理政务上,大明国库就不至于连年亏空了,他天天待在西苑里,就只是要嘉靖皇帝知道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办没办差不重要,不久后,嘉靖皇帝派人赐给严嵩一方印记,上面刻着“忠勤敏达”四个大字,加封严嵩太子太傅。严嵩得到了皇上信任,但却始终没法全面掌控内阁,这里有资历比他老的翟銮,和他政见不合的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严嵩指使言官弹劾翟銮,将他挤走,又找机会剥夺了许赞和张壁的票拟权,严嵩总算掌控了内阁,但他还是非常谨慎,每次要做决策,都会象征性询问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等人,还假惺惺地向嘉靖皇帝提议应多选人才进入内阁。就在严嵩以为自己已经摸透嘉靖皇帝的性格,以为自己总算能独揽朝政时,一天,嘉靖皇帝把严嵩叫到跟前,给严嵩介绍了一位同僚,要严嵩多听取他的意见,一同为国效力,严嵩看着眼前的这位同僚,心里清楚,真正的斗争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个人正是夏言#明朝# #历史# #历史回眸#

5、劝谏的拼音

劝谏篇

6、劝谏近义词

西汉初年,当时的大儒陆贾劝谏刚刚统一天下的刘邦,说你应该学习《诗》、《书》五经,走仁政路线。刘邦不屑一顾,反驳到,老子是马上得的天下,干吗费事去学五经、搞仁政。陆贾回应道,靠马上能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要治天下,必须靠马下的仁政。他进一步指出,强大的秦朝之所以灭亡,根源就在他只知马上之强力专制,而不知马上礼乐仁政。如果当年秦始皇放弃法家专制,而改走仁政路线,也就轮不到你刘邦得天下了。刘邦此人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虚心纳谏,最后他觉得陆贾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请陆贾把其中的道理好好整理一下,好好地给他讲一讲。于是陆贾就每天写一篇,讲给刘邦听,这些文章后来合成一本书《新语》,一直流传至今。其实陆贾的“马上-马下”理论也很适合于当今世界。西方靠马上式的武力,实现了全球化,得了全球,二战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这个得全球者。但是,当今世界没有陆贾式人物劝谏美国,靠马上可得全球,但是治理全球必须靠马下。于是美国靠马上得全球后,继续靠马上治全球,就是所谓的霸权主义。靠马上治全球,必然会重蹈秦朝之结局,崩溃并失去全球。事实上,美国和当年的秦朝非常相似,即便有陆贾式的人物对其劝谏,也是对牛弹琴。秦始皇就对《诗》《书》儒生恨之入骨,视其为混乱之源,于是搞了一个“焚书坑儒”。现在的美国就是秦始皇,靠马上治全球,而中国则是刘邦、汉武帝,以马下的仁义、仁政治全球。现在中美对抗,就是就是两种治理全球路线之争:中国马下路线VS美国的马上模式。按陆贾定律,中国必胜,美国必败。#劝谏的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劝谏的方法及典故(劝谏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