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他写过两部明史,一是《明史》,二是《明史简述》,本书均收入,分为上下两编,堪称吴晗所著明史的完全本。《明史》写于20世纪40年代,原为四章,即收入本书上编《明史》的第一、三、五章,缺《军与兵》一章。此次出版增补了《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明代的社会经济》等五章,与前三章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明史。下编《明史简述》是1962年吴晗在中央高级d校讲课时的记录稿,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d争、建州女真、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史中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吴含简介#
2、吴晗先生1955年冬,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提议下,考古人员开始对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进行挖掘。可是一个多月下来仍找不到入口,他们打算先找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就这样,万历皇帝的定陵被盯上了。1955年10月,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到朱棣的长陵参观,在闲聊时吴晗对郭沫若提到,“朱棣就躺在这座长陵里,里面肯定有很多陪葬品,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挖出来,建一座博物馆,势必会对研究明史有很大帮助”。郭沫若听了也很心动,不久后,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了上去,得到批准后,他们组织有关人员开始对朱棣的长陵进行挖掘。但考古人员后来改为先从万历的定陵开始挖掘是有原因的,对朱棣的长陵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入口,而且朱棣的陵墓规模很大,真正挖掘起来是个大工程,难度不小。当时考古队的队长提出,以前没有挖掘这么大规模皇陵的经验,建议先找个规模小点的皇陵来练练手,积攒些经验。就这样,对朱棣陵墓的挖掘工作暂时被放下了,万历皇帝的定陵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当时,定陵的一处墙壁出现了坍塌,露出来很大一个口子。考古人员认为,也许有了这个口子就能很快找到定陵的入口,挖掘起来会省很多事情。但是,实际的挖掘工作却又一次出乎考古人员的意料。虽然找到了那个塌陷的地洞,但是真正挖起来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入口,这一来二去又是很长时间。考古人员要挖掘定陵的消息传出来后,当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以及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非常吃惊,他们两人坚决反对开挖皇陵,从事这方面工作多年,他们深知以当时的考古技术、挖掘手段以及文物保存手段都还比较滞后,没有十足的把握保护好那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也就是说那时不具备挖掘皇陵的能力和条件。但,郭、吴等人下了很大的决心,郑振铎和夏鼐的呼声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有老一本考古专家,还有新一批大学生,足可以胜任挖掘定陵的任务了。定陵被挖开后,先是撬开了万历和他两任皇后的棺椁。考古人员发现,万历和两任皇后的身体已经腐烂得差不多,但是遗骸保存完好,而且头发软而光。同时,考古人员发现万历皇帝是个瘸子,左腿比右腿短几公分。在他们的遗骸周边,摆满了无数的随葬品,包括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而在棺椁外还摆着29个朱漆木箱,箱子里装满了2600多件陪葬品,包括冠、带、佩、饰、金银器具等。简单介绍几件非常有名的随葬品。一是万历皇帝带过的金丝翼善冠。这顶冠用非常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上面还堆出了二龙戏珠的图案,很难想象古代是如何编织出这样精美的皇冠,可见那时的技术已非常高超。二是万历皇帝两名皇后的随葬品同样非常精美。孝端皇后棺椁中有三龙两凤冠,上面共有大小珍珠5400余颗,红、蓝宝石12颗,珠光宝气、熠熠生辉。孝靖皇后有一件百子衣,升龙、行龙左右盘绕,前后襟和衣袖上还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整件衣服图案优美,上面还装饰着金银锭、方胜、犀角等八宝,含有“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美好祝愿。不过,让人痛心的是,自从定陵被打开后,悲剧也伴随而来。由于缺乏足够的挖掘经验,定陵被打开后一下子涌入了大量空气,那些在地宫里保存了几百年的文物,特别是书画和丝织品很快被氧化掉,随着空气而灰飞烟灭。另外,出于技术的不成熟,为了保护这些出土的衣物,考古人员弄来一些塑料,加入软化剂,将其涂抹在衣物上。结果不久后这些涂料变黑、变硬、变脆,衣物也随着支离破碎了。那些刚出土的金属物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时间一久氧化后就像长了斑一样。