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的一生介绍(烛之武的生平简介)

1、烛之武的生平简介

《前人思11》话术,就是说话的艺术。原本这个词并无贬义,只是受某些社会现象拖累,如传销,诈骗等,因而让好端端的一个词汇蒙羞。其实,话术不但有正经用处,而且有利国利民的大用处。历史上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善用话术的顶尖高手,他用经过精心准备的话术,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险。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围郑,晋军屯兵函陵,秦军则越过氾水,兵锋直逼郑国都城新郑城下。秦晋围郑,主谋是晋文公重耳。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路过郑国,郑文公无礼冒犯了他。时光荏苒,当初的落魄公子,已然成为大国霸主,岂能有仇不报?秦缪公出兵,一是卖晋国人情,二是想借机分一杯羹。郑国岌岌可危!有人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此时的烛之武并非郑国重臣,但推荐者深知他的睿智舌辩才能。经过对敌方阵营的深入分析,烛之武决定选择秦军为突破口,瓦解秦晋联盟。烛之武深夜面见秦君,使用精心准备的话术,有利有节,层层递进,不卑不亢,处处为秦国着想,终于说服了秦缪公。下面,让我们看看烛之武的层层递进。第一层:大王您配合晋君灭郑,郑国自知难逃亡国厄运。其实,如果郑国亡了对您有好处,我们真不愿意麻烦您劳师远征。(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上来,先给秦君戴了顶亲切的高帽子。第二层:即使灭了郑国,秦国也根本无法隔着晋国占有郑国领士。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告诉秦君,秦军流血厮杀,不过是帮助壮大晋国的愚蠢行为。第三层:保存郑国,秦国在东方就多了一个感恩戴德的朋友,对大王只有好处没有害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指出一个事实,留下郑国,就多了一个唯秦马首是瞻的忠诚朋友。第四层:大王曾有恩于晋国,晋君不知感恩,不讲信用,反而处处戒备秦国,晋人如此无义,怎能长久睦邻友好。(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国与国之间屡试不爽的反间计上场了。第五层:晋国人野心很大,向东吞并了郑国之后,接下来就要向西扩张领土,秦国势必成为晋人实现野心的目标。大王今日的与虎谋皮,一定会成为明日的引狼入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最后这一锤最重,让秦缪公意识到,晋国就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劈下来。烛之武不愧话术顶尖高手,用了戴高帽、陈利害、交朋友、反间计、无中生有虎狼心等一系列操作,终于瓦解了秦缪公和晋国联盟的决心,悄悄撤军而去。秦缪公撤兵了!晋文公也随之撤兵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则删)

2、烛之武的一生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的是郑国在被秦晋联合攻打之前开展的一场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令人敬佩。全文形象鲜明,语言精炼,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尤其在烛之武对秦穆公进行劝说时,不是据理质问的俯视,也不是哀求的仰视,而是客观分析的超然事外的平视,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亡郑将陪邻,于秦国无利;再从正面分析如果不亡郑,“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于秦国有利;接着从历史事件“朝济而夕设版焉”分析合作对象忘德背信,不可与之共事,于秦国而言不确定因素太大;最后直接揭露晋国本质“何厌之有”,不会满足,权欲心重,东封之后便想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故于秦国有害。这分析步步递进,直指人心,逻辑连贯合理,处处为秦国着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秦穆公也确实被打动退军了。而在盟友不帮子犯请击的情况下,晋文公未恼羞成怒,反而讲了不可攻打秦军的道理,给自己台阶下,说明他会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克制自己,这方面也是值得肯定的。

