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和生平事迹以及经典名句(杜甫生平经历简介ppt)

1、杜甫生平经历简介ppt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朝廷对于文化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因此也诞生了大量的优秀诗人。杜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身才华出众,更是体验了生活的疾苦,诗歌风格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圣,他曾在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随着时代发展,和平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毕竟战争的确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上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二战尤为残酷,作为欧洲地区的主战场,苏联更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最终才击退入侵者。在战争中苏联有一个270号命令,让百万的苏军宁愿叛变也不执行,这是怎么回事呢?1941年,德国人在欧洲战场取得了多场胜利,就连强大的英国和法国也难以抵挡,这些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认为自己已经所向披靡,于是将目光投向东方。彼时的苏联已经是世界最大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德国曾试图拉拢苏联加入轴心国,不过由于利益分配问题未能成功,这也让德国人记恨在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入侵的机会。德国人对苏联发动闪电战,这种战术他们已经在欧洲战场使用许多次,并且取得非常卓越的战果,击溃波兰法国等欧洲传统国家。面对强敌的突然袭击,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毕竟两国之间还签署有互不侵犯条约。由于战前准备不足,苏联人根本无法德国的进攻,仅仅一天时间便丢失了前沿阵地,德国人进入苏联本土。战争的局势越来越恶劣,苏联无论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战术都不如德军,战损比更是让人心惊,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战后损失超过百万的部队。斯大林本身性格就极为强硬,不过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军,斯大林也陷入困扰,毕竟前线战败的消息不停传来,他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为此斯大林将防守政策改为焦土战略,简单来说就是撤退的时候需要将一切物资带走,即便无法拿走,也得全部销毁,不能留给敌人。斯大林想依靠这个战术延缓德国人的进攻,毕竟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德军补给线也在逐渐拉长,只要不能在苏联境内得到足够的补充,很快德军便会成为强弩之末。然而斯大林低估了德国人的战前准备,他们早已备好了大量的补给,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将苏联军队全部击溃。而后希特勒越加得意忘形,他完全不将苏联放在眼里,甚至扬言要在冬天之前占领莫斯科。很快斯大林也得到这个消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斯大林想出了一条极为残酷的命令,也就是270号命令。这项命令规定指挥官一旦在战斗中退缩,那么直接失去其长官的身份,其上级甚至可以将其当场击毙。而且战场上任何人都不得退缩,即便被敌人重重包围也需要奋战到底,如果自主选择撤离,那么一律按逃兵处理,不但自己会被判死刑,就连家人也会遭到牵连。开始的时候家属只是被关押,可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一些苏军叛变者的家属甚至直接被枪决,这个命令也显得越来越残酷。不过斯大林本身也是铁面无私,即便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他儿子在战场上被德国人俘虏,对方提出交换被苏军抓住的德国元帅。可是斯大林直接表示被德国人抓住的苏军都是死人,直接拒绝了这个请求,最后他儿子只能选择自杀。虽说270号命令看起来过于无情,但它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场上苏军更加英勇,即便被包围也有十足的韧性,给德国人造成了大量的麻烦,为此赢得了不少关键战役。当然万事都有两面性,这则命令无疑将苏联士兵们逼上绝路,他们要么战胜对手,要么就直接死去,许多苏军为了活命,直接选择投降,甚至将枪口对准昔日的战友,这也给苏联造成了许多麻烦。不过无论过程怎样,战争已经尘埃落定,正因如此人们才更要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参考资料:《春望》

2、杜甫简介和生平事迹以及经典名句

看完这几张图,你就会了解杜甫的一生,了解他每一首诗的背景。建议收藏,涨知识!杜甫的一生,其实可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年少轻狂,游山玩水。下半场:中年危机,忧国忧民。今天我们就以杜甫生平为轴,来看看中国诗歌顶峰诗圣的一生![机智][机智][机智]#头条创作挑战赛##涨知识##杜甫的生平简介50#