这件事情出来以后,对皇陵的挖掘工作被紧急叫停。后来,郭沫若等人还多次提出申请,要继续挖掘皇陵,但都被否决掉了。此后余生,郭沫若深深以此为憾。郭沫若的文学造诣很高,我们历史上学过的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就是郭沫若先生起出来的。不过,后来有专家称,郭沫若先生是错误的,那匹铜奔马踏的不是飞燕,而是乌鸦,应该叫“马踏乌鸦”才对,但是这个名字怎么听都觉得少一些文学气息,多了一些土气。与郭沫若有关的还有一件文物,那就是“司母戊鼎”,后被改为“后母戊鼎”。据说,“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也是从郭沫若先生那里开始的,鼎上的铭文“司”是郭先生看错了,或者是认错了,不是“司”,而是“后”。对于皇陵这样大规模陵寝的发掘,现在多是抢救性发掘,不进行主动挖掘,这是很有必要的,就像秦始皇陵一样,现在的技术手段达不到,就把他们都留给后世子孙。
3、吴晗介绍吴晗(1909年—1969年),浙江义乌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27年秋,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从此与校长胡适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胡适门生。1929年1月,胡适离开中国公学,来到北平。吴晗则追随北上,进入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正式开始研究明史的开端。1931年初,吴晗写成《胡应麟年谱》,胡适便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d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后来,吴晗受到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赏识,1937年9月受聘到云南大学任教。吴晗原本是不大关心政治,但他又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人士。出于对民族危机的担忧,对国事逐步关心。他常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表示对蒋介石和国民d政府的不满。1940年夏季,吴晗到西南联合大学教书,学生的爱国反蒋抗日斗争,对吴晗产生很大的影响。形势的发展,摆在教师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或是支持学生抗日救亡,或是反对学生爱国运动。吴晗自然选择了站在学生一边。1943年,周恩来、董必武派华岗、周新民、李文宜等共产d人先后到云南,指导和帮助昆明开展民主运动,帮助建立民盟组织,开展争取团结知识分子的工作。民盟于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全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国共两d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d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便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而来云南帮助建立民盟组织的李文宜,与吴晗夫人袁震都是湖北人,与同袁震的姐姐袁溥之是同学,两人都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李文宜到昆明以后,d组织派她去联系吴晗。李文宜利用同袁震、袁溥之的关系,经常到吴晗家去和吴晗谈形势,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的交往深了以后,李文宜就对吴晗说,整天发牢骚没什么用,加入民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李文宜解释说,民盟是爱国民主d派,它的主张抗战到底,反对蒋介石的倒退、妥协投降政策。吴晗一听说民盟反蒋抗日,欣然答应加入民盟。吴晗这一天非常高兴,把加入民盟看成是给他带来了光明。这年7月,吴晗经周新民、潘光旦介绍,正式加入了民盟组织。这是吴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吴晗人物介绍你不用管,坐牢就坐牢!1946年,夜里,北大女学生走路去看电影,两名驻华美军尾随其后,趁着四下无人,上前将她打晕带走。朱自清得知后反击,妻子神情紧张:不怕坐牢吗?这个瘦弱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写出《荷塘月色》,《背影》等名作的散文家,朱自清。朱自清,浙江绍兴人,小时候家庭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文官,自己又是长子,从小接受正式的私塾教育,在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紧接着,18岁的他遵循父母之命,和武钟谦结婚,生活无忧无虑。谁知一年后,家道中落。父亲因一场风波,丢了职务,家里没了稳定的收入。朱自清毕业后,在扬州中学任职,一点微薄工资,要养活全家老小,生活压力非常大。直到1925年,在好友介绍下,他成了清华教授,生活较为稳定。然而,仅仅半年,他目睹了一场猛烈的黑色风暴,日子再无平静。1926年,日本违背《辛丑条约》,纠集美英法等8国公使,要求段祺瑞撤出天津大沽口。