3、烛之武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秦晋联军准备攻打郑国,郑国自知不敌,武将打不过,文臣说不赢,眼看就要被人灭国了。这时候,郑庄公想到一个人,他不但能征善战,而且能言善辩,这个人就叫烛之武。他请烛之武去秦军那里说项,让他们手下留情。烛之武临危受命,随即找到了秦军的统帅——秦伯。他首先向秦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灭掉郑国对你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秦伯知道他的来意,本来不想听他哔哔,但烛之武的这个论断很有新意,于是就没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只听烛之武继续说道:秦国和郑国又不接壤,即使秦国灭了郑国,也得不到啥好处,反而晋国却能因此向东扩充,增大自己的地盘。这样一来,秦国其实得不偿失,因为晋国在东边有所得后,就想着要不西边的土地我也搞一点?西边是谁,不就是秦国吗?于是,秦国就等于是被别人卖了还得帮人家数钱!听到这里,秦伯已经有所动摇,于是烛之武开始再接再厉翻旧账,他说:况且晋国一直就是个不讲信用的东西,你看他们以前还答应给你们土地呢,最后还不是没给!他们还答应在你们受灾的时候帮你们呢,最后还不是没帮。和晋国合伙,只有他拿大头,你当添头的份啊!最后,烛之武说:你要是留下我们郑国,我们还能在秦国路过的时候,给你们送口水喝,何乐而不为呢,你说是不?听了烛之武的话,秦伯最终决定撤军。晋国一看秦国撤了,发现自己单枪匹马打不过,于是也只好撤军,郑国保住了。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后来人们分析,为啥烛之武能成功劝退秦军,得到的答案就是烛之武不但很会说话,而且他说话还很会抓住重点。正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就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这一点。自古以来,会说话,掌握了说话技术的人,都能创造不朽的战绩。你看:孔子有口才,传授知识,收三千门徒,受万世敬仰;苏秦能雄辩,得佩六国相印;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三分天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烛之武、孔子、苏秦、诸葛亮,能说话和会说话,这中间隔着的距离堪比天堑。能说话只能说明身体功能无欠缺,会说话才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能让人实现价值的工具。要想天堑变通途,您需要这本《说话的技术》。《说话的技术》是日本最会教人说话的人,她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还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关系学硕士。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记者,采访过许多企业家和名人,近距离地观察了他们的说话之道。后来,她转而成为了一名沟通教练,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成功教会了超1000位社长级别的高层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改变说话方式,获得更优质的沟通力。《说话的技术》是冈本纯子继《超级说话课》后又一力作,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普通人学会说话。《说话的技术》这本书以9大日常生活场景为基础,为我们分门别类地归纳了50个简单的沟通法则,让我们不仅可以快速掌握说话之道,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说话的技术》一书中,冈本纯子介绍了大量的职场沟通话术,不论是商业洽谈还是职场沟通,都非常适用。不论您是一个内向的职场人士,还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管理者或创业者,我都建议您不要错过这本《说话的技术》。点击下方小条购买,即可快递到家哦!

4、烛之武最后的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赢得了霸主地位。前630年,晋文公因郑国在城濮之战中与楚国结盟,出兵晋国,加之他在流亡时期经过郑国而没受到郑君的礼遇,于是极为恼怒,联合了秦穆公欲进攻郑国。郑国是一个小国,在秦、晋两大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国君郑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文官武将们一致认为,郑国的实力,是不足以抵抗秦、晋两国军队的联合进攻的,最好的办法是派使者出使秦国,从秦、晋两国的关系上做文章,晓之以利弊,说服秦国退兵。这样,晋国便孤掌难鸣,即有可能会停止对郑国的进攻。当时,秦国的军队驻扎在城东,晋军驻扎在城西。当夜,郑国守城的官兵用绳子系在烛之武的腰上,将他送下城。烛之武出城后,直奔秦军营前,要求见秦穆公,穆公手下的人将他带到秦穆公跟前。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用来见穆公您了。”接着,烛之武从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郑对秦、晋之利弊。他说:“您知道,我们郑国在东,秦国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过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我们的疆土将只能被晋国占领。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它的实力就会比现在更强大,而贵国的势力也将相应地减弱。您现在帮助晋国强大起来,对贵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的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晋惠公逃到梁国,请求穆公您的帮助,答应在事成之后以黄河以外的五座城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可是晋惠公回国后不仅赖掉了这些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根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今天灭了郑国,往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难道明天不会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与秦国交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有何危害呢?”烛之武的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确实是于己无利了。于是秦穆公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秦国军队悄悄地班师回国了,还留下了杞子等三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晋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非常气愤,怎奈孤掌难鸣,于是也偃旗息鼓,撤军回国了。“烛之武退秦师”是不战而胜的战例!古人智慧,足矣

