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三祠门票多少钱(苏三祠的历史介绍)

1、苏三祠的历史介绍

这是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眉山东坡饭店(苏三祠店)三个菜东坡肉,宫爆鸡丁,竹笋丸子汤,三个人共计222元,大家认为价合理吗?#眉山苏三祠简介#

2、眉山苏三祠门票多少钱

四川眉山,最响亮、最耀眼的城市名片是什么?唐宋八大家,眉山有“三苏”。一提眉山、眉州,必会想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故此次到眉山,主要的念想是看“三苏祠”。想看一看是何样的钟灵毓秀之地,孕育出了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造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盛事。三苏祠自元代始,才将其故居改宅为祠。而三苏故宅占地不过几亩,经过历代不断重建和增建,现在的三苏祠已成占地上百亩的古典园林。

3、眉山市三苏祠介绍

“这些水果谁送来的?”“还不是你四川眉山的辣妹,你弟媳妇晴晴。”哦!说起我的四川辣妹,还真是有缘呐。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出差,在那个宾馆遇到了当时做服务员的晴晴,那天我正好在房间写报告,晴晴进来整理房间时,我和晴晴聊起了家常,问起丹棱县的地方特产,晴晴告诉我眉山市丹棱县的地方特产主要是桔橙产业,主要品种是爱媛、春见、不知火、明日见,而且晴晴对我说,如果我需要,她可以帮我买一些过来。我当然是求之不得,正好我们一行人是有车子过来的,如果好的话,可以带些回家。后来我们大家吃了以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柑橘酸甜多汁、风味浓郁,真的好吃。我问:你们丹棱县的柑橘,为什么这么甜呢?别说,晴晴的回答还是蛮专业的。她告诉我主要是由于丹棱县的自然条件优势。那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是晚熟柑桔的最佳种植区,而且“丹棱桔橙”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八个、四川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后来我们托晴晴买了15箱带回去了。晴晴的年纪和我堂弟相仿,我当时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晴晴你愿意嫁到我们江苏吗?”晴晴也是爽快,她说:“只要合得来,可以啊。”于是我要了晴晴的微信,想不到晴晴和我堂弟一拍即合,这不成了我的弟媳妇了。弟媳妇每到春节都要回四川,而每次回来,都要带上一车的桔橙回来,这不,亲戚朋友都吃上了眉山丹棱的桔橙。去年晴晴还带我们一家去了农业园区,那是4月份,整个的青山绿水啊。在几个景点处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三苏”祠、大雅堂、柳江古镇令我们流连忘返。“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占地86亩。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肃穆中有疏朗之气,典雅中又洋洋大观。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楼台亭榭,庄重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317丹棱桔橙桃花节#

4、眉山三苏祠简介和历史

《海口行》之二昨海口第一站,参观誉为“海南第一名胜”的五公祠。甫至祠门,嘉树名木,流水潺潺,径旁建筑,古色古香。这里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在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至清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在这里为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义士建祠祭拜,为“五公祠”。实则为“六公祠”也。在苏公祠堂,迎面抱柱上“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一副名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书写俊秀。该楹联系由琼崖道尹朱为潮在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苏公祠时题写的,1980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麦华三重书。该联用四川峨眉山暗指苏轼语双关,反问:谁人オ学、贡献能和苏轼比肩?是的,一部中国文化史,若少了一代诗词书画大擘东坡先生,可会倾斜?可彪炳千古的苏子,谁曾想,曾半世流离,命运多舛!已经62岁的苏轼,伴随他的两位妻子先后去世,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已在惠州离开人间。苏轼接到安置诰命,第三天就与家人痛苦诀别,他孤身携带着幼子苏过乘船离开广东惠州,一代文豪。在茫茫大海,飘泊二月多.才达海南贬所中和镇。东坡公先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没几天被政敌知道后,下令把东坡逐出官舍。苏轼写到当年惨况:“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我惊叹苏公在百般困苦逆境中的笑对人生的乐天派心境。今日面对,台风圆规,昨夜至今,风狂雨骤,树摇窗抖,远近路道无人走。我虽年迈体残,背一通苏公大雨后所作定风波,心态坦然,精神抖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奇怪,写至这里,时针6点,抬头看:窗外雨停风已止……2021.10.13下午6点潘龙华分享