段祺瑞接受了屈辱条件,引起北京百姓强烈不满。3月18日,2千多名学生,工人游街反对,段祺瑞直接下令枪杀,许多学生中弹倒地,血肉横飞,朱自清也在队伍中,枪响时,他离卫兵只有20多步远,幸亏趴在地上,才死里逃生。各种战乱下,民不聊生,朱自清的妻子也惨遭祸害。1929年,武钟谦得了严重的肺病,与世长辞,留下5个孩子。朱自清一人身兼数职,既要工作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年幼孩子,心力交瘁。好友浦西园心疼,当起了红娘,牵线了陈竹隐,两人交往不久后,于1932年结婚。婚后,陈竹隐先后生下3个孩子。眼看着日子逐渐变好,谁知战争爆发了。1937年,7月7日凌晨,朱自清坐在窗下,一边抽烟,一边写作,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和炮声,宁静的清华园,被骤来的声响惊醒了。于是,无数窗户亮起来,许多人伸头出来四处张望,朱自清熄灭香烟,放下笔,在家中来回走动,预感都什么大事发生。果然,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朱自清所见之处,皆是战乱。北平沦陷后,他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日军在学校投下一枚炮弹,更糟糕的是,校门口堆满了很多贫苦百姓,他紧急求助好友冯友兰,派警来保护。然而,几天后,日寇的战车开进了清华园,清华陷入魔爪之中。他突然意识道:一个大时代马上到了,文人应该挺身而出,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他教书,用知识鼓舞爱国学生,他发表演讲,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斗争中来,他成为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用文艺运动抗战。他坚信,战争胜利之时,便是新中国诞生之日。他等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谁知,突如其来的“李闻命案”,再次打破生活的平静。1946年,6月,蒋军把部队调进昆明,不论白天黑夜,荷枪实弹的宪警随意进入民宅,学校,任意搜查。许多工人,学生和爱国人士,都遭到挟持。这一举动,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动员群众联合反对内战,谁知,两人先后被特务杀害。朱自清得知后,痛心不已,他意识到,只有像闻一多一样,不怕死,新中国才有望诞生,回到北平后,他那“不怕死”的狠劲,让妻子很是害怕。1946年,12月24日,北大女学生沈崇,独自走路看电影,谁知两名驻华美军尾随其后,趁机将她绑走并施暴。此事一出,引发众怒1947年1月,全国有10个城市,50万以上学生游街反抗。谁知,蒋军以清查户口为由,在北平逮捕了2千多人。清华大学教授吴晗起草反抗书,想征求朱自清意见。朱自清得知后,二话不说签名。宣言在报纸发表后,朱自清的大名,成为了特务黑名单的,特务曾3次光顾他家。妻子很害怕,提醒他一定要小心,朱自清轻蔑回应:不用管他。妻子着急反问:怎么,你准备坐牢吗?坐牢就坐牢,朱自清坚定回答。别说坐牢,他连死都不怕。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加上饮酒, 朱自清患上了胃梗阻,经常大口呕吐,人从90斤,瘦到77斤,无奈高额的费用,让他只能饱受折磨。根据医嘱,他每顿只能吃很少的细粮。可是,战乱期间,有东西吃就万幸了,哪里还有细粮?除非去黑集市买粮,要么接受美国提供的“救济粮”。1948年5月,上海发起了“反美扶日”的签名行动,蒋军害怕惹怒美国,想用平价“救济粮”拉拢学术界的知名人士。那时,朱自清病重无法下床,家中还有8个孩子要养,然而,他放弃了600万法币生活费的援助,断然拒绝一切收买性质的物资。三个月后,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享年50岁。弥留之际,他强行睁眼,看了3个含泪围在身边的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说道:无论多困难,都不能领美国面粉。朱自清,一代文人才子,即便身处困境,也不接受美国面粉,铮铮骨气,浩然气节,让人震撼,点赞致敬!参考资料:传记《朱自清》#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5、吴含小说朱元璋终于将他讨厌的职位取消了,他的忍耐没有辜负他的目的。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将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并且伤及他的王朝和子孙。1⃣️表达言简意赅不挨打朱元璋废掉丞相职位后,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你可以体会一下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这时候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了,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为啥胖揍一顿茹太素呢?我们开头提到朱元璋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这不是明摆着找揍嘛!2⃣️内阁大学士——权利制衡杀掉一群胡惟庸,起来千千万的内阁大学士!举个例子:著名的黄金分割,以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的图案是最美丽的,划分的结构是最合理的。