5、烛之武的人物关系

抄书打卡第十七天:烛之武或许是秦国的间谍吧?在当时的情况下,秦穆公的表现差异很大,听了烛之武的,没听蹇叔的,和后来秦晋崤之战有没有联系?

6、烛之武姓烛吗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周):合纵抗秦,配六国相印张仪(魏):张仪欺楚,连横公孙衍(魏):合纵攻秦,配五国相印烛之武(郑):《烛之武退秦师》毛遂(赵):毛遂自荐,联楚救赵陈轸(齐):舌退楚军,画蛇添足触龙(赵):《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的简介#

7、烛之武颁奖词

#弦高智退秦军#晋文公打败了楚国后,会合诸侯订立盟约,连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也与晋国成了盟约国。但是,跟晋国订了盟约的郑国,又暗地里跟楚国结了盟。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再次去征伐郑国,还与秦国约定,一起攻打郑国。秦穆公一心想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边界。晋国的兵马在西边驻扎,秦国的兵马在东边驻扎,两军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忙派辩士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来到秦国军营,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一定会亡国。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秦穆公衡量了一下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自己带领兵马回国了。临走之前,派了3个将军带了2000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晋国眼看秦军走了,非常生气,有的将领便提议追打秦兵。晋文公不同意攻打秦军,众人便想办法把郑国又拉到晋国一边,随后也撤兵回去了。后来,秦国得知郑国又与晋国订立合约,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忍耐下来。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继承王位。有人对秦穆公说道:“晋文公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绝不会去援救郑国。”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一定能成功。”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极力反对,蹇叔认为调动大军偷袭那么远的国家,士兵都精疲力乏,而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且行军路线那么长,怎么能瞒住郑国。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悄悄地前往郑国偷袭。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刚刚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便有人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使臣”说道:“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你们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在这里等候三位将军,并让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随后,他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孟明视原来打算趁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看来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已经不可能了。便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不必多虑。”弦高走后,孟明视对众人说道:“看来郑国已经得知了消息,作好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随后,秦灭掉滑国,回国了。其实,郑国根本就不知道秦国要去偷袭的事,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弦高得知了秦军的用意后,已经来不及向郑国报告,于是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3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3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知道呆不下去了,只好连夜带着人马离开郑国#烛之武的简介#

8、烛之武人物介绍

“东道主”一词的典故。“东道主”在今天其实就是做东的意思,古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词出自春秋时期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的话语中,流传至今。春秋时期,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急于向东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借用秦的兵力,联合攻打郑国。秦晋两军把郑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在这危急时刻,郑国派烛之武去劝秦国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半夜从墙上悄悄地溜下去,见到秦穆公,对秦穆公说道:“今天,郑国肯定要亡国了,如果郑国灭亡后对你们秦国有好处,那也罢了。但郑国亡国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扩大了晋国的势力。晋国越强,对秦国的威胁就越大。如果保存郑国做‘东道主’,则秦国的使节往来,郑国可以好好招待一番,何乐而不为呢?晋国贪得无厌,向东占据了郑国后,势必向西扩张,如果向西不侵占秦地,它从何处得到疆土呢?晋国之强是秦国之害,请您好好考虑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撤回了包围郑国的军队。后世则借这一典故,把招待客人叫做“做东”,招待客之主叫做“东道主”。#历史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烛之武的一生介绍(烛之武的生平简介)