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泉州,一点也看不出它在历史上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喜欢地理的我,最早对泉州感兴趣是看到一幅明代《郑芝龙航海图》,图中以泉州港始发的箭头向北向东南,图中注记很有意思,在荷兰画一个圈,里面标注“红毛人住”,西班牙画一个圈“和化人住”,在日本海是“水流甚紧”等。后来感兴趣的是宋代,因为听一节历史老师讲课,讲到了宋代海上贸易很发达,特别是南宋,虽然偏居江南,但是国力不小,人们还是很富裕的,于是补了一课:首先,北宋代皇帝很有战略眼光,在对待海外贸易方面,不再以远超贡品价值“回赐”来“显示国威”,而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动机,政策的改变,促进了闽商为代表的的海商的诞生。其次,我感兴趣的是贸易货物的种类,是逆差还是顺差?我先看了泉州北上航线宋朝与高丽的贸易,宋朝输出中国的主要是:丝绸制品(包括绫绢、锦罗、白绢、礼服)、金银器、瓷器、茶叶、酒、书籍等,输入的主要有:金、银、铜、人参、茯苓、松子、毛皮、黄漆、硫磺等。两国都很支持,凡北宋民间“贾人之至境”,高丽一定“遣官迎劳”;凡高丽人入宋经商、求学、求仕,北宋也予以欢迎。到了南宋,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兴盛,泉州港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中国的海商的踪迹遍及整个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区域,其中贸易量最大的三个国家是:大食国、阇婆国、三佛齐国,出口的货物主要为陶瓷、丝绸、纺织品和茶叶,进口的主要是珍宝、香料、药材等,妥妥顺差贸易。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我国海岸线很长,为何泉州独占鳌头?一个港口要发展起来,需要四个条件:一是陆域要平坦,方便港口设施的建设;二是水域要港阔水深,便于船舶进出停泊并且避风;三是要依托城市,提供人财物的方便;四是有比较大的经济腹地,提供人特别是货物的进出。我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历史上泉州的优势:一、水域:泉州的海岸线曲折,不仅形成三大海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还有十二港(后渚港、洛阳港、石湖港、围头港、安海港、金井港、石井港、深沪港、祥芝港、宁定港、福全港),都是非常优良的港口。还有一个在风帆时代其它港口所不具备的条件就是:泉州冬季盛行东北风,商旅可扬帆南下东南亚。夏季刮东南风,海船可趁风向北上明州或朝鲜、日本。二、陆域:在未去泉州之前,我很怀疑山地占很大面积的泉州有没有平坦的地方建设港口?后来发现三个海湾附近都有很多的平地,甚至于晋江入海口两岸有很多的淤泥,上面有人乘坐小船在工作,不知道在干什么?三、经济腹地:元朝的驿站交通发达,泉州土产的货物及一些海外舶货在中国内地销售极广。元朝时泉州到杭州有15个海站;宋代是福建修建桥梁的高峰期,洛阳桥使泉州到福州不再有障碍、安平桥打通了南安与晋江之间南北互市的交通要道,南行可达闽粤等,桥梁的兴建极大地扩大了泉州港的经济腹地。四、城市依托:泉州港在宋元最发达的时候,是唯一一个未受战乱波及的港口,因此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港口贸易的持续发展,贸易不曾中断。在泉州的十天中,住在万达广场附近,品尝了西街的美食,登上了清源山,去泉州高铁东站(还未通车)附近看了房子,沿着晋江和洛江沿岸跑步,航拍了洛阳桥......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泉州外贸新闻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十分繁盛。据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诸蕃志》所列,与泉州有贸易联系的国家与地区共有50多个;元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撰《岛夷志略》中增加到99个。当时泉州与海外诸国的航线主要有如下几条:一、与高丽、日本的贸易航线:泉州商人赴高丽贸易多数取道浙江明州,然后越过东海至高丽,个别也有从泉州直航至高丽者。到日本贸易的泉州商人同样是取道明州辗转至日本。二、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的贸易航线:一般沿越南海岸航行,绕过金瓯角进入暹罗湾后,再沿马来半岛海岸航行,先后到达占城、真腊、暹罗、缅甸、吉兰丹、丁家庐、彭亨等国。三、与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的贸易航线: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岸的三佛齐是当时东、西方交通的要冲,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东至间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凡从三佛齐来中国的船只,正北航行到越南东南海中,然后沿越南海岸航至广州或泉州:从阇婆(爪哇)来中国的船只,向西北行舟,过加里曼丹后,与三佛齐船只的航道合于越南东南海中。四、与印度、波斯、阿拉伯的贸易航线:位于印度西南岸的故临是中、西船舶换乘之地,据周去非《岭外代答》云:“大食之来也,以小舟运而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当时往印度以西贸易的泉州商船,一般先航至苏门答腊西北端的南巫里住冬,等待来年的季候风,再越过印度洋至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五、与菲律宾、淳泥的贸易航线:宋代泉州商船通常先航行至浡泥,然后再向北航行至菲律宾的三屿、麻逸、蒲哩噜等地贸易。元代,开辟泉州一澎湖一台湾一麻逸新航线后,泉州商船可经麻逸到沣泥、苏禄、文老古等地贸易。(资料、图源:福建方志)
3、泉州海外贸易独特发展的历史条件泉州旅行的最后一站是泉州博物馆,下着雨正好在室内游览一下午:闽越先民拓土开疆,汉晋中原战乱时期大批士庶南渡,隋唐时一派繁荣人口骤增,刺桐城声名远扬,宋元时鼓励海外贸易,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抗倭、海上贸易、海外谋生,泉州几千年尽在弹指一挥间!去一个地方旅行,最好去看看当地博物馆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个人觉得如果每一站先去博物馆,再来游览城市,可能感觉会很更不一样!#泉州旅游# #头条创作挑战赛# #泉州头条#
4、泉州市海外贸易产品网友:泉州也是著名侨乡,海外泉籍华侨华人900多万,而且泉州的海外华侨中,大部分都在东盟国家。近些年,泉州和泰国的经贸往来非常频繁,所以,在泉州建设中泰“两国双园”的优势也很大……
5、泉州海外贸易盛况【这缕香气,从东方第一大港飘来】中华传统香文化,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且和福建渊源深厚。宋时,中华香文化发展到极致,香料需求极为旺盛,大量从国外进口的香料,都是从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源源不断登岸的。那时的泉州,以“刺桐港”之名享誉海内外。在“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中,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家族带来异国制香技艺,并依托雄厚的海上实力,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现在,如果你去到泉州开元寺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会看到一艘曾沉睡海底700多年的后渚港宋代海船。这艘古船发掘于1974年8月,船上出土了4700多斤的香料药物,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详情>>>网页链接#泉州海外贸易简介#
6、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刺激了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崛起。当时泉州港已衰落,而漳州独领风骚,形成了以漳州为中心,北起日本、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南至东南亚,影响远及拉丁美洲的贸易网络。尤其是漳州月港在整个东南沿海走私贸易中最为活跃,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泉州外贸新闻(泉州海外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