很多艺术高超的二胡演奏家发现,在胡弦的某个位置拉出的音色非常优美,经过验证,那个位置正是胡弦的黄金分割位。这些规则实在是太神奇了,如果你依照这些规则去做,你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你违反这些规则,你将受到它的惩罚。因此历史中也存在神奇的规则,这些规则在冥冥中操纵着一切,没有人可以抗拒它!事实证明,历史的辩证法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管。他们不但管理国家大事,还管理皇帝的私事,他们不准皇帝随意骑马游玩(正德),不准皇帝吃伟哥(隆庆),不准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继承人(万历),他们甚至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名臣时代,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高拱、张居正)!还不如丞相在呢!3⃣️贪污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的杀戮不仅变本加厉,还扣减官员薪酬,这还罢,居然效仿元朝发行纸币,但是不设黄金白银准备金,所以发行纸币,结果导致通货膨胀,官员吃不饱养不起家,靠不上皇帝只能靠自己。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介绍如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一、折色火耗。你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才从历史上消失。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第二招,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形装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那都来。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踹斛这个动作。#抄书打卡# #你是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抄书打卡#
6、吴晗比赛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他抛弃了恩师胡适的“读书救国”论,从历史学家转变为社会活动家。在中共d组织的支持下,吴晗对国民政府的批判越来越激烈,从此他再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史学著作。吴晗根据民盟组织的要求,做了很多争取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工作。闻一多是他多年的好友,也是他的邻居,吴晗首先想到的是动员闻一多加入民盟。吴晗给闻一多介绍民盟的“反蒋抗日”主张,动员他加入民盟,闻一多表示同意。当吴晗告诉闻一多还有某人也要加入民盟时,闻一多立即拒绝加入,表示不愿与某人为伍,因为他对某人有成见。吴晗不愿轻易放弃,耐心做闻一多的说服解释工作,两人谈到深夜,最后闻一多想通了,不必计较个人的恩怨,应该团结一致来“反蒋抗日”,所以闻一多同意加入民盟。1944年夏,闻一多加入了民盟,吴晗是他的介绍人。俩人成了共患难的战友,成为昆明民主运动中的两名勇敢的战士。吴晗、闻一多加入民盟后不久,民盟昆明支部改为民盟云南省委员会,楚图南任主席,闻一多任宣传部长,吴晗任青年部长。民盟云南省委成立后,民盟的力量进一步壮大,d组织通过民盟与进步的学生建立了联系。由于吴晗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较大,他也成了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吴晗着手筹备成立西南联大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民青本是中共云南省委在昆明成立的团结进步青年的群众组织,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注意,中共云南省委决定由民盟出面筹备西南联大民青组织。西南联大是昆明的民主阵地,联大历史系学生中积蓄了一批进步力量,成为组织联大民青的基础。吴晗与历史系进步学生洪季凯、谭正儒和肖松等一起座谈,提出成立民青组织的设想,几个学生都表示赞同。肖松又征得历史系学生、共产d员袁永熙的同意。这样,联大的民青以历史系的进步青年为核心,正式成立了。西南联大民青组织的成立,起到了示范效应。随后,昆明各大专学校陆续建立了民青组织。进而民青组织又向工人、中学生以及各界青年中蔓延,各种民青组织纷纷成立。吴晗常在民青的组织活动上讲政治形势,揭露蒋介石的独裁罪行。吴晗还和闻一多、尚钺等教授指导民青创办了《渝风》刊物,在刊物上转载新华社的一些文章、报导,刊载指导学生运动的评论,以及抨击国民d反动政策的言论。云南民盟省委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社的社长由吴晗担任。该刊物在进步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中影响较大,为争取抗日民主和反对卖国独裁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进步刊物影响巨大,国民d统治者加强对印刷厂的控制,严禁“危害治安”的印刷品。于是,地下d组织决定成立秘密印刷厂,地下d派肖松去同吴晗商量成立秘密印刷厂的事,吴晗非常赞同。为了筹办秘密印刷厂,吴晗四处奔走,协助地下d很快就办成了。