5、眉山三苏祠内景图片

任渊的事迹,史传无记载。许尹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作《黄陈诗集注序》简介注者云:“三江任君子渊,博极群书,尚友古人。”又云:“子渊名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盖今日之国士天下士也。”以此可知,任渊名子渊,三江人。关于“三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于四川新津县云:“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有三江下渡。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 ④ 《山谷诗集注》作者自署“天社任渊注”。关于“天社”,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二云:“天社山,在新津南三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 ⑤ 据此,任渊为四川新津县人,“三江”、“天社”乃新津县南之小地名。新津在成都南百余里。在《黄陈诗集注》自序里,任渊说:“始山谷来吾乡,徜徉于崖谷之间,余得以执经焉。”执经,指执经书,从师受业。黄庭坚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七月自戎州(四川宜宾)谪所舟行前往青神县探望姑母,八月底至冬月住在四川青神等地。新与青神邻近,任渊从黄庭坚学诗当在其少年之时。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渊在四川双流县任,距其从师于黄庭坚已六十二年。若以执经之年任渊为十岁,则为双流县令时已七十二岁,过了休致之年。因此可推测:任渊约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约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享年约七十四岁。《山谷诗集注》初稿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任渊在自序里言及师事黄庭坚之后,“暇日因取二家(黄庭坚与陈师道)之诗,略注其一二。第恨寡陋,弗详其秘。姑藏于家,以待后之君子有同好者,相与广之”。此年任渊约二十一岁。书稿经多年的增补修订,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许尹摄蜀帅时作序并支持在蜀中刊行问世,即黄 所称之“蜀本诗集注”。许尹序称任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山谷内集注提要》以为任渊“绍兴元年乙丑以文艺类试有司第一” ⑥ ,疑误。绍兴元年(1131)为辛亥,而且此年宋高宗逃至越州(浙江绍兴),未遑开科取士。《文献通考》载任渊“绍兴乙丑类试第一人” ⑦ 。《宋史·高宗纪》: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赐礼部进士刘章以下三百人及第、出身” ⑧ 。南宋初年时值战乱,原礼部科举考试,分别由各路举行,称为“类省试”,稍后罢诸路类试,但因川陕两道地理条件特殊,距离行在遥远,故特准仍举行类试。地方类试第一者,可等同于殿试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任渊在四川类试第一,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此时他约五十五岁,可谓及第已老。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述:“蜀人任子渊好谑。郑宣抚刚中,自蜀召归,其实秦会之(桧)欲害之也。郑公治蜀有惠政,人犹觊其复来;数日乃闻秦氏之指,人人太息。众中或曰:‘郑不来矣!’子渊对曰:‘秦少恩哉!’人称其敢言。” ⑨ 由此可见任渊思维敏捷和刚正率直。郑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略。《宋史》卷三七 《郑刚中传》:“秦桧怒刚中在蜀专擅……因召刚中。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宋史》卷三 《高宗纪》载: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召郑刚中赴行在。……以徽猷阁待制知成都府李璆权四川宣抚使”。据此,陆游记任渊之事在绍兴十七年,时任渊当在四川制置使宾幕。近世文献学家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四辑有任渊佚文十篇,其中一些佚文留下了任渊晚年仕历的线索 ⑩ 。绍兴二十八年(1158)王刚中以中书舍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次年四月到任。他到任之初谒成都城南蜀汉先主庙并诸葛武侯祠,决定重修祠庙。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又葺治祠院,培植花木,既成之日,王刚中命任渊撰《重修先主庙记》。任渊论述蜀汉的历史意义云:惟蜀先主昭烈帝,以宗胄之英,负非常之略,崎岖奔走,经理四方,最后伐刘璋遂有蜀汉。盖将凭借高祖兴王之地,建立本基,然后列兵东向,诛有罪而吊遗民,以绍复汉家大业。其理顺,其辞直,非若孙、曹氏之自为谋也。当是时丞相忠武诸葛侯实左右之,人品意象,高远英特,骎骎乎伊、吕之间。应变机权,本于道德。内修综核之政,外举节制之师,欲以攘除奸凶,混一区宇,不负其君付托之意,可谓社稷臣矣。彼其臣君,仗义而行,正大如此;是以海内之士,心与而诚服之,举无异论。南宋时四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任渊借蜀汉之事阐发了正统观念和君臣关系,其现实寓意是很明显的。作此记时,任渊在王刚中幕下,秋季他受命任双流县令。双流在成都南五十里处。任渊《双流县城隍庙记》云:“绍兴二十五年(1155)有因其(城隍庙)颓圮,改筑治西南者,令长亟易,邑居不宁,父老以咎。傥在是后二年,眉山李焘来令兹邑,始复其故,栋宇像设,既已具体,仁甫去为宾幕。予以无能,猥嗣其事。”史学家李焘于绍兴二十七年任双流县令,三年任满,时为绍兴三十年,由任渊继任。#眉山苏三祠简介#

6、眉山市苏三祠

#十里春风,不如你。# #纪实中国#川阅杂叙|眉山三苏祠D1 历朝历代,士人来礼拜者只为立志的壮心,而访者无不有感时叹事的无限追忆,倘佯在故祠之中,如同展卷那些没齿难忘的词阕。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蔡毓荣所修编的《四川总志》卷九《祠祀·眉州》载:三苏祠,治西南,即苏洵故宅建为祠。明洪武间重修,明末贼毁。康熙四年,知州赵蕙芽督建并记……其实,在眉山市境内的三苏祠,旧时共有两处,一在县城西南隅纱縠(音胡)行(今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另一处在城西70余里的拨股祠(今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曾有清代石碑一通,碑文记说,当地的地名正是因元、明时有三苏祠而得名,目前己无旧存)。纱縠行三苏祠,原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僦居"地,是约占地5亩的院落。元仁宗的延祐年间(1314-1320),改宅为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嘉庆十一年(1806年)增修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光绪年间,又扩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等。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又将一墙之隔的清代眉州考棚旧址并入,于是形成了现今景点的游览格局。在三苏祠山门一侧,驻足在苏老泉旁的黄桷树下,难免会有一番遐想,仿佛能看见父子三人渐渐远去的背影,甚至能听见他们爽朗的谈笑声。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农历虚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从此出发,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这一年,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也是诗坛宿将梅尧臣;同榜进士声名显赫者众多,在《宋史》中有传记者24人。其中有为中华士大夫们树立终极理想的张载,他的"横渠四句"历代咏颂不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还有提出"文以明道",唐宋八家之一的曾巩;还有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还有……苏轼自1061年入仕凤翔起,以后知州了密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后谪任广东惠州、儋州。他曾因"苏台诗案"在湖州知州的任上被捕下狱,被关押4个多月后,谪授黄州团练副使(此时是个九品芝麻官),离黄州后,远去非常荒僻的儋州,后奉诏赴汝州就任时,因身心俱疲而暂住常州,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史称苏轼"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历朝历代,士人来礼拜者只为立志的壮心,而访者无不有感时叹事的无限追忆,倘佯在故祠之中,如同展卷那些没齿难忘的词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眉山苏三祠门票多少钱(苏三祠的历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