3、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

杜甫晚年生活落魄,为维持温饱写下借钱诗,字字让人落泪在唐朝的诗人当中,李白和杜甫是最为出众的人,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都让他们的诗词充满了个人特色。相比于李白来说,杜甫的生活过得更加悲惨,李白虽然壮志未酬,但是最起码生活上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可是杜甫却不行,他的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不仅自己吃不饱饭,甚至连孩子都没办法喂饱,而他为了向朋友借钱,写下了一首诗,字字让人落泪。诗圣杜甫杜甫是唐朝人,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十分优越,所以杜甫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生计而发过愁,始终过着优渥的生活。他从小便聪明好学,七岁就能作诗,在长大以后,他先是去了吴越等地游历,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才回到故乡参加考试。由于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见识到了百姓们的真实生活,感叹于统治者们的腐败和民生疾苦,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的诗词也转变了风格,从之前的充满人生抱负和期待变成了反映动荡的社会。他立志入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让这个腐败的社会有所好转,所以他参加了进士考试,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落榜了,这让从小被夸赞到大的杜甫非常气愤,眼看着通过考试做官这条路走不通,他只好换个方法,转投许多权贵,他奔走了十多年,却从未得到一个结果。这个时候的杜甫早就不是那个富家公子哥,他客居长安,生活一度十分贫困。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伴随了他十几年,直到唐玄宗举行祭祀的时候,他作出了《大礼赋》。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和赏识,也有了一个被分配官职的机会,杜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但是他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属于自己的一官半职。就在他的雄心壮志即将在没有尽头的漫长等待中被消耗殆尽时,朝廷终于给他分配了官职,是河西慰这种非常小的官。杜甫不愿忍受这样的屈辱,所以拒不接受,但是他的骄傲允许他拒绝第一次,却不允许第二次。因为杜甫终究要生活,要养活自己的家人。在朝廷把他的职位换成一个没什么用的闲职时,杜甫同意了。写诗向朋友借钱后来,社会动荡,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身为朝堂中人,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俘虏,与王维关在一处,在被关押的同时,他仍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为了剿灭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想出了许多办法,并且写出了两篇文章。在被拯救出来之后,他继续投奔肃宗,被授予了左拾遗的官位,但是他没能在这里待太久,就因为救人的事情触怒了肃宗,肃宗原本要严惩他,但是当时的宰相张镐想办法把他保了下来,杜甫虽然逃过了一劫,但却彻底惹了肃宗不快,朝廷直接将他贬到了华州,杜甫再也没受到过重用。他的生活陷入了更为贫困的境地,已经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三餐都只能靠着喝一点米粥充饥,菜里也没有一点荤腥,只能吃一些自己挖到的野菜。杜甫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他的自尊不允许他低下头来求人,但是他现在已经到了快要被饿死的阶段,再不低头的话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考虑尊严问题了。他辗转反侧了许久,为了自己和家人,终于决定低下头,和之前的一位好友开口借钱,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做《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本来他是想要找这位姓崔的朋友借钱,但是他当时恰好不在这里,没办法帮到杜甫,所以让杜甫去彭州找一个姓彭的官员借钱。诗中只有短短20个字:“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什么时候才能帮忙的问题,也写尽了杜甫的窘迫。时运不济在我们不了解杜甫的生平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他和李白一样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才华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认可,也应当得到朝廷的尊重,他们根本不应该过着如此穷困潦倒的生活。然而,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该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的确是如此困难,无论是吃还是住,都体现出了一个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形象。由于杜甫的诗展现出了非常多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可以说,杜甫用自己作的每一首诗,展现出了唐朝的历史。只能说杜甫时运不济,赶上的不是盛唐这样的好时候,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统治已然一片混乱,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朝廷也越来越腐败,杜甫为这样的局势忧虑,希望自己能够入仕挽回局面,拯救可怜的百姓们。在这样混乱的统治之下,他的能力和才华根本无法被人看到,因此,他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郁郁不得志当中度过,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吃苦,社会混乱,自己却无能为力,而他本人也受到了局势的波及,整个后半生都过得穷困潦倒,让杜甫这样一个为了尊严连朝廷的官职都敢拒绝的人,最后因为向朋友借钱而写下了一首字字让人落泪的诗。不管他的生活过得如何,他的精神永远是富足的,他始终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值得我们去崇拜和学习。

4、杜甫生平及代表作品

晨读历史: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dù fǔ]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杜甫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困守长安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杜甫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待续1)

5、杜甫生平遭遇完整版

诗圣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喜悦和畅快流露出诗人对还乡的急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杜甫简介和生平事迹以及经典名句(杜甫生平经历简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