印刷厂不但印刷民盟的刊物,还承担了翻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任务。吴晗加入民盟后,投入了很大精力,帮助d做教授的工作。他在教授颇有名望,一些年纪较大的教授,对吴晗也很尊重。d的地下组织通过吴晗做教授们的工作,因为他本身是个知识分子,是知名的教授,熟悉知识分子的人和事,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吴晗向教授们传达d的意图和方针政策,提高教授们的思想觉悟。同时,也能使d组织准确地了解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感情等情况,为d组织制定战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义乌头条#
7、吴晗现状中国考古史最大的悲剧,那就是郭沫若主持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下图就是当时定陵考古现场的照片,郭沫若等人在查看刚刚被打开的定陵,旁边有个小伙高兴的咧着嘴介绍着那些文物,显然他还不知道这考古,对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帝王陵寝意味着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和历史学家吴晗、为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提出挖掘明朝帝王陵。这是我们中国第一次主动挖掘帝皇陵墓,也是最后一次主动挖掘帝皇陵墓。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后,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文物保护技术都不达标,导致定陵被打开后,里面的丝绸等几千件文物被损毁殆尽,后来甚至连万历帝的骨植都被弄得荡然无存。
8、小说吴含1948年,吴晗亲自到家里告诉一位教授:“你家里人口多,就算不签字,大家也会原谅你的。”结果没想到,这位教授却说:“我就算饿死,也绝不会领取救济粮。”彼时,吴晗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主任,他去找这位教授有什么事呢?这位教授又为什么如此慷慨激昂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教授的名字,叫做朱自清,也是“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创作者。他原名叫朱自华,出生于1898年,父亲是做官的,家里条件殷实,一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从扬州高等小学,到江苏第八中学,最后考入北京大学。也是在这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自清,取自《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18岁时,家里为朱自清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武家的女儿武钟谦。夫妻生活恩爱,她还为朱自清先后生下六个孩子。然而,同时也给朱自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他要给家里生活费;另一方面,还要为父亲那边提供生活费。好在,27岁的朱自清,进入清华教书,工作稳定,月收入也终于稳定下来了。结果四年后,妻子武钟谦病逝,只留下了孩子们。朋友们担心朱自清,又为他介绍了一位叫陈竹隐的女孩,她欣赏朱自清的才华和为人,也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有了陈竹隐的支持,朱自清放手去做自己的事业,他先后去各国游学,丰富自己的阅历。回国后,他曾写下多部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对时事的抨击。1948年,由于当权者币制改革失败,造成物资紧张,哪怕是时任清华大学的教授,也并不宽裕。那时,要么高价购买黑市上的粮食,要么低价领取外国发的救济粮。清华大学的师生们,十分愤慨,自发签署一份声明书:“绝不领取施舍的粮食。”吴晗找朱自清,就是为这件事来的,他特意解释道:“你家里人口多,就算不签字,大家也会原谅你的。”此时,朱自清患有严重的胃病,要经常吃细粮才能调养,但家里那么多孩子,而且物价又很高,哪里能吃得起呢。躺在床上的朱自清,虚弱地说:“吴先生,你了解我的脾气,就算饿死,我也不会领取救济粮的。”说完,他在声明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两个月后,朱自清胃病愈加严重,最后在医院去世。临终前,他告诉夫人陈竹隐,无论生活多么艰苦,都不要去领取美援救济粮。【依伊文史社】初识朱自清,是散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文章描写生动,处处充满真诚,想来是个思想有高度的文人。进一步了解,才得知先生在知识分子的身躯下,还藏着文人铁骨铮铮的气节。正如毛主席所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一身傲骨,不轻易低头,也正是我们每个国人骨子里闪耀的光辉!你怎么想?欢迎留言关注我@依伊文史社,为你讲述文史故事!#吴含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吴晗先生(吴晗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